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在这样的雨天》读后感锦集

《在这样的雨天》读后感锦集

《在这样的雨天》是一本由[日] 是枝裕和著作,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9.00元,页数:29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在这样的雨天》读后感(一):真实的是枝裕和

是枝裕和,提起他,我对他的印象还停留在《海街日记》,看惯了电影作品,倒是第一次回归书本,阅读他的文字。 这本《在这样的雨天》是是枝裕和的导演笔记,记录了他的拍摄日记,从剧本、团队、场地等前期的筹备,到片场日常,比较完整的为读者展现了一部电影的准备到成片过程。其中是枝裕和的手绘尤为可爱,也可以看出导演的认真,同时也有些怀念,在电子版盛行的现在,纸质版笔记已经成了稀奇。 说来也巧,国庆长假本想着四处逛逛,却不料天天下雨,在雨天正好翻开了这本《在这样的雨天》。 《在这样的雨天》是一部未完成的剧本名,关于一个资深女演员,和她的老粉丝之间的故事。初翻开这本书,还是好奇心占据了上风,毕竟《小偷家族》《海街日记》《步履不停》都是围绕家庭展开的。后面才发现从舞台回归家庭,这才是真相。 是枝裕和的文字和他的电影很像,淡淡的叙事,却抓住琐碎平静的日常生活里的暗潮涌动。自由散漫随性,手稿的记录也是,但阅读起来却很舒服。书中穿插了导演和演员的对话,拍摄花絮等等。整本书不厚,一个下午便可以读完,却仍觉意犹未尽。就像品茗途中,遇到一位长辈,与你聊天,畅谈他擅长的电影领域里,讲述一部作品从诞生到险些夭折到顺利进行,付诸实践,描述得绘声绘色,那些细节更是让你恍然原来是这样。而当你想要了解其他作品和拍摄细节时,却发现只能等待下次相遇,不可谓不遗憾。 书中更是罗列了几十上百部电影作品,好多更是听都没听过,他之所以能抓住细节,拍出他独有的特色,或许也是因为他阅片无数,从中记录总结镜头的把握,转场,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中。

《在这样的雨天》读后感(二):一部电影从无到有的诞生

“这样的雨天,还没有人来看戏啊……” 书名《这样的雨天》是根据这句话,围绕是枝裕和导演《真相》的二三事和制片人福间美由纪角度的幕后电影工作。 一开始是是枝裕和导演写过的一部未完成的剧本,原定在2003年底搬上PARCO剧场的舞台,最后没有如愿。 跨越十五年以后,这个剧本以新的标题、舞台和演员重新出发,从一个友谊的故事改成母亲与女儿的。而《这样的雨天》就是导演记录其诞生历程的局部记录。 作为演员,作为母亲,作为祖母,作为女人…… “演员是一种创造新生命的工作。这就是与外行人的不同之处。” 一部电影准备阶段从的从外景地的考察,演员的试镜就开始了。 在初期选角的时候是枝裕和就选择凯瑟琳·德纳芙,她和导演谈话看过剧本初稿第一句话就是“房子不在巴黎可不行呢。” 负责海外销售的樊尚先生导演最好找个律师,以免被凯瑟琳起诉,因为《真实》有些地方和主演凯瑟琳她的人生轨迹重合。 好在后续的聊天中凯瑟琳说“她跟我完全不一样。”导演是枝裕和才松了口气。 “像你我这样的人,只能在工作(电影)中找到幸福。”

《真相》电影拍摄预计八周。开机前导演是枝裕和一直在花时间打磨剧本,即使出差去美国的飞机上还在继续改剧本,朝着定稿努力。 和服装师帕斯琳讨论淋浴时穿的衣服,聊的都是细节。在女主角拍摄的宅子中,台词边走不写。有意义的讨论,可以反应在剧本的修改中。 即使剧本完成,导演在给男演员伊桑·霍克的信中写到还要在围读、排练的过程中推敲,再进入正式拍摄。 《这样的雨天》就是这么一本从未完成推翻重建的电影幕后故事,电影的拍摄并非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花下导演大量心血。 一部电影从无到有的诞生,从初稿到成片,从东京到巴黎。剧本根据拍摄内容不断打磨,和工作人员不断探讨内容情况。真相是什么呢?有点期待电影《真相》。

《在这样的雨天》读后感(三):短评写不下了

因为看过《真相》这部电影,所以有关拍摄内容读的飞快。电影不怎么好看,是枝这朵花还是得种在日本的泥土里,在海外拍摄的家庭、母女这类的亲情剧,就是不如《海街日记》或者《如父如子》好看。给韩国拍的《掮客》也是同样的问题,可惜了宋康昊大叔和裴斗娜。

但是,是枝导演的拍摄手记挺有意思,再配上歪歪扭扭的简笔画,着实可以边读边呵呵呵地乐一场。要不是中间插了一章日本制片人的“旁白”,我差点就给五星了。我都不知道该怎么形容这章的内容,有点像给是枝的工作写的解说词,简直是画蛇添足。

是枝的拍摄手记是日记体,这让我想起了爱写日记的小津安二郎。导演写日记耐看的,事无巨细,从选拍摄地,选演员,到改剧本、吃拉面,什么都写,还有演职人员口无遮拦的吐槽,书中还小吐了一下贾樟柯导演。

最有意思的是,是枝写伊桑•霍克,评价很高,长得帅,聪明,会演戏。这样的人,老了,也是帅哥,老帅老帅的了。另外,伊桑是女儿奴,这是我原来没想到的。

是枝在法国拍这部戏期间,正赶上树木希林去世,导演写去了悼词,在日记里还悲伤了好几天。

是枝不太像导演,凡事都与人商量着来,书里有他给伊桑和朱丽叶•比诺什的手写信,为了跟人家商量改剧本。导演真的很会呀,态度谦恭,谁能拒绝呢!

