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阿尔卑斯山的少女》影评精选

《阿尔卑斯山的少女》影评精选

《阿尔卑斯山的少女》是一部由高畑勋执导,杉山佳寿子 / 宮内幸平 / 中西妙子主演的一部动画类型的电影,以下这些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阿尔卑斯山的少女》影评(一):那时的我还是个小学生

小时候看的动画,那时候应该还在读小学2年,太久可能当时的感受就记不大清了,隐隐约约冷漠严肃的阿尔姆大叔对待海蒂是那么温柔, 在阿尔卑斯山草地、树木、花、湖水、远山、雪峰的图景下,一只蝴蝶亲吻了克拉拉的脚背,克拉拉伸手想触碰蝴蝶,身患顽疾的她竟奇迹般站了起来!那一刻,仿佛阿尔卑斯山所有生命力的光芒都聚集在了克拉拉身上,小海蒂在旁边惊喜地露出标志性的笑容。

《阿尔卑斯山的少女》影评(二):让人感动的几个点

1.海蒂第一次知道老婆婆看不见东西,平常人都可以看见的美丽景色她却看不见,然后哭得稀里哗啦

2.海蒂因和小雪玩而忘了搅拌奶酪,导致一锅羊奶都被烤焦了,事后非常自责难过,一个人跑到枞树下倾听风吹枞树的声音,在与大自然的交流中她知道了答案。

第二天严厉拍打呵斥小雪让它上山,这是她成长的时刻。

3.海蒂和彼得在山上牧羊,因好奇和无聊而开始了冒险,他们翻山越岭,历经艰险,相互扶持,最终来到了一处从没到过的地方,那是倒映着天空和雪山的美丽异常的湖泊。他们手牵着手站在湖泊前,湖泊那样神圣清澈,他们那样渺小。

如果这世界上真的有永恒的事物,我想此时的他们是永恒的。

如果我找到了你,你就是我的永恒所在。

《阿尔卑斯山的少女》影评(三):阿尔卑斯山的少女

忽然见到了那个少女,就是住在阿尔卑斯山上的那个。

整日穿着小红袄,住在阁楼的干草堆上。阁楼上有个小窗户,她可以每天和月亮说晚安后入睡。那时,我每日早晨都要喝一大碗的热牛奶,是放牧人起早挤出来的新鲜牛奶。母亲总是要逼着我和弟弟喝下一大碗。而她不同的,她喝的是羊奶,每次喝的都是那么香甜。我至今没喝过羊奶。但我看见她,我知道幸福就是喝完羊奶,用手指将嘴角擦干净,然后和爷爷说——我喝完了。

阿尔卑斯是个美丽的地方。轻风将小草吹成了一波波浪,满山的花也在灿烂的阳光下摇曳着。少女躺在山坡上,看着天上飘过的白云,还有远处散落的羊群。她还再想为什么约瑟夫为什么总是和蟋蟀过不去,总是蹦蹦跳跳的想去抓几只。冬天的阿尔卑斯,雪厚极了,也很少下山去,只有偶尔山上放晴了,才会下去城镇里取些食物。而这时,你会看见一个穿着小红袄的少女,奔跑在这白色的世界中。咯咯的笑声回荡在阿尔卑斯山谷之上。

约瑟夫总是喜欢趴在暖暖的壁炉旁边,而壁炉里总会发出噼噼啪啪的声音,让它时不时的竖起耳朵。每天晚上吃过晚饭后,少女总会听完爷爷讲个故事才去睡觉。而透过阁楼的窗户,可以看到月光照在阿尔卑斯山上,白雪映着银光闪闪发亮,像极了天上的星星偷偷跑下来玩耍。她又和月亮说了声晚安,然后甜甜的睡下。

我怎么又会见到你呢?我还听见你说:哥哥,来雪山吧。来阿尔卑斯吧。我们可以一起听爷爷的故事,可以一起和月亮说晚安。但我又如何能够穿越时光。回到那个我喝牛奶的时候呢?时间已经将它变成了发黄卷了角的相片。当我拿起它,时光已经远逝了。你我的手,只能够越过时空凭空相握。一切只能是童年的梦幻了。

我很高兴又见到你,阿尔卑斯山的少女,希望你能也替我和月亮说声晚安。

(2009-10-28)

