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美国黑镜读后感精选

美国黑镜读后感精选

《美国黑镜》是一本由[美]巴顿·格尔曼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9.00元,页数:2021-3,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美国黑镜》读后感(一):介绍斯诺登事件的前后故事

作者是斯诺登首先接触的记者,但作者有四个孩子要抚养,作者害怕美国法律追究而退缩了,没有成为第一个报道棱镜计划的记者,作者甚至向美国安全部门提交了相关材料。

本书介绍了斯诺登的工作经历和获得机密情报的过程,作者为自己的工作写了太多辩解,也为美国的棱镜门计划作了辩护和解释,作者显然是一个非常爱国人士。

全书太多无关紧要的细枝末节描述,没什么内幕,还不如看斯诺登的自传,

《美国黑镜》读后感(二):保持警醒

中美对抗以来,政府部门保密教育力度明显加码,培训密集度明显提高,各项措施也不断落实,但是大部分人普遍思想上还是不太跟得上,最大的原因应该是不了解,或者一知半解。

十多年前上中学时,很喜欢看电脑杂志,其中有一个杂志里面有开辟的一个栏目,栏目名字叫红客联盟,目的是提醒防护,注意系统漏洞(就假如是这样吧),实际上在那个资讯远没有现在发达的年代里,我们都这当做了解各种黑客软件的窗口,然后周末的时候在自己家电脑上尝试捕捉“肉鸡”,有各种成功的炫耀,比如成功控制对方电脑后开启摄像头,看到对方发现电脑不受控制后惊吓的表情等,不过总体说成功率很低,至少我基本上没啥收获,我对黑客手段的印象也在这个时候成形。

大学时候读的《黑客:计算机革命英雄》给我印象极深,原来正统的黑客文化将计算机技术不断普及,那些偷鸡摸狗搞监控跟踪的根本不配称为黑客,最多是骇客,正经人随干这种事,所以内心觉得专职监控的人里面能有啥正儿八经的高手呢。

工作后,经历丰富后,也就发现人、事、规则总是有太多调整的余地。纠结于字面的定义,于事无意义。就如这本书中,既有斯诺登这样站出来揭发的技术人员,更有普遍沉默者,更多的是漠视者,他们借以技术之名,根本不在乎你的信息是否被获取——消灭你,与你何干——你能说谁是黑客,谁是骇客呢?

书中更让人触目惊心的一点是:即使作者这样自我认为贴近法律边缘的人,关注个人隐私的人,也认为对外国人信息的收集时理所应当的,这一点来说,作者的人文高度远不如斯诺登。书中絮絮叨叨各种法律问题,总结一句话就是“你监听外国没事,别误伤美国人啊”。

中国人,尤其是政府部门人员真的应该保持警醒。

《美国黑镜》读后感(三):以此为鉴,争议事件的辩论

斯诺登事件,曾经一度让全世界哗然的。《美国黑镜》便是通过巴顿·诺尔曼,以记者的视角剖析那次事件的。巴顿·诺尔曼是最初直接与斯诺登对接的三位记者之一,秉持着新闻工作者严谨的态度,结合斯诺登提供的保密文件,他深入调查、分析,向世人展现出了那些震惊的冰山一角。

第一次专门的去了解他的事情,之前也曾在新闻中听说过,但是通过这样一部作品之后,感觉对于当初的事件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跟随作者的叙述,斯洛登事件仿佛打开了一个潘多拉的盒子。国家安全无疑是重要的,我们生活的国度,及时制止那些恐怖的萌芽是必不可少的,然而美国在监听的度上面却是有所逾越的。

