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独木桥》读后感100字

《独木桥》读后感100字

《独木桥》是一本由王晓方著作,华龄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页数:26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独木桥》读后感(一):新文体的尝试

印象中作者王晓方是写官场小说的,什么《驻京办主任》,《市长秘书》,《大房地产商》啊,尤其擅长写细节和人物心理活动。这本《独木桥》不是小说,是一本文集或者语录,两卷体。

第一卷坐井心得,主要是官场的警句,列322句,结合他的小说,会比较有感悟,对于普通老百姓而言,宦海,官场,名利都是看热闹罢了,公务人员,或者身在官场的读来,感慨会多些。单独看,句子顺序缺乏逻辑性,有点摸不到头脑。刚看了一句“忍的最好办法,就是隐,小隐隐于朝,大隐隐于心。”,紧接着“看看那些腐败掉的官员,哪个不是石榴裙下粪土?”,要么是作者思维跳跃性太大,要么是编辑的顺序不当。总之第一卷读的云里雾里,不甚明了作者是愤青要吐槽体呢还只是在罗列自认为精彩的句子。

第二卷爬行感悟,是对人生的思考,还是简短的句子开篇。哲思较多,例如:“捅一捅蜂窝,或许能尝到天然的蜂蜜。”,“鞋湿了是因为地湿了”之类,有点儿生硬的感悟,比较乏味。

最后幽默小品的部分,是微小说长度的段落,以对梦像的思考为主。没错,是梦像不是梦想。读来还有点儿意思,想起来先前读过的《庐山隐士》超短小说体的集子。都是对新文体的尝试。可能过于超前,大众接受度有限。也许专业研究文学的会有更合适的评判吧。一般读者体会不到,至少我是不推荐没看过他小说的朋友直接来读这本思维有点儿跳线的书。

看到后记,才明白作者是在对“新文体”进行尝试。他总结的“新文体小说”的特点如下:

1. 叙事艺术的创造至高无上。

2. 不是写看到的世界,而是写心灵感受到的世界。

3. 语言上崇尚创新,追求诗与思的艺术境界。

4. 形象化的哲学。

5. 故事是为艺术服务的。

6. 对梦像进行思考。

7. 以审美为终极目标。

8. 紧扣时代脉搏,抓住时代本质。

实话说,看完全书,也没感受到这新文体的震撼,总觉得语录体也许是致敬《论语》,幽默小品是向超微小说靠拢。唯一的新意“对梦像进行思考”,不过是借梦说现实,也不算特别新的.

合上书,觉得作者还是创作好的长篇小说吧。

《独木桥》读后感(二):用自己的感悟照亮别人前行的路

书读了一半后,又倒着读了王晓方父亲写给他的信,便去百度了王晓方,认真读完了关于他的每一个介绍,之后明了为什么他的话语会有如此大的吸引力。对任何一个人而言,经历本身就是一种财富,何况是宦海沉浮、商海跌宕、文界驰骋的人呢!

《独木桥》中的每一句话或每一段话不是段子也不是心灵鸡汤,而是王晓方自己真实的感受,在“坐井心得”中我们能够看出他对仕途、政治场的深刻关注或者说是一个过来人的心得,更有一个公民对国家反腐政策以及国家前途的关注。作为一个女性,我其实对政治性的话语不感兴趣,但是我却认真地读完了王晓方写的“坐井心得”中的每一句话,这是因为,政治场仅仅是人的众多生存领域中的一个分支而已,它的生存法则又怎么会不适用于其他分支呢?“人生其实就是一场模仿秀,无论做自己还是做他人,靠的都是实力”,这让我想起了那些整形为明星脸的人,想起了其貌不扬能够以模仿别人见长的王祖蓝等等。没有实力,一切都将无从谈起,这何尝不是我们生存的真谛呢!

所有的生命都是不可重复的,而不幸、挫折等则像不可避免的生命必需品一样,说不定就会在什么时候出现,让人防不胜防。在这条路上,我们并没有态度的时候自己去行万里路,而别人既成的真知灼见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捷径!指导我们能够顺利前行!《独木桥》正是立意于此,用深刻的人生哲理、幽默的小品等向我们讲述着这人生、讲述着这人世的狂欢悲喜、冷漠,更讲述了如何超越这冷漠,那就是努力!努力让自己变强,努力让自己成为一颗没有缝的鸡蛋!

没有什么惊世之言,也没有什么哗世之言,有的只是一个起起伏伏几十年的人对世界的深入感知,这种感知本身本无对错,你能从中感悟到什么也是要和自己的经历密切联系的!而我,我想是从中学到了很多的!至少心境发生了变化,从之前的浮躁慢慢变得平静!活着本身就是一场修行!

附录中,父亲写给王晓方的信则别开生面,他从文学的角度向王晓方讲述了文学创作时应该注意的问题,就读者而言,则是提供了一堂很好的小说创作课。从什么角度入手、从什么角度分析,应该注意什么,在王晓方父亲的旁征博引中这些枯燥的东西变得生动起来。现在想来,能够写出这样一封信的父亲必定也是文学素养深厚的人,由此才会有王晓方的作品。

《独木桥》读后感(三):新文体小说?

全书共十万字,分两卷,八章,四百三十七段。因为我算数不好,上着班读完这本《独木桥》时,顺手用公司给配的卡西欧多功能计算器摁了几下。

嗯,砌砖式的结构,真分明啊!

