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服务的品质是什么读后感精选

服务的品质是什么读后感精选

《服务的品质是什么》是一本由畠山芳雄著作,东方出版社出版的168图书,本书定价:21.00元,页数:2011-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服务的品质是什么》读后感(一):不如鸡肋

服务的品质是什么书摘

什么是服务的品质

一、 超越“事前期待”

1、 被叫出名字

2、 从客户角度实施差别化服务

二、 宣传要八分力

三、关于标准化

1、员工手册

2、艺术家员工案例整理应用

四、顾客需求与服务品质

1、按不同对象划分服务种类:大众型(求同存异)、个别型(个性化)、调整型(可选);

2、注意第一印象;

五、不良服务的对策

1、提高品质三步走:制定服务标准、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多样性、制定紧急预案;

2、顾客不满分为潜在不满与表面不满;

3、标准建立后需要建立特色;

服务的有形与无形

一、 服务行业的范围

二、 有形化服务

三、 如何决定服务价格

人性化和服务效率

一、 服务-危险的行业

二、 克服供求的不平衡

三、 灵活运营经营技术

四、 个别性与生产性

1、应用自动化服务

五、服务产业的管理者

《服务的品质是什么》读后感(二):让每一位顾客满意而归是最好的营销手段

“为顾客提供优质的服务”,

“优质的服务是企业根本”。

但静下心来,我们有没有想过,什么是服务呢?能否用一句概括服务的要义。我们给出的答案往往罗嗦不得要领。零售管理大师,被誉为“东方德鲁克”的畠山芳雄,就用了一句话把服务的概念说得简单明了,他认为许多行业的服务是顾客在支付费用之后,商家为顾客提供的等价服务。

作者从理论的高度又兼顾实践的可操作性,论述了服务的内涵。通过阅读,那些实践得来的心得经过理论的检验更加明确;原来朦胧不清的意识,现在豁然开朗。通过实践,理论之门更加深透,实践的步伐更加坚定。

我一直被一个问题所困扰,什么才叫做优质的服务?就如作者所说,服务是生产与消费同时进行,几乎无法进行事后判定,也就是说服务是无法补救的。本书打开了一扇大门,让我看到了困扰已久的问题的答案——

对消费者而言,服务有事前期待。比如一名消费者去卖场购物,他对这家卖家的服务会有一个大致的判定,他去实际消费时,产生了实际评价。当实际评价大于事前期待时,消费者对服务是满意的;当实际评价小于事前期待时,那无疑是不满意的;两者相当,说明卖场与其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和定位是一致的。

服务的优质与否一目了然。

作者也指出,保持优质服务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首先要弥补缺憾,然后创新,最后要持续创新。零售商的独门秘籍较难保持一枝独秀,很快就会被模仿,因此只有不断地推陈出新,才能保持领跑的姿态。

“让每一位顾客满意而归是最好的营销手段。”作者一语道破天机。零售商现在更追求技术的创新、店堂设施的创新,这些硬件设备的更新换代更容易进行,目的也更容易达到。然而服务这个重要软实力的打造,却鲜有人肯脚踏实地打磨。

不是不想做,是因为这条路注定走得艰难。

作者也给了一个初始建议。要把服务做得标准化规范化,第一步就是做好员工手册的撰写和培训。许多企业有员工手册,但是真正把员工手册与企业的经营完美结合的却很少。麦当劳经过长期观察发现,17MM厚的汉堡最受消费者欢迎,如果生产出不在这个厚度的汉堡就要回收不能售卖。这就是标准化的员工手册。要打造出这样的员工手册,前期要经过大量实践、观察、学习。标准化员工手册的建立应引起零售管理者的高度重视。

很多时候我们都不知道为什么被消费者抛弃了。消费者没有在卖场说出不满,消费者也没有指出不足,但他们却不再不光顾了。原来,消费者很少会把不满说出口,只有极少数的不满我们才会知道,那只是冰山一角,大多数的不满意被消费者掩藏了起来,那些看不见的不满有着巨大的杀伤力。所以把那些不满意变成满意是优质服务的一个重要途径。

一本书籍需要背后的付出才能带来更多的收获,有对理论的辛苦解读,还需要脚踏实地的实践。因此,没有轻而易举的优质服务,提升服务的品质需要从上到下所有人付出努力。

PS:

这本书学到的知识点:

1、 服务是无法库存的。

2、 如果一个企业在客户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发现不足,即使试图改善也于事无补——服务的生产与消费同时进行。

