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大师语文:拆开来说》读后感精选

《大师语文:拆开来说》读后感精选

《大师语文:拆开来说》是一本由朱自清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6.00元,页数:27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师语文:拆开来说》读后感(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提起朱自清,大家的脑海里马上就能浮现出一个个的画面:

画面一: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象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

画面二:

父亲蹒跚地去为作者买橘子的背影,那个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朱自清的散文是画面感非常强的,就算你离开校园很多年,却仍然能很轻易的回想起他写的文字,以及他的文字所带给你的画面与感动。

也因为如此,很多人都忽视了他的另外一个身份,他除了是一位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外,他还是一位把毕生心血无私奉献给莘莘学子的语言教育家。

在这个快餐时代,人们早已习惯了碎片式阅读,早已很难让浮躁的心静下来认真的读一读国文了,经典已经不再被广为传诵,而是被束之高阁。一来,经典让人感觉乏味,提不起兴趣,很多人都是放本在床头用来催眠的。二来,没有一定的方法指导,读国文总是让人云里雾里。

朱自清这本《拆开来说》不仅教人们如何学习国文,并且引导大家了解国文之美,发现国文的趣味,开掘国文的价值。让不爱阅读的国人有了想要阅读经典的兴趣,并知道学习国文的方法。

国文的学习是

正如朱自清所说:国文不仅是一种语言训练,更是一种文化训练。既然是一种技能,自然是可以通过训练来达到能力的提升的。

《拆开来说》一书中,提到了好几种训练的方式。如朗读、诵读以及诵读教学,如何欣赏诗学……这些方法,不但适合学生们自行学习,也给语文教师提供了一些教学方法。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文学的工具。到底什么是文学,文学与语言之间有什么关系。

在这一部中,还提到了鲁迅的中国语文观,以及他的杂感。当然还有中国学术的大损失——闻一多先生。

《拆开来说》最后一部分是经典训练。

这里首先讲述了古文学的欣赏及中国文学选本与专籍,然后分别讲述了十部经典国文,如:《唐诗三百首》、《说文解字》、《尚书》、《诗经》、《春秋》、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古诗十九首释》、《明妃曲》

读完整本书,相信你对国文又多了一点好奇,那就拿起手头的经典,运用朱自清先生的方法读起来吧。

2018年,让我们一起诵读经典。

《大师语文:拆开来说》读后感(二):语文文学的经典之作

朱自清先生说,“我的时间就在这纸与笔、思维与字迹快要接触的那一刹那匆匆而过”,看过朱自清先生文章的读者和对朱自清先生生平有所了解的读者,会被朱自清先生的温和、细腻、对生命充满追求与敬畏,对人才培养的秉力而行中深深吸引,朱自清的文字有着穿越时空的无穷魅力,读他的文章也会让心灵变得更为纯净,同样,也会被文字中描绘的场景吸引并沉醉于这些文字世界里,忘却世间的烦杂,获得心灵的宁静。

这本《拆开来说》收录朱自清先生各时期关于文学的著作共三十一篇,最早的一篇为1930年《中学生》第10号刊登的《论中国文学选本与专籍》,虽则是近九十年前的光阴岁月记录,今人读来却仍带来震憾之感——这便是精深文学修养的感化之力吧。《拆开来说》从三个方面的主题:知识与技能、文学与语言、经典训练将老一辈国学大师的殷殷期望之情力透纸背,这选录中的文章字字句句段段读来深感大师的不易。

朱自清、叶圣陶、夏丏尊三人,以其各具特色的文风和品格,让后世的读者学会怎样做一个正直、独特的,怎样去做好自己,文化精神的力量便于此成就。良好的人品格的形成,好的社会风气的产生,和谐稳定的社会国家环境,在于有广大的具有正确思维品格的民众,倘若同一件事,只有一个人敢于去坚持正确的理论,剥下的都是随大流,人云亦云,那这样的社会环境还是好的吗?身处其间的人还有希望吗?可以说,处于这样的社会环境,身处其间的个体都是无望和最终走向灭绝的境地。

