绿林网

《初学者》影评摘抄

《初学者》影评摘抄

《初学者》是一部由迈克·米尔斯执导,伊万·麦克格雷格 / 梅拉尼·罗兰 / 克里斯托弗·普卢默主演的一部剧情 / 喜剧 / 爱情 / 同性 / 家庭类型的电影,以下这些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初学者》影评(一):人生初学

非常温馨的一部片子,看一个悲伤的孤独的男子,怎么走出过去,疗伤后开始新生。

片子里的现实和想象融合,过去和现在相叠,有些意识流,也有些轻快的童趣在。虽然内容很多是在回忆已离世的父母,和那些已过去的过去,但在悲伤里还充盈着很多温暖,看完后其实是给人一种柔软的抚慰感的。

男主父亲晚年出柜,然后热切的投入新恋情,癌症晚期时也在笑对生活,那种状态就像烟花似的极尽绽放,着实让人感动。相形之下,男主却一直过着和其他人疏离的、不敢投入的人生。影片片名叫作《初学者》,初学的就是人生吧!

我们做人的,总是心急,孔子以前说“三十而立”,是说他大概30岁开始,心智渐稳,有了独立的人格,其实那也就是才进入“初学者”状态吧。而片中男主是在经历了父母去世的悲痛后,才找到了去成长和初学的勇气。

但我想,他前面一定会有很好的人生的,因为你看在他的记忆里,满满的都是爱!

另外,写完才意识到,片中父亲的扮演者是主演《音乐之声》的Christopher Plummer,他在2021年也已离世了……

《初学者》影评(二):《初学者》观后涂鸦

昨天(2021年10月30号)的豆瓣日历,推送的电影封面是《初学者》;坐到办公桌前刚翻过前一天的日历页,我便被眼前的电影海报吸引了(就是下面这张),今天正好有空,就顺便补了这部电影。

《初学者》——豆瓣日历

很久没看过节奏这么慢、这么平的电影了,但是观影中间基本没有让人想注意力跳脱的时刻。

我喜欢其中一些片段的拍摄方式,比如:穿着不同的衣服的同一个人,反复说着一句话;同一个地点,两个人每次都挽着走进去;同一个场景里,只有桌子上放的饼干每天在发生变化。还有一些同主人公的回忆一起展开的、幻灯片式放映但并不违和的时代对比图,比如,1995年和2003年各自的星空,太阳,自然景观,人们的穿着,喜好,悲伤的样子,幸福的样子;男主人公在不同情绪阶段画的设计图及附注;男主人公父母的感情生活背景与男女主的感情生活背景等。还有,好电影标配的、让人舒服的背景音乐。当一个人是孤独的,他身边的光与尘便都是孤独的化影,狗狗也有了无声的台词。

一对新人结婚了,男方是博物馆馆长,女方是旧物翻新设计师,他们婚后育有一子;婚姻生活持续了44年,然后女方死于癌症,4年后,75岁的男方公开出轨,三年后,男方死于癌症。

故事里的孤独从男主是那个孩子开始,他后来跟女主开玩笑说,他是被群粗人养大的,他们禁止他提问;他总结道,他有着父母无暇顾及的悲伤。他爱他的母亲,爱他的父亲,可他却没从他们那里学到如何去爱自己生命中的另一个人,所以他孤独又困惑。

这是男主父亲与他的对话,男主选了狮子,但在很久以前,男主父亲选了长颈鹿。男主父亲13岁就知道自己的性取向了,他去看医生,医生说这是一种心理疾病,有的人是可以治好的。于是,当男主母亲追男主父亲的时候,他父亲答应了,想着:我尽力试试吧。

然后,男主的童年生活里,只有一个父亲出门的背景,和大部分时间孤单的母亲。

没有人是生来孤独或者注定孤独的,比方说,当他遇到另一个孤独的人,那个女孩问:你看上去很伤心,为什么还要来参加派对。比方说,男孩约会完回去的路上,和自己的狗狗面对面谈心,说道:我希望这种感觉延续下去。

