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戏剧训练营》的观后感大全

《戏剧训练营》的观后感大全

《戏剧训练营》是一部由莫莉·戈登 / 尼克·利伯曼执导,本·普拉特 / 莫莉·戈登 / 诺亚·盖尔文主演的一部喜剧类型的电影,以下这些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戏剧训练营》观后感(一):从社会环境角度分析为何美国的戏剧教育如此重要切无法在中国复制

这部电影以及《乡下人的悲歌》从侧面说明了一个很严重的社会现状:

美国社会赖以生存的根本是一个熵增的社会。

对于美国的孩子而言,从小被放养是一种根本的生存方式。本质上这体现了中美之间最不同的文化差异。在美国,除了上东区以外的家庭并不具备让孩子进入精英阶层的条件,所有的家庭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孩子们学会如何在这个社会上生存下去并成为一个利他利己主义者。这就体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终极特点:在社会阶层固化的大前提下实现社会阶层的流动。

在中国,社会阶层流动的可能性是基于所有的家长的鸡娃。这种鸡娃的本质是让自己的孩子进入比自己更上一个阶层的社会。这背后的主要原因是过去五十年里有无数父辈文盲的家庭让下一代进入大学,得到了更好的教育。而当这个入口逐渐变窄,越来越的家长意识到,光靠学生本身是无法复制这种社会阶层流动的需求。于是,学区房应运而生。(当然美国也存在学区房)。 二者本质的区别是,中国家长对于下一代上清华的需求远远大于自己的实际需求(事实证明大部分清华毕业生毕业后都在硅谷和华尔街工作)。 而美国上一代人就已经通过上大学来实现了自己的社会阶层流动,五十年前的美国已经是最顶级的资本主义社会(同理可以看到日本社会)。

说回这部电影所表达的中心思想,一个孩子十几岁时参加的夏令营会成为他此生最美好的回忆么?事实证明,是可以的。片中男女老师作为两个核心的戏剧训练指导,十几岁时因为夏令营的经历而走上了从事戏剧行业的道路。在他们看来,从事戏剧并不是一个很低级的职业。

在英国美国戏剧训练对与学生青年时代的启发是确确实实给到了他们很多人生上的指导,同理橄榄球运动和音乐教育同样可以给到普通学生非常大的心灵慰藉。可惜的是,目前现阶段基于中国的国情,这种非功利主义的教育模式不可能也绝对无法抵消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教育模式。

所以,期待熵增的学生本质上依然无法激发出来创造力。

《戏剧训练营》观后感(二):幕后人总是会被这种真诚和热爱打动

一个老派又有点简陋的戏剧训练营,又一年面对了招生的困境,一边试图解决一边观看表演的时候,声望极高的灵魂人物琼女士昏倒了,不知名网红儿子接盘了这个他并不熟悉的项目,然后今年的训练营会怎么样呢?会成为地最后一次训练营吗?真是的训练生活又是什么样的呢?让我们跟着镜头一起了解!

这就是电影的开篇和故事,用摇晃的镜头,复古的色调,伪纪录片的拍摄手法配合着旁白一般的字幕,一边观察着这个夏天的训练营,一边讲述着这么多年一直在此深耕的老师和热情满满来这里的孩子们。然后我看到了舞蹈老师的温柔,声乐老师和执行导演的珠联璧合,服装老师对材料的执着,场务道具老师的全能和效率,以及学生们的热情团结对自我的发掘,以及支撑了所有人的共同的信念:对戏剧的热爱。不只是演员,不只是主角,还有一直打电话的小经纪人,一直要挑战聚光灯的小场控,一直鼓励老师也鼓励大家的前辈学员…在这场群像戏里,大家不仅展现了一次有血有肉的训练营,也让每个观众像这个傻儿子一样从不了解到了解,从无法融入到融入,从放弃到极力抓住推动保护,很难不被打动。

就像剧情里说的,这个训练营里好多怪人,但是这个地方就是为了保护他们的特别和天赋所存在的,这里帮助了无数的孩子释放了自我,爱上了戏剧,台前幕后的加入了这项并不算热门的产业,无论是选择成为一名老师还是在舞台上发光发热。我超爱道具老师,也是他在最后力挽狂澜,扮演了毕业大戏里的女主角才让整个故事拥有了一个完美的结局。

我在结尾的时候爆哭,上气不接下气,也许是懂得热爱的力量和选择坚持道路甚至曲线救国的诸多不易。作为幕后工作者的一员,创作和戏剧对于我们的意义太多,也因此我看到舞台上大家的眼神和坚持的时候觉得难得和欣慰。就像每个孩子经过这个夏天都能找到自己一样,也希望大家都能找到自己的热爱并坚持,能收获一次又一次的感动。

《戏剧训练营》观后感(三):我们能把纸板变成黄金

横尾太郎出现在我首页,竟然是推荐一部电影,Molly Gordon 和Nick Lieberman导演的《戏剧训练营(Theater Camp)》。我信得过他的口味,确认了一下故事情节——孩子们的戏剧夏令营——看起来轻松愉快,不像有苦大仇深的余地,就火速跑去看了。

没想到巨大惊喜,全场鼓掌。看完我一遍抹眼泪,一遍美滋滋地想:年度最佳!