全书虽以国文教学的重要性来阐述,但文学蕴含着高尚的感情,经典的文学作品有很深的人生哲理深藏其中,不仅会说难懂难读,更会无知的将之视若敝履,弃之一旁。不学习,不仅是个体的悲哀,更是家族、社会、国家整体的悲剧根源所在。腹有诗书气自华,学与不学的差异绝非在个人的言谈举止单方面,更事关整个民族的精神状态。假若一个民族解决问题靠的是争吵武力,这个民族还会长久存在吗?朱自清大师以其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理解,对莘莘学子的殷殷期盼之情著成此书《拆开来说》,不仅成就了个人高度境界,更是语文文学的经典之作。

《大师语文:拆开来说》读后感(三):将语文教学拆开来说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这篇出自朱自清先生的《春》,唯美的意境,超凡脱俗的文笔,从学生时代便给我留下深刻印象。还有他的《背影》、《荷塘月色》也一道非常喜欢。 一直想着朱先生必是一头飘逸长发、风度翩翩的文人。直到读了《拆开来说》,才知道朱先生不仅是一位诗人、散文家,更是一位语文教育家,民国语文三大家之一。 便又念着一身整洁的中山装、倚案执书的师者形象,于是更加景仰。 中国的语言文字博大精深,一生学无止境。 语文教学也贯穿了学生生涯的全过程,老师常常会告诉你:语文是你的门面。但语文的教与学却总让人感觉非常之难,鲜有洞开者游刃有余,更多的人总徬徨在门外苦苦寻觅破窗之道。 朱自清的《拆开来说》积先生多年语言教育之经验,对于指点迷津颇有教益。细读之后,撷三点以嗣: 1.不能容忍错别字 自己一直自诩语文学得尚好,读了《拆开来说》方知自己所谓学懂只是皮毛。一个观点倒是和书中的观点不谋而合,就是不能容忍错别字。 好多人对待文字确有“不求甚解”的态度。就像朱先生说的,“偶然有一两个不识的字,不明白的词语,大概总放它们过去,懒得去查字典或辞书。这或可以叫作不求甚解的态度。” 比如词中或有一个不认识的字,常是用形声字的办法大致读出来,懒得去查字典。直到偶然机会听到别人读出正确的来,才会想想自己的懒惰,颇觉可笑。 每次辅导孩子的语文作业,尤其是作文,看到几百字的作文错别字就好几个,气就不打一处来。有的词语是非常简单的,明显就是因为随意而用错了同音字。想想真是难为语文老师了。 学习的严谨,做学问的严谨,大体在是否有错别字上能够体现出来。有些公文也是如此,长篇大论,洋洋洒洒,大标题、小标题,一圈套一圈,通篇读下来,语句不通的多,错字更不少,首先就失去了美感,让人没有续读的欲望。 2.不能滥用标点符号 一篇文章标点符号用的不对,就好像美女穿着不合体的衣服一样,让人看着不协调。读时间长了会感觉累,杂乱无章,不明所以。 《拆开来说》专门指出学习写作对于标点符号的使用很不在意的问题,对于现在学生的写作来说仍然适用,也是普遍现象。 小学生的作文尤甚,一大段话,一逗逗到底,最后一句不得不用了句号,原因是一段结尾了!真是可气又可乐。让看的人一口气读下来,常常感觉气不够用,喘不过来,有种扼住喉咙的感觉,非常之不舒服。 朱先生也总结出学生写作文时,不大用句号,是一个可注意的现象。“他们似乎没有清楚的'句'的意义。” 滥用标点符号往小了说是文章不通,往大了说还有可能产生歧义。 如果一项很重要的合同,标点用错了有可能表达的是相反的意思,会引起不必要的官司。 对演讲来说,也会影响演讲者的语气、语调。试想,应该抒情的地方,声音理应高亢,带动听众情绪,这时候点了一个句号,像泄了气的皮球,没了激情,演讲的效果大打折扣。 《拆开来说》告诫大家:“青年们得养成随文标点的习惯,一面还得在读现代白话文时随时体会一标一点的意味,学习正确的用法才成。” 3.不要用以往经验推断 朱自清先生用关于“月夜蝉声“指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最好方法。在写《荷塘月色》文章中提出蝉声,论蝉子夜晚是叫还是不叫的问题。 他自己有两回亲耳听到月夜蝉声,但是大家都说蝉夜晚是不叫的,就连生物学家都这样认为,令他自己也动摇了。 由此可见观察之重要,我们往往由常有的经验作概括的推论。由有些夜晚蝉子不叫,推论所有夜晚蝉子不叫,于是相信这种推论更是真理。其实只是成见,这些成见常常误导人的思维。 大部分人都遇到过此类问题,就是常说的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大多数人都是这么说的,这么做的,都以为“随大流”肯定不会出太大的错,殊不知“随大流”也阻碍对真理的探求。作文如此,做事亦如此。 《拆开来说》融汇古今,旁征博引,大家风范俨然,读之爱不释手。不仅有益于对语文的学习,于做人、做事,识人、识局,均有很好的教益。