有的人终其一生,不过是在各种尝试去治愈童年,而如果他/她足够幸运的话,最终是会被治愈的。

《初学者》影评(三):很难在第一遍喜欢、很难在第二遍不爱的电影

For me,这是一部神奇的电影。

看这片的原因是Ewan,第一遍看的时候,差不多到一半的地方就看不下去了,而且就连看这一半的过程中也走神无数次,原因是感觉这片实在太闷了,仿佛自说自话,难以触动我。

但这片里的Ewan又实在太好看,引诱得我尝试着去看第二遍。前半段的体验比第一遍好点,可能是接收到的细节比之前多了一些,但还是感觉很沉闷,略有走神。一直到影片的最后四十分钟,我突然爱上了这部电影,说不清什么原因,就好像一碗汤喝到最后才品出了滋味。这片对于我可谓始于颜值,终于才华。

跟很多人不一样,就Oliver父母的这条线来说,比起75岁出轨的父亲更吸引和触动我的是母亲。影片把“骗婚gay”这个尖锐的问题巧妙化解,并且把责任转嫁到了Oliver的妈妈身上———Georgia是一个受错误观念毒害,认为自己可以“fix”同性恋因而选择跟一个同性恋结婚的直女,但在婚后她发现自己显然错了,从此度过了44年缺乏爱与激情的婚姻。在我看来,这位女性身上流露出的那种压抑过后的疯狂、努力克制自己的疯狂而对自己的孩子展现出的温柔、用来对抗绝望的自嘲与黑色幽默感……..她那着墨不多的命运和心理比起hal浓墨重彩的故事要更令我兴趣。hal的故事虽然动人,但其实很normal,在人生尽头终于选择做真正的自己,这样的故事实在看得太多了,不管这个真正的自己究竟是gay还是别的什么。当然,最后阅读hal写的征友启事那段,配上那张在人生最后的阶段挣扎灿烂的照片,还是让我眼眶一湿,吸了两下鼻子。

然后,还是跟很多人不一样,就整部电影的两条故事线来说,我更喜欢男女主这条线。在看的过程中一直忍不住去揣测Oliver的内心。Oliver一直陷在极度矛盾的处境里:一方面他的父母制造了缺少爱的环境、但另一方面又是他的父母尽自己所能试图去爱他,造成他一方面珍视爱重视爱、另一方面又恐惧于爱无措于爱。这使得他不知道如何开展一段亲密关系、永远对亲密关系持着悲观预期、在一段亲密关系中过度敏感和小心,同时又对亲密关系要求极高,所谓的等不来狮子,就一直等。我非常喜欢他与Anna之间小心翼翼地尝试、探索的过程,就好像他们第一次穿上溜冰鞋,触及了很多人际交往中微妙的心态,比如该如何分担对方沉重的过往、比如猜测对方是否真的喜欢、比如不敢更进一步等等,真的很少看到一部电影能做到这么细腻的展开。穿插在恋爱场景当中的童年场景完美地为前者做了注脚,解释了Oliver的所有笨拙。

这个敏感的男孩洞悉了父母间缺乏爱情的婚姻、窥见了母亲的绝望和悲痛,但他不明所以。真相揭晓的那一天,他本来可以怨恨他的父亲,但父亲表现出来的勇气、对爱的那份真诚的渴求以及获得爱以后的幸福却不仅令他失去怨恨的对象、还完成了缺席已久的“爱的教育”,关于父亲的回忆也最终帮助Oliver走出了亲密关系的瓶颈,我想爱不是最好的解决方式,但最后能让人幸福、让人继续生活下去的东西终究还是爱吧。

影片最喜欢的一个细节是Oliver走投无路之下把Arthur托付给Andy,Andy搂着热情的小狗狗又哭又笑地说的那句“它还记得我”。捏吗,泪崩,好会在轻描淡写之间流露深情啊导演。

讲完严肃的,一定要扯扯Ewan,我真是每看完一部他演的电影,都会更爱他一点。虽然在看之前往往会吐槽麦一万的品味:到底为什么会接这样的电影啊!但是每次看完都会真香,基本上他演的每一部电影我都会喜欢上,但不是因为他哈哈哈哈哈哈,like浅坟年轻的亚当我爱你莫里斯还有这一部等等(猜火车和天鹅绒金矿不属于真香,看之前就知道自己会大爱)某种程度上也算被这男的牵着鼻子走了,但他接的片儿真的挺独特,都是很纯粹的电影,就不爱讲大道理、不爱升价值、不爱找意义、没有英雄情结,我真的太喜欢了!

