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机械芭蕾》好看吗?经典观后感锦集

《机械芭蕾》好看吗?经典观后感锦集

《机械芭蕾》是一部由费尔南德·莱热 / 达德利·墨菲执导,吉吉主演的一部短片类型的电影,以下这些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机械芭蕾》观后感(一):机械表演的芭蕾舞

这实际上就是一曲机械、几何和运动物体跳的芭蕾舞,旋转和重复性的动作和芭蕾舞有相通之处。和好莱坞的因果与理性范畴下的逻辑链条相比,这个片子就显得无条理可言,更像是直觉、感官和联想的连接,是一种关于音乐和舞蹈的情绪表达。但是个人认为很有意思的是,芭蕾舞是一种身体表演的艺术,或者可以说舞蹈本身就是极具肉体属性和人的属性的,这里却偏偏用了一种机械性与重复性的表达方式,这可不可以理解为一种机械与人文关系的思考呢?

《机械芭蕾》观后感(二):2023.10.20

叙事已死,放置当今任仍然具有巨大社会实用价值。

AI时代的媒体也如同多数取消了人类叙事的实验电影般。但还不够彻底

要论彻底需要谈到Micheal Snow在其作品中直接对观众的取消,这在电影历史上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它宣告了电影的自主存在,甚至不需要人类观众作为戏剧点

机学芭蕾,取消了叙事,变成了一场对叙事的巨大挑战,放在那个时代可谓先河….

《机械芭蕾》观后感(三):机械芭蕾

本片是法国先锋电影运动中立体主义电影的代表作。莱谢尔原是一位立体主义画家,作品多以机械的图案和城市生活景象为主题。《机械芭蕾》是他唯一的一部电影作品。也是他在银幕上对其立体主义美学的一次试验。 一、 视听 1. 重复来回的动作和画面配合音乐营造节奏感 2. 万花筒所体现的立体主义,倒置的奇幻画面 3. 主要分为物品和纯粹的几何图案两种画面,表达了人与机械的母题 二、 背景 1920年代,主流电影之外的电影实验,由谢尔曼杜拉克提出的“纯电影”:不适用动态绘画而使用日常物品和节奏化剪辑的抽象电影。运动由节奏提示,节奏本身和运动构成电影剧作,走出表现人物关系的范畴,进入梦和自然的王国 立体主义的艺术家追求碎裂、解析、重新组合的形式,形成分离的画面——以许多组合的碎片形态为艺术家们所要展现的目标。

《机械芭蕾》观后感(四):纯艺术的纯与其脉络

来到英国后,我面对无数难以被之前的经验定义为艺术的作品时,除了排斥,还有一种感受,仿佛是进入了一个独立的窟窿,里面与“世”隔绝,与我之前接触的艺术一点没有关系。既没有审美愉悦的观感,也没有理论上符合我过往知识体系的东西。我一时间无法判别,究竟哪一个才是窟窿。

逐渐地,我得出结论:是因为我接触的环境是初学者(emerging)的样子,他们的特点是沾染些大师的风格气息,同时无法在时代与自身为起点的环境中找到合适的契入点,导致自我碎片化且单薄。在面对大多数当代艺术的作品时,大多人依然是走马观花式地欣赏,创作上多数是流于表面的模仿与观念剪切。

同时,我也感受到了那些大师艺术家究竟在做什么。为什么他们就代表了前沿。当不同的老师教授问我究竟在做什么的时候,我也逐渐梳理出大体上艺术创作的过程,理解它们的演变。

在朋友圈随处可刷到偶遇阿布、某个展会遇到明星艺术家的动态,也随处可见身边的谁人用了什么套路,谁的言辞,这种表面让我误以为自己已经身处当代艺术的环境中,但内心深处我明白我最朴素最与世隔绝的状态。我常常因为作品不甚满意而陷入恐惧忧虑,而且因为孤独和未来而不安。同时,出于天然的主观感受,也很能辨别那些不够体面的做法。所谓不体面的原因便是不够纯,不够精准,不够适当。它类似于情商这个词,精准感受到人与人关系中的氛围,很清楚在什么时候该说什么话。把事干得漂亮,这是做人来说能被赏识的条件,那对艺术家来说,被赏识的标准便是:精准地阅读了空气,并且把事干的漂亮。

进入那种空气,便可以理解那些艺术家究竟在干什么,为什么这么干。绝不只是某个视频博主讲的小故事或段子。史论上也基本都是一带而过,没有具体分析某个人的作品脉络。这也是我为什么觉得过去了解的艺术与当前的不同的原因。我的一个经验是尽量阅读艺术家的原作,不要二手信息,然后,要阅读读时代前沿的社科理论,再就是了解流行文化。但假如一个人对自己有清晰的认知和坚定的信念目标,便不用读任何他人的知识。

艺术大于美术,绘画属于艺术范畴,那些艺术史上的人物大多不是单纯做某一项艺术的,他们只是在使用他们时代最前沿方法去实践某个理论,提出并呈现某种现象。在艺术史上出现过的作品,拿莱热的来说,绘画只是呈现他思考理念的方式,为什么是机械主义是来自工业革命的时代背景,莱热本人也是建筑出身。再拿古典主义来说,达芬奇只是在呈现自己对人体、物体研究的过程,这个研究过程导致了写实绘画的结果。这是他们被称为艺术家的原因。而不够纯不够体面的做法便是本末倒置,以他人的研究成果为目的或手法,为了要阐释什么而去寻找阐释对象。这样便脱离了艺术,脱离了纯的系统。

拿莱热来说,在艺术史上他绝不是受宠的那个,各种理论书上对他往往是一笔带过,只留下一个立体主义画家的前缀。但事实上,了解他在干什么之后,会觉得这很纯艺,很纯。不仅在当下时代很有实验性,直到今天,我所看到的当代艺术作品都有他的影子。

先不说杜尚的几幅绘画就是机械主义思潮的反应,今天,我看到的艺术院校大牛的影像,也能看到这种机械与音乐结合的东西。就是假如你身处纯艺的空气中,便能准确发现作品上带有的脉络。这样,就很好理解国内的初代影像艺术家为什么以同义反复的手法呈现作品,包括我身边的emerging也在使用这种反复的、机械式的提纯手法。甚至我们一个影像界老师在给写展评时也用了同样的手法。

这种反复被使用的同义反复并不一定是手法上的模仿或传承,而是在于“纯”这个词,在我的经验中,纯,和艺术,两个词都代表了同一个意思,提纯、精炼、精准…一件东西成为艺术的前提便是这两者的结合,它面对的客体首先是整个艺术史脉络,再到当下最前沿紧迫的时代背景,可以说,所有人都在面对大致同样的世界同样的事情,艺术家是最具有提纯能力的一群人,作品就相当于从社会时代提取出来的精华物象标志。而反复这种方式,并不属于某个艺术家独特的发明,而是事物提纯到精炼所剩的一种现象。以我自己玄学上的理解来说,万事万物的呈现都是同义反复的结果。

如今,可以看到当今的艺术家依然在现代与当代的模糊界限中进行跨界与挪用。我们无法彻底丢弃某个存在过的纯艺术。不仅仅在于它们是真的纯,还在于,一旦想纯就多少会成那样。

本篇文章纯属主观经验感受,如有错误,接受任何善意批评指正。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