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被误解的医疗读后感100字

被误解的医疗读后感100字

《被误解的医疗》是一本由江隆福著作,宁波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页数:19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被误解的医疗》读后感(一):从“讳疾忌医”的典故说起

一般情况下大概不会有人期望着想要和医院打交道。要是除了非打不可的疫苗之外,自己一辈子都能不要再和医院、医生打交道,那可真是一件非常难得的事情。但既然不可避免地要与医院、医生打交道,也就不可避免地要和与此相关的各种烦恼——譬如过度医疗、日趋紧张的医患关系、药费高涨等——打交道。一句话,既然无法离开,那就要正确、客观对待。

但是,对于医疗,要想做到正确、客观对待,何其难哉!“讳疾忌医”的典故应该都听说过吧。这个成语说的就是扁鹊与蔡桓公之间的故事。扁鹊一次又一次见到蔡桓公,指出的症状从“君有疾在腠理”到“君之病在肌肤”,再到“君之病在肠胃”,告诉蔡桓公“不治将益深”,而后者却一次次听了很不开心。最后,“扁鹊望桓侯而还走”,为什么呢?因为这个时候蔡桓公已经病得一塌糊涂,再多说什么也没用了。

可见,人如果感到舒服,就要检查一下到底是怎么回事,然后给予针对性的治疗——这才是对自己负责任,也才是正确的与医相处之道。另一种情况,要么有个小问题就如临大敌,非得各种各样的检查都来一遍、各种高深精尖的医疗器械都过一下,要听到最有名的医生给出意见,那才会放下心来;或者要么忌讳听到自己身体有问题的各种消息,就像蔡桓公一样,小病变成了大病直到病入膏肓,那就悔之晚矣。

正确的道理其实人人都基本上懂一些,只不过很多时候往往都是:问题发生在别人身上的时候,自己都能够提出一些有建设性的意见;要是问题发生在自己身上,自己成为患者的时候,自己到底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态度,那可就难说了。

每一个人与医疗、与医院、与医生之间,迟早都要发生一定的联系,所以如何才是正确的对待医疗、医院、医生的态度,如何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那就显得非常有用而且必须。在《被误解的医疗》这本书里,资深医生江隆福结合自己多年的临床工作经验,讲述了一个个病人求诊的故事,其中一以贯之的就是对何为健康、何为医学以及医疗的真正意义进行了清醒、深入的思考。作者特别想要表达的另外一些意思就是,真正的健康还包括社会适应良好和有道德,保持健康并不能完全依赖医疗等等。即使是对于身体健康问题,再先进的医疗技术也并不能包治一切——这是每个人都应该清楚的一个事实。

在《被误解的医疗》这本书里,作者一共讲了26个常见的医疗误解,都很值得深思。每个人也不妨对照读一读,看一看自己曾经、正在产生的与医疗有关的“误解”或者问题到底都有哪些。把应该做好的事情做在前面,把自己的心态扶得更加端正,就能够积极、正面、理智地看待与医疗有关的各种问题;甚至可以由此生发开来,对切实解决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其他一些问题起到某种启发作用,那就更好不过了。

《被误解的医疗》读后感(二):正确的医疗观是如何养成的

被误解的医疗

过度医疗问题、医患关系问题、看病难的问题,这些热门话题被人们讨论了很久,新闻也经常报道这类问题。很少有医生站出来大胆的说这些问题,著名心内科主任江隆福医师,拿出了积攒多年的笔记,经过整理出版,里面讲了大多医生不敢讲的各种问题,里面的内幕让人触目惊心。拿到这本书后我感到很兴奋,一直在试图找这类书籍,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自己看后,马上介绍给朋友亲戚看,希望能有更多人早点看到这本书,也希望更多医生看到,做一个没有私心,一心一意为病患着想的好医生。

