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园林漫步读后感1000字

园林漫步读后感1000字

《园林漫步》是一本由刘天华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99.80元,页数:40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园林漫步》读后感(一):他用诗情画意,教我们赏观园林之美

第一次被园林的画意惊艳、感动,是在苏州留园“古木交柯”石匾前。粉墙苔痕斑驳,柏树茶花一刚一柔,在花台里引颈相视,底下卧着一方湖石,数丛细草。这幅老画被风雨濯洗了无数遍,干净清爽。望着它,洗眼涤心。

中国园林集文学、艺术、建筑之美于一身,善造园者往往是诗画大家,阅遍千山万水后,将灵思诉诸笔下,凝于园中。虽说大美无言,但身在名园胜景,熙熙而来攘攘而去,多少有些遗憾。若能稍微做点功课,漫步园林时心中更有丘壑,观感也更饱满。

苏州留园“古木交柯”

作为当代造园大家陈从周的学生,刘天华78岁高龄著成此书。与老师的经典之作《品园》相比,学生并不逊色,甚至在结构、用辞、配图等方面更适宜当今阅读习惯。它的主要亮点包括:

不可不知——细说游览园林需要知道的那些事儿

书中系统梳理了园林的源流分类、造园艺术原则,并配上个例分析。每个地方都有独特的气候人文,赋予园林不同样貌,皇家园林的辉煌大气,江南园林的疏朗淡雅、岭南园林的绚丽多姿,各有千秋、各具风情,一一道来。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读完发现,原来我错失了好多胜地。

这确实可以当作一本各地名园游览指南。

游亦有术——掌握游园正确方法

何为游园之术?那就是“游园先问,远望近观、动静结合、情景交融”。

具体来说,就是提前对风景名胜的历史人文典故和特色加以了解,游览中调动身体五感细微知觉,并通过多种视角来欣赏。风霜雨雪,园林各有风姿。譬如下雨,天地如河,雨幕中的园林别有情致。而雨后万物濯洗得通透干净,又是一番风景。

掌握游园之术,四时皆能领略园景之美。

北海公园一角

如何欣赏园林艺术的“实景”和“虚景”?园林讲究虚实结合,实景即山容水貌、花木建筑,虚景是大自然的风声月色、烟云雨雪。善造园者往往向天借景,赋予更加丰富的形态样貌。相比于烈日当空,在晨昏之时斜阳入庭,更适合赏鉴园林。若是西湖“三潭印月”这样的景点,则要待明月当空时方得其真味。

如何在园林中领略时空的艺术?古典园林移步换景,大至天地小至一方花窗皆自成诗画,游园时需细加品味。节奏的把握也很关键,犹如交响乐有主题和起转铺陈,须按乐章展开,逐渐步入,方能领略完整节奏。

总的来说,大园以动观为主,静观为辅,小园则反之。而亭子、桌凳等等是造园师们留下的符号,提醒我们尤其要留意此处风景。

“诗”情“画”意——仅有园林怎么够?

作者边讲园林边将历代典故、诗词信手拈来,堪称文人雅集。王维、白居易、欧阳修、苏轼、倪瓒、李渔……他们和园林相互成就,相映成辉。后人沉浸在这些诗、酒、茶、画、曲汇聚而成的风月雅事中,含英咀华,韵味无穷。

这是一本讲园林的书,教我如何欣赏其中之美,不止是眼前所见的形与色,还有那些深远精妙的意与蕴。这仿佛也不止是一本讲园林的书,它如诗如画,正如园林也不止是园林,而是多种艺术的载体,是文人们才华与情思的寄托。

《园林漫步》读后感(二):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

大部分人旅游玩耍的重点就是去当地的著名景点打卡留念,这些景点里必然有当地著名的园林景区。可是当你到了著名的园林景区后,只是一顿乱逛,走马观花,毫无章法,不知重点。

即使你已经去过许多园林,却依然说不出它们的区别?

这本《园林漫步》就来教教你怎么逛园林。

古人在建造园林之初,从园林中的山水花木、诗文题对,到造园家对园中布局、空间、路线都有非常深入的精妙构思,在园林中你可以发觉中国传统文化的含蓄之美……

这本书就仿佛是一位“导游”,从江南到北方,从蜀中到岭南,囊括了各地园林的200余幅全彩高清影像,让你在翻阅本书的过程中,也仿佛身在园中,尽情欣赏那一砖一瓦、一草一木的细节。

很惊喜的在书中居然看到了小时候常跟父母去的晋祠,儿时一直单纯的以为那里就是一处公园,后来才知道那里也是皇家园林。为古代晋王祠,始建于北魏,是后人为纪念周武王次子姬虞而建。

虽然晋祠的名气虽然不及北京皇家园林诸如颐和园、圆明园等在现代人眼里来得响亮,但它毕竟也是中 国现存最早以及世界最大的皇家祭祀园林。现在除了山西本省的人,外省人很少知道晋祠了吧。

其在建筑文化和山水园林方面的艺术造诣绝对不输其他园林,极具山西风情,可以说是华夏文明中仅存的硕果。这座园林浸润于唐风晋韵中,历经数千年才成为了如今中国古建筑的汇集之地。

