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创新的资本逻辑读后感锦集

创新的资本逻辑读后感锦集

《创新的资本逻辑》是一本由北京大学出版社著作,58.00出版的372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2018-7-1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创新的资本逻辑》精选点评:

●去清华官网翻了下田轩教授的履历、论文发表,叹服!是我目前看到的经济管理顶刊发表最多的中国学者。

●非常棒的一本书,田教授将其顶级期刊论文的逻辑、变量选择缘由、前后纠结之处、理论中的位置,已经如何控制遗漏变量和反向因果之类都讲得很清楚。对金融与创新的理论发展有重大贡献。 如果说有不足之处,两点:一是作者试图结合中国制度背景,讲了些例子,但不够深刻;二是本书对实务工作者来说,深度操作性等等还是差了些。 总得来说,本书非常适合理论研究者阅读。无论是想了解金融与创新领域理论发展的金融、会计类研究者,还是想了解论文写作方法逻辑的研究者,这本书都会有莫大的启发,甚至某种意义上比读A 刊的原文还更好些。

●从微观企业、中观市场、宏观政府三个层面用数据分析方法分析了与创新相关的金融和资本政策。这更应该是给政策制定者看的书。对于普通人价值并不大,但是,能看到母语是中文的作者写这样严谨的经济学学术书,了解如何定义问题,如何筛选数据,如何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并对结论进行客观反思。这一套学术化的操作,在作者使将出来时候看似简单,其实,这一套思考框架需要经过多少专业训练才能达到。

●最后一章国企改革读的似懂非懂,可能由于全部引用其他研究者的研究,更像文献综述了。前面的都很棒,用一本书快速汲取许多论文的精华,感兴趣的可再自行深入。感谢田老师的分享。

●感觉自己还是比较偏好这类实证数据分析研究的。

●《创新的资本逻辑》是国内第一本基于原创成果系统介绍金融与创新前沿理论与实践的学术参考书,重点介绍了金融与创新领域前沿的理论、重要的研究问题、核心的研究思想和精巧的研究设计与方法。作者为企业创新的资本逻辑构建了一个崭新的框架体系,围绕如何运用金融手段激励企业技术创新、如何更有效地为企业进行融资两大主题,从微观企业特征、中观金融市场、宏观金融制度三个层面,深入剖析企业内外部特征、金融市场运行机制及重要的金融机构角色、金融制度与经济政策对于企业技术创新的激励路径和机制。

●体系完整 充以作者研究 可以领域了解和体系化的提纲

●田轩是金融学界的新晋牛人,本书为他本人近几年研究成果的集中体现,对创新与资本之间的关系有一个深入的理解,值得金融专业人士一读!

●提供了一个系统分析企业创新行为的逻辑框架并进行了细致和富有说服力的实证研究。推荐每一个做实证研究的学者阅读。

●其实我觉得理由影响reasoning都非常浅。。。对于平常的商业理解看第一篇框架,每篇前面的总结应该够了。可能作为论文集,实证分析过程在学术角度比较有意义吧。

《创新的资本逻辑》读后感(一):学习了

一本研究综述,对前期在该方向上的研究成果的罗列与总结。以企业的创新作为研究的对象,分别从微观、中观、宏观层面,以资本的逻辑来解释创新如何被影响。实证部分也介绍得比较详细易懂,对于学术入门者来说是一本不错的指导资料,这种研究的思路也很值得借鉴。唯一有点疑惑的是,感觉部分小标题与对应段落的内容不符。

《创新的资本逻辑》读后感(二):创新的因子叠加

这本书可以说是田教授的论文集,多篇论文基本都是围绕一个主题:资本的各项因素对企业创新的影响。

企业的创新是由企业的内部各项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一个综合结果。 在高科技等领域,资本因素对企业创新的因素无疑作用越来越大。 田教授关注的重点是围绕金融资本的一些因素,是否对企业创新造成了影响,是否构成了一些显著的因果链条;他构建了一个数学模型,用几个关键的可量化数量来构建数学公司因子(例如用企业的专业数量和引用次数来简要代替),用各种数据库中可统计的数据来代替某类因素,通过数学模型来印证 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和因果性。

