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先进制造:美国的新创新政策》读后感摘抄

《先进制造:美国的新创新政策》读后感摘抄

《先进制造:美国的新创新政策》是一本由威廉姆•邦维利安 / 彼得•辛格著作,上海社科院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8,页数:48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先进制造:美国的新创新政策》读后感(一):《先进制造:美国的新创新政策》读后感

在之前的认知中,发达的服务业是国家发展到很高级别后的一个重要标志,而制造业仿佛是上一个时代的产物了,发达国家从来都是将制造业迁出本土到发展中国家的。近些年随着国家对先进制造业的扶持,对于不同产业的思考又重新萦绕心头,或许之前的刻板印象并不完全正确,而这本《先进制造》似乎给出了一部分答案。

书中盘点了经济学理论中制造业的作用,但是主流的经济学理论并没有一个自洽的理论体系能够解释制造业的重要性。但反观现实数据和历史经验,制造业的重要性不只体现为它的乘数效应是2-3倍于其它产业,而且制造业的特性决定了很多工艺创新、流程创新和商业模式的创新都来自制造过程中的“做中学”,而创新对于经济体的推动作用是无比重要的。

2000年之后对于美国来说是制造业失去的十年,美国的创新更多发生在软件和医药行业。这两个行业的共性是轻资产、收益快、短期可对于风险进行判断,但对于工作岗位贡献较少(高失业率带来的社会不稳定)。资本向来喜欢短平快,而对于制造业这种长周期、重资产投入、链条长需要政府资源介入多方协调的产业不会感冒,因此美国社会体系的短板也恰恰是中国、德国工业制造体系的长处。

美国在规模化制造后就再也没有在制造业中留下太多自己烙印,随着日本、德国、中国制造业的不断赶超,美国选择了通过前端的研发创新方式保持自己的竞争力,但这也导致了极度贫富差距这种不可调和的社会化问题。金融危机后美国不得不提出重振制造业的口号(这也是特朗普能够当选的重要承诺),但美国目前独特的政治、文化和社会形态是否能让制造业在美国重新振兴呢?只能说这是个非常艰难的目标。

《先进制造:美国的新创新政策》读后感(二):科技创新的步伐是原生根本动力,谁也无法阻止

很久没有看到这种行业类型分析剖析的书籍,值得每个研究宏观经济或者科技业内案头的一本参考书。

详尽的描述并对比了过去中美日三国的经济发展历程,尤其是对美国科技制造业发展变迁之路较为通透详细的阐述。

全球化和科技升级,使得美国采取了先进制造创新研究模式,尤其是通过军民融合的方式,让产学研模式放大光大。科技研究成果加速落地商业化或者军事化。凭借着科技的遥遥领先,提高生产效率。

2016年的时候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对四大先进技术制造进行统计分析,包括增材制造,机器人技术,精密卷绕生产,和智能制造。单单通过提高这四个领域的生产效率可以节省超过1000亿美元的成本。

其实在此基础上所谓扩大就业,其实是将更多的人挤走了制造领域,而转向了服务业等其他第三产业。

另一个经济增长卖点就是各种初创公司的发展,规模化扩张。从基础研究到商业化之间的gap就是称为“死亡之谷”,由此孕育而生的各种风险资本,使得很多高潜力的初创公司获得了早期资金。

为了匹配产业升级科技进步,相应的教育模式和方案也要改进,对比德国的职业培训模式,甚至提出了新的学徒模式,并加强了从中学期间STEM课程教育。

通过对美帝科技树点开模式的研究,总结下来2000年到2010年,消失了580万个制造业工作岗位,到2015年又回到了1230万个,过去的制造业从业者主要是白人男性,而这些男性的平均收入从1990年到2013年下降了20%。

美国梦就是要给人希望,并带来越来越多的经济福利,但现实却是在衰退,对比之下社会的动荡以及散播失望情绪也能够理解,最后导致懂王的获胜,大家内心的期盼就是MAGA,重振制造业。

科技进步可以让美国无视制造业并允许继续衰落,这本书中反复强调了创新以及先进制造业战略的可行性路线

看来纳斯达克指数还是会再次起飞

五万不是梦,加仓!

