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认识建筑读后感精选

认识建筑读后感精选

《认识建筑》是一本由[美] 罗伯特·麦卡特 / [芬] 尤哈尼·帕拉斯玛著作,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98.00元,页数:45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认识建筑》读后感(一):失败的一本书

厚厚的一本书,作者是美国人和芬兰人,其中没有介绍一座中国建筑和俄罗斯建筑。倒是列举了太多不痛不痒的欧洲犄角旮旯的包括不少芬兰建筑,尤其以教堂居多。也许从作者的专业角度来看,这些建筑有一定代表性,但作为非建筑专业人士,而只是作为爱好者来说,实在没多大意思。对于其中每一类建筑开篇介绍的文字内容,尤其要吐槽一下,其中引用了太多西方学者的所谓“名人名言”,有一种明显的“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味道,感觉做作而不自然,感觉完全没有必要,好像中学生作文为了得高分勉强的生拉硬拽的引用好词好句的感觉,语言表述晦涩别扭,简单的意思偏要表达的故作高深。作者为了表达他对建筑的理念,对建筑进行了他自以为是的分类,但那种分类真的是牵强附会,除了做作和牵强我想不出什么别的更贴切的形容词了。本书最新鲜的地方在于对建筑的体验式介绍,以参观游览的视角,更多的是从建筑内部各个角度对一座建筑进行阐释,对此种方式表示肯定,但限于篇幅所限,图片不够丰富,不能跟文字介绍完美搭配起来,缺乏更多细节图片,阐释不够到位,好像是想表达更多的东西,但最终都流于泛泛而谈。所以我认为是挺失败的一本书,对于专业人士,内容似乎过于简单,对于普通爱好者,内容又不对胃口,写作视角有点奇怪,所以无法理解评分为何这么高,也许不适合我这样的外行,不适合仅仅是对建筑感兴趣的爱好者去看,也许本书对于建筑专业人士,会有一定的启发作用吧。

《认识建筑》读后感(二):#27@2022#认识建筑

与其他建筑史或建筑入门书籍不同,本书不是从时间、风格或区域的角度去拆解建筑。而是通过建筑作用于人的直观感受:空间、时间、物质、重力、光线、寂静、居所、房间、仪式、记忆、地景、场所等12个要素,来解读建筑的语言。每一项要素作为一个主题,每个主题选了6个经典案例,共72个具有代表性的建筑,时间跨度从公元前1600年左右的希腊克诺索斯宫、埃及卡纳克阿蒙神庙,到完工于2002年的美国洛杉矶天使圣母大教堂。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诚意,从作者到翻译,再到排版编辑,都能让读者感受到用心。每个案例配1幅平面图及5-7幅实景图。平面图上会标注出实景图所处位置,及作者的参观路径,文字部分讲到对应实景处会有图片编号提示,文字与图片关联清晰,阅读体验非常好。通过文字与图片的互动,让读者最大限度的置身于建筑中。

读到锡耶那田野广场,回忆起疫情前最后一次出行,在锡耶那也只是短短的停留,就很难过。遗憾于过往的每次出行,总是行程匆匆,很难能内心平静从容的将自己融入建筑中。如果以后还有机会,我想我会懂得慢下来。

《认识建筑》读后感(三):写出了你没能说出来的感受

《认识建筑》豆瓣9.0。坦白说这本书好的有点超乎我的想象,常规上介绍建筑的书,也不是不好,但总感觉不是写给普通人的。什么典型的这个风格,那个风格,总让人有种,看着书要不停百度才可以理解。

但是这本书不一样,我觉得作者对建筑应该是有着相当的拿捏,才写得出来这些。如果不是通过这本书,可能我们绝大部分人提起建筑,想到的最多的是外观和工艺。但是这本书上来直接从建筑给你的感受切入,然后就能突然让你意识到自己从前审视建筑时的某些空白。其实这些空白是我们说建筑好坏时候最直接的感受,只不过我们从来没有成体系的表达过。

比如建筑内部空间给人的感受。为什么有些建筑你进去以后就觉得很痛快,有些进去就觉得别扭,往往就是空间给你带来不同感受。有些地方宽敞,有些地方狭窄,就能很好的以一种放大或抑制的方式,左右在屋子里人的感受。同样,光线。我觉得光线有一点说得很好,现在我们的建筑,把光线这件事做得太粗糙了。所谓的粗糙就是一味的追求光线的强度,受光面的大小,以及平均下来能接受多少光。从广义上可能的确受光越多越好,但对于光的应用才更体现出建筑设计师的功力。有些场合就需要弱光,让人放松、产生安全感。而另外一些场景,就需要足量的阳光,以彰显什么。

所以这样的讲述,就很适合普通人。建筑不像搭积木,而是有明确功能性导向的。所以通过设计,选材和装饰,最大限度的发挥这种功能性,才是杰出的某种建筑。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