3、 受人员限制,服务的水平参差不齐。

4、 “事前期待”和“实际评价”是决定着服务好与坏,服务质量就是两者的吻合程度。

5、 好的服务就是最有力的营销。

6、 良好的口碑比推销人员滔滔不绝更有说服力。

7、 如果服务能做到十分,宣传是八分就够了,留有余地。

8、 员工手册的建立及培训的重要性。

9、 标准化还可以解决员工的升职空间。

10、注意顾客的潜在不满

11、服务的抽象部分大半是“过程”,过程的把握很重要。

《服务的品质是什么》读后感(三):提高服务品质,抓住这两点

现在,服务是个大词,可以囊括生产经营活动的方方面面。以前的服务只限定在第三产业即服务业,第一二产业也就是农业和工业是不谈服务的,谈产品。

但产品也是一种服务,围绕产品如何满足客户需求的过程就是服务的过程。比如互联网公司中,腾讯善于做产品,世人皆知。但在腾讯工作过的梁宁老师称:其实在腾讯内部,很少提“产品”和“功能”,腾讯谈的是“服务”。腾讯内部永远不谈,我要做一个产品,它要包括哪些功能。腾讯谈的是,我要提供一个服务,这个服务有哪些特性,它的整体服务流程是怎样的,它的整体服务成本是多少。——看到上面这段话,很让人惊讶,腾讯拥有如此多的厉害产品,原来放低姿态、以服务提供者的角色自居,这一点功不可没。

各行各业的泛服务化,对服务品质的追问不绝于耳。重读《服务的品质是什么——服务制胜的秘密武器》这本书,体会到大道至简,原来服务的品质就是顾客的事前期待和实际评价这两个要素决定的,二者的吻合程度决定了服务的品质。

作者畠山芳雄,日本著名的管理大师,被誉为“东方德鲁克”,长期担任影响极大的日本能率协会(即管理协会)理事长、副会长等重要管理职务。畠山芳熊著有多本探究各领域管理基本的书籍,比如《管理的基本:基本最无敌》、《回归基本》、《干部的基本》等,擅长对基本的管理概念做深入的解读,《服务的品质是什么》就是其中之一。

下面我从以下三个方面解读下这本书:

1、服务的品质的三个层次

2、引导客户的事前期待形成合理预期

3、优化客户的体验形成良好的事后评价

前面提到,服务的品质也就是质量由两个要素、顾客的事前期待和实际评价的吻合程度决定。进一步解读一下这两个要素:事前期待是指当一位顾客希望得到某种服务,在他心里肯定存在一种对自己希望得到的服务的心理暗示,我们把这种心理暗示叫做事前期待;而实际体验完服务之后,顾客对于服务作出评价,我们把这叫做实际评价。二者有三种组合,如下图:

如果服务的实际评价优于事前期待,这是第一层——优质服务层,服务给顾客留下美好的体验,会继续与品牌保持关系,成为忠诚客户。

如果服务的实际评价等于事前期待,这是第二层——一般服务层,波澜不惊,服务和品牌是可有可无的存在,一旦有竞争对手的引诱,客户可能就流失了。 如果服务的实际评价差于事前期待,这是第三层——劣质服务层,客户要么表达不满或投诉,要么用脚投票,从此消失在茫茫人海。 让提供的服务处在第一层——优质服务层,这个每个服务提供者和服务型企业的目标。如何做呢?还是从两个要素入手。

客户的事前期待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呢?

一是广告宣传的内容;二是销售人员在推销产品时所讲的内容;三是来源于公司已有客户的评价;四是顾客自身过去的消费体验;五是顾客自身的期望,如果顾客对服务的期望比较高,也会在服务的过程中产生心理失衡,做出很低的评价。

那么如何引导客户的事前期待呢?畠山芳雄给出两点建议:

1、宣传用八分

事前期待就像锚一样,是顾客心中的预设,很大程度上受品牌宣传的影响。只有宣传做到八分,而服务做到十分,顾客才能形成超预期的事后评价。因为,在实际的服务过程当中,会有意外发生,会有一些不可控的、不稳定的因素存在,如果宣传用十分,你得努力做到十二分分才能超过客户的期待,这无疑太难了。

有人说,既然宣传还不要十分,是否会影响企业的绩效和利润呢?试想一下,宣传做到十分的话,短时间可能会扩大销量,赢得利润。但宣传用到了十分的力气,而在实际体验的过程当中,服务做不到十分,甚至八分九分,就会让客户很失望,销量和利润很快下滑。反之,如果宣传用八分服务做到十分的话,顾客的体验超出预期,他就会成为回头客,会给企业带来长久的利润和业绩的增长。

2、好的服务是最有力的营销

老顾客的评价会影响新客户的事前预期。因为口口相传,更形象、更具体,会让客户抛弃很多不切实际的期待,也更容易采取行动。所以好的服务是最好的营销,金杯银杯不如顾客的口碑,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都是一个道理。