《大师语文:拆开来说》读后感(四):朱自清《拆开来说(大师语文)》:国学之美,在于修身

国学包含国文与文学,其中“美”字有两层含义,一为国文的实用价值;二为国文的欣赏价值。小到说文解字,大到写作都是实用价值,而其欣赏价值在于“经典”二字。沉浮千年而不灭,集古人之智慧为一体,普惠后世为根本。是说,国学之美,在于修身! 《拆开来说(大师语文)》这本书是由后人编写的,其中选取的文章是朱自清先生对于教育的观点。教育要从教科书的编排做起,要从小学、中学、大学的学生抓起,要从古代的智慧集结中选取,要从当今有悖教学的错误观念中改正。为人师表,定要教好技能,也要扬帆起航,带领学者探求本国文化之精髓,以达自我修身的目的。 朱自清先生(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现代散文家,诗人,民主战士。“自清”的意思是廉洁正直使自己保持清白,“佩弦”的意思是弓弦常常处于拉紧的状态,性情散漫的人会拿弓弦作为自我警示的物品。由此可见,朱先生不管是做人还是作文,都会保持“自清”和“佩弦”状态,值得我们学习。 《拆开来说(大师语文)》这本书中,编者将朱先生文章中提到的学习方法拆开来讲,以便读者根据自身所缺来进行高效获取。 怎样学习国文?是本书需要回答的问题。编者将朱先生的文章分为三部分来全面回答,它们分别是知识与技能、文学与语言、经典训练。 一、知识与技能。学习国文必掌握以下技能: 读。在《论朗读》这篇文章中,朱先生推崇黄仲苏先生在《朗诵法》(二十五年,开明版)里分“朗诵腔调”为四大类这一观点,一曰诵读;二曰吟读;三曰咏读;四曰讲读。各种类型的文章有自己的读法,运用得当自然会从中感受其精髓。 了解与欣赏。了解与欣赏是一种能力,它同样需要训练才能真正达到欣赏的目的。除注重字义的办法外,还应当注意几种分析方法,分别是1.句子的形式(句式),2.段落,3.主旨,4.组织,5.词语,6.比喻、典故、例证。 写作。写作这项技能是前两种技能的综合运用,然而写作本身又是一项难度更高的技能。除教材中文章的选定会影响到我们的写作能力外,我们自身要把握的写作技巧是文章的文脉和标点符号。 二、文学与语言。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文学的工具。 什么是文学?没有定论。文学融合在大众的口语中,借用文字的方式呈现,使说话条理清楚,起到修饰的作用。 文学隐藏在白话文与文言文的兼容中,文学可以较好的指正白话文与文言文的运用。 文学让文字表达的感情更强烈,比如诗。 文学中的比喻让其更加深动活泼。 文学体现在恰当的组织与排列中。 三,经典训练。经典训练的价值不止在实用,还在于文化。 在这一部分中,编者选取朱先生对于各种经典的论述,从《唐诗三百首》到《说文解字》,从《尚书》到《诗经》等其他经典的论述,从中看出朱先生对于经典的研究与独到的见解。他认为对于古文学应该“批判性的接受”和“设身处地的欣赏”,这一点在他对与各种经典论述的文章中都有体现。 我最喜欢的部分是朱先生对诗词的论述,朱先生喜爱古典诗词,也非常熟悉古典诗词,在〔《唐诗三百首》指导大概〕中可以体现这一点。 他也认为诗可以陶冶性情,诗的特点是为我们展现那些平静了的情感,欣赏它的发而中节,自己也会平静,也会渐渐知道节制自己的情感。欣赏诗需要设身处地的进入诗中无我的情感,替人着想,这便是诗在陶冶性情。 这本书的优点在于,朱先生把教与学结合,古与今结合,国学课本与经典相结合,实用与文化相结合,意在说明国学经典应当渗透入我们的本性中,不仅要学会实用技能,还要接受经典的熏陶,成为为国可用,为家可用,为己可用的人。 从整本书我不仅看到了朱先生这位文学大家的渊博知识,以及他发自肺腑的教育观点,还有国学经典自身所带的光辉。我们作为国学文化的传承人,也应当做到“批判性的接受”和“设身处地的欣赏”。 《拆开来说(大师语文)》 朱自清著 左夕 朱艺编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大师语文:拆开来说》读后感(五):他的文字,天生贮满一层诗意

