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凄凉别墅》的读后感大全

《凄凉别墅》的读后感大全

《凄凉别墅》是一本由(法)帕特里克·莫迪亚诺著作,99读书人/黄山书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20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凄凉别墅》读后感(一):碎片式的记录方式

这本书和之前我看过的他的作品不一样,可能是因为他的风格正在形成的关系,有很多看上去很像在探索的尝试。一本满满试验体的东西。

这是给我的感觉,看上去支离破碎的语言,其实都在努力构筑一个作者想要拥有的世界,但是是否成功,才看了50页的我嗨说不上来,但是看到了作者的用心。因为是早期作品,所以可能正在尝试,我是这样揣测的。因为还没看完,先开个头,可以看出他的摸索轨迹吧,待我看完再回来写。

其实吧,这书对于很多人来说,应该是一个大挑战,所以可以从别的作品开始阅读,比如地平线和青春咖啡馆。

《凄凉别墅》读后感(二):-11

说莫迪亚诺的小说读一本就够了,莫迪粉自然是不会同意的,这就好像告诉那些翘首等待每一部洪尚秀的影迷:就看这一部吧,一部就够了。

一种“自我重复”,颇为难听的说法,好听点讲,是对某种主题的持续探索。但我们可绝不会用此来称侯麦的电影,因为即便一生都在探讨男女间的爱情,侯麦拍的每一部都有极其丰富的内涵。

但我们不得不说:莫迪亚诺就是在自我重复。他写不了太复杂的故事,但他却有自己的声音和对情绪的微妙处理,这两点无疑弥补了故事上的不足。

虽然他也总在回忆,但这是一种空想的回忆,它的困难在于虚构的不只是故事而已,它还得完整地把从此刻回望过去产生的困惑、忧伤等情绪同时虚构出来。这就是莫迪亚诺的厉害之处,他可从不会是煞有介事地在虚构,他将不确定抛入虚构,作为小说家的他,在对过去的虚构中同样在进行探求。正如德勒兹在评论普鲁斯特小说时将普氏的追忆当作发现的过程,莫迪亚诺的一系列小说也可做如是解。

从莫迪亚诺的小说中找故事的读者必定是要失望的,它们属于那类读者:善于从笔触中咋摸情绪。

《凄凉别墅》读后感(三):浮华的旧时光

昨天在高铁上读完。一去一回四个小时,读完半本绰绰有余。

这是我读的第四本莫利亚诺,在2015年上海书展买的第三本莫利亚诺。在上海书展买的5元特价书基本都读了,都超值。

因为已经熟悉了莫利亚诺的套路也可以说是风格,所以读这本就很容易。这本最厚,十三章,写于1975年,还是追忆追寻青春岁月。

整个读下来,觉得虽然已经开始雾中的风景般的描述,还是在追忆追寻的主题中,女主角最后还是不知所踪,但是没有之后的作品纯熟含蓄,太直白太用力,太写实。还是要交代每个人来自何方所谓何事,周遭环境也描写得详细,不是雾中风景般的影影绰绰,那些无所事事的人的发饰服装也描写个不停。总有点生硬。。没有阅读中探索的乐趣。

这次是发生阿尔及利亚独立期间,社会动荡不安,这些人有人好像卷入其中。追忆者是个富家子,住在瑞士对面的法国边境某度假区,一边惶恐一边无所事事,他自称是俄罗斯的伯爵。与美丽的伊卧娜陷入爱河,她想成为电影明星。她身边还有个朋友曼宁医生,自称是比利时王后。他们随身带着大量的金钱,每日无所事事,往哪里去。。。他邀请她去美国发展她的电影梦,可是在之后她不知所踪。

读起来很轻松。人与人之间相遇偶然,离开也惘然。浮华的旧时光。

《凄凉别墅》读后感(四):有幸又不幸的年轻人

这部小说定然不是作者最好的作品,也许正因此,作者才在小说开头努力塑造维克多——一位幸运得令人羡慕、不幸地令人遗憾的18岁年轻人——这个第一人称人物,然后又渐渐心不在焉地泄露出现实中自己的感性面貌。这部小说没有体现作者太高的文学天赋,但他个人的滋润生活、敏感内心均直白了然。我对故事情节及其社会背景缺乏兴趣,并认为小说开头作者形容男主人公对巴黎的新闻、“对世界命运的恐惧”只是不费工夫地表面借口。我对小说后半部,作者流露出的一些真实性情却留有印象,对他的谦虚谨慎多疑的性格产生共鸣。这些情绪的流露方式显示出比“对世界命运的恐惧”更多的隐蔽因素。故稍作整理:

