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不射之射》观后感摘抄

《不射之射》观后感摘抄

《不射之射》是一部由川本喜八郎执导,夏秉钧 / 川本喜八郎 / 车慧主演的一部剧情 / 动画 / 短片类型的电影,以下这些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不射之射》观后感(一):写给那些没看懂就胡乱抨击的人。

这动画其实没那么难懂,相反最后一句旁白就把想表达的核心思想说透了: “很长一段时间内,城内的武士们都耻于张弓舞剑。”

纪昌开始痴迷于箭术,代表了想靠武力征服他人让人敬佩的做派。这和我们绝大多数人类一样,青少年时期总是年少轻狂,都喜欢暴力喜欢征服他人的快感,所以我们才爱看动作片,武打片,战争片,很正常。

后来纪昌经过磨练和老者的提点修行,明白了真正能让人诚服让人尊敬的不是暴力和武力,而是崇高的思想和品质,战争是永远不值得推崇的。也代表了人成熟之后的思想转变。伟大的领袖总是倡导和平,以德服人的。

至于小偷和商人那段,有人说不明白。其实解释起来也很易懂。这两人都在吹牛,传言就是这么兴起的。 小偷代表不耻之人,谎称自己被纪昌的寒光射中过,实际上以小偷的气量他无法理解纪昌一个不持弓箭之人为何被人奉为天下第一神射手,于是他只好杜撰这么一个故事,来解释纪昌如何“不射之射”。商人代表利欲熏心之人,说纪昌与古人在他家上空比武,目的是想表达自己家是风水宝地,纪昌偏爱之所,想骗人们多去他家周围游玩说不定也能见到这一奇景,算是借名人拉拢人气,古时候的一种广告吧。

这动画很难理解吗?我觉得一点也不。 小时候看不懂很正常。都已经到了学会来豆瓣发评论的年纪了, 还在那说故弄玄虚,说极端,糟粕的,真怕是不嫌丢人出来卖弄的。

《不射之射》观后感(二):弓术并非技术。当你射穿自己的心时,就能达到佛陀的境地。

“技可进乎道,艺可通乎神”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日无一日年复一年。

当技艺,不须刻意追求,完完全全融入自然之中,甚至是将其忘记。

人技合一,融为一体,抵达圣人的心灵境界,手中无箭,最后心中亦无箭。

不射之射为道。

日本还保留着“弓道”,

有一句格言为“正射必中”。

这个境界前提是你的身体已经经过无数次的锤炼,你的射击动作经过反复的练习,

正射必中的思想鼓励射手不去刻意执着于瞄准和命中,将注意力放在对全身协调发力的掌控上,自然自信地让身体自然而然地完成射击。

观棋入道,练武入道,画画入道,射箭入道,时时刻刻人技合一,世间万法则皆为道法。

“弓术并非技术。当你射穿自己的心时,就能达到佛陀的境地。”——阿波研造

真正的敌人,不在外面。

《不射之射》观后感(三):能拍出中国哲思和意境的动画电影还是太少

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制作于1988年的《不射之射》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日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样本。影片中学箭的主人公纪昌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人物,早在《列子》中就有记载,日本作家中岛敦根据有关传说写成小说《名人传》。本片就改编自该小说,由日本著名木偶动画大师川本喜八郎执导。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配音孙道临,片中的台词功力不输同时期上译厂的一众明星配音们。

主人公纪昌立志要成为天下第一的神射手,历经磨难险阻之后习得箭术的最高境界是“不射之射”——老来甚至连自己的弓都不认识了。学箭路上,纪昌非常执着,先是拜名射手飞卫为师。飞卫要他学会不眨眼、能够见微知著,纪昌都一一做到。在飞卫特殊手法的训练下,纪昌很快就成为技艺和飞卫相当的名射手。然而纪昌并不满意,为了成为天下第一,他与飞卫较量一度取师父的性命。没曾想飞卫留了一手,纪昌很惭愧。躲过一劫的飞卫为了破除纪昌的执念,让他去找老师夫甘绳,纪昌在甘绳那里悟道,从此改变了做人的理念。

短片带有极强的道家哲学思想,强调至射为不射,清静无为、上善若水。(片中纪昌的弓就在水的一波涟漪中化为虚无,年老的纪昌也与世无争,如烟似霞的离开了人世)纪昌的无为,并非毫无作为。小偷到纪昌家行窃,越墙而入时会遇到一道寒光阻挡。纪昌甚至被看到和古时候的神射手后裔等人在天空中比试,是所谓“技可进乎道,艺可通乎神”。只不过这些都是由他人转述的传说罢了。更重要的是,因为纪昌的存在,邯郸城里的武士们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耻于张弓舞箭”,这正是纪昌的有为之处。

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前段时间大火的《中国奇谭》第二话《鹅鹅鹅》也是颇有哲思的一部动画短片。像这样取材自中国典籍,能拍出中国传统意境的动画还是太少。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