《阿尔卑斯山的少女》影评(四):阿尔卑斯山的少女 | 重看,分集记录

看动画可能也需要心情与境界的配合。

没有一个合适的心情和契机,没有对某种类型的偏好,可能有时候很难看进去。我之蜜糖,彼之砒霜。这也是渐渐的,我不再和别人推荐我喜欢的作品的原因。除非对方主动问起。

这是一部很早之前,几乎一口气看完的片子。那之后的几天里,阿尔卑斯山上的雪山、开满鲜花的草地,高大的枞树,便时常出现在我的脑海里。人本从自然界而来,也许,这种自然,对人也存在着永恒的召唤。

不同于第一次时纯然的欢乐与幸福,这次重看,注意到了许多之前没有留意的细节。这里分集记录下来。

在一开始,黛特阿姨的做法就引起了争议。比如,在前往爷爷家的路上,走的那么匆忙,一点也不在乎穿着很多衣服的闷热而笨拙的海蒂,当海蒂不小心摔倒了,也只是催她快走,而不是过去抱一抱,拍一拍。

我想,小时候有过一个温柔母亲的孩子,应该很容易看出这其中的差别。妈妈不可能不在乎孩子的冷热,和摔跤,在她走不动的时候,甚至会把她抱起来,即便责备,也是带着亲昵的。而在这次远行的一路上,黛特从没抱过海蒂。她表现出来的,确实就像一个阿姨对待侄女的态度,不亲不近,不冷不热。所以,我们觉得海蒂可怜,并非没有道理。从而对黛特心生责备,也没问题——她不是做错了什么,她只是做到了一个再普通的人也能做到的事。换句话说,她做得不够好。

弹幕里有人说,黛特把一个只有一岁的孩子带大,已经很不容易了。但依照黛特这样的性格和照顾方式,我们很难判断,小海蒂在她的照顾中得到了足够的爱和温暖。从送他们一程的大叔的话里,我们知道,小海蒂是经常被“转手”的。

五岁的海蒂善良,乐观,善于为他人着想,在吃饭时会主动拿出餐具——这一行为在之前被我解读为懂事,但现在来看,一个孩子,会在什么情况下懂事呢?可能就是,寄人篱下,感觉到“不懂事”会带来的后果之后吧。

让我有些确认这点的,是剧中海蒂看爷爷的一个细节。

黛特不顾海蒂和爷爷的意愿,将海蒂留在山上就走了。——这个地方有人指责老头子,我不得不替他辩解一句,爷爷可能并不是不愿意照顾孩子,而是担心孩子不愿意和他一起生活,他当然知道自己“恐怖”的名声,他对黛特问出的问题是,“如果你走了之后,她哭个不停怎么办?”黛特说,“那我就不管了。爷爷自己想办法吧。”爷爷或许是担心委屈了这个孩子。

海蒂似乎不知道自己刚刚被一个不愿意带她一起生活、甚至当着她的面说带上她会没办法做事的阿姨,交给了一个在村民口中颇难相处、对自己的到来也没有表示欢迎的陌生老人手里。在正常情况下,一个小孩会是什么反应呢?会不会哭闹,撒娇说不愿意留下或一定要跟着阿姨走?

这些,此时的海蒂都没有。也许,她已经习惯了被黛特送来送去、交到陌生人手里的生活。可能,最开始的几次,她哭过,也闹过,但是没用。不管对方是否愿意,黛特将她留在那里,她就得想办法在那里生活。

她是不是真的开心呢?

黛特阿姨走后,老爷爷坐着一句话不说,低头沉思。小海蒂独自绕着小木屋走了一圈,最后静静站在爷爷面前,抬头,满脸笑容,低头,笑容消失,似乎是看了大狗一眼,重新抬头,还是笑容满面。

这只是一个五岁的孩子,无论她多么乐观、开朗,五岁孩子该有的担忧、恐惧、彷徨,她一样不少。但是,她过分早熟与懂事,学会了低头把那不讨人喜欢的忧郁表情收起来,总是笑呵呵的跟所有人说话,乐观的做一切事。

在第一夜的梦里,她去跟之前住过的人家道别。梦里,是黑白萧索的场景,一个上了年纪的老人坐在纺车前织布,海蒂叫了几声,她似乎没听清,转过头来,也只是说,海蒂啊,要玩就在我家里玩,不要出去摔倒了。看来听力已经不是很好了。海蒂大声说了好几遍的是,奶奶,我要去阿尔卑斯山和爷爷一起生活了。她推开门,屋外的景色,都是彩色的。

