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活的中国园林读后感精选

活的中国园林读后感精选

《活的中国园林》是一本由唐克扬著作,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页数:24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活的中国园林》读后感(一):2022第10本书 活的中国园林

买这本书的时候,以为书的内容意在讲述如何解读古典中国园林,读后感到作者所要传达的是比此更有野心的内容。

复古情怀总是对我颇具吸引,因为那是西方审美的起点,也是东方审美的精髓。用西化的审美情结,方能唤起我们这一代人对中国古典文化的怀想。

这种怀想的对象必定包含中国古建筑,而中国园林,必定是其中的重要一环。

然而当我们这些怀想者费尽心思试图去理解古典审美的深意时,专业领域的学者们,无论是20世纪初叶第一批留洋归来的学子,还是今天这一代正在走上世界文化舞台的艺术家和建筑师,一直都在探讨的是如何在现代语境中,通过一些实在的途径使传统文化得以延续。

旧的过去或许是完美的,然而他们已经失去了自我表达的时代依托。一种无法与大众产生共情的文化终将埋没在历史的黄沙中。唯一的办法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积极的诠释与创新,因为真正的文化之魂并不会因为这种创新而丢失,这种粘度极高的文化基因,会在创新中重获新生。

这正是书名,也是作者所策划的展览中“活”的含义,他已经跳脱出了文物保护和历史重拾的基础工作,进而走向了更具开拓性的未来。

以上是我读这本书的额外收获。

当然,为了阐述这一层意思,作者在前半本书里依然追溯了中国园林的肇始与发展,他们活在生动的文字描述和绘画作品中,代代相传,虽然已不见形骸,依然勾连着今人对古人的文化与审美共情。他们活在古人为一座园林倾注的心血和今人依然能通过文献资料找到的明显意图中,对天人和谐的追求,内省自观的需要凡此种种心态,虽已与现实生活相去甚远,却依然能在被告知时为读者领会。

然而这并不是一本主要介绍中国园林的书籍,在富有哲思的优美文字中,隐含着求变的主题,令人从另一个视角看到了中国园林让人耳目一新的可能性,甚至可以引导我们以一种更开放、更宽容的视角去欣赏那些依然留在苏州的世界文化遗产。

如果想要更深入的了解中国园林造景布局的含义,作者也在书中推荐了一些知名的专著,在此引导下,接下来会继续阅读杨鸿勋《江南园林论》和童先生《江南园林志》,希望以本书为引子,走进中国园林世界的深处。

《活的中国园林》读后感(二):《活的中国园林》——自然的文化,文化的自然

翻开这本书之前,我想到自己前两年去苏州的留园的经历,当时的感觉除了美就是一种安逸的感觉,总觉得这样的环境让人惬意。在朋友圈里,我写下这样一段话“经过入口后,路有些窄,廊子曲折有致,光线从廊与墙之间的空隙洒入,眼前的一切变得很柔和。几枝翠竹,数樘花窗,四周宁静安然。”

《活的中国园林》是清华大学教授、哈佛大学设计学博士、著名建筑师、策展人唐克扬教授的心血之作,作者曾在2008年于德国德累斯顿国家艺术收藏馆策划了“活的中国园林”展览,而这之后,作者从未停止过探索,这本书汇集了他的思考与探究,让我们得以看清中国园林的历史、发展与前景。

中国有历史悠久的园林文化,当我们试图从历史的资料中追溯那些久远的中国园林的痕迹的时候,我们会收获什么呢?那些湮没于历史洪流中的中国园林,那些跃然文字间的中国园林会给我们留下什么呢?它们是漳州时代的沙丘宫、章华台,是西汉著名文学家司马相如笔下的《上林赋》,是北宋时期号称“天下之杰观”的艮岳,是辉煌与陨落都令人震惊的“万园之园”圆明园。它们为我们揭示了中国园林复杂的演变史,让我们看到园林的设计、养成、发展、败落和废弃都有着各自的意义。

园林是一种空间艺术,而它却不仅是一种设计,更在自然力量与社会力量交织中形成独立的特性,它们将自然与文化紧紧相融,彰显出自身的意象与意趣。中国园林不仅有令人惊艳的风景,也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如果要读懂中国园林,就要读懂那些叠石理水的设计里寄予的深邃含义。院墙、走廊、假山、树木、小桥、流水,所有的设计环环相扣,仿佛电影镜头的转换,风景交替间,一切都是那样美丽、那样自然。时间与空间在这一刻相互重叠,让每一幅画面都更有深度。