一提到他,几乎人尽皆知他的《背影》,似乎他的文字里天生就贮满一层诗意。

可是,却很少人探究他的才情是如何累积的。

叶圣陶先生曾这样评价他:“就语文教学方面来说,他真是个全才。”那么这位全才究竟是谁呢?

没错,他就是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先生。今天我们着重要了解他对国文的独到见解。

这本书的名字叫《拆开来说》,全书围绕如何学习国文展开,对学习国文三个方面进行了拆解。通过系统的学习,读者可以“做自己的人”。

1 知识与技能

语言学界泰斗吕叔湘先生曾说:“国文的使用是一种技能,一种习惯,只有在正确的模仿和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试问如果国文的基本知识与技能都不会,怎么谈得上创造呢?

要创造,就要大量的读与写。关于读,先生强调了朗读与诵读;关于写,先生强调了三点。这点重点分享一下后者。

第一点,语言要经济。句与句停顿恰当,句与句的力量集中。

第二点,学会比较。比如,将散文和诗句比较,将同类话题的文本进行比较,比如将鲁迅先生的《秋夜》和叶绍钧先生《没有秋虫的地方》。

第三点,文字求“新”。即一个作家必须能深得用字的妙趣,就是古人所说的“炼字”。比如我们学过的贾岛诗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敲”字尽显作者功底。

这三点,在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背影》、《荷塘月色》、《欧洲杂记》可见一斑。成熟的作者不但会表现事物,还能在写作中分享洞见,用自己已有的概念分析一些案例,并鲜活的显现。这是对知识的敬畏,也是对技能的精进。

2文学与语言

自媒体时代,为粉丝而写是主流。然而粉丝只是写作的对象,并不是写作的原因。流量、打赏、名声,很多写作者却忘记了写作的初衷。

实际上,写作是一件“广积粮、高筑墙”的事情。“文以载道”,“道”背后更多的是语言相关的问题。在这点上,朱自清先生有自己的深刻见解。他谈到了口语与写作,认为口语在前,写作在后,建议写作中适当运用口语的长处“活泼”、“亲切”、“自然”。他还谈到了白话与文言,否认了“文言简单”、“白话太繁”的说法,认为“繁简”只是作者写作艺术的处理方式不一。

所以,身为语言艺术的文学不能脱离语言最基础的东西。文学有故事,体现了个体生命,但真所谓人生到处无往而非问题,后现代的世界图景更是如此,当卡夫卡将巴尔扎克“我摧毁了每一个障碍”,置换成“每一个障碍都摧毁了我”,大家是否体会其间的变迁,是仅用文学解释不清楚的。这时候,以这样的视野,大家所习知的文学,其实已远不仅仅是故事和抒情了,它背后有更深广的东西。

所以,如何养成在两者交互中理解,在今天显得特别重要,阅读收益的大小,也端赖这种交互的贯彻是否彻底和有效。这就需要我们学习更有深度的东西:经典训练。

3经典训练

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为什么要读经典》中恳切的告诫:“经典作品是这样一些书,它们对读过并喜爱它的人构成一种宝贵的经验”,“每一次重读经典,就像初次阅读一般,是一次发现的航行。经典是这样一种东西,它很容易将时下的兴趣所在,降格为背景噪音”。

朱自清先生说得更加平实,“经典训练不在于实用,在于文化”。因为人性是相通的,而历史是连续的。只有“通古今”,才知道哪些该保留,哪些该扬弃。书中提到了《唐诗三百首》、《说文解字》、《尚书》、《诗经》、《春秋》一一进行了解读与分析,我们从中可以看到超越的时代的智慧,他的心声值得每一位读者去倾听。

正如朱自清先生所说:“国文给人知识,也教给人怎么样做人,不是做别人的,而是做自己的人。”

总之,这本书不仅仅教我们学习国文的知识与技能,更多的是领悟先生对学术孜孜不倦的追求,行事立人的标准。因为好的老师可遇不可求,而好的书籍我们可以自由选择。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