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第七大陆》好看吗?经典影评锦集

《第七大陆》好看吗?经典影评锦集

《第七大陆》是一部由迈克尔·哈内克执导,比尔吉特·道尔 / 迪特尔·贝尔讷 / Leni Tanzer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以下这些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第七大陆》影评(一):一切都很好,只是没有意思了

父亲要升职了,母亲工作很稳定,女儿可爱乖巧,可是这样的日子就是过不下去了。 人们先是被规训,然后又选择不被规训。 看过很多在沉默中死去或者在沉默中爆发的片子,那种沉默往往还是包含着一种愤怒,并不是真的平静。愤怒来自于对现状的不满,不满源生于期待。而平静就是没有期待。 全片后半段的暴力打砸是一种美学,前半段的冷暴力也是一种美学。并且最后即使爆发也没有那么有宣泄感,仿佛只是冷静地完成式地在破坏。 电影中出现很多单个的人物特写镜头,让家庭关系显得破裂,虽然是要一家人一起自杀,但最后还是一个一个赴死,这一家人显得是多么孤独。 很多时候会觉得镜头太近了,人物的脸占据画面很大一部分,虽然人物面无表情,却让人觉得有一种压抑的情绪在叫嚣。慢慢放大的雪花屏,被挂掉的电话,大量的固定镜头,更是不包含一丝情感。 我最喜欢自动洗车房里的长镜头,仿佛人被包裹在轰鸣的社会机器里头,有麻木,有被碾压过后的痛苦。即使自杀是那么不体面和难受的事情也要选择这一条路,一种永不回头的绝望。

《第七大陆》影评(二):可预料到的爆发少了点力量

相比较后面,我更喜欢电影的前一个小时,因为琐碎的拼贴式剧情会让我以为这是一部前面堆叠很多细节的悬疑片,我边看边在脑海中推理这些画面在暗示什么含义,同时也对后面我想象中的反转充满期待。我喜欢这种无聊单调的剧情胜过沉闷过后达不到预期的爆发。

从男主写信告诉父母他们即将自杀的消息之后,我的期待就好像被打破一样,尤其是在房子里搞破坏的剧情,前两分钟可能观感上还是很爽的,有种发泄的心情在电影得到释放,导演把这些镜头也拍出了一种破碎的美感,但是再往后一直重复性的足足拍了有十几分钟,我开始产生不适感(尤其是看到收藏的黑胶唱片被男主随意掰断),不断思考他们这么做究竟有何意义,但很明显:沉默压抑的家庭氛围和枯燥的生活导致了此刻的肆意打砸似乎就是纯粹的发泄和释放,是他们反抗平庸生活的一种方式,至少在死之前能做一点想做但平时又不敢做的事情吧。

导演是直白的,这也是一种需要勇气的直白,所以电影里的锋利冷峻气质才会被外化到极致。

影片中西西弗斯式的中产家庭生活有如此结局似乎昭示着:在这个世界上,没有憧憬中的第七大陆,只有矗立着一座座冰川。

《第七大陆》影评(三):平静的绝望

看完最大的感受形同《死亡诗社》里的那句台词—“大多数人生活在平静的绝望之中”(后来查证是出自梭罗),所以感觉本片把“平静的绝望”表现的淋漓尽致。

现代社会意图把大部分独立的人锻造成冰冷的机器,大工业化机械化的同时一切也都向制度化靠拢,尤其体现在城市人口。这一背景下人们的生活大都随之变得机械化、固定化、平静化,好处就是生存变得简单,物质条件充足且易获取,但一切变得简单容易的同时也冰冷得可怕,失去了温情与激情的社会生活就如同平静的海水一般内里却暗流涌动,所以平静之下透露着绝望,思想与灵魂躁动不安的人们决不允许生活变得了无生趣。

要么顺从要么反抗,顺从就是忍耐,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继续重复一天又一天单调的生活,反抗的形式有很多种,但导演选择了最极端最爆裂的方式展现给观众看——毁灭。

弗洛伊德将人的本能划分为生本能与死本能,正常情况来说人们应当充分发挥生的本能,像大多数生物体那样毫无理由地积极求生,但并不是说只此一种活法,本片即把另一种活法——“死本能”展示出来。生与死是辩证统一的,生下来即预订了死亡,因此每个人本能中也都或多或少存在对死亡的渴求,这种渴求指向自身即自我毁灭的欲望,指向他人即毁灭他人他物的欲望——这一家人的选择将之发挥地淋漓尽致。

其实这种毁天毁地的方式童年的我也曾幻想过(也许大多数人也是)——当委屈、失落、压抑、愤怒时也曾真实地通过幻想将死本能发挥地淋漓尽致——灭天灭地灭空气,最后连同自己与全世界一起毁灭。但是这种有违常理的方式也只能是在脑海中一闪而过的快感,真正将之付诸行动的少之又少,因此只能被压抑于潜意识的深层之下。从这个层面上来说感谢导演将这种幻想变现,满足了这种毁灭欲的表达,毕竟破坏与毁灭的快感也是一种极致的体验——毁坏美好的一切(衣物、家具、装饰、鱼缸、生命),尤其真“冲钱”那段,简直让为了金钱辛苦奔波的社畜直呼过瘾。