大家感受一下那种微博式的叙述结构。

就像现在读到的这种段落。

正如华龄出版社发行的这本,作者王晓方沉寂三年的转型之作《独木桥》封面那两行黑体字所坦露:在这个世界上,除了名和利,我们还有一点其他需要追求的东西。

无奈我读书少,对书中明快无比的段落用意体会不深;行文中那世间官场风云尽现的言辞,于我一个普通读者太过含蓄遥远,一路读下来只觉喋喋渡人之调,阅读快感并不强烈。

私以为,每天阅读的开始就是在坚如铁壁也并不有滋味的生活中撬出一个为己所有的角落——不苟且地活着,哪怕仅活成一篇能让我拍着大腿喊“卧槽”的瞬间——因为一段文字而心灵震颤的瞬间。

这世上的每一个人,都是由他所经历的事情构成,从某种程度上讲,一本书,一篇文字,一个标点符号都应是一个“想为天下先”的笔者的案前沉思与生活写照。

诚如这本书的作者在“后记”中所言:二十世纪的世界文学史中,没有任何“主义”、“流派”是中国作家创造的,因为在中国文学叙事艺术方面我们一直在重复和模仿。作者亦掏出几位世界文豪说过的话来辅佐自己为何要创造属于自己的表达方式——“新文体小说”。

试着摘录总结一下作者所说的“新文体小说”:

叙事艺术再创新高

写心灵崇尚的感受

语言力求思想诗意

哲学形象化(抱歉,这条我猜不好)

文字得写成抽象画

……

……

书中结尾“附录”那篇“父亲的信”中对小说艺术特色分析写得有理有据。尤其是对小说创作建议指导,信手拈来的事例分析,深入浅出,平实犀利让人读起来受益颇多。

别问我怎么这篇书评段落稀稀拉拉。我都说了,我刚读完《独木桥》。

仿不到其神采,仿其形试试感觉。

最后我自言自语地猜猜为什么亚洲这个版块中的某个版块的某个领域缺乏“创新”。

因为创新了也发不了啊,总不能自费吧?就算自费不也得删改某些利益相关和影响利益相关的某些情节吗!

读者就算有空陪我立黄昏,也不能问我粥可温吧?

“嗯嗯,一定猜对了。”我这么安慰自己……

《独木桥》读后感(四):读一家之言

“在这个世界上,除了名和利,我们还有一点其它需要追求的东西。”

这话若是由未涉世事的年轻人说来,不免带着文艺式理想化的呐喊;由一位历经过官场诡谲和商场狡诈的长者说出,则尽显沧桑与沉淀。这到不是看人下碟的圆滑,只是时光和世情的磨砺会让一些东西发生改变,变得更加深沉厚实,常被人叫做底蕴。有意识和无意识,即使表象一样,内里终究不同。

名和利,代表着人类对精神与物质的追求,名利场的光环和黑暗交融,高如天堂或是低入地狱,一切看似有道可循,然而道非常道,也许正是如此,名利才总被人形容作如幻如雾。名和利虽受热捧,纵观人类繁衍发展至今,依靠却的是人类的智慧和思想。千古世代流传下来最为珍贵的不是血统、头衔、身份和财富,而是思想,各家各派的精华思想。这些无形的财富不会随着时光更迭世事变幻消失,相反,在无数现实的例证下,这些财富变得更加光滑夺目。《独木桥》就是一本载满思想的文集,虽不似作者王晓方的小说作品那般跌宕起伏,但同样扣人心弦,书中皆是杂谈,句句饱含思想。

这是一本发力很足的书,写一本不带废话的书不难,但是要做到句句都是精华,绝不简单。时下流行的励志、成功学书籍,以及各种或真或假的鸡汤文学,要么冠以过来人的身份,做出种种经验之谈,奉上一堆不痛不痒不知算是佛理还是哲理的句子;有的则是扮耿直装毒舌,东西南北统统吐槽,让吾等看的大快人心,只是千万别推敲内在逻辑;有的从故事入手,循循善诱,夹带出一些千帆过尽的感悟。这些确实都接地气,然而接完地气以后也没什么底气长留读者脑中。《独木桥》的卷一——坐井心得,是由一个个的句子组成的,称为醒世通言十分贴切,没有特别的温情脉脉,也没有十分的尖锐犀利。这些警句被精练的恰到好处,涉及内容广泛,通透和豁达尽显,每一句都可以当成哲理式的座右铭,也可以被无穷的想象发挥成一个又一个故事。卷二爬行感悟中的四章,字数递进增多,从小段的文字到大段的文字,从评论现象到书写杂谈,展示作者的思想,带着蕴含生命力的低沉与厚重。有对话,也有大段的独白;有诗情画意,也有荒诞怪异;有渗入骨血的无奈恐惧,也有飞扬的神采和诚挚的热爱。

从后记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自己从事小说创作以来的思路整理,新文体小说之意义何在,如何发展,我们可以从开创新文体小说先河之师这里习得一二;王晓方父亲的信件像长者的提点,同时又饱含着浓厚的父爱,他与儿子一起探讨他们为之着迷的小说创作,评论儿子作品的长短之处。这样一位精益求精、勇于创新的老人,影响了作者的写作心路,也是他无可比拟的财富。

思想的杂谈集,有深度、有广度、有美景、有梦境,不哗众取宠,不用尽噱头,犹如人过独木之桥,也许此刻他是孤独的,但永不寂寞,因为前面曾有先行者,因为后面总有后来人。

文/团团花哚 2016.03.07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