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伊丽莎白2:黄金时代》观后感摘抄

《伊丽莎白2:黄金时代》观后感摘抄

《伊丽莎白2:黄金时代》是一部由谢卡尔·卡普尔执导,凯特·布兰切特 / 劳伦斯·福克斯 / 霍尔迪·莫利亚主演的一部剧情 / 传记 / 历史 / 战争类型的电影,以下这些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伊丽莎白2:黄金时代》观后感(一):女王也是人 她嫁给了英国 但她也是她自己

连续把伊丽莎白1.2都看了 因为太喜欢cate 所以基本没有快进 虽然我对英国历史兴趣不大. 我惊叹于cate得表演 从青涩少女 演绎 到冷酷女王 ~从恋爱脑 到 心里只有国家的 掌控者. 很多人说 为什么1.2就一直在讲女王无聊的爱情史 然而我反而觉得 真更neng真实带入 她也是人 哪怕他成熟了 她渴望存粹的爱情 而不是阿谀奉 她不想被背叛 特别是爱的人.

《伊丽莎白2:黄金时代》观后感(二):明察无言&开明有为的女王

“我观看,而且我沉默”。 ——伊丽莎白一世座右铭 仅仅从影观角度,明察无言的她显然是一位开明有为的君主,她的开放、包容使当时的社会文化空前繁荣,而社会精神富足正是国力强盛的重要体现。反观当前现实中太多带有功利性目的的对传统文化的利用以及对外来文化的排斥,这些并不是真正的传承与发展。 16至19世纪初是世界历史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正是在这个时期欧洲率先走向现代化的道路。此时东西方的发展道路开始分道扬镳。中国在这个历史时期则基本上是传统状态的延续。因此,学术界对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的评价产生了极大的分歧,这段历史值得深思。

《伊丽莎白2:黄金时代》观后感(三):历史观光片

从1998年到2007年,Cate Blanchett从《伊丽莎白》的少女时期,等到了《伊丽莎白2:黄金时代》里女王的中年。此时,她的表演更稳健了,气质更沉着,声音也更低沉。借助化妆和服饰,给了她更贴近伊丽莎白女王画像中形象的观感;而Cate,也给这个角色提供了无可取代的神秘和高贵。

本片中女王的衣着,让人叹为观止!全片Cate Blanchett换装无数,从假发、装饰品到衣裙,每一身都美轮美奂。这确实符合伊丽莎白一世的风格,据说她本人非常喜欢打扮,每天要花大量时间穿衣、化妆(当然是借由他人之手)。

对比我刚看的《绝代艳后》里18世纪末法国人的装束,伊丽莎白一世的装扮更端庄、高雅、神圣,法国人的衣着反显得俗艳、挑逗,不具美感。

但是,看完全片,总有种浮光掠影的感觉,好像到历史中一日游打了个卡而已,印象空泛。不得不说,这种纵观的历史片是很不好把握的,但主创似乎想兼顾的东西太多:场景建筑、生活方式、历史事件、情感情绪等等各种,结果却导致人物的内在形象树立不起来,情绪状态不能连贯,空留下一个需远视仰视的、逆光里无法直视的衣服架子印象。

这两部电影都是同一个导演所拍,也都给人留下相似的感觉:细节碎、抒情多,场面恢弘,但看待人物视角却私隐琐屑,故事无重点,对待历史无明确观点。整体看去,视效是极美的,可作为历史观光片一看。

《伊丽莎白2:黄金时代》观后感(四):完全可以共情

1看了好多遍,今天才第一次看2。看1的时候因为很喜欢所以也没太细想,看2才意识到2部电影确实都不是以较严肃纪实的角度拍的,而更多是表达了女性政治家所面临的各种问题,突出的是女性角度和感受,但是没毛病,仍然很好看。相较于第一部更多感受到的是女王的坚持初心,也是为了国家,但更多是为了坚持本心而选择了终身未婚将自己完全奉献给国家,这部随着女王年长,能更多看到她人性方面的体现,比如依法就应该处玛丽斯图尔特以叛国死刑,但她不愿意,很纠结,到底是因为对罗马天主教仍存敬畏之意,还是对同为女王的玛丽有惺惺相惜之感,电影里她说一个女王无权(还是不能?我忘了)处死另一个女王,惺惺相惜没毛病,但这种危及自身王位和性命的仁慈真的毫无必要,以她的坚毅,我宁愿相信真实的伊丽莎白更多是对宗教方面的顾虑,因为当时女王和沃辛汉姆都还并没预料到处死玛丽会招致西班牙起兵。