斯诺登在“棱镜门”之前的简历,便是比较神奇的。出生在美国军官家庭,家里很多人从事政治方面的工作,看起来是个格外忠于国家的家庭。而少年时的他,看起来是与家人有所不同的,拥有不错学习能力,却不喜欢走寻常的学习道路,甚至高中都没有正常毕业,他的学习是目的明确的,看似随意的选择,却是为着自己的追求的东西埋下基础的。他痴迷于计算机、网络,这些东西在2000年的时候,其实还在初步发展阶段的,拥有强大的前景。还记得那个时代,电脑刚刚普及,记忆里的电脑还是那种大脑袋的电脑,特别笨重,存储工具还是小小的软盘,而家里的网络还是比较慢的,一个月固定上网时间的那种,甚至还需要电话拨号的。而斯诺登选择了学习相关的东西,考取相关的证书,拥有这些,使得即使学历不够,却在技术上,站稳了脚跟。他曾想要参军,但是骨折使他不得不退役,命运让他走入了CIA的工作,这也是他除了当兵外,想要做的事情。拥有一定的权限,以他的能力,他利用技术手段,探索到了许多未知的秘密。不断探索,不断深入,他的世界渐渐发生了改变。于是,他发声了,他为自由社会而发声。因为他,一场关于自由社会中秘密情报界限的重要公共辩论才得以展开,尽管在职业道德方面,他是违背的,但对于这个时代的贡献,或许是有意义的,至少警醒了部分“沉睡”的人们,在大数据时代下,个人信息的安全值得被重视,信息通讯的监听需要在一定的限度内。

时代在不断的变幻,20世纪初,我们与世界发达国家,还存在一定的差距。随着这些年的发展,特别是多灾多难的2020年之后,渐渐发现,我们的国家在不知不觉中变得强大了起来,尽管还有不足,尽管在世界大国的博弈之下,我们还是困难重重。但我相信,我们会更好,无论何时何地,国家安全都需要被维护、人民利益都需要被保障。“棱镜门”事件是发生在过去的需要被世人警醒的事件,我们应当以此为鉴,努力更好的保护自己。经常喜欢看全球新闻、新闻联播等新闻节目,其中涉及到的国家之间博弈的事件许多,总会感觉外面的世界风云变幻,只愿我们的国家越来越好,疫情早日过去,世界秩序早日恢复正常。

《美国黑镜》读后感(四):作为媒体人,我愿用我笔尖的力量传递出大众最想知道的事情的真相!

从当初只身一人怀揣着关于新闻的梦想来到西安,我就对传媒行业抱以了巨大的热枕,发誓要在传媒行业闯出一片天地。 但随着对于专业知识学习的不断加深以及对行业认识的不断增强慢慢明白成为一名合格的媒体人需要付出太多太多的努力。 巴顿·格尔曼先生就是在专业课上老师经常提交的一位资深媒体人。巴顿·格尔曼先生是美国知名调查记者,三度斩获普利策奖,两次荣获乔治·波尔卡新闻奖,还曾获得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颁发的“调查报道金匠奖”。所以,当他跨时7年揭开一些不为人知的秘密的真相的时候,他被冠以了一些让人难以接受的标签……

书封设计

当我开始翻阅这本《美国黑镜》我逐渐被这位资深媒体人的勇敢和前所未有的魄力所撼动。书中细致入微的还原了“棱镜门”事件的一些前因后果,从多个视角全面曝光“棱镜门”事件真相。在书中我们将会看到美国政府是如何通过脸书、雅虎、谷歌、微软等公司大规模搜集所有民众的邮件、视频、电话、语音、图片、位置等个人信息,并基于这些信息实时监听,实现再现每个人的社交生活的状态的。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真的难以想象当美国政府打着国家安全和保密的旗号,肆无忌惮地滥用监控权力,毫无底线的监听公民隐私时,一直以来孜孜不倦呼唤的平等以及隐私权又应该置于何地呢?所谓的隐私权又应该如何得到保障呢?所谓的言论自由与出版自由岂不是更在啪啪打自己的脸吗? 在这些“丑闻”背后,我们看到的是格尔曼先生用自己顽强的毅力恪守自己职业道德底线的全过程。在书中的字里行间,我感受到了他的无奈,更读出了一份惧怕。但是,他从未想过退缩。在长达7年的揭露真相的路透中,他曾被迫与未知的对手开展不间断不停歇的“间谍战”,身心俱疲却无从发泄;他曾被政府高层视为叛国者的“同谋”或“代理人”,随时随地都有可能遭到人身威胁;他手中用来调查记录的电子设备常常遭遇黑客攻击,辛苦整理得来的资料就这样被毁;还有那些无时无刻想要获取信息,谋取利益的狡猾骗子;恶意软件、钓鱼邮件等等方式对于格尔曼先生来说更是家常便饭一般的存在。