对于客户的事前期待,不可控的因素很多,所以需要在事后评价上下功夫,优化客户的体验,形成良好的事后评价,超越客户的事前期待,从而让服务处在优质服务层。

怎么做呢?鉴于服务的特点有三个,一是服务是无形的、看不见的;二是服务是无法储存的,也就是服务的生产和消费,是同时进行者;三是服务大多是靠人力提供,机器代劳的比率很低。所以作者建议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标准化

最能体现服务标准化的是内部的员工手册和内部的操作规程。比如麦当劳内部的操作标准世界闻名。他们把汉堡的厚度做成17厘米,多一份少一分都是不合格的产品;比如会规定服务人员十分钟洗一次手,每次洗手的时间为30秒钟等等。肯德基也有类似的规定,他们手册中不会出现“要打扫厕所"这样的描述,而是规定“什么时候打扫厕所、打扫多少次,每次打扫多长时间等等。这样的操作手册和规程,可以保证服务质量的一致性和稳定性。

标准化还有什好处么呢?于内部来说,一是能在最短的时间内使员工熟练掌握工作技能;二是它会解决员工的升职问题,按照标准员工只要达到什么样的级别,什么样的熟练程度,就可以到相应的级别,享受相应的待遇,相当于有了一个考核体系;三是标准化的手册成为企业知识的沉淀,利于企业的传承。

2、有形化

所有的商品都有有形部分和无形部分。比如一件衣服,有形部分作为商品就摆在你面前,无形部分包括销售人员的讲解、帮助你试穿、告诉你如何保养,这就是商品的无形部分;还比如理发,服务的过程是无形的,但为辅助理发这一行为,所有的场地、设备就是有形的。

商品的有形部分很容易被超越,所以各行各业出现了经营策略上的无形化倾向,也就是把服务的有形部分和无形部分巧妙的结合,这是提升客户体验的重要策略。

一是将无形的服务进行有形化展示。因为服务是无形的、不能储存的、不好把握的,所以更应该通过有形的东西来体现。比如在宾馆住宿的时候,你会发现房间里有很多特别服务过的痕迹,漱口杯用塑料袋包着、马桶圈上放着纸垫、床头有服务员留下自己的名字打扫时间的纸条等。

有形化的过程,有时候就是服务创新的过程。类似上面的服务创新,并不一定以增加服务的成本为代价,但却提高了服务的品质。

3、个性化

什么是好的服务?什么是不好的服务?有人认为优质的服务,在他人看了却是非常糟糕的服务。所以要根据服务对象的不同,在服务标准的基础上区别对待,这就是个性化的服务。

个性化的服务来源于对客户需求的准确把握。作者建议,在接待客户的环节,要有一位经验丰富的服务人员,来对客户的需求进行分析判断,然后引导到相应的服务提供者那里,类似于医院的导诊。

4、关键点优化

刘润老师在5分钟商学院里,提到服务是个过程,只能"体验",无法"带走",它比产品多了根"时间轴"。这根"时间轴"上的每个关键点,都要经过设计。

关键点上如何设计呢?就要根据顾客的行为来设计服务提供者的动作,比如理发这个服务,还沿用刘润老师的思路: 1) 顾客推门进入,"前台"的接待员迎上去。

2) 顾客问:要排队吗?接待员说:不用排队。

3) 接待员问:您有熟悉的发型师吗?他说:没有。

4) 接待员说:那您先洗个头,我给你安排一位发型师。

5) "后台"的值班经理,从"支持"的系统里,指定发型师,并找到空位。

6) 顾客洗完头,指定发型师给客人理发。

7) 理完发后,客人付钱离开。

这样的时间轴让我们可以用"上帝视角"看待顾客与员工,员工与员工间的所有互动。怎么优化呢? 顾客问:要排队吗?接待员说:不用排队。

这步可以优化吗?应该可以。买个"红绿灯"放门口。红灯,就是等15分钟以上;黄灯就是15分钟以内,绿灯不用等。

从洗头到理完发,要耗时40分钟,这步可以优化吗?嗯,有点难。可顾客时间有限,如果必须缩减到10分钟呢?这太夸张了吧?我想想。如果不洗头,不挑发型师,快剪快吹,有可能可以。太好了,那就10分钟。

还有,顾客对"理发师卖卡"这件事,深恶痛绝。如何优化?那就开设"闭嘴专座",理发师戴着"闭嘴口罩"

这样优化之后,一家非常有辨识度的理发店就诞生了。

在这个行行都是服务业、环环都是服务链、人人都是服务提供者的时代,了解服务的品质,了解客户的事前期待和事后评价二者的关系,会让这个社会更和谐的运转。

人情冷暖,服务见高低,

服务优劣,客户尽知晓。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