随着时代的发展,园林向校园、公园、博物馆等形式转型,建筑师们也在其中进行了更多的尝试。就如同北京大学的燕园,为中国传统风格增加了现代的意味,是中国园林的延续与发展,是古典与现实的兼容,是主观与客观的调和。 “中国的园林是自然的文化,也是文化的自然”。中国的园林是一个开放的话题,它有着悠远的历史,也将被时代赋予新的意义。

《活的中国园林》读后感(三):什么是真正意义的中国园林?是建筑还是风景?

亭,初为“停”的概念,让人可驻足、停留的地方。 《园冶》里说,“花间隐榭,水际安亭”,临水而建,四面敞开为亭。 虽然在发展中,亭子的建造不一定具备这样的条件,但仿古而建、甚至还有宫廷特色彩绘的建筑,现在却常见。 在建筑师眼里,这肯定不是传统的中国园林。在普通民众眼里,这种中国风却是历史的传承。 那么到底什么是“中国园林”?

著名建筑师、策展人唐克扬,通过《活的中国园林》一书,带领我们踏上重寻中国园林之路。从消亡在历史中的园林,到如今街头巷尾的亭阁,到能够收进展厅里的园林,从古典到当代,中国园林一直有着属于它本身的生命力。 初初以为,园林只是亭台楼阁,与自然相映成辉,人与自然的和谐美,园林与建筑的角度美,是园林的基本定义。 但唐克扬说“中国园林”的概念,不只是建筑结构、空间营造体系,更重要的还有园林文化的主体——人。

最初,文人园居是一种生活方式,漫步在连廊转折的幽静里,角亭可驻足饮茶赏景,感受时间的“从前慢”。而今,讲究效率,讲究空间利用率,讲究舒适,路要少走,汗也不要多流。 园林是人生活的地方,而不只是一座别院或者一幢建筑。白居易返回洛阳,迫不及待要观摩的是园子里的青石笋、白莲花等奇石,仰观俯察的并不是真正的自然。 “也许园林本身并没有生死,但人事有代谢”,因此没有人可以为园林指定一个所有人都认为完美的园林,变化反而成为了园林最主要的特征。 这样充满变化、以个人喜恶打造的园林,还是具有共性的中国园林吗?如果把建筑的中国风和自然相应和,是不是就是所谓的“中国园林”?

贝聿铭设计的香山饭店,保留了当代人生活习惯,但建筑群里贯穿了园林,很多人以为“整个旅馆像一个优雅曲折的室内外打成一片的大园林”,有山有水、有假山有岩石,这一貌似古典却又适应现代语境的建筑空间,有着园林之义。 这种旧日的自洽,用钢筋混凝土搭建起来的“旧日闲暇”、漫步其中,处理好人与环境、人与建筑关系,是不是符合对园林的理解?

人处园林中,能从不同角度观景,能从特定空间中观看不同对象,更能借助其中观照自己。 一张照片不算是,一点空间的摆置也不是,微缩景观放置博物馆、展览馆,能不能保证中国园林还活着?不知道。 答案在人,不在物。

《活的中国园林》读后感(四):什么是真正意义的中国园林?是建筑还是风景?

亭,初为“停”的概念,让人可驻足、停留的地方。 《园冶》里说,“花间隐榭,水际安亭”,临水而建,四面敞开为亭。 虽然在发展中,亭子的建造不一定具备这样的条件,但仿古而建、甚至还有宫廷特色彩绘的建筑,现在却常见。 在建筑师眼里,这肯定不是传统的中国园林。在普通民众眼里,这种中国风却是历史的传承。 那么到底什么是“中国园林”?