2020

书中细节描述细致入微,扣人心弦。跟随格尔曼先生的步伐,遵循他一路调查抽丝剥茧的思维,我们看到的是一位严谨求实的新闻工作者对政府权力进行问责、对黑暗现象表示抗争、积极努力维护公众权益的新闻工作者。 他深知当这个“消息”暴露在大众面前时会激发什么样的矛盾,会引起何种程度的恐慌,他自己会遭遇到什么样的危险,但是他把这一切困难与问题通通排除在外,他丝毫不畏惧的揭露了真相,一路走来,尽管艰难无比,但是每一个公民都拥有知晓真相的权力,作为新闻工作者,他恪守了自己的职业底线,更将事实的真相传递给了每一个人。 仔细想想,如果我们日常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处于被监听的状态而我们作为当事人又完全不知情是一种何等的可怕程度。或许,当局者想要构建一个豪华版本的《楚门的世界》,却不料这一想法败露,阴谋也无法得逞。 作为新闻学子,我无时无刻都牢牢铭记着每一个记者节时自己的庄严宣誓,我也会用尽自己全部的力量传递出大众最想知道的事情的真相!

《美国黑镜》读后感(五):美国监控体系背后的真相与谎言

其实之前,也多多少少的看过监听相关的新闻,其中就包括当年震惊世界的斯诺登。虽然后来没有跟进下去,但是也见识了美国在监听方面的细思极恐。谍战片在中国主要是内战时候的电视剧题材,在英国是零零七,詹姆斯邦德,在美国似乎有点刻意针对俄罗斯。这大概是我们普通民众的一个初步认知,谁也不曾想到一个国家政府,竟然会如此庞大的人力物力监听老百姓。毕竟,老百姓虽然不会是诡计多端的间谍,但人生在世,谁没有基本的隐私呢。因此,斯诺登的曝光,一方面对政府来说是叛国罪,但民众觉得他是英雄。

本书的作者是美国的著名记者巴顿格尔曼,他是对斯诺登做过采访的三名作者之一。他手头也上万件的资料,但是却不能用电子设备去整理,所以这本书的出版背后有太多的压力了。关于这一部分可以在作者的《致谢》中看到。毕竟,美国的国家安全局肯定不希望看到这样一本书。

美国黑镜指的是斯努等给作者的文件中提到的“棱镜计划”,这是一起美国有史以来最大的监控事件,其侵犯的人群之广、程度之深让人咋舌。国家安全局就像他的徽标上的老鹰一样站在地球上方,掌握着全球的电信业,虽然他的控制范围还不能深入到具体的位和细节,但已经很接近了。在书中,作者描述的国家安全局的人都非常的低调,尤其是监听部门的人更是如此,他们对于受众的权利极为谨慎,当不可避免的要擅入不属于外国情报目标的私人领域时,他们的内心是极其矛盾的。但也不能掩饰,在有些访谈资料中,技术黑客们也是普遍散漫的的态度和语言。

在这本厚厚的书中,我们可以看到美国黑镜计划的大体样子,可以看到斯诺登和作者之间沟通的各种博弈,彼此的信任与不信任,也可以看到一名正义的作者,为了解决问题报道真相,到处奔波,一方面要找顶级技术人员解密技术文件,一方面又要躲避有可能的跟踪和文件泄露。另外,这里边还牵扯到特别多的司法程序问题。

而且关于斯诺登的情况,本书中也做了一定阐述,斯诺登逃亡到中国香港和俄罗斯,联络媒体继续曝光整个事件的经历。期间,他内心的矛盾袒露无疑,一次次质疑自己的选择,但最终成功将计划实现,但也自此走上了流亡之路。但是,毋庸置疑的是斯诺登效应已经出现了,他改变了大众文化,他在法律、外交、政治和立法层面对美国国家安全局现行的模式提出了挑战。私营部门也开始对其大规模的监控技术进行了抵制。

事情的真相不是单一的对错,而是各种因素的各种复杂组合。

(其实我也担心这篇文章能不能发出来呢)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