关于旅居:高级追求、患得患失、聆听网球的嘣嘣声

关于自我认识:无福消受美好的、悲观的、被规范起来的情绪

关于自我认识:谨慎多疑,怀疑他人也怀疑自己

关于自我认识:怀疑同时却需要他人的肯定

·

《凄凉别墅》读后感(五):莫迪亚诺的致幻术

诺奖委员会给莫迪亚诺的颁奖词称:“他用记忆的艺术展现了德国占领时期最难把握的人类的命运以及人们生活的世界”——这里说的“记忆的艺术”也是标题所称的“致幻术”。读《凄凉别墅》和其它小说时我着重莫迪亚诺对细节的处理,在小说的幻境中找到烟雾的源头,并在昏暗的街灯中记了下来。也许源头太多,而我所记的只是一小部分:

1) 明显的时空跳跃是莫迪亚诺爱用的手法——让角色从一段时空中自然地进入另一段时空,然后又重新迂回。不同于在细节上悄悄做手脚,明显的时空跳跃需要作者的手法足够巧妙才能自然的过渡,无疑,莫迪亚诺对这手已经是炉火纯青。在处女作《星形广场》中,他就让一个战后的犹太人在18世纪、19世纪穿梭自如,自然从现时状态跳到久远的过去,并毫无突兀感;

2)莫迪亚诺喜欢提出一个涉及往事的问题,但并不给出这个问题的答案,或者回答与否根本与情节无涉——它们只是记忆的一个个盲点,尴尬地滞留在人们对往事的追溯中。即使要给出一个原因,莫迪亚诺也是吞吞吐吐,似乎在稀疏平常的事件中也隐藏着阴谋,小说在曼特医生最后一次散步中提到了“皮埃尔-福尔桑大道”的街景,并强调其是因为“某些秘而不宣的原因”才未被破坏。这种无中生有的谜团和多疑的思绪,在他的书中频繁出现;

3)和那些没有答案的小问题一样,另一个无关情节发展的细节就是在小说中大量出现的、过去的琐碎记录,比如一张无比详细的电影上映表、一张故人的地址列表、一个从未出现的角色的详细生平(通常是主角父母在警察局的档案)。这些细节与情节毫无关系,但又详细得像是蕴藏着谜底——其实只是迷雾中的一层;

4)莫迪亚诺熟悉太多巴黎那些消失的地标或建筑,并致力于在小说中还原老巴黎。在他的书中,常常可以读到在两个不同时空的建筑群在同一个地点重合在一起,并使角色无法分清——老建筑在现实中被新建筑所代替,但滞留在记忆中的老建筑反而更真实;(其实掌握资源的出版社完全可以整理一本莫迪亚诺小说的地图册,精心描绘的鸟瞰图、小说中描写建筑的节选,再配上精美的老照片。)

5)和消失的建筑一样,很多人在生命中也是出现后就便无影无踪,却留下了一些稀释的光斑。莫的小说充斥着许多这种光斑人,他们很多都是神秘的边缘人,留下一两句神秘的语句,或关乎另一段记忆的碎片,就消失不见了。但这些人却被执迷于记忆的主角们记住,并成为故事的一部分;

6)关于莫迪亚诺的小说另一个常见的评语就是“诗意”,也许有些诗意会被语言翻译所稀释,但另一些却依然坚强地焕发着魅力,比如小说中那些忽近忽远的情景。在《凄凉别墅》中,“我”和依沃娜的伯伯在黑暗的停车场边散步边交谈的普通场景,在莫迪亚诺笔下就变成了在黑暗中和一个飘浮的红亮烟头交谈,在这样奇怪的情景下对话断断续续又不着边际,就像人们在回溯过去一般,充满不确定感。又比如描写“我”和伊沃娜在酒店“游手好闲”的日子,那时早上的水雾竟使“我们摆脱了重力的吸引”并“脚不着地”......这难道不是记忆的魔力使然?

7)最后一点可能中文读者比较容易忽略,那就是法语的人称代词变化。在法语中,“tu”和“vous”分别对应中文的“你”和“您”,但在实际使用中更复杂(可参见这篇文章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670cb20100es08.html)。莫迪亚诺处理人物的关系时会运用到这个语法特点,刻意将其放大,使角色和角色之间的关系模糊。透过角色在“tu”和“vous”之间的纠结,可以看出角色对自我和他人的定位是很犹豫的。另外,人物关系弹簧似的变化,使情节的时间和逻辑也随之扭曲。

如之前所说,我所记下的只是一小部分,毕竟读莫迪亚诺最好的方式是完全沉浸故事中,在安静的时刻和环境一口气读完。这也是我热衷他的小说的原因,角色在亦真亦幻、迷雾弥漫、呓语绕耳的氛围中兜圈圈,和我的生活状态很契合。但每当我试图谈及自己的生活状态时却发现它们像散掉了的书页,而莫迪亚诺却能通过他的致幻术隐隐发力,写出一个个迷人的故事。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