《先进制造:美国的新创新政策》读后感(三):艰难的制造业

艰难的制造业 读《先进制造美国的创新新政策》 ——听雪7801 说起美国已是先进的代表,不管科技,经济,还是制造,都是世界上的领头羊。近年来虽然有多极化的发展趋势,但是美国在各个方面还是多极中的先进一极。这个先进要从工业革命开始。 瓦特不但是工匠还是一位学者,他最初是制造精密仪器的工匠,再有他是科学家,他使得几个学科相互碰撞,在做中学,在学中做,使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实际就是把头脑和手结合起来。电的发明和应用,使得电灯,电话,无线通讯迅速发展起来,半导体行业也是迅猛发展。这就需要专业知识和多年经验的结合,进一步发展,就是工业大规模扩大和集成化,工厂化生产成为了可能。用机器加工机器又是进一步的发展,它的效率比人工不知道提高了多少倍!锻造,轧制,钻孔,研磨,抛光等等工序,得到了长足的进步。 模具化生产,可以生产出无数一模一样的东西,滑膛枪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机器代替手工,效率高,尺寸,工艺,速度都比人工控制的好,虽然这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是他的意义是巨大的。这些事情的发生都离不开经济的作用,或者说利益的驱使。从此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向各个领域发展,汽车,肥皂,食品,这些行业的发展,也带动了农业规模化,服装设计,到铁路的大规模建设,福特公司可能大家都不陌生,他的汽车跑在了全世界的路上,他的流水线作业,以及生产规范化,变革新的生产系统,产生了新的商业模式。 航空工业的发展,NASA美国的航空航天局,其也是技术研发的中心,由于军用的关系,得到了国家的支持,航空,点子,核电,航天,计算机和互联网也得到长足的发展,美国的IBM,英特尔,发明了微处理器,最终造出了电脑,虽然这时还是军用的,它的进步,和进步舒服是明显的,高速的。 二战后七八十年代,随着日本制造业的兴起,是从质量制造模式开始的,严重干扰美国的实践制造模式,使得自己赶上并超过美国,每次的革新都是建立巨人的肩膀上的。再后来就是我们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据可靠消息,2011年中国的制造业产值超过了美国,这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这是美国已经转战信息领域,虽然中国的总数字比美国,近了很多,我们要看到还有很多的路要走,正因为中国的崛起,美国看不下去了,作为中国科技企业的领头羊华为,被美国制裁,之前是中兴,5G在这次科技领导之争,华为是否能一直领跑下去,我们拭目以待!中华民族的崛起是肯定的,这些都是插曲!

《先进制造:美国的新创新政策》读后感(四):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孙子兵法说:“知彼知己,百战不殆”。20世纪的头十年,美国制造业经历了重大的破坏,美国部分专家学者认识到问题严重性,政府正采取诸多措施,努力保持和争夺其制造业在世界的领先地位,中美在制造业领域的竞争趋于激烈,尤其在美国挑起贸易保护主义,中美贸易摩擦日益加剧的今天,努力打造我国制造业新竞争优势至关重要。威廉姆·邦维利安和彼得·辛格所著的《先进制造:美国新创新政策》为我们加快创新步伐、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在《先进制造:美国新创新政策》这本书中,威廉姆·邦维利安和彼得·辛格探讨了如何重构创新和再次激活美国制造业的方法。全书共分10章,分别介绍了传统产业对制造业的挑战,传统产业由于固守技术-经济-政治-社会范式,在确保自身不被倾覆的同时,也限制了自我革新和创造。同时,也介绍了创新的五种模式;制造业的重要发展的经济学史,美国由于未重视以制造业为主导的创新给整体创新带的裂隙;生产阶段与创新体系的其他部分之间的关键关系;审视了主流经济学随着时间变化对制造业的态度;金融危机后美国新政策如何关注于先进制造业,研究了初创制造业公司可利用的融资模式;美国政府创新政策、创业公司的技术开发、制造业员工队伍对创新的影响;探讨了初创企业的成长问题,建立了新的劳动力培训模型,并对制造业如何解决长期停滞给创新、中产阶级、生产率和相关投资领域带来的问题进行了思考。 该书作者威廉姆·邦维利安,麻省理工学院华盛顿办公室前任主任,出版有合著图书《结构化能源技术革命》;彼得·辛格(PeterL.Singer),麻省理工学院华盛顿办公室政策顾问。 本书的主要特点:一是有力度。全书不仅针对美国制造业成功做法有解读有分析,同时还有经验启示,并对美国制造业衰退指出了问题的关键和解决办法。二是有深度。全书讲述了美国政府发展先进制造业的至关重要却不为人知的历史,为我们进一步了解美国制造业的前生今世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三是有广度。相较于传统的经济和政治措施,全书不仅提出制造业创新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包括日本和中国等外部因素和公司、员工等内部原因对美国制造业创新的影响。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一系列提振美国经济的政策和措施。 正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由美国对制造业的重视程度可见,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和重点。我国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围绕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了重要部署。如何落实这一重要部署,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培育制造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为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提供完善合理的相关政策的支撑。这正是强烈推荐本书的理由和目的。