书籍的内容比较“学院化”,是类似论文的一种构建说明,整体描述也比较清晰。从一个相对比较新的视角,更叫量化和结果化的说明了一些影响因素。

有以下几个地方,感觉可以更深入的论述:

1. 在定量构建因果性的基础上,可以更加定性描述一些;从论文的角度,确实可以用客观的数字来描述因果性,另外论文的数学基本都是基于统计模型,是一个大样本量的统计结果。但从数据的角度,可以用一些个案和样本,来对因子的实际作用机制进行更清晰的展示和说明,这样这些因子为什么能对企业的创新起到作用,就能更加清晰化和实例化一些;

2. 多种因素的联合作用。每篇论文都是展示一个核心因素对创新的影响,但企业的创新应该是综合的一种结果,某些强相关因素的联合作用的联合化学反应是否有综合作用,缺少一些分析和展示。

3. 金融资本对创新的负向影响。 如果有一些金融资本对企业创新的负向影响发掘,感觉更有震撼性。

《创新的资本逻辑》读后感(三):纯阳书评第495期《创新的资本逻辑》

如何运用金融手段激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如何更为有效地为企业创新进行融资?这两个问题其实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向或者说都是以一个问题作为共同根基,这个问题就是创新和资本之间到底有什么逻辑关系?本书则尝试着回答这个问题,看点有三个,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内容具有显著的原创性。

从知识原创性的角度讲,书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基本没有原创性,这种书的特点是尽管下笔千言,实际上全是替别人代言,看似说了万千,实际上自己什么都没说,在知识上没有创造,在内容上没有突破边界。第二种是有了形式上的原创性,这种书在原创性上要比前者好一些,但原创性没有体现在内容上,而主要体现在对现有内容的重组整合,使得内容有了新的样式、新的面貌、新的形态,但是唯独没有新的内容,第三种是具备了内容的原创性,这种书突破了旧边界,创造了新知识,发现了新规律、构建了新理念。

本书属于第三类,在创新与资本的关系领域内做出了突破性努力,取得了显著性进展,在内容上开门见山,直奔主题,毫不拖泥带水;立足于自己的研究,从干货开始,以干货结尾;从原创起飞,又以原创落地;一路狂奔,一路硬核干到底。所以说本书第一个看点就是,具有显著的原创性。

第二、框架具有鲜明的开创性。

本书第二个看点就是框架,在点上获得创新不容易,在体系上获得创新更加难。作者的创新实现了由点到体系的升级,围绕创新与资本的逻辑,构建了一个由微观、中观、宏观为结构的研究框架,在微观上研究股票流动性、兼并收购、供应链等因素对创新的作用;在中观上研究金融分析师、机构投资者和银行业对创新的影响;在宏观上研究金融市场的发展、政策不确定性和体制改革对创新的制约。

这个框架的建立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了一个脚手架,具有鲜明的开创性。

第三、结论具有很强的可靠性。

靠谱的人是稀缺资源,靠谱的书其实也是稀缺资源。很多商业书籍看上去很美,实际上相当水,原因就出在其观点的生成过程。这个生成过程往往误读了因果性,就像人们因为观察到每当公鸡打鸣太阳就升起,就认为公鸡打鸣是太阳升起的原因一样,很多著了名的和非著名的商业畅销书就把某些企业的特点解读为企业成功的关键原因,结果导致谬种流传。

本书没有犯同样的错误,没有简单地基于经验和观察去归纳汇总出结论,而是严格基于数据样本去实证研究,并基于这种实证研究谨慎地得出结论。从工作方法和生成过程的逻辑上就为可靠性提供了基础。

正因为如此,本书中诸如对失败宽容、机构投资者、银行、企业内部竞争、供应链金融会激励创新,过高流动性、工会和分析师会制约创新而相对于组织而言人在创新中更为重要等观点很值得重视。

《创新的资本逻辑》读后感(四):文章要点 - 金融与创新

其实是论文集,但结构非常清晰,观点明确。虽然不是每个观点都同意。

两个重点:一是如何更好地激励企业管理者投资创新 二是如何有效为创新融资。

全书从微观企业特征,中观市场特征和宏观国家和社会的制度特征来分析。

微观企业

第二章 风险投资与创新

- 风险投资对企业创新有正向影响

- 风险投资促进企业创新作用机制包括提供资金支持,积极参与企业管理和为企业提供关系网络等增值服务

- 风险投资失败容忍度对企业创新有促进作用,并且当企业面临更大的失败风险是,对失败的容忍度会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 分阶段投资给管理者带来的短期业绩压力阻碍了创新活动水平