Ewan在这部的演技……我真是找不到合适的词去夸了,感觉此人最擅长的应该是天鹅绒金矿那种怒放的、爆炸式、非常外向的演绎,现实生活中大约也是这种类型的人。但在这部里他真的可以用“淡极始知花更艳”来形容了,每个场景里的微表情还有表情之间的细微变化都拿捏得那么到位,孤独忧伤沉静内敛温柔….好像把各种元素一起闷进坛子里发酵的陈酿,揭开口那一刹那异香扑鼻。我最喜欢的一幕是,护工小哥给生命尽头的父亲上摩丝,将那几绺稀疏的白发摆弄成一个滑稽的样子,父亲问他看上去怎么样,他们都心知肚明他看上去不好。但父亲强撑着露出一个笑容,而麦一万则回他一个微笑。特么的,这个眼圈微红的微笑,足够我回味一个月,翻来覆去品!怎么演的!(唔这个地方老艺术家当然也演得非常牛逼但老艺术家都拿奖了用不着我多夸)

更习惯于麦一万在各种各样的电影里笑,那种标志性的咧嘴笑,无论他几岁只要露出这种笑容都能回到少年。但他的哭戏也是这么好,那一段抽泣简直令人心碎。

最后记录我喜欢的台词:

You make me laugh but it’s not funny.

Would you want a strange girl like me?——Yeah,a lot.

《初学者》影评(四):《初学者》Beginners(美国2010)电影幕后花絮

美国电影《初学者》(新手人生)Beginners幕后制作和花絮

幕后制作

来源于生活的故事

影片的故事来源于自导演迈克·米尔斯的生活,那一年他的父亲75岁,已经结婚45年了。可是那个时候,他的父亲突然要去过一种以前从来没有的生活,而且这种愿望极其强烈,几乎没有人能阻拦。米尔斯的父亲此前过着一种稳定的家庭生活,但是很显然,这不是老人需要的。做出改变之后,米尔斯的父亲过上了一种令人迷惑的、时不时令人痛苦,但是很有趣又发人深省的生活。即使他的父亲在80岁的时候去世,但是他的这种对生活的态度和追求,却在米尔斯的心里扎了根。

米尔斯带着一种“越是个人的,就越能引发共鸣”的想法开始了影片剧本的撰写工作。米尔斯说:“这是我自己所亲历的生活,影片中的幽默、笑话、情感都是我个人的体验。我相信,那些和我有过相似经历的人一定能感受到和我相似的情感;那些没有过这种经历的人,也会被打动。有的时候,越是个人的情感体验,就愈能引起集体性的共鸣。整部影片由两条线组成,第一是哈尔教会了奥利弗如何去爱安娜;另一条是奥利弗和安娜的关系,他的爱情故事表明了他从来就没有真正理解自己的父亲。这两个故事表述了两种存在的状态,哈尔是一个老年人,代表着一种1950年代的青年人的老年形象,守旧、害怕同性记忆癌症,这是一种外在、能看得到的观念。而他的儿子奥利弗则代表着1960年代的孩子。他们会隐藏自己的想法、爱情观开放而且大胆,对社会和舆论没有太多的顾虑,这是一种内在的观念。不过,故事中有了转折,哈尔是一个同性恋,他用正常的婚姻掩盖了自己的性取向,不过他自己最后迈出了这重要的一部步。而奥利弗呢,他在哈尔的教导之下,渐渐学会了如何去打开身上的枷锁--这些枷锁有社会给的、有家人给的,但更多的是他自己为自己创造的,并教会了他如何去面对爱情和生活。”

在米尔斯的设计中,这是一部“小电影”--小格局、小故事,但是他的另一个设计是,这部电影讲述的是大情感大生命。米尔斯说:“我想通过电影展示出来生命的趣味性,尤其想告诉别人在那种人生的关键时刻,生命会多么有趣。其实有的时候把事情做了,才会发现不会有什么后果。换句话说,对于个人的生活作出自己的选择,只是一个开始而已。随之而来的事情才会真正改变你的生活。在人与人相处的大学问中,实际上所有人都只是初学者而已。”在决定好了影片的基调之后,米尔斯需要寻找合适的演员来扮演影片中的父子--这是这部独立电影成败的关键。他想到了伊万·麦克格雷格和老演员克里斯托弗·普卢默。于是他给两位演员写了邮件,邀请他们来出演这部电影。