现在的人身体金贵的很,稍微有点个头疼发热就往医院跑,动辄成百上千的花。医院更是人满为患,像赶集似的,去医院还要一大早尽早去,否则都挂不上号,一般专家都是上午坐诊的多,去晚了可能是下午的号,很难挂到专家的号。这么多人的队伍,真的都有必要看吗,我觉得有一大部分可能是心理问题,有些疾病是自限性的,不用看,多注意保养,自己就会好的,是药三分毒,药吃不好还会对身体有损伤。

说到健康观问题,那么什么是正确的健康观呢,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健康不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还要具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有道德”。现在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升,精神文明相对落后,人们过分重视身体健康,全不管什么道德伦理、心理健康。关于老人摔倒扶不扶的问题,社会上讨论已久,正方说当然得扶,另一方说扶了,老人赖上我咋办,争执不下。这样的病,再多的病床也没用。

世界卫生组织有这么个公式:健康=15%遗传因素+10%社会因素+8%医疗条件+7%气候条件+60%生活方式。看出来了吧,医疗条件之占道6%而已,而我们却把大部分的原因归结到医疗条件的不足上,醒醒吧,公民们,影响健康的最大因素是生活方式,生活习惯。这些问题有的吃出来的病,比如过度肥胖,有的是过度减肥,身体机制紊乱;有的是缺少必要的活动;有的精神郁闷,久郁成疾;有的生活习惯不良,过度熬夜,抽烟喝酒等......。

对看病问题,用不着过于惊慌,身体稍有不适就去看医生,不管医疗可靠不可靠只要有的靠就成是一种可怕的心理,自限性疾病,比如有些感冒发烧的病,靠自己的身体机制会自愈的,不是靠那”三分毒“。错误的健康观对医疗医满为患的情况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反观西方的有些医院和我们的医院比是什么一种情况,他们那怎么就没那么多病人踏破门槛去求医呢。

江医生发出感叹,中国的医院真的看病难还是虚假繁荣,各家繁忙的医院在想办法吸引病人,你就不难得到答案。很多医生诊断,上来就来做一堆检查,有很多检查还非常昂贵,难道这些检查真的就非常有必要吗,而且有个别检查还会对身体造成一定的副作用。医生很多都是建议你多看几个疗程,建议你多吃药,建议你住院治疗,建议你动刀。为什么就不能认真的根据别人情况建议保守治疗呢,有些刀真的很有必要吗?

书里面对各种医疗问题讲了很多,真心希望每个人都能拥有这样一本薄薄的书,希望大家认真的看,一定会对我们的医疗观产生深远的影响,希望能逐步改善我们的医疗观。拥有正确的医疗观,也是对我们健康的最大的负责。

《被误解的医疗》读后感(三):自律克制的病人&专业有爱的医生

真本书开篇跟我们聊了健康观,因为正确的健康观可以让医院等床位的病人没有那么多。健康观包括道德伦理、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社会适应不良与不道德引来的健康问题不需要实体医疗机构和病床位,需要健康观的启蒙知识。疾病构成中近六成疾病是自限性疾病,过段时间自己就能好,医生有些病的处方并不开药,只是让你回去好吃好睡、好好休息,过段时间再检查,基本就没有病灶了。近三成是不治之症,这三成中仅一成是医生能作为的。也就是说九成病人,医生能做的多是安慰与帮助。医生也是凡夫俗子,不会起死回生的神术,也做不到让没有健康习惯和作息的病人药到病除。自律克制才是医生喜欢的病人。

说到底,健康要靠我们自己,别大病小病都依赖医生,毕竟医生做不了你身体的主。我们多数人从小习惯了听话,习惯依靠别人帮我们做决定,比如上学,比如找对象,比如工作。但是身体,我们应该自己做主,毕竟没有人知道我们哪里痛,怎么痛,又有多么不想痛。明知道不良习惯会影响健康,医生叮嘱还不改正,吃了药、打了针仍然我行我素,那不病才怪。生活在现代的年轻人,不只是赚钱要靠自己,健康也要靠自己。身体是一部设计精良的机器,它保持健康,我们才能好好活着,不管赚了多少个零,健康是最前面的那个“1”,没有这个“1”,后面所有的零都失去了意义。