- 风险投资采用辛迪加投资模式

- 能够为企业带来更多资源,促进了创新活动。进而提高企业产品价值,金融市场价值和技术创新水平。

没有覆盖到的问题:不分期投资带来的代理风险给风投机构的损失分析。

第三章 股票流动性的利弊

- 股票流动性过高会抑制上市公司的创新活动。 使得敌意收购者更容易伪装自己,增加上市公司面临的被收购压力

- 短期投资者给管理者带来短期业绩压力,影响创新。

- 加强监管可以培养长期投资者,促进创新

没有覆盖到的问题:那根据这个流动性推断,在其他因素相同的情况下,没有上市的公司创新性更好? AMAZON - 华为

第四章 收购与反收购

- 采用反收购条款的企业创新能力更强,且两者正相关

- 反收购条款与公司价值正相关,前提是企业投资大量创新项目,有创新能力

- 企业可以自主创新,或者收购

- 外部获得创新(买企业或专利)与内部研发投入同等重要

第五章 发挥人的作用:激励还是保护

- 工会对企业创新有负向影响。

- 相对于组织(推动和制度建设),研发者个人特质更重要

- 在中国,股权激励对企业创新有正向作用

第六章 创新沿着企业供应链

- 供应商和客户的地理距离越近,越有助于创新(日本汽车供应链)

- 反馈及时,加快创新,缩短周期

- 当客户非常具有创新性,这种负相关(地理距离与创新)越明显。拉动供应商创新

中观市场

第七章 金融分析师的罪与罚

- 金融分析师追踪带来的过度市场压力阻碍了企业创新,机构投资者与收购威胁时两个潜在作用机制

- 金融分析师现场调研提高了市场信息效率,改进了公司治理,促进公司创新

- 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对促进企业创新具有重要作用

第八章 来自机构投资者的干预

- 以对冲基金,银行,做空者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能够有效缓解公司管理层的“代理人问题”

- 非业务核心领域的创新活动经常与管理层的“代理人问题”相关,损害公司价值

- 机构投资者通过消减非核心领域创新活动,重新配置资源,提高企业创新效率 - FOCUS FOCUS

- 机构投资者对促进企业创新,创造长期价值具有重要作用

第九章 银行竞争谁受益:大企业,小企业?

- 银行竞争可以缓解中小企业的融资约束,有助于企业进行资金需求较大的创新活动

- 当银行竞争加剧时,中小企业获得更多融资,避免被收购,削弱大企业通过购并的创新能力

第十章 企业风险投资:激励创新的最优形式 -(CVC,其实还可以分析产业资本和政府导向基金)

- CVC周期长,兼顾母公司战略规划,薪酬机制对所投公司业绩不敏感

- CVC投资的公司往往与母公司和CVC投资的其他公司结成联盟 阿里系 腾讯系

- CVC的失败容忍度高

- CVC支持的公司在上市前后创新能力都由于一般VC支持的公司。- 背靠大树

宏观制度篇

第十一章 金融市场的发展,股权市场与信贷市场

- 股权融资促进高科技密集型行业创新,债务融资抑制这些行业的创新。

第十二章 国外机构投资者与资本市场开发

- 国外机构投资者兼具监督功能,治理作用和信息传递作用

- 国外机构投资者能够通过监督渠道,保险渠道和知识溢出渠道促进企业创新

- 资本市场的开发对企业创新活动有正面影响

第十三章 政策稳定与创新

- 政策不稳定阻碍企业创新

- 经济政策不稳定不利于风险投资,降低风险投资绩效

本书仅讨论各个经济层面对创新影响,如果加入更多影响因素,分析会更复杂,结果会更多变。

《创新的资本逻辑》读后感(五):量化研究金融与创新的关系,学术论文概要:5星|《创新的资本逻辑》

作者是专业研究金融与创新的学者。本书基本是作者的学术成果综述。这些学术成果都是发表在专业期刊上的论文。一部分话题作者还引用了其他学者的论文。书中介绍说,作者的一些论文影响力很高。