晋祠有三绝为周柏唐槐、圣母殿内宋代的彩塑和难老泉。

难老泉是让我童年印象至深的一处。记得儿时去玩耍时喝过那里的泉水,特别清甜,至今难忘。

我们北方园林多以皇家园林为代表,而南方园林则多以私家园林为代表。

北方规模宏大,以真山真水为主,占地面积大,园中的建筑更是富丽堂皇,体型高大,强调皇家风范,象征着皇帝的权力。。南方园林虽然面积规模较小,但用假山理水手法模仿自然,园中建筑小巧玲珑,园路曲径通幽,体现园林精致的细腻精美。

但不论是哪里的园林,每一座园林都如同一本厚厚的书,需要慢慢品才能感受出它的永恒之美。

《园林漫步》读后感(三):《园林漫步》:欣赏园林也有套路

《园林漫步》:欣赏园林也有套路

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在我们游览园林时,很多人都是走马观花,再著名的园林,也看不出到底美在哪里。而且觉得各处的园林都差不多,不都是亭台楼榭、假山树木,没有什么特别之处。这是因为我们没有掌握欣赏园林的方法。

而《园林漫步》就是一本逛园林前必读的美学指南。本书作者刘天华在78岁高龄时,应邀完成了这本书。刘老先生1966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建筑系,又师从著名园林家陈从周教授研读古典园林。主要从事园林美学、建筑美学的研究,有《园林美学》、《华夏园林》、《画境文心——中国古典园林之美》等十多部著作问世。

在这本书中,作者通过200余幅高清彩图,10个欣赏园林的不同角度,带着我们从江南到北方,从蜀中到岭南,鉴赏100多座园林。从山水到诗词,从造园手法到游园方法,述说中国园林中的古典文化之美。

古人云:“游亦有术矣”,对于园林的欣赏也是有方法的。作者给我们提供了十六字秘诀:游园先问,远望近观,动静结合,情景交融。下面我们就分别来诠释它们的含义。

1、游园先问

中医中讲究“望闻问切”,通过这一系列的动作,先了解病人的病因,再对症下药。游园也一样,我们在开始行动之前,先要查资料,熟悉该园林的历史和有关的故事、轶事等。对它有了大概的了解和认知之后,可以大大提高我们的游兴。

郁达夫曾说:“江山也要文人捧,堤柳而今尚姓苏。”对于西湖畔的苏堤,如果你不了解其中的历史事件,会觉得不就是一道用土堆起来的一段堤坝吗,有什么特别?但是它一旦与 “坡神”苏东坡有关联,我们的感觉马上会不一样。当我们站在苏堤上时,说不定会想起了“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还可能会想起香喷喷的“东坡肉”、“东坡肘子”什么的。

所以,游园先问会有不一样的感觉,而且还能让我们更好地接受和领悟园景的意境。

2、远望近观

苏东坡还有一句千古名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游园不能只看眼前的景观,还要放眼去望中景和远景,才能领略到园林的整体之美,也许会惊艳到我们。

像北京颐和园的前山和昆明湖就是远景近景完美的结合。湖中小岛上的藻鉴堂是赏景的绝妙之处,人在堂中向北望,近可赏木石花草,碧瓦游鱼;中间是波光粼粼,水光潋滟;远处是魅力无穷的万寿山万。整体看去就是一幅层次分明的画卷。

作者告诉我们,游园时,不要把过多的精力放在具体的小景上,这样会因小失大,见石不见山,见树不见林。只有远近结合才能既从整体上欣赏园林的融洽和气势的变化,又体会到山石林木,花草建筑之美。远望近观互为补充,缺一不可。

3、动静结合

很多朋友可能坐船夜游过长江,坐小火车游览过张家界的十里画廊,这都是在运动中游览长距离的美景,省力又舒适。而信步在景色多变的古典园林之中,沿曲径,随游廊,欣赏园中景致,也是一种动游。

而静观就像音乐中的休止符,是动的暂时停顿,或坐石观水,依栏远眺,品玩一下眼前含而不露的小景,也别有一番情味。比如当我们来到一处洞门或花窗前,停下来以它为框看过去,是不是就像我们客厅里挂的一副风景画,这就是静观的妙处。

“人静鱼自跃,风定荷更香。”园林艺术景色多变,走走停停,动静结合才能抓住园景的各种美。

4、情景交融

游园时,如果没有触动我们的情感,那游园的情致就会大打折扣。“触景生奇,含情多致”。如果看到杨柳飘飞,想到“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凄婉;看到荷花想到“出污泥而不染”的高洁,这景美给人的感觉就不一样了,增添了些许我们赋予它的神韵。

书中说,这种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是一种比兴,因物喻志,言有尽而意无穷。而造园家在创建园林景物时,也是这么想的,比如山石竹木,花草鸟兽,烟波云水,风雾雨雪都体现了人的德性和姿态。

就像《红楼梦》中,林黛玉住的是潇香馆,“有千百竽翠竹遮映”,是一处带有江南情调的小院。黛玉选择它做自己居所,是因为“爱那几竿竹子,隐着一道曲栏,比别处更觉得幽静”。翠竹,象征的是一种不屈不挠的可贵品质,高洁中带着儒雅,含蓄里透着活力。这里再适合林黛玉不过了,与她高贵脱俗的气质太相配了。

写在最后

《园林漫步》这本书,用作者的话说,既然叫漫步,不是讲系统精深的理论,而是让读者读起来比较轻松随意的游园指南。中国古典园林是我们传统文化中的一颗明珠,值得我们用心领悟和鉴赏。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爱好自然,钟情园林,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所以游园也需要一定的文化修养,才能更好地欣赏园林之美,享用游园之乐。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