对与劳利爵士的感情和侍女贝丝之间的纠葛,虽然我看很多影评诟病对这段三角关系描述太多电影重心跑偏,也知道史实和电影出入挺大,但对大魔王演绎出来的那种,女王也是女人,也渴望被爱被呵护,当然身体需求也有,但是觉得更多表现的是那种我一个人坚持着撑着,内里已经疲惫不堪,但外在不能表现出来,表现出来也无用,她身边除了朝臣,也没有一个能给予她双向感情交流的对象,劳利出现了,首先女王对他感兴趣,劳利对女王更多是敬爱,love and serve,(不过也很不错了真的能够serve)但是把温柔和呵护给了更柔弱更有奉献精神(?)的贝丝,女王作为女人感受到的背信感,大魔王的演绎非常能唤起共情,但很快女王就振作起来,她的国家和国民还需要她的保护,而劳利爵士也以带领火船冲锋西班牙舰队的方式表达了对女王的爱,觉得这是他和女王之间最好的感情交流了(虽然好像她俩真实也睡过了?),这段怎么说呢还挺升华的吧。

整体觉得2的核心感情方面更能唤起现代女性共情?男观众估计感受不到。现代女性,特别是性格比较强的那种,工作生活双重压力,也没人倾诉,倾诉也没人帮得到自己,就自己死撑呗,碰到个把喜欢顺眼的,还各种原因完全不会有结果,男的一般都和更温柔体贴的女生在一起了,但是现代女性好也好在情伤也就是一下,大不了不谈了自己也挺开心。

《伊丽莎白2:黄金时代》观后感(五):一直相亲终身不嫁,恐婚还是为国家,英国童贞女王的婚姻外交

有很多人经历过相亲。

相亲成了,就是通往婚姻的有效捷径。

相亲不成,加重恐婚,仿佛自己做错什么。

你一定没想到,英国女王也会被催婚,还会不断相亲。

历史上有一个英国女王,用相亲作外交手段,屡试不爽,最后还成就国家霸业。

她就是一直在相亲,终身不结婚的童贞女王伊丽莎白一世。

从登基开始的20多年,

伊丽莎白和西班牙、法国名门贵族相亲。

谈婚论嫁,却从不真正走入婚姻。

她把自己的婚姻当外交手段,先和西班牙交好,再和法国结盟。

婚姻外交可谈结盟就谈,谈不成用武力去迎战。

举世少见的相亲外交,被伊丽莎白女王用得炉火纯青。

这位历史上被称为童贞女王,宣称“我嫁给了英格兰“的伊丽莎白女王,

她是真为国家兴盛舍弃情感?还是得了婚姻恐惧症?

电影《伊丽莎白》第一部,讲述伊丽莎白如何登上王位。

电影里,我们看到她和姐姐玛丽女王的关系非常扭曲,相爱相杀。

身患绝症的玛丽女王,把妹妹伊丽莎白关在伦敦塔。

为是否传位给妹妹纠结。

理论上,玛丽没有孩子,王位只能传给妹妹伊丽莎白。

感情上,玛丽姐姐却对同父异母的妹妹恨之入骨。

源头是,玛丽女王的母亲是父亲亨利八世的第一任王后,后因妹妹的母亲上位,玛丽母亲被罢黜后位。

玛丽失去公主身份,受尽磨难。

阴差阳错,玛丽重获继承权成为王后,她把对妹妹母亲的愤恨迁怒到妹妹身上。

可怜的伊丽莎白,两三岁时,母亲被父亲处死,长大后又被女王姐姐仇视放逐。

原生家庭的婚姻留给伊丽莎白的印象,是背叛和恐惧。

父亲随时可以处死母亲,还可以立即找到新婚姻对象。

伊丽莎白年少时也曾有心仪的人,后来却被利用。

登基后,她也曾和熟悉的公爵交好,后来再遭背叛,还有里应外合的暗杀。

经历过残酷的原生家庭,被利用、被背叛,伊丽莎白女王,对接近她的男人很容易产生疑虑和抗拒。

如果说婚姻恐惧症,是害怕走进婚姻,对婚姻极度缺少安全感,那么伊丽莎白女王,应该是有这种症状的。

这都来自她过往经历和内心感受。

伊丽莎白女王的前半生,经历背叛、流放和暗杀。

后半生,她干脆不再信任婚姻和爱情,把婚姻当外交手段,只为国家利益,吸引强国结盟。

这不就是无情利用么?

她是真的无情么?