我们不是要平衡工作和生活,其实我们真正要平衡的是工作和健康。健康不只是休息,躺在床上睡大觉,而是要花时间、精力做拉伸,要动起来,让关节不老化、不生锈、不扭曲,控制并选择健康饮食让五脏六腑负担不要过重,从内到外地关照自己,有小病的时候马上调整,小病就是在提醒我们“没有保持健康习惯哦”,通过自我调整让身体自己恢复至健康状态,这不是医生能做的,医生可以开药减轻痛楚,但病依然存在,如果不调整健康观,从内心不接受健康的习惯对身体的重要性,也没有真正落实到行动上,那病就不会好,长此以往,小病也会变成大病,这又怎么能怪医生没有妙手回春呢?医生救不了一个自甘堕落的病人。

这本书在最后检讨了医生为善之心,作者江隆福是一名主任医师,一名经验丰富的医生。作为医生能这样自我检讨,让读者更能理解医生这个职业。医生也是人,也有心情不好的时候,不是每一位医生都能每时每刻对病人笑脸相迎、轻言细语、态度诚恳。我们作为病人,应该给予理解。有的医生和我们一样,只是把救死扶伤当成一份工作,不是像我们的父母一样,哪怕只有一点点可能,只要为儿女好,都想倾尽全力试一试。

2016年11月,13个月的女儿在家里走路不稳撞到凳子角,眉骨处肌肉深度撕裂,我和她爸爸心疼得不行,女儿本来已经快要睡了,忘记了疼痛,躺到手术台上医生把伤口扒开清理,女儿嚎啕大哭,我和她爸爸帮着固定女儿的手脚、默默流泪,我们不敢说“你能不能轻点”,怕女儿遭更多的罪,缝针的时候,医生把针穿进去了,觉得位置不对,拿出来再重新穿一遍,好几次,我们看着揪心地疼,希望自己来受这样的罪,女儿打了麻药已经睡了,单纯的小脸什么都不知道。我们有些话不敢对医生说,即使我们觉得医生不专业,觉得医生太粗鲁,觉得医生态度不好,就怕我们最爱的人因此受更多身体上的痛楚。

我们希望理解医生,我们也希望医生多多理解病人,你可以态度不好,但请你专业一点,能够让我们爱的人少一些痛苦,病情好起来;如果专业不够好,希望你耐心一点,让我们心里没那么难受;如果专业也不好,态度也不好,请你离病人远一点可以吗?求你了…我们需要专业有爱的医生。

《被误解的医疗》读后感(四):转“国家突出贡献专家、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研所所长”胡大一教授为《被误解的医疗》所写的序言一篇。

我第一次听到宁波二院江隆福医生的演讲,是去年夏天“大医博爱”志愿服务总队基层行活动走进浙江象山县。江医生与众不同,他不像很多其他医生,包括众多带有专家光环的医生。他们讲的是药企精心设计、充满商业利益的课件,还常常将企业想要表达的要义讲反了。

江医生的课件完全是自己认真准备、设计的。当下各种学术会议多如牛毛,泛滥成灾,绝大多数参与者都在讲生物医学技术、药片、支架相关的内容,而江医生讲的是他对医学的理解——医学哲学和医学丰富的人文内涵。他旗帜鲜明、语言犀利地抨击了支架、起搏器植入、室性早搏与心房颤动射频消融等领域的过度医疗趋利行为,针砭时弊,一针见血。能如此深刻理解当下医学深层面的严重问题,而且有勇气公开讲出来的,也仅此一人了。

最近在绍兴再次听他演讲,感到内容更为丰满,而且尖锐地揭示了打着技术和胸痛中心准入旗号下官学商勾结的暗箱和不合理、不合法性。会后我鼓励并建议江医生写本书,我乐为作序。江医生答,书已写好。

后来得知就是这本《被误解的医疗:改善健康从改变医疗观开始》,它实际上是江医生近年来写的随笔的汇编。其内容涉及面很广,包括对医学、医生职业、现行医疗体制、医患关系、疾病和健康等多方面的思考。