从这里,我们也可以推想出,海蒂以前,至少有一段时间,是和这样一位听力不太好的老人生活在一起的,没有人和她说话,而她在多数时候,也只能在家里玩。可能也不会有玩伴。任凭是谁,可能也没法说,这是一个小孩子该有的幸福生活吧。

好在,这一次的交手里,她如倦鸟归林,池鱼入渊。

海蒂是属于自然界的孩子,她在阿尔卑斯的群山里,找到了自己生命与灵魂的归宿。正如爷爷选择成为一只离群索居的孤鹰,海蒂爱阿尔卑斯的群山,胜过灯红酒绿、物质繁茂的法兰克福。这种本质上的类似,或许也是他们爷孙俩能如此珍爱彼此的原因吧。

海蒂虽然可能没有得到过幸福,但她并没有失去辨认幸福的能力,她的心很小,也很纯净,所以不记得坏事,也学不会怨恨。海蒂能带给我们快乐,正是因为她如此纯然而珍贵的天性。

《阿尔卑斯山的少女》影评(五):《阿尔卑斯山的少女》国语配音版本全盘点

阿尔卑斯山的少女 (1974)

9.3

1974 / 日本 / 动画 / 高畑勋 / 杉山佳寿子 宮内幸平

这是海蒂的引进的第一个台湾国语版,1977年11月于台湾台视频道播出,由武莉(配海蒂)、胡觉海(配爷爷)等人配音。引进时片名译为《小莲的故事》,也就是从这时候开始,受台湾本土化译制的惯例(即在引进海外动画时,为了方便,同时以增强亲切感,译制方为角色另起一个为国内观众熟悉的本土化译名)影响,海蒂首次以“小莲”的名字进入国内观众的眼帘,也为后来海蒂多次重新引进提供了参考。在引进时,译制方删掉了原版片头片尾,重新演唱了一首中文歌作为片头(歌词为“高山上的小木屋,住着一个小女孩,她是一个小天使,聪明又可爱…”),由演唱,后来在台湾电视台几次重播中继续使用,但更后来的流传中被换回了原版片头而逐渐淡出观众的视野。

这是海蒂的第二个台湾国语配音版,由林美秀(配海蒂)、李香生(配爷爷)、胡文沅(配彼得)等人配音。受台视版影响,仍然采用“小莲”的译名。

这是2013年,台湾momo亲子台第三次引进配音的版本,由林美秀(配海蒂)、李世杨(配爷爷)、钱欣郁(配彼得)等人配音。片名译为《小天使 阿尔卑斯山的少女海蒂》,但为了纪念前者,依然沿用了“小莲”的译名。播出时,片头片尾使用了原版画面,但是配上了根据原版曲调新填词、演唱的中文歌(片头歌词为“小莲是善良的小女孩,小莲是可爱的小天使,她要用爱,温暖大地带来了春天…”;片尾歌词为“要是能生活在那阿尔卑斯山的草原上,和最亲爱的爷爷,还有小动物们那该有多好…”)。此版后来于华视等台重播过,也是目前比较常见的一版台配。

这是大多内地观众最熟悉的一版配音,央视少青少部于1995年引进译制,于CCTV-2套播出,由刘纯燕(配海蒂)等人配音,译制人员跟大风车是同一班。片名译为《阿尔卑斯山的少女》,海蒂由日文音译为“哈依吉”。然而,央视的配音水准丝毫不输三版台配,刘纯燕等人的配音尤为精彩,情感丰富饱满,这或许是内地观众对海蒂的最初最温情的记忆。

这是1977年1月,无线翡翠台引进译制的第一个粤语配音版,由卢素娟(配海蒂)、金雷(配爷爷)、谢月美(配彼得)等人配音。可惜的是,此粤语版未得流传,已失传。

这是继翡翠台后,第二次引进译制的粤语配音版,由曾佩仪(配海蒂)、刘文光(配爷爷)等人配音。片头曲使用原版画面,配上新唱的粤语歌,删掉了片尾。此版是台湾DVD制作方译制,以港版DVD、VCD形式流传,未曾在电视台播出过。是目前唯一可见的粤配。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