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极致产品》读后感锦集

《极致产品》是一本由周鸿祎著作,精装出版的2018-6图书,本书定价:296,页数:,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极致产品》读后感(一):其实,最后想赢得用户,还需要用产品说话

产品与服务,或许是这个消费升级时代最后赢得客户的两把利刃了,这本书里面讲的内容,需要我们每位产品经理好好学习。里面有关于产品的许多内容,也有怎样把产品打造成极致产品的方法,更有周鸿祎自己的思考与发现,对许多人都十分有启发作用。

而用户体验又是极致产品的另外一方面,也是我们应当重点学习的方面,因此,大家应该更有目的的找出怎样让用户体验更好的体验。

《极致产品》读后感(二):消失的十年

几个小时草草读完,

大概是少了范海涛的缘故,文笔和上一本《颠覆者》相去甚远

论产品思维也远不如梁宁讲得透彻,对人工智能行业发展的见解,是本书中为数不多的亮点

方向不对,努力白费

360早早布局物联网、智能硬件,偏偏错失手机时代

后又转向做手机、投资直播、站台答题,依然没有下文

伴随今日头条、拼多多等一代代风生水起

360在移动时代的转型举步维艰,还在吃十年前剩下的红利

创业者要能回归本质

‘一秒变小白‘能够抓住基本型需求,乃至期望性需求

不断提升用户体验

而产品的兴奋性需求、大卖点、长远的行业趋势

我相信和个人格局的关系更大一些

今天回国借壳上市的360,依然面临巨大的危机和挑战

但愿能一如赴美上市前那般所向披靡

守得云开月见明

《极致产品》读后感(三):极致产品:刚需,痛点,高频

我自己本身也是从事互联网的,也可以说是个产品经理。快速看过《极致产品》,说是一本书,其实应该说是,周鸿祎在黑马学院结合自己创建360公司以来,所做产品经验的总结。

在书中,红衣教主给我们总结了很多做产品的方法论。

一:极致产品的三个关键词:刚需,痛点,高频

就是产品必须是用户的刚需,必须是解决用户的痛点,而且使用场景要在用户的生活中经常发生。什么是刚需?用户想要的都可以称之为需求,当需求非常强烈,甚至非要不可,就可以称之为刚需。什么是痛点?在解决需求时,往往会遇见阻碍,比如时间、金钱、难易程度。这个阻碍就是痛点。当解决问题的阻碍越大时,痛点越强烈。高频,其实是好产品六字真言中,最容易被忽视或省略的一个词语,这个也是我做为产品经理,最深有体会的一个点。有许多人,在做产品的时候,经常会想象出一个场景,但是这个场景在实际生活中很少发生,这就会导致产品使用者感到这款产品“很无用”,“鸡肋”。

比如:上门修锁,是不是刚需?肯定是。是不是痛点?绝对痛。但是它发生的频率太低了,在这种情况下,你的产品往往就很难凝聚用户。

二: 没有用户体验,就没有商业价值

没有用户体验,就没有商业价值。我一直坚持用户至上的理念,产品经理一定要以用户体验为第一原则。我们一定要把自己真正放到用户的角度上,先做用户再做客户。如果一个产品不考虑用户体验,最终一定会失去用户。这是周鸿祎在微博上面发表的一句话。

创过业的人,一般都遇到过这样的竟况。初创的时候,找不到方向,或者说根本不知道用户需要的是什么。要怎么样来满足用户所需。有不少创业者选,先做一个相近的产品来积累用户,慢慢摸索用户的需求,然后在针对大部分的需求,然后商业化。理论上是可行的,但是在实际创业中十个这样做的,至少要死九个。

对于创业者来说,这个周期太长,自己把自己给耗死。

三:损害用户体验的利益不可取

用户就像鱼,好的产品就像水,要养鱼,先养水。

《极致产品》书中还有更多的方法论,慢慢品尝,会有不一样的味道。

《极致产品》读后感(四):忘掉完美,拥抱极致

极致产品的三个关键词:刚需,痛点,高频。做一款产品,特别时新产品时,往往各方面的资源都非常有限,需要进行大量的取舍,包括用户群体的取舍、功能的取舍等。需要将产品对准某个特定群体,能够满足某个细分领域的人群,才可能将自己的又是发挥到极致,进而获得更高的用户认同率。同样,产品刚起步时一定要针对用户的某个高频痛点,然后在这个点上进行突破,要有尖刀功能帮助用户解决问题,其他功能应该时帮助尖刀功能实现更好的效果。易企飞公司一开始主要做人力资源领域的SaaS系统,产品覆盖了人事领域的入离流转、考勤打卡、员工福利、薪酬核算、社保缴纳、绩效激励、人事测评、企业招聘等十几个功能模块,看起来功能很全,但用户并不能直观地感知到产品的价值所在,同时与企业使用的OA软件功能重叠,很多功能不能落地使用。经过长时间的市场考察后,把产品集中到薪酬这个核心点上,大幅调整后的产品受到市场欢迎。产品规划需要“一招鲜”,才有可能“吃遍天”。第一个高频痛点是产品的敲门砖。