首先,医学是科学吗?应该说医学内涵中有科学的组分,但医学更重要的并不是科学,医学更不可能仅是纯科学,医学有极为丰富的人文内涵与哲学思考。“医学与人类漫长的发展历程息息相关,它既关乎健康与疾病,也涉及生活、文化、信仰、艺术、哲学、宗教等诸多领域。”

科学主义、技术至上、生物技术崇拜与迷信导致当下的过度医疗,医院打着创新、创业、创收的漂亮口号,进一步推高医疗费用,不但广大患者感觉不到实惠,政府也看不到医疗卫生投入的实效,“看病贵”成了不解的难题。希波克拉底早就呼吁:“不要在患者身上做得过多。”医生要学会“明智选择”,知道在患者身上不该做什么的医生才是有良知和成熟的医生。

疾病,尤其是慢性病的发生发展,受社会-生物-心理-环境综合因素的影响。人的健康长寿60%取决于后天的生活方式和行为,而得病后的医疗卫生的贡献仅占8%。我们目前的医学模式是单纯生物医学模式,很多医生不了解、不相信、也不会判断焦虑、抑郁导致的胸闷、胸痛、气短,甚至濒死感。他们只知,也只会用生物医学影像治疗技术“深挖洞,广积粮”,不去理解患者的病痛,也不去尊重患者的自身感受。例如,实际上是一种姑息治疗的支架技术以及一种历经20年发展难以推广复制、成功率不高、复发率不低的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技术,其效果被过分夸大,相关疾病又被说得过于恐怖,结果误导患者借债以去接受这些未必需要或根本不需要的技术。若手术失败、术后复发就更加会让这些患者失去生存的信心。过度医疗已成为患者因病致贫、返贫的重要原因。

实际上,我们每个人一生中都不可避免会在某一生命阶段的某一时刻与疾病遭遇。医生在工作中给予患者的更多应是同情、关爱、安慰和帮助。我常常指导慢性稳定性冠心病、心房颤动、室性早搏等患者学会“与其与之为敌,不如与之为伴”,也就是江医生讲的“面对”。现代医学过分相信外加于人体的药片、支架和手术对疾病与健康的影响,而忽略通过身心医学的“双心”医疗服务、运动处方、营养处方和戒烟限酒处方来调动人体自身抵御、代偿(如侧支循环建立和再生)的能力。我不是反对、否定生物技术的创新发展,我只是想强调,我们一定要充分正视现代医学的巨大局限,科学主义和生物医学技术崇拜,过度筛查和过度医疗的严重危害。当医生要敬畏生命,当医生的底线是不伤害!

医生这个职业最需要的是同情心和责任心,3~5分钟的一面之交注定看不好病。看病要情感投入,聚精会神,要认真问病情,用心关注患者心情,了解患者生活工作经历和发生的事件,并随访沟通。医者,看的是病,救的是心,开的是药,给的是情。医患双方都应理解江医生的呼喊——“医疗除干预外,还有一种手段叫面对!”

《被误解的医疗》读后感(五):房间里的大象——《被误解的医疗》编辑手记

经过1年多的沟通、讨论、协商、编辑,《被误解的医疗》(宁波出版社)终于顺利出版了。我作为本书的责任编辑,在编辑过程中,反复阅读了江隆福医生写得这份书稿,有许多感受,其中最主要的一点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是看到并承认问题的存在。江医生是真的非常非常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一声“呐喊”,让所有人看到我国现行医疗制度存在的问题,让所有人认识到健康的真正意义,让所有人理解“医疗除干预外还有一种手段叫面对”。

初稿拿到手差不多有400页,沉甸甸的。在初审的过程中渐渐发现沉的不仅是书的重量,更是字里行间包含的那份复杂的情感——有无奈、有责备、有失望、有执着、有盼望……这本书其实是江医生多年来写的随笔的汇编,主要内容就是江医生对自己工作过程中见到过的人,遇到过的事的一些体悟和思考。