著名建筑师、策展人唐克扬,通过《活的中国园林》一书,带领我们踏上重寻中国园林之路。从消亡在历史中的园林,到如今街头巷尾的亭阁,到能够收进展厅里的园林,从古典到当代,中国园林一直有着属于它本身的生命力。 初初以为,园林只是亭台楼阁,与自然相映成辉,人与自然的和谐美,园林与建筑的角度美,是园林的基本定义。 但唐克扬说“中国园林”的概念,不只是建筑结构、空间营造体系,更重要的还有园林文化的主体——人。

最初,文人园居是一种生活方式,漫步在连廊转折的幽静里,角亭可驻足饮茶赏景,感受时间的“从前慢”。而今,讲究效率,讲究空间利用率,讲究舒适,路要少走,汗也不要多流。 园林是人生活的地方,而不只是一座别院或者一幢建筑。白居易返回洛阳,迫不及待要观摩的是园子里的青石笋、白莲花等奇石,仰观俯察的并不是真正的自然。 “也许园林本身并没有生死,但人事有代谢”,因此没有人可以为园林指定一个所有人都认为完美的园林,变化反而成为了园林最主要的特征。 这样充满变化、以个人喜恶打造的园林,还是具有共性的中国园林吗?如果把建筑的中国风和自然相应和,是不是就是所谓的“中国园林”?

贝聿铭设计的香山饭店,保留了当代人生活习惯,但建筑群里贯穿了园林,很多人以为“整个旅馆像一个优雅曲折的室内外打成一片的大园林”,有山有水、有假山有岩石,这一貌似古典却又适应现代语境的建筑空间,有着园林之义。 这种旧日的自洽,用钢筋混凝土搭建起来的“旧日闲暇”、漫步其中,处理好人与环境、人与建筑关系,是不是符合对园林的理解?

人处园林中,能从不同角度观景,能从特定空间中观看不同对象,更能借助其中观照自己。 一张照片不算是,一点空间的摆置也不是,微缩景观放置博物馆、展览馆,能不能保证中国园林还活着?不知道。 答案在人,不在物。

《活的中国园林》读后感(五):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亭台楼阁榭廊桥,花鸟鱼虫藤藓草,山石树竹窗池匾,琴棋诗酒赏天瑶。

中国园林,一种气质独一无二的景观,一处文化匠心独具的瑰宝,一番中国天人合一的境界。从南到北,从古至今,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是中国人审美的集中体现,也是世界园林发展史上独树一帜的历史文化遗产。

无论是北方的皇家园林还是南方的古典园林,都离不开中国式的山水组合模式。独具一格的建筑或恢宏大气,或含蓄婉约,一砖一石,是千年智慧的积累成叠。巧夺天工的水系蜿蜒通幽,曲水流觞,一湾一池,是华夏文明的滴水涌泉。

中国园林在现代人眼中也许和公园无异,但在古时园林多为官署或私人拥有。园林的作用也不仅仅是赏玩休憩,它对温度,湿度,减声,防风等都有着生态上的贡献,使人身入其中而得自然。自古便有“不出城廓而获山水之怡,身居闹市而得林泉之趣”。游赏于这番美妙之中,怎能不让人心旷神怡,消除所有压力与疲乏。而园林之中的各种文体活动,各路高人的技艺展示,亦可解脱重复乏味的生活。此番洞天,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提到中国园林,就永远也绕不开一个地方——苏州

苏州,园林之城。其中的留园,退思园等等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也曾在西方国家掀起阵阵“中国园林热”。苏州园林的面积相较于北方皇家园林,面积上较小,但通过叠石理水的工匠智慧,却呈现出变化无穷的艺术境界。一窗一风景,一门一洞天。在有限的空间堆叠出无限的景致。高超的写意山水,浓厚的文化底蕴,成就了园林之城的美誉,也成为了泱泱中华至高的艺术结晶。

今天我们接触更多的公园,动植物园,甚至是一些公共区域的陈列,相当于园林的一种衍生与发展,一种顺应时代的产物。商街的一隅,书店的门口,亦或是这繁华都市的某个角落,都可以探寻园林的影子。如今的园林也大都公开示人,接待来访,让更多的人领略这份设计师与能工巧匠的神来之作,让更多的人来感受这份融于自然,顺应自然,回归自然的世外之美。

中国园林,一处每时每刻都有不同欣赏的立体万花筒。一个承载了古时明月,见证历史,写满故事的自然留声机。时至今日,它的风景依然在变换,时至将来,它的记录也将一直继续,它,就是活的中国园林。

活的中国园林

8.6

唐克扬 / 2021 / 北京燕山出版社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