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心外传奇》读后感100字

《心外传奇》读后感100字

《心外传奇》是一本由李清晨著作,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98,页数:327,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心外传奇》读后感(一):这本书的作者

这本书的作者,李清晨医生,是我认识的中国医生中,最好的一位。他博学,不单单是临床医学,而且在医学史上也造诣颇深,花了很多时间进行科普。

而且,我在各种微信群里比较少见他,感觉是深谙古人“不群不党”的智慧。要知道,微信群也确实很耗精力,很多人就是离不了。

我很早就加了他的微信,跟他分享一下医学史和行业热点话题。

对不起,我没有关键情节透露。

《心外传奇》读后感(二):《心外传奇》:心脏治疗的秘史

如果选择一本书,作为目前我认为最好的心脏医学的科普入门书籍,那我一定会推荐这本《心外传奇》。

未来不知道会不会遇到比它更好的书,但是目前为止,它是独一无二的存在。

这本书以时间线的方式,以温暖而朴实的写作手法,给我们描绘了艰难的心脏科学历史。让我们在医学如此发达的今天,感知关于医学科学的一点一滴的进步,这种进步包含着机遇,包含着运气,最重要的是包含着医学人坚持不懈的努力。

本书的故事从最开始人们通过早期的医学解剖来认识心脏,再到认识到心脏的结构,能够清楚地标注左右心房心室,再到前人对心脏跳动原理的解密,而正式这种科学严谨的方式,兼顾人们从始至终的好奇心,一步一步为在探索着这个学科做出贡献。

在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故事,就是关于拉丁美洲的医学家勒内·赫罗尼莫·法瓦罗洛(1923-2000)。他的人生就像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的殉道之旅,一步一步地踏在坚持的荆棘之路上,坚持着自己内心中最纯粹的信念,坚持做着自己认为对的事情。但如同多数理想主义者一样,最后被现实打败,活在痛苦中,最终走向毁灭。

他的一生坎坷,出生于阿根廷拉普拉塔的一个手工人之家中,1946年,因为当时的政治原因,如果你想要去好的大学医院或者其它地方工作,就必须签署效忠庇隆正义党的协定,前途无限的他放弃了大好的就业机会,去了潘帕斯草原西南部的小村庄,整整12年,在当地当一名乡村医生。就算在当乡村医生的过程中,他在那片贫瘠的草原上建立了手术室、化验室,购置当时最先进的x线设备,兼顾内、外、妇、儿科改善了当地的医疗情况。

在后期,他去美国刻苦学习,成为了全球知名的冠心病专家。就在他功成名就之时,他毅然决然地返回了他的故乡。

他的人生并不求安稳,而是不断地挑战自我,最后在首都创建了医院。但是后续因为他的医院免费,造成了极大的债务危机,再加上家人的离世,法瓦罗洛最终在七十多岁时,结束了自己的人生。

医者仁心,那他就是最好的代表。

就像海子说的

他的理想中,那些患有疾病的人,依旧能够幸福地生活下去吧。

读完这本书,浑身暖洋洋的。我自小害怕医院,害怕闻消毒水的气味,害怕看到在医院的生离死别……但即使这样,这个世界上依旧有一群人,带着好奇,带着探究,带着对医学的严谨去破解一个个医学上的难题。他们饱含学识,但很少有人能够认识他们,能够知道他们,唯有通过这样的书籍,才能让我们对他们有所了解,这种了解并非是我一点要坚定的成为医生的了解,而是让我们能够对生命有所敬畏,对我们健康的身体更加爱惜,对那些与医学相关的工作者们更加尊敬。

《心外传奇》读后感(三):心外传奇:简单的语言科普深奥的知识,读来让人愈发敬佩医生

闲聊的时候得知家里一个亲戚的小孩出生时被确诊先天性心脏病,做了手术,花了不少钱。但好在小孩健健康康长大了。

我即感慨命运的无常又庆幸小孩出生在21世纪,享受着科技进步,医学进步带来的便利,能够有治愈自己的机会。

殊不知,在两百年以前,现代医学还处于萌芽阶段,众多疾病还在困扰着人类,人们对自己的身体一无所知,先天性心脏病在当时几乎就是不治之症的程度。

那么是什么时候开始,心脏病被人类攻克,不再是不治之症的呢。

想要知道问题的答案,可以去看李清晨医生的《心外传奇》。

作者用一个个故事,用时间为轴线去串联这一段历史,最简单的语言最直白的描述却让人越看越觉着医生这一职业的伟岸。

心脏外科比起其他外科手术更加复杂困难,不仅是因为心脏是内脏器官,还因为当时对心脏的认知出于一无所知的阶段。

在不了解心脏这个器官的时代,心脏方面的疾病确实是无药可医。

可总有医生不忍心病人就这么走了,失去生的希望。

1944年

书里第一章破冰之举,打破魔咒中提到的女医生——海伦·布莱克·塔西格,这位医学史上很伟大的女医生,出生于美国波士顿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哈佛经济学教授母亲植物学家。

塔西格在1930年已经是小儿心脏病专科的主任,在多次目睹、倾听家长们的丧子之痛之后,她决定挑战对心脏手术发起挑战。

虽然中间有过外科医生成功缝合过心脏外伤的病人,但对先天性心脏病发起挑战,这无疑是困难重重的事情。

塔西格在临床中观察到,罹患法洛四联症的孩子,都有动脉导管闭合后才会明显发生青紫的现象。于是她设想如果能够建立一个新的管道来增加肺动脉的血液,将有可能缓解发绀的症状。

但在当时她的理论并未受到重视,1941年在她去拜访当时名声大燥的外科医生罗伯特·爱德华·格罗斯,并提出自己的理论时,遭受到了这位医生的忽视。

之后辗转将近三年,在1943年她遇到另一位外科医生——阿尔弗雷德·布莱洛克。两人一拍即合,开始实验。这才有了后来的B-T分流手术。

有人说,历 史 书 太 小,装不下一个人波澜壮阔的一生。

这本书也是,心外医学史太过厚重,厚重到每个人只能留下三五页,而则三五页的背后却是他人为之奋斗一生的东西。

我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时常感慨青史留名的那些人伟大又勇敢。

伟大之处在于在一片迷茫的大雾里摸索,探寻,努力的点燃了一束光,照亮整个人类前进的道路。

勇敢在于踩在前人的肩膀上,并不因为前人是权威,就认为他们所提出的观点就一定是对的,哪怕当时主流思想都认为权威是对的,他们也从不曾退缩。

著名的物理学家密立根说科学靠两条腿走路,一是理论,二是实验。

所以书上的每一个人都做到了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用实验去践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塔西格敢于挑战未知,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布莱洛克甘于寂寞,认准了哪怕默默无闻一生也要坚持。

李海拉、刘易斯等医生为生命为理想,在乱世依旧不改初心。

看这本书以后,对医疗工作者有了更深的敬佩之情。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