作者用13章来详细阐述他的研究成果。这13章又分为微观、中观、宏观3部分。

每一章讲一个金融影响创新的角度。都是量化相关指标来说话的。比如创新,作者在书中是用发明专利数量作为指标的,风险投资机构的失败宽容度,则是用机构在最终失败的项目上持续的时间来衡量。

每一篇的主要内容是介绍作者的论文要研究的问题,研究的方法,具体的算法,结果数据的表格等等,基本是学术论文的概要。

每一章研究一个问题,给出研究结果后,继续介绍问题的原因和相关的研究。比如介绍过风投机构对失败的容忍度的研究后,继续分析为什么不同的机构对失败有不同的容忍度,主要影响因素是哪些,如何用数据证明各因素的实际影响力。

作者主要的研究对象是美国的金融机构和美国的企业,有些章节也研究了国内的企业与金融机构。

全书极少讲具体的案例。

因为是专业的学术论文的介绍,可以认为数据、研究方法、结论是非常靠谱的。

总体评价5星。非常好。

以下是书中一些内容的摘抄,【】中是我根据上下文补充的信息:

1: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发现在美国的资本市场中,风险投资对失败的宽容态度能够促进企业创新。 P35

2:结果发现,项目获得成功后风险投资显著提高了失败容忍度,并且这种效果仅出现在新成立的机构和缺乏经验的机构样本中。P38

3:这说明投资的阶段数对企业创新的数量和质量均产生了负向影响,验证了“镣铐假说”。值得注意的是,投资阶段数对开发性专利数没有显著影响,这是因为开发性专利是依托已有知识的渐进式改善,而非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因此不受分阶段投资的影响。P42

4:结果表明,受到辛迪加投资支持的公司更有可能IPO或者被并购,同时这与辛迪加投资模式将提高初创公司金融市场价值的假设相一致。P47

5:股票流动性变高时,公司面临敌意收购的可能性会提升,这会导致公司高管的短视行为,从而降低公司的创新研发等长期投资活动水平。P59

6:相对有效价差由交易的执行价格与执行前的买卖报价的中间值的绝对差价比这一中间值计算而来。相对有效价差越高意味着流动性越差。这一基于市场交易的高频数据的测量指标,被认为是流动性最为有效的度量指标,事实上这一指标也已成为评判其他相关指标是否可以有效度量市场流动性的一个标准。P62

7:所以,反收购条款与公司价值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但这一关系的前提是公司投资大量的创新项目,并拥有较强的创新能力。相反,如果一家公司采用了很多反收购条款,但并没有较强的创新能力,那么这些反收购条款就会对公司价值产生负向作用。P102

8:如上表所示,无论是专利数量还是专利质量,收购已有专利的目标公司对收购方的后续创新产出都存在正向影响。这可能是因为拥有现成专利的目标公司在被收购时拥有未注册专利创新产品的概率更大,对于收购方来说收购这样的目标公司是其未来增加创新专利产出的重要途径。P107

9:2016年,在美国洛杉矶和长滩总共13个海港码头中,仅有2个实现了自动化。这是因为,迫于沿岸工会组织的压力,美国政府不愿大行推广这种节省人力的技术.有关研究显示,采用自动化技术来装卸货物将会削减港口对沿岸劳动力的一半需求。P112

10:如表所示,在各个滞后期上,成立工会都会对企业的研发费用占比带来显著的负向影响。 所以工会成立确实能给研发投人带来负向的影响,而这可能是导致创新产出下降的一个重要机制。P121

11:这些结果表明,相较于公司自身特征而言,研发者本身的能力或其不随时间改变的个人特征,对于企业创新产出更为重要。P127

12:接下来,我们对股权激励计划对企业创新的影响进行分样本的检验,发现总体上限制性股票和股票期权都能够有效激励创新,不过当股价接近授予价(行权价)时,限制性股票创新激励效应不显著,而股票期权仍能有效地激励创新。 P133

13:除此之外,我们还发现股权激励计划对企业创新的正向影响在国有企业中更加显著,而在民营企业中相对较不显著。P133

14:供应商技术创新的数量,质量和效率,在其与它们的主要客户的地理距离更近之后,会有显著提高。而且这种影响在客户搬迁后的三年内持续存在,说明客户的靠近对供应商创新产出的影响是长期的。P145