这么亲昵,用心的独立电影。theater kids必看,推荐给喜欢戏剧和音乐剧的朋友,包括所有时空的神代类。

好多话让我想对世界大喊,第一句是:永远喜欢看一帮草根怎么让一个梦从零到有。故事非常简单:戏剧夏令营的创始人奶奶因为一次舞台打光癫痫发作,至今昏迷不醒。为了致敬,今年的原创剧本决定写她。夏令营里有:闹哄哄的戏剧小孩一大堆,性格各异的老师(大戏剧小孩),和一个对戏剧一窍不通的精神小伙——奶奶的儿子赶鸭子上架,接替奶奶管理夏令营的资金。雪上加霜的是他们只有四周时间。下个月开演。

看起来是平铺直叙,一眼望到底的故事,《戏剧训练营》决定拍成纪录片,再一次焕发生机。不知道那个“我们”是谁,拍摄团队就这么开始了。时不时让人想起《办公室》——Molly的发型超级像Pam——去掉采访版,一样有趣。

夏天一切都生机勃勃。我们追着孩子们咚咚咚跑下校车,行李扔在地上,去练习,忽然停电,为面试睡不着觉,听无聊的大人讲话觉得想睡觉,或是看到台上舞蹈的小老师,眸子眨巴眨吧移不开眼神。

手持镜头一丢丢的颤抖,镜头外一言不发,不光老老实实、规规矩矩地记录下小学校里的每一件事,还不放过当事人自认为不为人知的翻白眼,下意识的瘪嘴,和悄悄的大拇指。真是让人欲罢不能,再说一点反复回味的:奶奶做饭倒烹饪酒,倒一点喝一点,老师说“接下来我们面临史上最艰巨考验“,妹妹渐渐失去笑容,听到睡前故事结尾是”她不是工会成员“进不去,男孩真的惊掉了下巴,扶一下才能合上。幽默在生活中!

之所以能看到这么多搞笑、奇怪和可可爱爱的小表情,说不定主创就只写了音乐剧的剧本,别的什么都没有。大家从零开始,一步步搭舞台对戏开拍。音乐剧出身的老熟人主创们和小朋友们刚好本色出演。就这么拍了十九天,百分之七十五都是即兴发挥,对音乐剧的感情都不用演,看到你的模样,我就什么都明白了。

全都是爱。谁会哭着求你不要用泪棒啊。小朋友们在舞台上唱歌,台下抹泪的老师们,我再一次明白坚持这个夏令营的理由,不是因为钱、地位,是为了这一瞬间,所有音乐剧人像捧着宝石一样,献上的一刻。高中时,我也导演过,表演过,比赛过。大家的彩排,登上舞台的一刻还有剧本重现的瞬间,它们都珍藏在我心底,就像影片里的合唱。

Glenn跟Troy一本正经地说,“我们是音乐剧人,我们能把纸板变成黄金。”如今在台下无数次感受过,无数次心潮涌动,拼命鼓掌。幕布升起,那些血脉偾张,欢呼,泪水濡湿脸庞,这份感觉再也不会重来,却成为我心中的永远。忘不了The Drowsy Chaperone给我的震撼,看完Hamilton的夜晚默默回味,听了很多遍Hadestown。谢谢你们带来的一切,让城堡平地而起,想象照进现实。太厉害了。

抱紧灯光组妹妹和Glenn小老师狂流泪。怎么会这么有梗,“there're only 3% of people will make it, others end up in a mental facility or a go go box in hells’ kitchen”。不知道说大家傻傻的可爱,还是好真实别偷拍我们:泪棒让人想到同人图你搞了3D辅助然后亲友发来五个感叹号“ 3D辅助会毁了你”,修来修去,对道具组喊妈,It’s time to try defying gravity,等等还没唱完,即兴演出时间,现在你是个死去一百年的总统。结尾好好笑,硬生生笑出鼻涕泡。傻欢乐温情心痛爆笑,看这片我五味杂陈了。主创们啊——

喜欢上音乐剧真的太好了。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