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经济运行的逻辑》读后感摘抄

《经济运行的逻辑》读后感摘抄

《经济运行的逻辑》是一本由高善文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187,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经济运行的逻辑》读后感(一):这本书太水了

同时在读董德志的《投资交易笔记》和高善文的《经济运行的逻辑》

前者充满大量的数据观察和定量分析全是干货,后者呢,呵呵~

前者一段段读来一边回味一边对照自己对于固定收益市场的理解,就像盖房子一样,自己盖的这间不牢固,看了董的书,不断地夯实自己房子的基础。

后者呢,一目十行,几小时翻完,投行券商的报告体害人不浅。

《经济运行的逻辑》读后感(二):中国经济运行逻辑

通货膨胀与货币供应的关系在减弱,主要是受总供应的影响。中国经济的产能周期分析,阐述了总需求和总供应的变化及发展方向。在此基础上,作者分析了金融市场的资产重估理论。这是全文的主要思想吗?

从全文看,作者所作的最大努力是运用科学的方法,逐层剖析经济发展脉络,实证分析提取关键因子,发现解决问题的症结所在。在此基础上,可大胆预测,进一步验证结论的可靠性。这在重理论的社科领域,是难得的求真务实精神。

《经济运行的逻辑》读后感(三):也许对分析师有帮助的书

分析师可能有用,但对于交易者来说,可以不读了。

因它只是讲了基本的经济假设下的理论。并不是交易者的“圣杯”。

判断,需要实证。比如:凡非胎生都不是哺乳动物。这句话真假,需要实证出来。

交易没有非黑即白,它更是一种渐进的发展和过渡。所以有人说混沌。比如说冬天和春天,究竟哪一天才算春天呢,你没法判断。交易也如此,你没法说确切说哪一天就是跌的结束,哪一天就是涨的开始。

所以,这本书是给分析师准备的。

《经济运行的逻辑》读后感(四):只看了第一部分,有时间再看完后面作者的观点

这本书没有读完,自己的经济知识比较匮乏,觉得把这本书看完可能有点困难,于是在看完了第一章从研究方法谈起后,觉得作者虽没有将研究方法讲得很透彻,但是却通过有趣的小故事由浅入深地抓住研究方法的本质,依稀可见科学研究方法的大致框架,可因为比较抽象,也没有具体的实践,所以还没能理解。在此做好笔记,以备今后查阅。待近期的经济学学完后,再翻看作者对宏观经济的看法和观点,这样自己也许会理解得稍微透彻一些。

链接是关于作者对研究方法理解的笔记

http://www.douban.com/note/352390624/

《经济运行的逻辑》读后感(五):经济运行的思考逻辑

对于没什么逻辑的我来说,本书更像是提出了一种思考的方法:问题,解释,验证。但是感觉有些解释还是很难站得住脚?

比如第二章 分析通货膨胀

1. 主导本国生产者物价指数波动的因素是什么?

【解释】

供给侧:大宗商品价格

需求侧:全球工业需求,国内工业需求

途径:汇率(汇率贬值提高国内通货膨胀)

这个解释还可以吧。

2. 为什么中国食品价格的波动与工业部门的通货膨胀同步?采用解释2,感觉不那么信服。

【解释1】成本传导,那么生产资料价格涨幅应该明显大于农产品价格的涨幅。

【解释2】通货膨胀预期,农民人为存货调整使得供应减少。

3. 为什么花生比小麦更保值?采用解释2。有那么点意思。

【解释1】农产品用途的变化,花生用来榨油,食用油消费加速了。

【解释2】农产品价格的涨幅和其劳动力占比存在显著正相关,花生的劳动力密度比小麦高。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