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来日皆方长》经典影评1000字

《来日皆方长》经典影评1000字

《来日皆方长》是一部由郭柯执导,王彩平 / 陈依莎 / 李静主演的一部剧情 / 纪录片类型的电影,以下这些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来日皆方长》影评(一):来日方长

首先我想说的是,这里的观影氛围真的好。

无论是观影的人,观影的环境,还是影片的质量。

影片结束后主创团队和贾科长做了观影后的交流。

聊回影片本身,本片导演是拍过《二十二》和《三十二》的记录片郭柯导演。

主题很好,关注老年人和养老问题,家庭问题,关于生死,关于如何更有意义的活?如何能更体面的走?本片是是纪实性很强的剧情片,反复使用的长镜头,叙事节奏很慢,客观记录,真实还原。视角还放到了国外,一位中国音乐治疗师,在关怀一位位已经到暮年或者弥留之际的美国老人。在中国四川的某一户普通家庭中,外公影响了他们一家人,但外公却在整个影片中从未露面。

作者好像在告诉我们,外公虽然已不在,但外公却时时刻刻都在。

《来日皆方长》影评(二):一场略显失败的尝试

因为《二十二》盲看的,本来以为是一部讲临终关怀的纪录片,没想到是剧情片和纪录片的虚实结合,但两个故事之间的联系过于牵强,并行起来反而让每个部分都达不到优秀标准,尤其是国内部分,真的可以用画蛇添足来形容。过缓的叙事节奏和完全没有起伏的故事进展,都显示这确实不是一部合格的商业电影,可能对于部分有过类似经历的观众而言,电影创造出一种回忆的空间,但故事平也就意味着对于没有相关经历的观众而言,完全无法融入电影本身的故事,可以说是如坐针毡。

映后交流时,郭导回应了国内部分为什么没有选择拍摄成熟的临终关怀机构,而是聚焦于一个家庭。我国大部分的临终关怀,终究都还是由亲人承担,这也导致最避讳谈及死亡的我们反而人人都要接触这门必修课。如何应对亲人临终前的痛苦?如何平衡尊严和苟延残喘、解脱和渺茫希望?如何不自我感动式的完成亲人临终的愿望?如何排遣自己的痛苦?我期待能从电影里寻求到这些答案,但很显然没有,可能是出于克制可能是出于素材限制,电影里只提到了时间。真的很可惜,郭导还是回归纪录片舒适区吧,期待下一部纪录片大作。

《来日皆方长》影评(三):人间事,本就是,细水长流,来日方长。

刚录完给亲人想说的话,赶来写评论。

导演确实是除了我朋友之外少数能把我说哭的人,真的很让人感慨。

不知道从何讲起,就想分享一些自己的故事。

16年左右的时候,我第一次正式接触到了临终关怀这个话题,由一个肿瘤医院的姐姐提起,当时聊了挺多。

那时候我听她讲那些夜班故事,听那些深夜里一闪而逝的生命,大概眼神里还透着那种未经人事的清澈。

那时我们的相识来自于雅思的考试,她跟我说,她了解的太少了,她想去国外看看,学一学他们的理念,看看能用什么帮到我们的老人。

8年过去了,现在她在澳洲做一些社工相关的工作,也算是在进行着自己的研究了。

17年的我因为换了专业又感到不甘心,选修时选到了隔壁电影学的first person film课程,那时候导师跟我说,这项关于纪录片领域的研究才刚开始,一切都是新的,你们想到的什么都可以作为研究方向。

于是做课题的时候我鬼使神差选了家庭影像的研究方向,1v1的时候导师问我,为什么你会对这个有兴趣,我说因为我觉得它可以帮助我们认识自己,也可以作为一种情绪上的疗愈的方式。

东亚人或者说中国人的“寻根”思想可能是刻在骨子里的,置换到欧洲人思想里可能就会变成一种抽象的“生从何来”。

所以从影片开始,婆婆给妈妈说,爷爷要进山也是想给你拍生日祝福,我已经预感到那种“带你回到出生地”的想法,这种同一语境下生活的人的默契让我过早就开始进入眼泪失禁。

“生从何来”其实也是“死往何去”,生死不是可以拆分讨论的话题,所以国人的高语境含蓄表达也并不代表着没有进行过死亡教育。

就像当年的我在给导师的邮件里执拗的表达,做本国的相关影片的研究是想给你看看,我们有这样的表达。

研究课题的盲区是研究者的一叶障目,并不代表创作者没有在积极表达。

这些中文文艺作品里的隐喻,其实都是独属于中文语境的浪漫特权。

其实真正在直面亲人的离世大概是去年。

去年间离开了两位亲人,其中最近的一位是平时联系不太多的奶奶。

死亡来临的时候真的很平淡且普通,那就是最普通的一天下午,去之前我甚至没有想到那就是最后一面。

往往文学作品中所能呈现给我们的死亡只有一瞬,但现实里需要面对的东西实在太多。

真实情况大概就是来不及反应和难过,需要先理清思路把该办的后事进行完毕。

死亡大多是悄无声息的,并没有夸张抓马的轰轰烈烈。

直白地说,哪怕看着奶奶的仪器数据报零,哪怕下葬时放在我兜里的那一把米还在我的衣柜里,我对于她的离世还没有实感。

太快了,生命的开始和结束都太快了。

海外那一部分里小天说,你已经安排好了自己的后事你真的很棒的时候,我又有点泪失禁。

能安排好自己的后事,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在延长和铺垫这种既定的突然,也是对未亡人的宽慰和安抚。

奶奶去世后也和家里人聊起过这个话题,母亲说希望如果那一天到来,我可以平静接受这个现实,不要用外力拓宽这个瞬间,让它发生,让它结束。

一向自诩理智的我在那个时候有点说不出话来。

就像整个观影过程中一样,我说不出话来。

不是所有事情都来得及的,所以我也会习惯性提前规划一些不做会遗憾的事情,因为不想在离世前觉得懊悔,所以希望自己能在有限的时间里不遗余力地完整自己的期待。

其实选择都有很多,因人而异,因地制宜,但总归不要放弃交流和沟通,总归不要让自己在想要表达的情感传递不到之后再做无谓的弥补。

对每一位对你来说重要的人都是这样,不管是家人还是朋友。

今年我也在给某位朋友的生日信里写过我的想法,我希望一切是有期待地发展的,这应该就是我自己赋予自己生命的意义。

所以我希望我们都能对未来有一些预设,不要急,一步一步走过去。

去感受生命的意义,去延长生命的体验,去拓宽生命的厚度,去完整每一个来日方长。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