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奥马哈之雾的读后感大全

奥马哈之雾的读后感大全

《奥马哈之雾》是一本由任俊杰 / 朱晓芸著作,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2019-5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奥马哈之雾》精选点评:

●比较值得一读的一本关于巴菲特的书籍 20191219

●有意义

●国内少有的关于巴菲特思想研究的著作。 对于《证券分析》、《聪明的投资者》、《如何选择成长股》等投资经典相信大家早已耳熟能详,但如此大部头的作品却很少有人能抽出大段时间去阅读、吸收、消化,本书则为广大投资者提供了高效吸收巴菲特投资思想的契机。读完全书,相信读者一定能够对巴菲特的投资理念有个深刻的印象,再去阅读经典时更能事半功倍。 在本书中,巴菲特的投资思想被概括为“七层塔”,理解起来并不复杂,但巴菲特只有一个,可以模仿但无法复制。其难点在于知道却很难做到,简单却不容易。 希望我们能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更上一层。

●一篇一个正反观点,从案例中分析巴菲特的投资理念,这应该是市面上关于巴菲特投资理念分析得是彻底的一本书了。但是道理都是简单的,做到却真的很难。

●任俊杰老师这本书写得浅显易懂,距离第一版也过去了10年,这些历经考验也不会变化的东西才显得尤为重要。但(1)毕竟是二道传授,有条件直接阅读源头经典也许会更好;(2)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真正领悟这些理论。

●解读有价值,不过部分内容过于鸡汤

●在对企业足够了解后进行5+10年长线投资,期间不断检查企业的价值

●有意义的内容并不多,无非是巴菲特股东信、演讲以及一些传记的摘抄汇总,看过上述资料并独立思考的人应该都有所感受,而且66之后增加33个到99,总让人感觉有凑数之嫌

●只是我看到的国内解读巴菲特投资思想和智慧的神书,没有之一。与之前老版相比,又加入33个新雾的解读,与时俱进,确实受教了。

●看价值投资类书籍总是云里雾里,虽然理解意思,但是要找到好的企业,还是需要对行业的理解,这点很难学会。

《奥马哈之雾》读后感(一):我的天,请前辈对自己要求高一些!

只要有1/3的正确率,您的辛苦就有意义了?那2/3的误读会让投资者损失多少呢?

看到前言,我真是无力吐槽。

看正文。

Investment is most intelligent when it is most businesslike.

把这句话解读成“买股票就是买公司?”

虽然巴菲特说过后面这句,但我并不认为这句英文应该这样理解。

这是正文的第一页。

后面的我还要看吗?纠结。

我是看乐趣的推荐来买的。大失所望。我以为你们不一般,怪我自作多情,浪费60块。

《奥马哈之雾》读后感(二):巴菲特就是yyds

1、这是一本重新认识、了解巴菲特的好书,排除许多人对他的误解 2、用价值投资者定义巴菲特可能狭隘了,用企业投资者更为全面。 3、用确定换来不确定,交易性收入是不确定的,企业未来的收入是确定的,那么为何要卖出企业的股权换来不确定性的交易性收入,除非你有能力。 4、巴菲特的理念很简单却很不容易,说简单是因为不需要用复杂的数学模型,也不需要用很多的因素去判断,而只要从公司的本身去判断,即以合理的价格买入伟大的企业,似乎过于简单的道理就足以让人难以置信;说不容易是因为你需要不被情绪和外界的信息干扰,是因为你需要有远见、触及本质的能力、卓越的判断力,是因为你需要敢于逆势下重仓 5、对于有素养的价投者来说,低风险是可以换来高收益的 6、巴菲特不经常用复杂的公式计算公司的未来现金流折现,只是简单的算一下,因为这只是一个角度,还要看企业的商业模式、竞争优势、管理者水平…… 总之:事实上,巴菲特就是yyds,不接受反驳

《奥马哈之雾》读后感(三):奥马哈之雾

《奥马哈之雾》 8.3分

巴菲特,最著名的投资人,也是最成功的投资人。一直以来他都住在美国仅39万人的奥马哈小镇,过着恬静的生活。但这并不影响他的投资理论火遍全球。虽然“价值投资”的理念在投资界人尽皆知,但大家对这些理念依然充满了误解。的确,巴菲特没有出版过自己的书,想要了解他的理论,最好的方式莫过于阅读他每年给股东的信。其次就是他的各类演讲和电视采访。

