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女她》经典影评集

《女她》经典影评集

《女她》是一部由倪化轩执导,红冒 / 赵薇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的电影,以下这些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女她》影评(一):Less is more

虽然我不是一个feminist,但男女问题的关注度确实很高。所以抱着看看男导演如何了解“她”的想法,参加了线下观影,确实很有意思。

《女她》影评(二):车礼司映画你我身邊的「女她」+ 導演映後 现场速记

车礼司映画你我身邊的「女她」+ 導演映後。过去的云淡风轻和当下的鲜活感受。初衷是想听这片土地上的女性想讲什么,导演什么也没问,条件:你愿意坦诚地讲,肖像授权需18岁。第一次讲述自己生命经历的鲜活的真实感。剪辑是跟随作品的核心—情感。观众1.:以为是看女性主义的片,但好像看了个“父母皆祸害”的片。观众2:女性的自我意识觉醒需要社会事件的推动。导演本来只是想做访谈,并没有想做一个主题性很强的纪录片,他没有掌控欲,对方主动来找他,对方愿意讲,他就愿意听。开头的片段是导演剪辑前把访谈稿件打印出来标上关键词,看到节奏按节奏剪辑。真实电影:主观范围内不介入。观众3:想看到不同年龄不同背景的女性在经济独立有家庭和小孩后跟父母的关系和当下困境是什么?想更全面地看到女性成长的故事。观众4:大姐的诗意化讲述感受,北影女孩是被动意识,有些故事戛然而止,其他片中女性的共性和差异化不够。感觉有些内容缺失了。导演初衷是想探讨人的宿命论和自由意志。观众;那为什么只拍女性呢?导演:因为我爱女性。观众5:女性的力量是生的力量。一般男性在丛林法则社会中不想承认自己是弱者和受害者,因为会被否认和嘲笑。…省略N个小时观众对导演和电影主题的质疑以及对女性女权主义的讨论battle。

《女她》影评(三):一封来自女性的自书

关于女性,究竟有多少了解?时间的长河当中,女性这个身份很多都不会被认知,被了解,特别是在中国这样一个传统思想根深蒂固的语境下,女性的渺小和卑微仿佛从出生就自然的套在了她们身上。所有可能性侵,家暴,同性恋等等问题在社会上的关注度都是不具有影响力甚至空白的。没人愿意表达,没人愿意发声,也没人愿意去了解。人们更期望去看到自己愿意看到的事物,封锁在自我的信息茧房当中无法自拔。而影片沉浸的自述仿佛撕开了一个被隐藏已久的伤口,把女性所面临的事情全部都暴露无遗的展现在大荧幕上,简单而又真实。

影片当中无论是导演还是观众,都属于第三者的位置,只是静静的听着她们陈述,陈述那些还历历在目的过往,阐述的大都是离我们认知甚远却又发生在大都女性身上的事情。感触最深的是经历过的人产生极大的共情,未经历过的人却又陷入深度的思考,特别是影片中几段真诚的讲述,让对女性的认识又添加了无数细节。

关于影片的拍摄细节,我认为沉浸的自述并不能很完全的把观众带入她们的故事当中,得到共情的人会非常喜欢,而对于那些没有认知这些问题的大众是难以接受的,所以也很难很大力的撕开这一个社会伤口,它可能很难改变什么,只是可能让同情的人更加共情而已。所以如果有下续的话,希望可以更好的贴近生活,贴近真实,让观众感觉到原来这样的问题每天都发生在我身边。更能够把这个口子撕开,把问题挖出来给观众,也更能社会层面对于这层面的思考与认知。

仅个人拙见,期待下一部电影的放映

《女她》影评(四):真诚难能可贵

上周日去参加了《女她》的线下放映及映后交流,主要想讲讲映后交流。

我感觉我好久都没有置身于一个平和交流观点,发表看法的交流环境里了,当天的和谐氛围真得难能可贵。除开一些偏拍摄的技巧和宣传表达内容的问题上,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两位大哥的分享。

我在备忘录里准备的问题大意就是想了解作为一名男性导演对女性阐述经历的共情能力,恰巧有位大哥分享他在看纪录片时,旁边有许多女同胞流眼泪,他突然感受到他与身边女性与纪录片的女性有了一层隔阂,他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不是女性”或“没有相同经历”无法去共情。不过导演也没就这个问题深入,“不需要经历过才能共情”。我仔细思考,共情应该是理解处境和情绪共鸣。挺感慨的,网络上关于性别争端的讨论从来都是乌烟瘴气,但还有人愿意思考无法共情女性的困惑并寻求建议。

另外一个大哥说他和他的妹妹已经好长时间快十年没有联系过了,妹妹因为一些生活的打击和经历,导致她至今无法走出来,也不愿意和男性接触。他想透过这个影片去更多的了解女性视角并寻找打开妹妹心房的一些契机。看完之后,他想应该可以试着和妹妹交流了,“我已经走出来了,妹妹也是时候走出来了。”很感动,可能这就是影片给予人的力量吧。

“我想虽然现在是太空时代,人类早就可以坐太空船去月球,但永远无法探索别人的内心宇宙”。很感谢大家的真诚分享,虽然结束后匆匆钻进人海不会再见,但至少此时此刻就《女她》迸发的精神交流、人与人之间的联结是真实存在,为之动容的。

围导演而坐

《女她》影评(五):#本周撕票记录|倪化轩导演放映会《女她》

看前期宣发带着期待以为这会是一部男性导演讲女性主义、女性自我意识觉醒、女权意识的独立纪录片,但影片更多呈现的是女性与原生家庭、父女关系、母女关系、生死与性的自述性思考,这也是看完之后我略觉得片名有投机取巧之嫌的原因。

若是讲女性,把女性的多面向囿于家庭关系的不幸中,片名则狭隘了;若是讲女性的原生家庭关系,片名则宏观了。

但导演的出发点是不定义访谈主题内容,故我们只需要跟着主人公的叙述让意识在头脑中流动便好了。

导演在访问了近百名女性之后,选取了其中两名女性作为主线,辅之以其他访者的零碎叙述片段,全程自述无篇章标题甚至没有转场,刹那间仿佛把我带到了贾樟柯的《一直游到海水变蓝》。

但也正是导演的真诚、不设限、不设记录主题,甚至一字不加一乐不配不带意识形态,才让我们看到了女性访者背后更深刻的故事。

与其说这是一部女性纪录片,不如说是导演对于自由意志和人的宿命论的探索,想在记录近千女性口述史的过程中通过共情与感知拓宽自己的边界。

推荐给大家有机会去看看。

影片内容略为压抑,应激障碍者作好心理准备。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