《先进制造:美国的新创新政策》读后感(五):无工不富的哲学意义与现实价值

阅读《先进制造:美国的新创新政策》时,我国正与美帝发生了激烈的贸易摩擦。表面上看我们是因为逆差顺差而不欢,实际上是市场与技术之间的沟壑。我们要知道,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们虽然早已经扔掉了东亚病夫的帽子,但是我们的制造业仍然不发达,尤其在高尖端方面,我们还受制于美帝。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了解美国制造业发达的原因,不是封闭状态下的“外国月亮比中国圆”,也不是丧失民族自尊的崇洋媚外,更不是见异思迁,想打开国门让美帝长驱直入,而是让我们找到自己与美帝的差距,进而提升本国的创新能力,在未来的竞争中不再受制于人。 全书论述了美国为什么会在二十一世纪制造业走向了衰落,以及如何痛定思痛,奋起直追,重新获得了话语权的内在动因,这不仅对于发达国家起到了反思与探索,而且对于发展中国家也有借鉴意义。当时,美国最大的敌人是日本,一方面从战后的政治格局上看,日本是美国在远东扶持的代理人,美国通过技术输出使日本获得了新生,另一方面也是日本人的血性与骨气,他们仍然居安思危,利用美国的信任与支持发展民族工业,在半默许的状态下把创新作为制造业发展的强大引擎。 除此,作者威廉邦维利安还比较了中国制造业与美国制造业在发展道路上的差异,对于前者我们选择了优先发展重工业、军工业,而将轻工业、与人民生活密切关切的轻工业无限期地置后,甚至为了工业的发展牺牲了农业,而美国则是更多地依靠技术垄断与资源掠夺,实现了工业、农业的协同发展,对于美国国内是积极的,但是对于美国之外的国家则是另一种“嘴脸”,破坏了国际秩序的发展注定是不得人心的,因此陷入困境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谈到金融危机,我们过去的观点以为这就是一群资本家的贪婪,是过度创新的结果,而从来没有想到这是实体经济危机向虚拟经济的转移与传染,也许金融作为经济的晴雨表,并不是后知后觉的,而是与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同频共振的,在一个广泛联系的经济体系中谁也无法保持着独立,实现关起门来的自我满足、自我革新。 工业创新的动力在哪里?作者威廉邦维利安直指人才,人才是二十一世纪最重要的资源,谁拥有了创新的人才,谁就能先人一步,谁就能保持相对的优势。即使如模仿能力极强的东亚地区,也只能通过亦步亦趋去实现本国工业体系的构建,而无法在历史的关键时刻冲出去,把响亮的口号变成实际的行动,转化为“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核心竞争能力。 诚然,美国的经验并不是可以原封不动地拿过来,作为发展中国家实现超越的方式,但是我们完全可以采取扬弃的做法,让先进的经验与本国的文化、政治相结合,寻求有差异、有个性、有特色的途径,比如德国的工业4.0,以及中国制造2025,都是青出于蓝而青于蓝的结果。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