有个词叫做“文如其人”,初改书稿的时候我就在想这位作者给人的感觉一定是“凶巴巴”的,因为书稿中的用词不可谓不犀利。作者带着一种“恨铁不成钢”的心情抨击了一大堆现象:医生如何如何只盯着冰冷的医学指标,患者如何如何将自己的健康问题全抛给医院,利益熏心的商人如何如何开发医疗的市场,中医文化如何如何被曲解利用,相关部门如何如何不作为……改到后面不免开始考虑该如何说服作者,删掉书稿中一些偏激的言辞,以及替换掉一些不太适合出版的内容。

初审结束与作者进行第一次面对面沟通,作者给我的感觉并不是“凶巴巴”的,而是温文尔雅的。谈吐间依然是对现在医患关系紧张的无奈,依然是希望自己能够做点什么以改变这种状况,但是是平静的、缓和的。沟通的过程非常顺利,作者尊重出版社的建议进行了删减、替换。一位如此温和的人进行了如此犀利的抨击,他一定是失望、愤怒到了极点。

书稿经过编辑加工最终浓缩为3个章节26篇文章。整本书最想要做的并不是进行批判,而是将存在的问题摆出来:真正的健康还包括社会适应良好和有道德,保持健康并不能完全依赖医疗;完整的医学还包括人文关怀,治病救人并不能只依靠冰冷的医学指标和检测仪器。

“健康=15%遗传因素+10%社会因素+8%医疗条件+7%气候条件(环境因素)+60%生活方式。”

“是时候让医疗回归到有时与有限的治愈、总是与常常的安慰与帮助之中,让健康回归到健康生活方式里。”

这让我想到了另外一个有关健康的理论:我们每个人都拥有一支枪,你可以往枪里面放几发子弹——抽烟、喝酒、熬夜等等对健康不利的因素;当你拿着枪朝自己开枪时,子弹数越多,被命中或者说生病的可能性就越高。因此,健康不是医生对我们负责,而是我们自己对自己负责。

“太多的时候,我们看病只是在用脑、用机器去判断,而不是用心去看、去关注。而医务人员这份工作,是最最需要用心去做的,并非脑和机器所能成就。”

这让我想起了微博上看到的一个视频,一个国外的医生在给婴儿打预防针的时候,花了近几分钟的时间逗他,转移他的注意力。评论区分成了两派:一派赞赏国外医生人性化的做法,批判国内医生像是在例行公事;另一派则是为国内医生打抱不平,如果都像那位医生那样做,排长队的家长早就不耐烦了。江医生站在自己的角度对医生这个职业进行了反思,我们患者是不是也可以对医生多一点理解?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医患关系或许就不会如此紧张了。

“当医治的干预,当面对的接受,当敬畏的顺从。让自限的自生自灭,让老化的面对共存,让不治的内心平安。”

“我们能面对狂风、暴雨,寒冬、酷暑,潮涨潮落、花开花谢,皮肤皱了、头发白了,也可以来一起面对一些短暂的、自限的不适,一些生理的老化,以及一些不可回天的宿命。”

这让我想起了《最好的告别》一书。当健康真的不能再保持下去,当生命之路真的走到终点的时候,我该怎么办?是死死抓住医疗这最后一根稻草,苟延残喘,还是庄严、勇敢、平静地迎接死亡的到来?不要等到快要失去的时候,再来感叹生命的有限。请时刻谨记生命是有限的,请好好珍惜这有限的生命。

英语中有句话叫作“elephant in the room”,也就是“房间里的大象”。这是一个英语谚语,意指很多事情和现象,明明看到了,却不愿去谈。就好比在房间里面的大象,大家不可能看不到,却都忍住了不去说这只大象的存在。医患关系如此紧张的原因难道我们真的一点都不知道吗?我想只是我们忍住了不去说这只大象的存在。而有人曾告诉我们,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是看到并承认问题的存在。

亲爱的朋友,我真诚地将这本书推荐给你,也非常希望你能翻开这本书,看一看我们的医疗存在的问题,我们对健康持有的错误看法,并能够从自身出发做出一点改变。

愿生活精彩,愿生命平安!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