大牌演员出演

在给伊万·麦克格雷格和克里斯托弗·普卢默的邀请信中,米尔斯详细地讲述了影片的故事和细节,以及他对两个角色的理解和认知。这两封信写得情真意切,当时就打动了这两位演员。尤其是克里斯托弗·普卢默他冥冥之中甚至觉得这就是为他创作的角色,而且普卢默当时也有80多岁了,对这个角色有着感同身受的喜爱和认同。他说:“我从来没有在银幕上扮演过这样的角色,这个角色让我有些目眩神迷,而且我觉得这其中的一部分是完完全全为我创造的。谁知道我在80好几的时候会干些什么呢?”一开始,米尔斯和剧组同仁的目标是借用自己父亲的故事,讲述一个老人对于生活的选择。可是在修改的过程中,这个故事被一遍又一遍地刷上了米尔斯的个人色彩,直到最终完全变成了他的一种“自述”--影片中的那些父子关系完全就是米尔斯生活的写照,他和自己的父亲就是这么生活的。米尔斯曾经表示说,普卢默长得挺像自己的父亲,看到他就有一种亲切的感觉。米尔斯的父亲是一个艺术史的学者、在博物馆工作,或许还是一个艺术家,他“伪装”自己是一个直男,直到临死前才说出了秘密。虽然极为喜爱这个故事,但是普卢默还是很紧张,因为他扮演的是导演的父亲,他担心自己的表演和这部电影会伤害到米尔斯。普卢默说:“这是他自己创作的故事,让我感同身受。我担心的是米尔斯会在拍摄过程中受到伤害,毕竟影片中大多是一些私人的情感。影片很纯真、很纯粹,是一个让我真心愿意为之付出努力的电影。”

请伊万·麦克格雷格来扮演儿子奥利弗是米尔斯很早的想法,在剧本还没有竣工的时候,他就希望伊万能扮演这个角色。米尔斯觉得伊万的气质和米尔斯相若,不过他的英伦口音会是影片的障碍所以伊万要求米尔斯将剧本朗读给他听,以便从中学到地道的美式口音。米尔斯说:“伊万在口音这个问题上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情,他要我朗读剧本给他。但是我希望他别效仿我的声音和语气,如果他被我的风格限制住了,将会是一个灾难。后来我录了音,他修正了自己的口音,而且还按照自己对人物的理解,给人物加入了一些语气词和发音的小习惯。应该说,伊万朗诵台词的能力是全世界一流的,他的声线非常完美,在影片中绝对具有画龙点睛的效果。”

除了这两位主演,影片中还有一个不能忽视的“角色”--一条狗。这条狗见证了哈尔的离世和奥利弗的爱情。谈到“执导”狗的“表演”时,米尔斯说:“其实执导狗和执导人是一样的,你只要把它当成是一个真的演员就好了。它们有自己的训练师,到哪里都很安静,而且还会展示出来必要的眼神和动作之类的。有的时候你和它说话,它似乎真的能理解你。”

花絮

·影片改编自导演迈克·米尔斯和他父亲的真实故事。发生影片中讲述的故事的那一年米尔斯的父亲75岁,5年之后他的父亲就去世了。

·影片中出现的那条狗叫做Cosmo,它是一条明星狗,已经出现在了很多电影中。

·本片的两位主演伊万·麦克格雷格和克里斯托弗·普卢默都曾经在不同版本中的《奥赛罗》中扮演过伊阿古。

·导演迈克·米尔斯是纽约著名的艺术家,曾为诸如Beastie Boys、Beck、Sonic Youth与Ol’ Dirty Bastard等著名乐队设计过专辑封套,后来他转行开始拍广告、MV,与Moby、小野洋子、Air等人都有合作,颇为成功。2005年,迈克·米尔斯首度进军大银幕,导演了处女作《吮拇指的人》。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