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戏剧读后感锦集

戏剧读后感锦集

《戏剧》是一本由[美] 罗伯特·科恩著作,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16开图书,本书定价:78.00元,页数:375,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戏剧》读后感(一):不愧是再版多次和译成多种文字 的好书

看到这本书是一个很偶然的机会。

广州新图书馆开馆不久,我带女儿去办借书证,顺便给自己也办了一个。女儿去看她的儿童图书去了,我自己闲逛到艺术类,随便翻翻,偶然在书架上看到这本书。当时我完全没有想看这个类型的书,只是别的我感兴趣的书都找不到,贼不跑空,我总得借本书吧,于是它就跟我回家了。

你是知道的,现代人读书的不多了,读实体书的更少了,于是这本书就在我家里沉睡了两周。

这周我突然想起,还有两周就要还书了,我还一页也没翻呢,于是带到公司,准备闲暇时间翻一翻。

想不到,一上手就欲罢不能,深深打动了我。就像黑夜里的闪电,照亮了我浑浑噩噩的大脑。

说来惭愧,我是个半路出家的戏剧工作者,每天按部就班的工作,从来都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看了个开头,我突然有种茅塞顿开的感觉,不知道看完会不会彻底颠覆我既有的工作观念。

这本书万能的淘宝也找不到原版了,我只好订了个影印版,希望不会让我失望。

《戏剧》读后感(二):悲剧的魅力

“在悲剧中,你由个体毁灭的痛苦体验到了融入原始存在的快乐。”没错 又是因为尼采的一句话让我想要向着戏剧迈进。

阅读过程中记忆里的戏剧场景都高光了出来,辅助我更好的理感受最初关于剧本 演员 舞台设计 导演的部分。结合《现代艺术150年》会更容易理解后面几章戏剧在西方的发展脉络,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是所有文学艺术绕不来的转折点。

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的作用在于主角的醒悟及命运的突转,这一切将唤起观众的怜悯与恐惧,并最终试这些情感得到宣泄与净化。”

之前看了《麦克白》真的是一点感觉都没有,现在感受下来自己太着急了,完全是奔着故事情节去的。在这个视角回看,那时他陷入了取舍不定的两难境地,在冲突中使得人物更加丰满,可以看到他是怎样与自己与他人斗争以及如何处理所面临的矛盾。

这本书也让我看到戏剧的种类丰富,大都根植于所处文化时代,讽刺揭露了很多所处社会存在的问题,这个好酷!

《戏剧》读后感(三):敏锐的演员

为什么叫“敏锐的演员”?

因为搞艺术的人有点神经质,他的背景可以忽略不计,但是忘掉他身后的事似乎又是万万不可的。我看到了尼金斯基惊人的一跳,看到罗伯特·德尼罗为《拳王》增肥减肥,看到诗人叶赛宁自杀、看到费雯丽和周璇最后的疯狂,看到王小慧在德国的一个演戏剧的男演员为她而自杀……所有,都感到心惊热跳。

《钢琴师》里那个瑟缩内向的小孩因为与父亲产生代沟,最后疯狂,又在爱人的怀抱中得到温暖。我无法去计算他们的悲哀,这些人都天生敏感,极度敏感会使得外界的一点点影响就能支配、左右他们。这些感性的动物神经质的认为自己就是世界,他们以为所有人都会迁就自己。可往往世上的事情很难预料,这种过于冲动的热情导致的结果不容乐观。

有些演员入戏太深,也会不能自拔。

这部书里,说演员可分为“体验型”和“表现型”的,前者主要以“感受和表现”为主,而后者则以“表现+想象”为主。“体验型”是建立在生活的基础上,可以深入群众体验生活,而“表现型”提高了一个层次,上升为“创造”,这就不得不借助于丰富的想象力和极强的表现技巧。“敏锐”的演员应该有一双敏锐的眼睛,他能看到普通人看不到的东西,他能感知到一些不为人所知的东西。