诚然,模仿巴菲特投资人众多,但是,在观察距离、触摸时间以及学识和经历上不尽相同的情况下,各种“误读”的出现便会在所难免。市场上现存的“误读”可以分成三种类型:(1)错误的看法与结论。(2)深度的质疑并一直没有答案。(3)尽管没有明显的错误,但在理解的深度和广度上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本书作者任俊杰、朱晓芸致力于通过市场对巴菲特的错误认识为主要脉络,总共梳理出99种误读,来讲述巴菲特的投资理论。

不得不说巴菲特的理论非常简单却又不容易理解。这就像大道至简,却又变幻无穷。因为价值投资的理论无法完全量化。可以说,价值投资也是一种人生哲学。我从巴菲特的学到的不仅只有投资的理论,也包括他的人生哲学,比如他强调,想要成为好的投资者必须博览群书。他的好搭档查理·芒格,这个被人们成为 “贪婪的读者” 的人,是这样评价合伙人巴菲特的:“在我的整个一生里,我还不认识什么不读书的智者,绝对没有。沃伦看过的书也许会让你感到震惊…。

《奥马哈之雾》读后感(四):理清巴菲特的一些投资思路

这本书整体还是非常不错的,如果要学习巴菲特这一派的投资,我认为这是一本非常有影响力的书籍。我认为这本书最有帮助的地方是,对于投资前辈的解读,而如果我们自己去看原著或者学习,很容易跳过一些重点的地方。很多时候,我们读书觉得人家写的很肤浅枯燥,干巴巴的,很简单,因为你的精力或者思想是干巴的,你没法解读人家书中的内容。我认为全书除了对于巴菲特的一些思想的解读,还有一个地方是加深了我对格雷厄姆的认知,可能是因为宣传或者是时间久远的问题,格雷厄姆在中国投资者心目中的地位平均来看,是非常低估的。

这本书有很多重点,下来不做全文总结,只单独挑出几个我认为关键性的地方进行思考。

1)限制性盈余 公司赚取的会计意义上的利润并不等同于股东可以直接享用的自由利润,利润可能只是用来下一年的投入使用,尤其是在通胀的时候,还需要加大投入。

2)划船理论 巴菲特认为,我们与其去努力划一条破烂的船,不如去换一条质地更优的船来划。

3)伊索寓言 著名的寓言,二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巴菲特补充了三点,如何确定丛林有鸟儿?何时出现以及出现几只鸟儿?无风险的资金成本是多少?

4)卡片打洞的思想 巴菲特曾经有一个非常出名的言论,那就是我们一生投资只需要选择一个可以打20个洞的卡片,然后努力去寻找最大的机会去把这些洞填上就可以了。蕴含的意思是:少做决策做大的决策;机会来临之后要重仓且长期持有。

5)铁公鸡 决定公司价值的,不仅有资本回报率,还有资本的增长。

6)内部记分卡 做投资需要从内部进行评价,包括回报基准、对象基准和时间基准等。

7)公司的历史经营 我们经常可以在投资者的交流中,看到这样的言论,“历史又不代表未来”。关于关注公司的历史经营结果,格雷厄姆给出了非常棒的解释,他是这样说的,良好的历史记录能够为公司的前景提供比不良记录更为充分的保证,形成这一判断的基本理由是,未来收益并非完全由运气和有效的管理构成的,而是由资本、经验、声誉、贸易合同等等共同决定的。

《奥马哈之雾》读后感(五):好书不完全攻略(十三) 奥马哈之雾

医大007 晓馨来了 今天

推荐理由:被书名耽误的好书

适合阶段:大学以上

这本书断断续续读了两个多月,七八遍。第一次读完觉得特别惊艳,巴菲特系列的书籍读过十几本,不过像这本书归纳成一个个问题,并对常见误读进行解答的基本没有。于是又捧起来读第二遍,第三遍,惊艳过后就是对书中不理解的部分反复进行自我解析,用自己的体系理解消化,等到今天读第八遍(如果没记错的话),看到每一章的题目就大概知道文章中说些什么了,但我觉得过一段时间等状态好的时候读起来也许还会有收货,可以不客气的说这本书是今年以来读过最好的一本书。

