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猎药师》经典读后感有感

《猎药师》经典读后感有感

《猎药师》是一本由唐纳德·R·基尔希 / 奥吉·奥加斯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页数:2019-6-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猎药师》精选点评:

●2020第一本 还不错

●药物研发就像在黑暗无边的森林里打猎,你永远不知道,猎物在哪。

●关于人类药物史的科普,虽然简单,但提纲挈领的普及了各个大方面。抽时间写篇摘要发微信公众号上

●短小比较有趣讲述了一些新药研发的故事,但就是不系统

●不熟悉的领域,读起来有点累,但是了解到一些不知道的知识,很有意思。

●讲了讲几种药品的发明/现过程中的偶然性

●非常赞!药物研发其实是一个大多数人不了解的领域,甚至很多人会觉得这和生产汽车没啥区别……书中梳理了药物的发展史和研究史,几个例子既常见又典型,非常适合作为科普读物。药物合成真的是一个需要金钱智慧能力和运气的事!

●很有信息量,读起来也很有趣味的一本科普书。30万种植物中,只有5%是可以使用的,世界上的75%食物来自于12种植物和5种动物,然而人们找到了罂粟,制造出来了吗啡。但是随着制药成本越来越高,世界越来越注重安全和审批,新药发现的难度也越来越高。研发iPhone,研发雪佛兰volt,目标是明确的(卖不卖得好另外说),但是拍电影,找药,艺术和随机性的成分更大。因为目前没有科学法则,工程原理或者数学公式来指导药物研发人员把自己的想法变成产品。

●也就是说,现在基本没有新物种可以被发现了。

●好久没有看过与大学专业相关的书了。此书专业性较强,一般读者可能没有那么容易接受。

《猎药师》读后感(一):猎药师

2021-4 值得一看,书中介绍了不少医学和药物相关的知识。药理学和物理、化学这些确定性的学科从底层上就有很大的不同,物理学的研究就像是在土地上盖房子,有着坚实的基础,即便发生了地震颠覆了物理学的大厦,清除废墟也还可以在新的地层上重建。而药物研究的基础却不是坚实的地面,而且汹涌的波浪,充满着未知和不确定性,更多的靠的是运气,现代医药的研究方法感觉比神农尝百草也先进不到哪去。

虽然说站在病人的角度来说,恨不得所有的病都能有便宜的特效药,可惜社会资源总是有限,科技水平也有限,每一种新药的研发对药企来说是一项投入巨大而且风险未知的赌博,正所谓杀头的生意有人做,亏本的生意没人做。毕竟对药企来说,企业的生存才是天字第一号的事情,很多时候,或许不应该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去指责什么,不管怎么说,药贵,总比没药好。

《猎药师》读后感(二):猎药师穷究是理的迷人

我觉得遇到一本好的书是一种非常幸运的事情,意味着有机会走向更加开阔。制药行业是(如果成功)最为暴利的行业,制药行需要很多的化学知识,生物知识,但这本书写得毫不晦涩,明显是作者功力深厚,知道一件事情应该如何深入浅出地讲述。

看完就会发现站在21世纪的我们,是多么幸运的一件事情,今天非常习以为常地事情,比如避孕药,是先行者们冒着和宗教、伦理挑战的巨大风险,经历了重重挑战,是生物学家和妇科医生共同想办法绕开了联邦和州法律,在波多黎各展开大规模试验,最终又和大型制药公司重重谈判才面世。

无法拥有和控制自己身体的妇女都不是自由的,只有能够自由选择是否当母亲的妇女才是自由的。

在《猎药师》里,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科技真迷人,穷究是理也迷人,上帝给了人类足够运气,战胜了那么多可怕的瘟疫和疾病,对于未知世界探索精神一直延宕到现在,发现未知,开拓新知。

《猎药师》读后感(三):猎药,试错的运气

一本关于药物研发的科普简史,对于想了解这块领域的人来说非常友好。全书并没有很复杂深奥且劝退的专业术语,而是更多通过药物研发的时间脉络、技术和观念的迭代,以及有趣的案例来把这段历史和现在告诉你。当然,其中会穿插一些必要的专业解释,但都很大白话,易于理解也有助于更好的阅读。最后,你会发现,“猎药”的真相原来只是“瞎猫碰上死耗子”

提炼一些全书的精华:

1、成功的猎药师必不可少的四项因素:金钱、耐心、创造力,以及最重要的一项:运气

2、药物的发现纯粹是靠无数的试错以及一点点的运气

3、药物研发不同于工业领域有完整的物理法则及完善的理论知识支撑,在病人把药吃下去前,永远没法知道药物的疗效

4、药物研发大致可分为“植物时代”、“合成化学时代”、“泥土时代”、“基因药物时代”,每一个时代都开辟了新的分子世界

5、绝大部分重要药物被发现时,研发人员根本不知道药物的作用原理,通常要在几十年之后科学家才能真正搞清楚药物的作用原理

《猎药师》读后感(四):坚持真理的人虽然是极少数,但是足以改变世界。

本书的作者唐纳德是一位有35年药物研发经验的“猎药师”,拥有24项与药物有关的专利,曾在惠氏、威尔士制药等多家公司担任领导、研究团队主管和首席科学家,目前在哈佛进修学校教授药物研发。 作者为我们讲述了很多优秀的猎药师的故事,他们在改变人类医学的重大药物的研发中起着重要作用。我们经历了采摘植物的不同部位直接以身试法的“植物时代”、将不同的元素合成化合物或者将小分子化合物合成大分子药物的“合成化学时代”、到后来的通过将基因片段移植到微生物体内促使微生物大量产生目标蛋白的“基因药物时代”,每一个时代都为药物研发开辟了新的分子世界,让研发人员趋之若鹜,试图在新的世界里寻找真理。 有一句话始终贯穿本书的始终,成功的猎药师必不可少的四项因素:金钱、耐心、创造力,以及最重要的一项:运气。非常有趣的是,伟大的猎药师发现新药的过程往往都是无心插柳,而不是有意栽花。例如:就在几年前,第一种治疗精神分裂的药物刚刚问世,并不是由大型制药公司研发的,而是一位在突尼斯的外科医生无意中发现的,他最初的研发目的只是为了减少术后休克的发生概率。如今在瑞士,这位精神病医生原本的任务是研发一种新的治疗精神分裂的药物,他却决定无视这项任务,另辟蹊径,将对精神分裂无效的药物用在抑郁症病人身上,才有了现在多种抗抑郁症药物的前身--丙咪嗪。 正如作者所说,药物研发的过程不同于一般的科学工程,它更像是一场充满冒险的艺术创作。在药物研发领域,最艰难、最重要的抉择就是--选择全力以赴还是索性放弃,究竟是孤注一掷继续投入巨额的资金和各种资源,还是及时止损,寻找下一个目标。不过,尽管这条路遍布荆棘,充满了不确定性,这些年来,制药业仍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只要不停地尝试、不停地犯错,终有一天会成功的,这就是关于试错的真理。同时,坚持真理的极少数人,足以改变我们的世界。

《猎药师》读后感(五):由《猎药师》想到的

一、现代版“神农尝百草”

新药研发,往往需要十多亿乃至数十亿的投资以及漫长的研发时间。现如今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于是许多人对现代科学有着一种自信,就如同坚信着苹果必然落地的物理定律一般,认为只要起点正确且符合逻辑,就一定可获得预期之中的结果。而事实是,在科学已经发展到可以带人类上天入海的今天,新药研发在一定阶段依然依赖于无数次的“试错”,用作者的话来讲,在某种意义上,与几千年前的穴居人并无二致。即使现在已经有了理性的设计、筛选方法和高通量筛选等高效的技术,即使我们在生理、化学、病理、药理等学科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迄今为止依然没有科学法则、工程原理和数学公式可以指导药物研发人员将自己的想法精确变成产品。作者在最后一章有一个相当贴切的比喻:新药研发不像是设计手机,老板想实现的功能,工程师朝一定方向努力总能实现;它像是拍电影,即使我们了解现在观众的口味、流行的电影风格、当红的演员等各个因素,依然无法保证不会拍一部烂片出来(流量小生小花觉得很赞)。

事实上,公元前3400年苏美尔人就开始使用鸦片了,而现如今最有效的止痛药依然是鸦片制剂。随着药学研究的不断进步以及对疼痛产生机制的深入了解,人们试图找出一种能有效止痛但没有镇静作用且不会成瘾的止痛药,至今都没有很大的突破。而许多药物的研发过程,则完全是歪打正着:免疫系统抑制药“西罗莫司”原本是为了研发来抗真菌;治疗精神分裂症的药物氯丙嗪原本是为了降低病人体温使其“冬眠”(事实证明氯丙嗪完全没有降低体温的效果);而为世人所熟知的柑橘类水果治疗坏血病则完全出于错误的假设:坏血病是身体的腐化,而酸可以抑制这个过程(他们甚至还试了硫酸),当时的人完全不知道维生素C是个什么东西。研究人员不仅很多时候在药物刚被发现时不知道其原理,甚至直到现在还有许多药物的原理依然处于“科技黑箱”状态。

在疫情期间,一官媒的微博在新冠相关新闻中使用了“可能”这一字眼,被一网友攻击道“科学不应该出现可能这种词。”在我看来这种观点是对科学的一种十分肤浅且幼稚的认识。事实上在上学期间我见过的生物学、化学、药学等学科的教科书及文献中,“可能与……有关”、“尚不清楚”等字眼是经常出现的。人的认识存在着局限性,科学也从不是全知全能,对这些“可能”的不断探索与确认正是科学不断进步的方式。或许什么教的什么神仙可以确定一切吧,反正科研工作者不能。

