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玛丽·斯图亚特读后感精选

玛丽·斯图亚特读后感精选

《玛丽·斯图亚特》是一本由[奥] 斯蒂芬·茨威格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8.80,页数:46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玛丽·斯图亚特》读后感(一):最棒的茨威格

作为一个作家,无论写的是小说还说戏剧,他首先要是个极好得心理学家,这样,在复原、创造或者虚构历史的时候,他才能献给我们一个真实的形象,无论这个人物是平凡,抑或不凡得,是正常,抑或变态的。他将为他笔下的人物寻找合理性,并说服我们爱其爱的,恨其恨的,与他一同体验这段历史。

茨威格是最棒的传记作家。

《玛丽·斯图亚特》读后感(二):无欲则刚

曾听人说过,若诱奸少女得手机会比诱奸成年女人少多了,当她嘴上说不的时候,身子已经默默的从了。

那时尚小,不明白这话的意思,也不明白为什么需要诱奸,后来才明白成年男女即使彼此爱慕,上手可以很容易也可以很难。

很多时候,很多场景,即使箭在弦上亦不可轻发的。

女人有时会期待那种猝不及防的侵略,只要对手够魅力和够强悍,在那样的时候所有的挣扎和拒绝都没有作用,只是成就了风流韵事的美丽花边。

能适时的放纵又什么也不必顾忌未尝不是件好事。

鸠通常是最甘美的玉液琼浆,怎舍得不一饮再饮。

只是为了一次无心的冒犯而付出爱情,付出江山,付出生命,未免太不值得了。

一切都是因为寂寞吧。

《玛丽·斯图亚特》读后感(三):玛丽斯图亚特的悲凉

对这本书的兴趣是来自听了书虫版的 是以玛丽写给她儿子的一封信开始 可能自己也是妈妈 对这种母亲给儿子写信诉说一个可能被所有人乃至自己儿子都质疑的一个真相 信中她说“你的父亲不是我杀的”…后来就想看全本 三联书店的评价最好 剧说翻译的很到位 可是哪里都没货 只能换了其他版本号看 这是一场女人之间的斗争 代表的却是两个政权 玛丽斯图亚特感情细腻 天资聪颖 由于从小生活在法国 她嫁给了法国王子 她的头上有两顶皇冠 法国和英格兰 她是个浪漫的柏拉图式的女人 喜欢文学诗词 她写的诗句也被很多人收藏至今 可能这样顺风顺水的生活 让她摒弃了斯图亚特家族的争夺好胜的性情 而这也许都不是她最大的致命弱点 她最终的失败 却源于她爱错了三个男人 女王也许不应该爱上谁 更不应该为之付出一切 而她 玛丽斯图亚特 像个邻家女孩一样付出了自己的所有 乃至头上的皇冠 最终在她一次次垂死挣扎的监禁中 走上了断头台 而送他上去的人正是她的好姐妹-伊丽莎白 一个内心脆弱敏感 手段却强硬的女人 她与玛丽最大的不同 她终其一生与皇座为伴 与英国举行婚礼 她选择英国做她唯一的伴侣 她在位 也为英国带来了盛世 她与玛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最终很难说谁到底是赢家 玛丽虽然丢了皇冠 成为了斯图亚特甲组的耻辱 但她一生丰富多彩 爱过也恨过 享受过也历经苦难过 而这一切都没有让她改变自己的信仰 最终拥抱信仰而死 她像一团火 点燃时炙热 燃尽了也有其存在的价值 而伊丽莎白得到了宝座 她有喜欢的人 却不能相守 为了政权一生未嫁 成为历史上唯一一个童真女王 有人说她有感情缺陷 但无论怎样 上天是公平的 如果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转而求其次也许是最好的选择……