真“冲钱”

最后想说说对片名“第七大陆”的理解,我认为三种解释都是可以的。一是理解为“澳洲”,代表主人公们的理想向往;二是“南极洲”,代表冰冷残酷的现实;三是“不存在的大陆”,意指永远无法达到的理想境地。

最后想说,反抗平庸生活的方式有很多,大可不必选择这种最极端爆裂的方式,比如节假日(选择某些天作为不同于其他日子的一天而反抗平庸的日子)、迁居和旅游(通过改变生活环境来反抗)、调剂性的活动等都可以达到改善心情的目的,人还得是积极向上地好。

《第七大陆》影评(四):有序的崩溃

20221103 语音输入的影评,所以可能略冗长

这个月电影资料馆选了哈内克导演,很多片子。先选了这一部《第七大陆》,毕竟所谓冰川三部曲之首。果然冰冷,所谓“平静下的罪恶”。之后可以再考虑看一看后面的《班尼的录像带》,也挺感兴趣的。听说都是针对中产阶级的,但或许残忍(不知用词是否合适)程度逐渐加剧。

这部片子是暴力的,但又不是昆汀/血浆四溅的暴力;如此一比较它又是理性的

最后半小时随便一帧都是有序的崩溃

「我的心态」

前半段:啊这就是他们的生活,合理但并没有多么有趣。

最后半个小时:Why?不想过了吗?哦,原来是不想活了。

看到影评说:“如果你在看电影前半段时感到冗长乏味,为什么你能够忍受日常生活?” 有点共鸣

镜头语言:很独特。把各种人事物往观众面前推,有非常多的特写,浴缸、瞳孔、车窗。压迫感到位了。长镜头、定镜头也多,还有延伸线,路或是工厂里的机床。

我最喜欢的一帧可能是女主吞下药后找仰头喝酒那一幕,左边是开的房门与光亮,而她在黑暗中有一个隐约的轮廓,仿佛是对现实世界的逃离。可惜找了半天剧照截图没有人截这一幕。

收音:压迫感也强,也很清晰、很大。没有多余的配乐,就让你听到每一个日常中事物的话语。(虽然坂本龙一也如此收集声音,但氛围截然不同)甚至在我观影结束后往外走,都觉得对周遭的声音非常敏感。听到路过卫生间吹风、抽水的声音,直接回想起刚刚看到的把钱撕碎塞进马桶里的那一幕。

另外,我觉得广播、电视、文字等各种媒介应该也是导演想表达的很重要一部分。(毕竟冰川三部曲的故事都是真实事件改编的)但可惜这个版本并没有将他们都翻译出来,导致我没有办法完全知晓这些导演摆在明面上的内容。另外,最后男主在墙上写的什么意思?只有名字吗

对于多次出现的洗车的镜头:看到女主在车里哭,当时我还没有想那么多,想着可能因为这个环境太过幽闭,感到恐惧。但其实我自己在洗车的过程中坐在车里,反而会觉得非常安全,非常享受此刻。可能这就是不同人的不同感受吧。

P.S. 有一段时间没看电影了(其实也就一个月出头),但因为最近工作比较忙,生活规律而拥挤,难得抽出来一点时间去看一部电影,有一种抽离生活的感觉。所以走出影院之后,专门走到了有光亮、有店铺、有人的地方转了一小圈才往公交车站走,甚至在坐公交车回来的一路上,还觉得仿佛还在艺术中。很想创作。也想回归有序的生活。

《第七大陆》影评(五):凝视冰冷绝望的生活,竟得到了一丝安慰|《第七大陆》

用豆瓣以来写的第一篇,本想放在短评里,考虑到字数有点多,所以放在了“影评”这里,也可称之为观后感。

//2022.11.3 电影资料馆放映 哈内克专题

很多评价说这部片子的前半部分枯燥乏味,大量的特写镜头展现各种生活物品的细部,背景只有嘈杂的、冰冷的机械声和不同物品触碰时发出的声响。坐在资料馆前排,仰视着巨大的屏幕,让我得以在长时间固定镜头的特写画面中凝视各种生活物品的细部——门把手金属表面的反光、床边红色拖鞋的褶皱(想象这种褶皱是如何产生的)、不同食物表面的纹理、收银机键盘的排布等等。画面构成的精致、元素排布的平衡让我觉得凝视这些“日常”竟会如此美好。(这或许是我逃离枯燥的影像的方法,亦或和我自己做摄影创作有关)

整个电影犹如一本厚厚的画册,脑袋里闪过一些摄影作品,如2006年中国摄影师封岩的《纪念碑》系列,以及史蒂芬肖尔的《美国表面》,甚至还有褪色后的马丁帕尔的作品。

印象尤为深的还有短则一两秒,长则四五秒的黑屏过渡的场景。全场黑下来的时候,只有音响发出的沙沙声和荧幕上微微的光。

并不觉得这部电影十分煎熬,也并不无趣。或许是对片中展现的极其压抑的生活的逃避,我第一次在影院看电影的时候将关注点投向画面所展现的本应塑造一种冷峻、烦躁与无聊的重复的物品的那些细节,仿佛被一双粗躁的双手极温柔地抚摸。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