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药物简史》读后感摘抄

《药物简史》读后感摘抄

《药物简史》是一本由[英]德劳因·伯奇(Druin Burch)著作,中信出版集团·见识城邦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元,页数:31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药物简史》读后感(一):✘《药物简史》/✔《常见药物发现史》

很多国人以为所有外国文学都是好的,都是精品。我也没有说国内文学就好。大部分人都有个心态,自以为读点带英文的,带日文的书,自己的B各就提高了,自以为有见识了。读了什么东野圭吾啊,这本药物简史啊,这根本就不是《药物简史》,而是《常见药物发现史》,而且还写的逻辑不清,就写到发现了这个药物后,就没有后续了。

凡事都要以自己的观感为中心好不好,很多人都的云里雾里的,还帮作者洗白“思维跳脱,随意奔放”真是无语子与绝绝子啊。

答应我,不要做文学舔狗了好么,国人兄弟姐妹们

《药物简史》读后感(二):从古到今,医生的自信与自负

介绍了化合物层面的药物的发展,以及医生如何根据现有药物开药。 药物研发的开端很震撼,是从染料里筛选化合物。但是又在情理之中,因为能染色的化合物能进入细胞,也方便看到结果。一种一种地试,找出不会伤害细胞又有某种作用的化合物,这就是药物研发。。。沙利度胺的应用过程也很有意思,从开发用于啥都能治的安慰剂,到引发副作用知情同意规定,到癌症,到麻风病。 整本书看完对看病吃药这件事有了新的认识,医学有进步,医生也真的是为患者好,但医生真不是全知全能,事实上大多数医生开药时还是和几百年前没什么差别,凭借着自信和自负,按照他们的习惯开药和医嘱。 想起了小时候,每次感冒发烧都要喝一堆令人作呕的药,还有各种药片,经常开泻药(所谓通便解毒,甚至当时我自己也觉得很有道理(看完书才发现,原来外国除了放血,也有通便这种说法),医生还不让吃肉和饭,只能喝粥饿肚子!现在想想,十分离谱。 对小时候的遭遇,其实一直觉得家里人太过于落后无知,才让我生病的时候经历了这些错误而痛苦的治疗和照顾。看完这本书,竟有了一些和解,毕竟循证医学也是这几十年才慢慢发展起来的,以前的医药手段,真的就是这么糟糕。不能怪以前的医生和家人无知,而是要庆幸,现在医学在迅速发展,科学用药科学治疗才能进入我的生活。

《药物简史》读后感(三):读后感

一本很有意思的书,看完之后深深的怀疑现代医学的有效性:

1、除去外科的巨大进步(各种器官移植等等),按照本书的理论,其他药物或者医学检测仪器是否真的切实有效呢?

2、使用大规模的双盲实验结合统计学的方式确实可以证明药物是否有效,但是证明的结果却让人大跌眼镜。而药物的发展还是主要依靠于盲测,没有太多的科学性或者推导证明可言,感觉两者是相互割裂的。

3、我其实还是存在怀疑的,在人体这个极其复杂的系统中,是否有可能通过改变某一个影响因子来实现整体的优化。这就好比,理论上围棋可以穷举所有下法来得出最佳方案,但是实际上运算量太大而无法落地。现在的医学已经需要太多的仪器或者特殊情况来协助了,但是却依然看不到头,而医疗负担也越来越重。

4、说到这,就不得不说一下中医了,中医的一些理论虽然与现代科学格格不入(类似于湿气、发物等),但是从当前看也还远远没有到宣判现代西方医学一定是唯一正确的路的时候。

5、所以呢,中医啥时候能有类似于统计学+大规模双盲实验这种可以有效证明是否有效的标准或者方式呢?我们总不能一直说中医最厉害的就是当年的华佗吧。这个领域要如何继续研究下去,怎么变得更加的厉害,怎么证明旧的方子或者新的方子是好方子呢?

《药物简史》读后感(四):科学就是不断战胜经验的过程

写作逻辑不强,或者是因为翻译的不好?翻译痕迹太明显,错误不少。

中西方在医学起点与原始发展过程中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全都是感性的,经验的,甚至是盲目的,然而一旦引入了基于数理学的统计就完全不一样了,这背后是什么?是对于经验的检验过程。

中国人不比别人笨,但是我们止步于经验,而没有验证。所以我们只能用青蒿治疟疾,他们用青蒿素治疟疾。

让我很意外,没想到青霉素的发现过程同样充斥了人性的黑暗,可见中西方在人性上也没什么本质的差别。

有意义的结论往往降落在那些幸运的人身上,真的是pure luck。

手性化合物从来都是医学有机化学不能避开的重中之重,“沙利度胺”也从来都是手性药物的经典蓝本,Kelsey的章节很精彩,值得一看。

最后聚焦了全书的“书眼”,强调人类自身总是经验占据上风,古今中外都如此,科学的意义就在于让人类更理智、更冷静地看待这个世界和对待别人。当然,如今的统计学有时沦为药商赚钱的工具,有些厂家刻意忽略掉阴性结论目的在于让p<0.05,这让人恶心,每个为了利益而修改数据的人都应该受到良心的审判。

中医如果从这个角度看确实不科学,因为没有验证。这个批评我现在接受。

我现在真的超级敬佩我的导师,她真的是一个科学的人。

《药物简史》读后感(五):9年前vs9年后,封面和翻译是外文书成败之两大关键所在

9年前

2010年出版,豆瓣评分6.6

9年后,华丽转身

先不说内容啦,10年版的封面无力吐槽,像极了路边贴的乱七八糟小广告!新版封面有着旧海报画质,简单又直入主题,让人赏心悦目。

标题的翻译,10年不论从大标题还是小标题,都有误导成分,夸大事实,容易让读者带有先入为主的成见,新版也并非对正副标题的直译,但是一目了然。

未看过老版内容不好做评价,但仅封面和标题两个方面,新版已经胜出,还是要支持一下,这也许从某种角度说明了出版商在与时俱进,为提升大众的审美眼光做了不小的贡献。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