“小白”思考法就是要象“白痴”一样去体验和评价产品,觉得好用就推荐,难用就放弃。很多产品经理和设计者之所以觉得产品使用起来很简单,是因为产品是他们一手设计的,产品的每一个流程都已经再他们的脑中根深蒂固,在使用产品时自然会觉得异常顺利。他们以为用户会象他们一样,“用着用着就习惯了”。我们在体验产品时需要有普通用户的“同理心”,从普通用户的角度去试用和体验产品。关注产品的管理人员,要象周鸿祎一样更多地参与到产品的早期体验和测试中。

每一个成功的产品,都需要持续不断地通过各种渠道收集用户的反馈。周鸿祎要求360所有做产品的人,包括主要技术骨干,都必须跟客户做直接的沟通。如果时间允许,尽量都到用户中心锻炼一段时间。抱怨是产品研发的灵感来源,产品团队要仔细倾听那些反对的声音,从这些声音中找到用户的真正需要,然后着手实现。

创新包括用户体验的创新、商业模式的创新和技术的创新。要用最简单的方式进行创新。每个颠覆式的创新都源自一次次的微创新,微创新实际上是一种方法论,是从用户需求出发、提升用户体验的一个思路。产品的商业模式至少包括产品模式、用户模式、推广模式以及收入模式四个方面。简单说来,就是研发了何种产品,这个产品能够给哪些用户创造哪些价值,如果让用户认识了解这个产品,以及该产品如何盈利。

不管是勇士还是懦夫,上了战场都会恐惧,二者的区别在于懦夫无法控制自己的恐惧情绪,而勇士在恐惧时还能冷静地做出判断。

任何伟大的事情都是由很琐碎的、点点滴滴的事情组成的,我们需要有持之以恒地将事情做得非常深入的能力。不断地换地方挖坑找水看起来很傻,当事人却往往乐此不疲。

忘掉完美,拥抱极致。调整心态,重新站立。

《极致产品》读后感(五):从《极致产品》到极致践行

读完《极致产品》这本书,发现老周的很多想法都可以用在平时的工作中,于是我结合书中的内容,写出了5大点15小点践行清单。

01 三个关键词

一款脍炙人口的产品,需要关注“刚需、痛点和高频”。做新产品和产品功能迭代的时候,我都要先问自己三个问题:

(1)这个需求是否是刚需?满足了马斯洛需求理论中的什么需求?

(2)完成这个功能能解决用户的什么痛点?能为用户创造什么价值?

(3)这个需求是否高频?会不会出现产品做出来后无人问津的情况?

02 小白思考法

360公司内部有一个口号叫“像白痴一样去思考,像专家一样去行动”,这就需要产品足够简单好用。平时可以这样锻炼:

(1)遇到不好用的产品,问自己:如果我来设计的话,要怎样改进?

(2)多与用户交流,根据用户的感受不断改进用户体验,而不是根据竞品。

(3)注重每一个功能的细节,问自己能不能做得更好?能不能给用户提供远超预期的体验?

03 自己先体验

在微软公司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自己的狗粮自己吃”,自己的产品一定要自己多体验,产品上线后可以这样做:

(1)自己多测试,不能完全交给测试人员,哪怕产品最开始的体验太差,也要坚持使用,因为自己最清楚问题在哪儿。

(2)团队多使用,整个团队的人都参与到测试和使用中来,更容易发现问题,从而快速优化。

(3)看用户体验,观察的过程能够掌握真实的用户体验信息,从而能更有效地进行调整。

04 产品要聚焦

不仅是公司还是个人,都很容易犯一个错误:想要的太多。这样常常会导致什么都做不好,没有在一个领域有权威。这就需要我们:

(1)聚焦定位。产品要定位在一个行业、一个领域,每做一个产品都试着用一句话描述这个产品是什么。

(2)持续迭代。聚焦的过程中,很可能短时间看不到效果,要不断积累势能,不断优化迭代。

(3)成为专家。聚焦还要求产品经理不断学习,增强自身的势能,才能更好地把握住产品的方向。

05 创新永不停

作为产品经理,要有创新的精神,用户体验、商业模式、技术都可以进行创新。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创新能力:

(1)勇敢向前。敢于尝试新鲜的事物,比如去体验滑翔伞、潜水等等,对世界本身充满好奇,自然有尝试新功能的勇气。

(2)不怕失败。做出一个新功能,得不到市场的认可是很正常的事情,分析原因,不断改进,最多是重头再来。

(3)心态平和。做出的产品可能会被用户否定,设计的功能可能会被研发质疑,说出自己充足的理由,保持心态平和。

不是每个产品都会站在舞台上,接受用户的鲜花和掌声的;不是每名产品人都能成为乔布斯,给世界带来改变的。

很多时候,给用户带来价值,让用户的生活变得更好一点点,就是好产品;很多时候,解决了用户的问题,用户伸出了大拇指,就是好产品经理,就值得被尊重。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