作者根据他自己的角度将书籍分成七个部分:七层塔、倾斜的视角、残缺的影像、画布朦胧、淮南之菊、双燕飞来烟雨中、关于33个新雾的讨论。我个人感觉大概是可以分成几块:巴菲特个人相关、巴菲特投资理念、巴菲特投资案例、其他相关讨论。至于后面新增加的33个新的讨论个人感觉意义不大,很多明显是跟前面的题目重复掉,下面我会简单说明,推荐大家还是买一本反复读一下

巴菲特个人相关:比如误读56认为巴菲特是大器晚成之辈,据我个人了解巴菲特已经是他年纪很大的时候了,至于他有多少钱年少的我也不了解,当时只觉得他年复合收益率才20%多一点也是挺少的,结果这么多年下来发现偶尔一年高收益很容易,可平均下来达到10%以上真的挺难,这节就是说巴菲特人生历程,属于个人趣闻之类,如11岁迈入第一只股票,14岁拥有1000美元相当于今天9.5万人民币,26岁拥有17.4万,相当于今天945万人民币,35岁有680万(2.6亿人民币)等等。。。误读57股神巴菲特,其实巴菲特管理上也很给力,作者认为可以加三个称号“股神巴菲特”“CEO巴菲特”“资本家巴菲特”。误读59矛盾体,巴菲特并不是一个完美的人,仔细研究他的投资生涯及生活经历,也会发现他是烟火气的人,也会是矛盾体。误读48巴菲特的影响力,误读66查理芒格等,这些基本都是与巴菲特个人思想及风格形成相关的。

巴菲特投资理念:最基础的就是误读1,也是本书的第一部分七层塔,这个是巴菲特投资理念的基础中的基础,作者将其总结为:

1 将股票视为生意的一部分:误读8、9、18、29、38/40

2正确对待股价波动:误读5

3安全边际:误读2、17

4对超级明星的集中投资:43、51

5选择性逆向操作:误读23、30

6有所不为:误读10、25、26

7低摩擦成本下的复利追求:误读12、21

除了这个基础的七层塔,作者还单独将打洞理论提出来,认为这条理论重要性不弱于前者。而我理解打洞理论与超级明星的集中投资、有所为有所不为是相交集的,少做决策做大决策,资金比点子多都是这个侧面的说明。

巴菲特投资案例:里面有三个例子我觉得比较经典,第一个是可口可乐,作者提出巴菲特投资可口可乐之前有几个有趣的事情:那之前还在喝百事可乐,投资可口可乐时已经58岁而之前几十年忍着不动手,1980-1987年复合增长19.3%的可口可乐在那时并不算低估,结合其他的作者认为买入可乐的时候可能正是巴菲特投资理念的改变引起的。第二个是误读49中国石油,作者提出伯克希尔投资分三种:第一种便宜又优秀的公司,如华盛顿邮报,盖可保险、富国银行,第二种不便宜但优秀的公司,如大都会、可口可乐等,第三种便宜但不算优秀的公司(套利)如中国石油。说明伯克希尔投资并不是完全是长期持股,也包含套利,另外中国石油的估值表也可以侧面参考巴菲特当时估值的方法。第三个是误读47 5分钟,之前在读跳着踢踏舞去上班里面有一段是伯克希尔在报纸上发布广告,有认为自己价格低估的可以联系伯克希尔,结果还真就有成交的一些公司。当时以为会有复杂的评估体系,作者在本节提出“投资者只要确定(1)公司每股收益的长期增长率(2)买入PE和评估期结束时可能卖出的PE,一个完整的价值评估就结束了”

其他相关讨论:经典的是误读4:浮存金,一直以来我都认为巴菲特出色的投资成绩是由于杰出的选股能力、长期持有能力及在股价下跌中拥有近乎不断地现金流,而作者提出伯克希尔拥有的保险公司的浮存金类似于炒股融资的杠杆,而且这个融资利率还无限的低,并佐证图表说明。误读3:暴力,举例在1976、1982、1985、1989、1995、1998几个年头出现40%的增幅除了安全边际,背后还另有故事。另外一些如巴菲特成功是因为在美国在中国不行、在中国找不到巴菲特买的那些好企业讨论等其实都是可以基于第一部分七层塔解释出来的

以上是匆忙中个人总结出来的,相信放上一年再看书也许会有另外一番收货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