15:总体而言,基准回归的结果支持上文的“市场压力”假说,即分析师会给公司带来过度压力,从而对创新产生负面影响。P169

16:研究发现,不同于美国发达资本市场中的分析师的影响,在我国分析师往往会促进上市公司的创新活动,而且分析师的声誉越高,这一促进效果越明显。P176

17:而与美国市场不同的是,中国市场由于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相对集中,大股东对短期创新失败的容忍度较高,这降低了管理者被解聘的风险,同时管理者相较于美国市场中的职业经理人,较少有声誉或职业危机上的担忧,因此管理者可以更专注于企业的长期发展,所以分析师的“信息中介”假说比“市场压力”假说更具有解释力。P177

18:研究发现分析师现场调研可以提高上市公司股价中的个股特质信息含量,从而使得外部投资者更有效地捕捉上市公司创新研发的价值;同时分析师现场调研可以更好地发挥分析师对上市公司的外部监督功能,缓解上市公司面临的委托代理问题,从而促进公司创新。P180

19:因此我们可以得到结论,对冲基金积极主义会使公司把内部资源集中在关键领域,从而导致创新效率的提高。P193

20:我们发现,银行介入导致企业创新产出数量下降这一现象,只存在于管理层“代理人问题”严重的企业,如无信用评级,与贷款主导银行无前序合作小规模贷款银行财团,P201

21:从上表不难发现,做空者压力会提升上市公司创新的质量,价值和原创性。但我们并没有找到证据支持做空者压力对上市公司创新的数量有显著的影响。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做空者压力能够有效约束“代理人问题”,缓解关于公司长期价值创造项目的投资不足。P205

22:总体而言,基准回归的结果显示,放松银行跨州经营监管法案使各州内银行竞争加剧,这个影响是外生的,导致地区企业在之后3年的创新产出整体显著下降,这种负向影响主要由上市公司驱动。P218

23:一方面,由于企业风险投资基金缺乏高力度的薪酬奖励机制,基金管理团队的失败容忍度更高,从而有利于创业公司的创新产出;另一方面,基金管理团队的薪酬与母公司业绩相关,导致企业风险投资往往会牺牲所投公司的利益,来最大化母公司的利益,从而降低创业公司创新水平。P238

24:Gompers和Lerner 2000年的研究也提到,初创公司有时候并不能从企业风险投资处获得支持,因为它们的核心技术或创新点可能会被泄露给母公司,来帮助母公司获得利益。P239

25:从上表可以看出,与上市公司IPO前的创新水平相类似,企业风险投资对所投公司上市后的创新活动同样有促进作用。从数值上来看,相比传统风险投资,企业风险投资支持的公司在上市后的专利数量高出44.9%;在风险投资辛迪加中,企业风险投资的个数每增加一个,对应的公司专利产出增加21.9%;……P245

26:因此,根据以上分析,我们提出了第一个机制假说:对于外部融资依赖度高的企业来说,股权市场的发展能够促进创新,而信贷市场的发展则会抑制创新。P268

27: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得出了第二个假说:对于高科技密集行业的企业,股权市场发展能够促进企业的创新,而信贷市场则相反。P269

28:我们发现,“国外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与企业创新产出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当公司的国外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从分布的第一个四分位点上升到第三个四分位点时,企业的专利数量提高5.6%,每个专利的引用次数提高7.8%,结果在经济上具有显著意义。P297

29:研究中,我们将持股期超过一年的投资者称为长期投资者,持股期不超过一年的投资者称为短期投资者。将二者分组进行回归后发现,长期国外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的增加对企业创新产出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短期国外机构投资者的作用并不显著,印证了我们关于监督渠道的假设。P301

30:美国2011年至2012年期间,政策不确定性的提高导致了超过1%的GDP的经济损失和100万就业岗位缩减。同时也被学术界认为是导致2008年经济危机后经济复苏缓慢和企业“投资断崖”的元凶。P312

31:这些结果都指向了同一个结论:【美国的】政策不确定性只通过选举活动来影响企业创新。同时,我们也检验了不管是左倾政策还是右倾政策都对创新活动没有显著影响,P319

更多良心书评参见我的公众号:左其盛经管新书点评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