从电影第二部看,伊丽莎白在铁血为国的形象后面,也有温柔一面。

她深受原生家庭之痛,内心依然渴望一点点亲情。

和她表姑侄关系的苏格兰玛丽女王,因婚姻问题被国内赶下台,前来投奔她。

她接纳了玛丽,又把她软禁起来。

原因很简单,感性上,她不想对这个难得的亲戚落井下石,内心还有一些温情。

理性上,她又知道,玛丽是个祸患,国内外天主教势力都想利用她夺取自己的王位。

甚至到最后,伊丽莎白手上有了明确的,玛丽勾结西班牙意图夺取王位的叛国铁证。

伊丽莎白女王还是会犹豫,在大臣的督促下,才下令处死了玛丽。

伊丽莎白被迫处死了自己的亲戚,也是自己王位最大的威胁者。

如果说她无情,也是一种被迫的无情。

伊丽莎白曾有贴心的侍女,侍女和女王非常喜欢的伯爵在一起,甚至私下成婚。

这在当时不被允许。

伊丽莎白愤怒地关押了两人,后来一有机会,她又大赦两人。

自己不能与爱情作伴,她却也渴望温情的画面。

电影最后的一个画面,侍女抱着自己的孩子,走向女王。

女王如圣母般抱着孩子。

她的内心渴望爱与信任,只是身份和环境不允许她投入自己的情感。

只偶尔露出一点点温情。

她容忍背叛过她的人,只要这个人没有真正犯罪。

这样看,伊丽莎白女王不是完全铁血无情的。

除了恐惧婚姻本身,

伊丽莎白还担忧自己的政治权力被分割,甚至影响国家外交。

一个女王的婚姻,很可能会被丈夫共享,甚至影响到国家统治。

她的玛丽姐姐就曾因婚姻影响到国家的外交关系。

苏格兰玛丽女王因为婚姻失败失去了自己的统治权。

有可能因为婚姻失去统治权,影响国家外交,这是来自伊丽莎白内心的恐惧。

婚姻外交,是伊丽莎白用来平衡国家关系的特殊外交手段。

伊丽莎白统治时期,英国还不是日不落帝国。英格兰面临法国、西班牙等当时的强国挑战,还有天主教和新教的纷争。

内外交困的环境,伊丽莎白用自己独特的婚姻外交去推动国家发展。

先和西班牙交好。

她曾和西班牙贵族有紧密关系,竭力维系外交。

直到她和法国签订协议,才以信仰不同拒绝了西班牙贵族。

再和法国结盟。

西班牙国王发现被女王耍了,于是联合苏格兰女王想要夺取伊丽莎白政权。

伊丽莎白又和法国结盟。

伊丽莎白用自己的婚姻作为外交手段,虽不是万全之策,却让国家在内外夹击之下,获得难得的喘息机会。

被迫迎战西班牙,她又能积极应战。

打赢几乎没人相信能打赢的战役,战胜西班牙无敌舰队。

伊丽莎白用婚姻外交去平衡英格兰和各国关系,用比较折衷的方法去平衡新教和旧教关系。

当面对大臣的建议,严惩天主教徒。

她的回答是,“我不可能无故惩罚近一半的子民,我要我的子民爱戴我,只有他们犯罪,我才会惩罚他们”

她不支持天主教,但也没有血腥屠杀旧教徒,让她获得更多臣民拥戴。

能让激烈的冲突关系取得平衡,似乎是伊丽莎白统治的一大利器。

无论是婚姻外交还是新教和旧教关系,她都努力用自己的方式去平衡。

会平衡各方关系的伊丽莎白,让她治下的英格兰进入黄金时代。

看起来伊丽莎白女王的人生,事业上足够成功,让英格兰走向日不落帝国辉煌时代。

她在感情上似乎很不幸,一生未婚,很难建立亲密关系,总怕被伤害和背叛。

换个角度,她似乎又是幸福的。

当她看见母亲婚姻不幸被处死,姐姐婚姻挫折影响健康,亲戚因婚姻失败失去统治。

她做出自己的选择,一生不婚嫁给国家,维护统治,推动国家强盛。

从大里说,她为国家的稳定发展,牺牲自己。

从小里说,这就是她渴望的生活,

不被情感裹挟理性,自己决定命运,而不是让一个男人主宰。

这样看,童贞女王是一个真正主宰自己命运的女人。

这样看,她在事业辉煌的同时,未必不是真喜悦!

怡儿想问,你认为婚姻中的女性应该选择更多自主权,还是多为家庭牺牲自我?

更多文章链接,请点击下方。

英国女王不是省油的灯,《伊丽莎白》欲戴王冠,必承其重

本文原创,图片为网络精选。

作者王小怡儿,16年城市媒体人,《怡儿话书影》主笔。

@怡儿话书影,那人那城,故事里有能量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