导演很勤奋,几乎空闲就看电影,多的时候,每天看好几部,哪有随随便便的成功。总之,喜欢是枝裕和的人,还真该看看这本书。当然,喜欢伊桑的,读了也不吃亏!哈哈~

谢绝转载

《在这样的雨天》读后感(四):是枝裕和:在这样的雨天

在这样的雨天

7.7

[日] 是枝裕和 / 2023 / 南海出版公司

这是一本以记录商业电影《真相》从想法到成片上映的实战操作为内容的书。这里的实战,是指导演视角的实战。书中记录和呈现的是从项目启动直至电影完成并在威尼斯电影节上映这一路沿途的风光,客观又感性,详实又凝练,既可见宏观的项目构架,也可见微观的实操细节。透过文字,导演面对这部电影时的目光与背影隐约又清晰地浮现在了读者眼前。

读书的过程如同化身导演的助理,跟随他将一个想法构建成一个剧本,再实现为一部电影,最终交付给观众和电影节。书中记录了导演的《真相》剧组团队用四十三个拍摄日细细刻画了一个家庭的七天的故事。如果你恰好是伊桑·霍克、朱丽叶·比诺什、凯瑟琳·德纳芙的影迷,那就再好不过,书中有许多有关他们工作和个人的内容,是走近他们的不二机会。

电影《真相》时长108分钟,拍摄时间为期八周(周六日休息,因为在法国拍摄)。

《在这样的雨天》读后感(五):从零到一再到无限

通过《小偷家族》《海街日记》《步履不停》《比海更深》等令人动容的电影,有着强烈个人风格的日本导演是枝裕和进入了国内观众的视野。这位通常亲自负责原始构想、剧本、导演和剪辑于一身的名导,在进行电影创作时又是怎样一番模样呢?透过这本《在这样的雨天》,我们将看到是枝裕和是如何从零到一再到无限进行一部电影的创作。

本书的背景是电影《真相》从一个构想到拍摄成片的全过程,基本上是以是枝裕和的拍摄日记为内容主线。其间还穿插了导演和主演的对谈,制片人的特约稿,电影拍摄花絮、剧照,甚至还有十分可爱的手绘分镜。让我们看到了一部电影在荧幕上映之前的很多有趣的内容。 光是上面提到的这些内容,放在一起,容易给人一种大杂烩的感觉,看起来好像没有多少实质性的内容。既然要作为一本书呈现在读者面前,就得想办法勾起读者的兴致。因而,在本书开头,我们看到的并不是关于电影《真相》的最初构想,而是一部即将开机的电影遇到了巨大的危机。 是枝裕和在日记中告诉我们,之前一眼就心动的房子在开机前被告知没戏了,关乎近七成拍摄工作的房子就这么突然没了着落。危机来临,是枝裕和倒没有直接讲述接下来他们是如何渡过难关,而是将悬念暂且搁置,转而开始翻看此前的日记,告诉读者这个构想是如何诞生而后又得到付诸实践的机会。这么一来,倒是稍稍引起了读者的兴趣。 读是枝裕和的拍摄日记时,给我最大的感受,要属这位导演真不是一般地勤奋。比如在2017年9月4日的日记中,参加威尼斯电影节期间,顺便筹备电影《真相》,是枝裕和为了了解演员,便利用采访和上映的间隙,在酒店观看德纳芙作品的DVD。同时将每部作品看了之后的感想都记录在案,这样的工作量让人感到导演的工作并不轻松。对于是枝裕和本人来说,想来这是很有意义的事,他在观看的过程中,偶尔会冒出关于剧本的灵感并记录下来。这是全身心投入到电影事业中的模样。 在是枝裕和的日记中,我们能看到,在《真相》诞生期间,是枝裕和也将不少重要的事儿记录了下来。比如《小偷家族》的上映、漫画《海街日记》的完结、演员树木希林的人生走到终点,虽然文字不多,却都留在了他的日记之中。这都是与他的电影事业有些深厚羁绊的人和事。 是枝裕和在2018年8月27日的日记中摘录了《表演课:迈斯纳方法》中的一句话:过去的意义随时间而变。这是我讨厌“情感记忆”的理由之一。并进行了评论:太对了。记忆不像化石那样固定有意义的事,在观看的过程中,也会冒出关于剧本的灵感变,而是更加动态的东西。每次经由回想这种行为,都会在动态中复苏,这才是记忆。也许,正因记忆如此,是枝裕和才会在日记中记下得到那些消息时的心情吧。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