将生活与演戏混为一体时,人便开始有些神经质,也许因为艺术生活的孤寂与苦闷,也许因为长时间的压抑无法释放,这些神经质的表现开始不经意的泄露出来。

我喜欢自己也变得神经质,忽然变得歇斯底里,变得没有人认识我,变得让自己成为艺术

《戏剧》读后感(四):营养丰富、精心调配、色香俱全的大餐

名下一个学生的对话和场景描写写得饶有趣味,颇具水准,交来的百篇作文让我读得津津有味,于是冒起让她学写戏剧的念头。恰好大三的时候她们还有《文学名著改编》的实践课程,要改编成戏剧,排演并上台演出,正好提早给她练练笔。但自己是戏剧的门外汉,虽说颇喜欢看戏,但从未涉猎这方面的研究,别说学术书,就连戏剧文本也只读过莎氏几出,中国古戏更是只翻过《西厢记》,作为中文的老师,实在惭愧。现在想指导学生一二,又一次深刻体验到那个古老的用时恨少的训诫了。幸亏这个问题早提供了现成的答案:图书馆。先用百度搜搜,上豆瓣查查,到图书馆后大致选定了几本,每本翻翻,很快确定自己的入门书目:罗伯特•科恩《戏剧》。

书读多了,就有口味偏好。中国人和外国人写的这类给外行入门的书籍,味道总是差别甚大。中国学者炒的菜规规矩矩,清清淡淡,和他们端给专业评委的菜通常一个炒法,味道总是差不多。外国学者炒的菜却是开餐馆卖给众人的,油、盐、调味料都下得重,颜色也讲究搭配,力求勾起人食欲。虽说营养价值可能都差不多,但吃惯了这类菜,别的菜就不习惯。就像看惯了好莱坞的商业大业,小清新的文艺片就不容易耐着性子看完。

大量与内容相关的彩色精美插图,其中大都是各种剧目的演出照片;引述演员、导演等戏剧从业人员的话单独排版,穿插书中;厚重的纸张,精美的印刷,科恩的《戏剧》确实是勾人食欲的大众美食。但看完后,你知道它绝不仅仅是餐馆的大众菜式,它还是营养丰富、精心调配、色香俱全的大餐,绝对是经验丰富的大厨精心制作出来的。一个门外汉不但看得津津有味,还颇有一窥门径之感,至少你明白了隔行真的如隔山:原来演员这个职业和我们平日的想像是大不相同的,越成功的演员演得越多越有可能怯场,每一次演出都是困难的挑战,不管你演了多少次;演员的艰辛少为人知,但它也具有不为外人了解的魅力,演戏会让人上瘾,它吸引人的魅力和真正的幸福与名声、金钱关系不大;戏剧的形态原来如此多种多样,……

本来自己重点关注的是《剧作家》一章,但《演员》一章对自己启发最大。推荐读这本书的人好好读这一章。

读这类入门的书籍永远不会少的另一个感觉是,读得越多,越知道自己的无知。于是酝酿着寻找下一本关于戏剧的书籍了。它会是哪一本呢?一个经典的剧本,或一个导演的回忆录?我迫不及待。

《戏剧》读后感(五):《戏剧(第六版)》——关于国内戏剧教育的借题发挥

作者:【美】罗伯特·科恩

译者:费春放 主译

出 版 社:上海书店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6-8

推荐星级:★★★★

很有幸地在一个不知名的小网站买到这本书,这是在当当和卓越上寻求无果以后的两个多月后。

想必很多人都没能如愿在书店或者网上淘到这本书,很奇怪这么一本有关美国当代戏剧教育发展的书籍为何市面上如此之少。在这样少的情况下,书的定价就无法要求太多了,就只好由它这么贵。

这本书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它与实践的结合,是源于美国的戏剧教育,而且很大一部分是来自于社区教育的经验。这种普及的戏剧教育,在国内恰恰是当下最为缺少,也最为迫切需要的。

可惜,从它中文版出版时所遇到的种种障碍和市面上稀少的数量就可以看出戏剧教育,乃至于艺术教育在国内的缺失,这种缺失不单单在实际的实践层面上,更是在于思想的根本。对于素质教育,从上到下的整体漠视和不闻不问的意识。

从整本书的目录来看,就可以看出这里与我们的教育的不同。就好像每一个人进入一个新的领域,都或多或少会有一个疑问,那便是:我能做什么?