我时常觉得,高考是纯靠努力就能干掉对手的最后一个舞台,即使高考也常会出现聪明人用较少的努力就PK掉对手的情况。

在科研方面,凯库勒梦到苯环、波义尔酸洒紫罗兰、弗莱明忘关窗户发现青霉素这些老梗每一个高中生都耳熟能详。当然,假如凯库勒没在白天苦苦思索,那他也绝不会夜有所梦。所以我并不是否认努力的重要性,而是在这本书的阅读过程中多次感叹于绝妙的临门一脚。

埃尔利希是世界上第一位研发出人造的能治疗传染病药物的人。在教授眼里他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好学生,因为他“对染色很在行,却从来通不过考试”。他在某天突然有了一个惊人的想法:既然许多染料都只能染色细胞的某一部分或者某种细胞,那有没有一种染料可以特异地染色某种病原体,且具有能杀死该病原体的毒性?(反正我本人从高中开始知道甲基绿、吡罗红等染料,到大学了解什么是靶向药物,在此期间从未产生过将染料和药物相联系的类似想法,这就是我和大佬的区别吧)。接下来展现天选之人运气的时候到了,上面提到过新药研发需要无数次的试错,而埃尔利希仅仅试了几十种染料就发现亚甲蓝能染色并毒杀疟疾病原体且不会染色人体组织。之后在和同事的研究中,他遇到了锥体虫产生耐药性的问题。于是他又灵光一闪,“我们把染料连接上更强的毒素不就完事了。”(这想法就更牛逼了,弹头+毒素,如今治疗肿瘤的方法之一)。埃尔利希的团队选择将砒霜加在染料上,在小鼠试验中试了几百种变体,结果发现要么病原体安然无恙,要么连宿主也一起毒死了。这是天选之人运气用完了吗?不,这是更加神奇的运气的开始。他觉得(圈起来,他觉得)锥体虫和梅毒螺旋体非常相似,没准换成梅毒病原体就能找到合适的化合物(现在我们知道,这两者无论在基因还结构上都截然不同)。最终在经过近千次实验后,世界上第一种有效治愈传染病的人造药物洒尔佛散闪亮登场。

再回过头来说说之前提到的治疗精神分裂症的氯丙嗪带来的意外之喜。一位叫库恩的科学家接到公司的任务去测试氯丙嗪的类似化合物以进行仿制药的研究,结果发现他选择的“最相似”的类似物对病人没有任何的效果。这时他突发奇想,给抑郁症的患者注射了这种氯丙嗪类似物,结果发现病人的情况得到了明显改善。这种类似物叫丙咪嗪,百忧解就是它的变体。在当时几乎所有人和现在大部分普通人的认知中,精神分裂和抑郁症完全是两种不同方向的疾病,一个表现为疯狂,一个表现为忧郁。库恩是怎么想到精神分裂症药物的类似物可能对抑郁症有效的,我们不得而知。在现在的视角看来,仿佛就是突然想试试结果就成了,就如同我们无法得知第一个发现柳树(阿司匹林的前体水杨酸的来源)可以解热镇痛的人是在什么样的机缘巧合下拖着病躯吃掉柳树皮一样。

事实上在新药研发的历史上,这种事情数不胜数,我相信在其他领域的科学史上亦是如此。

研发人员和公司高管在视界和立场上的矛盾即使是在一些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的药物的研发过程中也屡见不鲜。例如,阿司匹林如今是人尽皆知的药物,但在1897年,拜耳的高管在二选一中选择了在现在看来匪夷所思的另一种产品——二乙酸吗啡,即海洛因,仅仅因为阿司匹林的前体水杨酸对胃部有副作用,高层认为阿司匹林也大概率不能避免。事实证明,海洛因副作用远超所谓的“药效”,又具有极强的成瘾性。在公司首席化学家、阿司匹林项目的领导者艾兴格林的“偷偷”临床试验取得数据后,阿司匹林才得以问世。

虽然作者在制药公司长期工作,但在他的描述中,制药公司往往短视而过分贪婪,限制了科学家的手脚。这有行情的原因:由于之前提过的新药研发的不确定性以及高额的投资,再加上专利法带来的独占市场的时限,如果不能抓紧回收利润,那么公司就有可能面临巨大的亏损。这也是为何疫苗和抗生素始终是重要的药物但制药公司却缺乏足够的积极性的原因:不少疫苗只打一次就可终身免疫,顶多也就几年一强化;抗生素短期服用即可痊愈,还容易由于耐药性而被时代淘汰。这个时候,国家、政府的介入和调控就显得尤为重要,毕竟,没有私人企业愿意亏损当菩萨。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