《玛丽·斯图亚特》读后感(四):同等分量的灵魂才能相互理解

如果要选我最喜爱的作家,茨威格无论如何都能排得上号,虽然我不总是能想得起他。每一次读他的书,都不能不受到其中快要满溢出来的巨大激情的感染。他极其偏爱发掘那隐秘地蕴藏在个体内心深处的伟大力量,无论是虚构的小说,还是围绕真实历史而演绎的传记。从道德角度来讲,玛丽·斯图亚特犯下了世人难容的严重罪行,但茨威格却不由自主地被她率真热烈的浪漫主义个性,被她身为天潢贵胄与生俱来的高傲强硬的女王尊严,被她为捍卫王者荣誉而无所畏惧不屈不挠的强大意志深深地吸引,以至于无法抑制他对这个命运悲惨的女性的同情、崇敬与赞美。感情色彩真是太强烈了,身为传记作者,他是如此不避嫌地处处为传主的行为辩护。理性逻辑在传记中退居二线,而植根于人类最深层次的内心诉求的感性逻辑占据了全书的主导地位。玛丽·斯图亚特惊世骇俗的举动令世人匪夷所思,她在情爱与政治的漩涡中忽而勇猛忽而畏缩、忽而机智忽而愚蠢的行止更令人费解。惟有茨威格,能够带着发自肺腑的敬慕与同情,倾听那颗女性的心灵穿越数百年历史迷雾的呼唤,抽丝剥茧地解开她灵魂的密码。惟有伟大的灵魂,才能理解另一颗伟大的灵魂。(这里的“伟大”,并非道德意义上的高尚。)

与其说我被玛丽·斯图亚特激烈跌宕的一生所感动,不如说是被茨威格那与他所欣赏的传主品质同样热烈单纯的创作激情所震撼吧。那是对伟大的人的力量义无反顾万死不辞的追随,宁愿伟大地死去,不愿卑微地活着——茨威格本人惨淡的人生结局,莫非是对他全心信仰的价值观的壮烈践行吗?

这本书的翻译也非常不错。茨威格的书,向来最能考验译者的文学功底。举一个小小的例子,第一章的标题“冲龄践祚”,已足以引起我对译者的崇拜之情,呵呵。

《玛丽·斯图亚特》读后感(五):玛丽 斯图亚特女王的悲剧人生

人的思想观念,是很神奇的东西。一方面它受时代的影响颇深,在每个历史时代中对不同的时间往往导致人有不同的立场和判断;另一方面,正是因为思想观念的汇聚统一,形成了特定时代的标准和尺度。

在《玛丽 斯图亚特》这本书里,我们看到的是16世纪中叶,君主思想昌盛的那个时代。暂时抛开现在的是非观,当年的那些惊心动魄历史就容易理解了。

玛丽 斯图亚特,出生6天就成为苏格兰女王,旋即成为欧洲各国君主联姻的热门人选,十几岁时,她有幸嫁给年幼体弱的法国国王,成为法国往后,人生的辉煌过早达到顶峰。20岁左右,丈夫去世,从此以后她的生活步步走向深渊,20多岁就开始软禁生涯,直至45岁时被英格兰女王伊丽莎白亲手送上断头台,成为历史上第一位被推上断头台的君主。

这部传记,充分体现了玛丽的性格特征以及欧洲中世纪的时代特征。可以说,她人生的辉煌和悲怆全是拜这两个特征所赐。

首先,玛丽在年纪轻轻时就为众人所折服,很多男人对她的刚强坚毅、能言善辩、聪明渊博印象深刻。因此在当时的欧洲,各国众多的国王竟比不上这位女王智慧果敢。然而,她同时也具有感情用事和轻率的缺点,正是因为在感情上一误再误,树敌众多且一路害死众多亲慕者;正是因为轻率,才最终中了英格兰请君入瓮的把戏,亲手在密信留下同意暗杀英女王的把柄(实际上全程受人监视)。

其次,玛丽虽然一出世便是女王,但她同时也是权力和教派的牺牲品。她信奉的天主教与苏格兰实际掌权的新教水火不相容,她坚持争取自己英格兰王位继承权惹恼了伊丽莎白(伊丽莎白因为有私生女的身份,成为女王备受争议,除了她更符合继承王位法则的,反倒是英格兰王室的表亲玛丽),与这两大权力机构结怨无疑是一场悲剧。所以玛丽成为著名的历史人物,并不是因为她做出多少丰功伟业,反而全是被逼无奈。她人生的重大事件全是身不由己,登基、结婚、丑闻、出逃、软禁、叛乱等等,最终被推向断头台,更是给自己的一生画上了浓墨重彩的句号。

这样一个悲剧人物,集合了王权和自由的挣扎,也有社稷和情感无法兼得的遗憾。令人苦笑的是,她出生后便不闻不问的儿子,是毫无争议的苏格兰王位继承人,同时又熬过了英格兰女王去世,于是又取得了英格兰王位,反而成为双料国王。

这些,就是当年的君主制经典故事。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