而书的体例,就回答了这个问题。它告诉你戏剧是什么,剧本是什么,导演、演员以及剧组中的各个组成分别是什么……而通过对于这些行当的了解,自然在一个读者的心中便能产生某种感性的认识,自己希望成为其中的哪一个部分。‘

或者仅仅作为一个观众,他至少明白一个戏是如何由一个概念,或者由一些书写于纸上的文字所构建起这样一个立体的世界。

它更多地只是罗列,而不会告诉你什么是好的,或者什么是不好的,因为其中所存在的区别只有适合与否,而没有绝对意义上的好与坏,每个人都有每个人所适合的东西,所以它给你一种选择,你可以选取你所需要的,适合你自己的东西,而其他的自然会有其他的人来选择,你不必排斥,也未必一定要喜欢。

这是一种美国式的接纳,一种美国式的自由。

不会有人告诉你,你必须尊崇权威的观点,也不会有人觉得自己的观点毫无意义。

你无需完全接受这本书里的观点,因为很明显其间存在着较大的文化差异,书中所介绍的也大部分是来自美国的戏剧人。至于其中对于东方文化的讲述,多少也有些一家之言。

不过,这并不妨碍人们阅读这样的一本书。

我们常常在不恰当的时候过于谦虚,这份谦虚多少有点中国式的圆融。而在戏剧方面,当下的我们确实失去了许多可以骄傲的资本。也正因为如此,无外乎其他方面的教育,即使在戏剧方面,我们依旧是只能追随者别人的步伐,却忘了自己千百年来所传承的优秀。即使在外人看来,我们蕴藏着许多珍贵的东西,却还要借由他人来指点我们,方才捡拾起来,又因不知如何辨别遂只好随声附和点头称是。

现在的许多文化遗产,不都是因此而来的嘛。

作为一本戏剧普及化的教材,一边看这本书的时候,一边就在揣测这位科恩教授是如何在课堂进行讲述的。

对于一堂戏剧的基础课,这些内容的涵盖量显然是超出了课堂所能承载的部分。那么答案便只有一个,书中的更多内容是给予一种了解,这位教授希望自己的学生更多地对世界上正在发生和已经发生的戏剧进行一定的了解。而在课堂上,想必更多的时间则是在讨论,你所理解,或者你所喜欢的是什么,你要做的是怎样的作品……诸如此类,不必有任何绝对的答案,每一个答案,对于学生来说都可能是他们静候的方向。

相信在真正做出选择之前,这些了解是相当有必要的。

然而在我们这里,常常是在你完全不了解的时候,或者存在着相当误解的时候,便开始进行选择,无论是大学的专业或者其他什么,似乎总是这样。我们总希望能够尽快地对人生做出选择。然而当处在茫然无知的状态下的选择,往往会不尽如人意的吧。

既然是普及化的教育,那么其面向的则很可能是经济学的学生,或者理工类的学生。在我们这里,像这样的一些“不务正业”的课程,无论是中小学还是大学,情况都一样,都会被当做鸡肋般对待。

从教授这门课的老师,到学生,无不如此。

这多少让人觉得有一些惋惜。

好像美国的最高金融类学府的校长就曾表示,若从他们这里毕业的学生不知道莎士比亚是谁,那将是教育的失败。这当然只是一个比喻,不过如果按照这般的要求,恐怕在我们这里,真正成功的比例又能有多少。

不用说其他,就拿这本书而言,翻译组当中有来自师范大学英语系的研究生,也有来自戏剧学院的研究生。然而,很明显得,你可以感觉出不同章节之间的一些不连贯。而这种不连贯,更多的是来自对于戏剧基础知识和现状的陌生。

若一本戏剧类的专业书籍都有这样的瑕疵,更何况其他呢?

2011.01.19

弗择·北窗夜读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