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作文端午节新风尚

作文端午节新风尚

作文是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那么你有了解过作文吗?以下是关于作文端午节新风尚,欢迎阅读与收藏。

作文端午节新风尚 篇1

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我们学校又有了很多新的变化:咱们学校充满了更多文明,更多温暖,更加和谐。

记得那是新学期的第一天,我们班的班长黄云同学在下课上厕所的途中,不慎把自己的脚扭了一下,旁边的同学进进出出都没有注意到她,黄云急得汗水直流,但因为脚扭得太痛,又不好意思告诉同学、报告老师,自己又没办法解决。正在这焦急如焚的时候,班上一位同学恰好路过,看到了黄云的脚被扭伤的那一幕,便毫不犹豫的走了过去蹲下身来,一边用两手轻轻地抚摩着她的脚,一边说些好听的话安慰她:“黄云,没摔疼吧,你别怕,我立刻带你去医务室治疗。”这位同学的声音显得很急切,闻声而来的几位同学紧接着便扶着黄云一晃一拐地下了楼。因为是下课时间,人比较多,只有一条不到一米宽的空隙,但同学们看到有同学扶着一位同学下楼,都自觉地让出一条道来。要知道这要是在以前的话,如果有同学摔倒了,恐怕是不会有人主动上前帮助他的,说不定同学们还会起哄呢。可现在却大不相同了,就好比以前我们班是个爱玩、好动的集体,而现在却是一个团结互助、充满阳光和朝气的团队。

我在电视上曾经看过这样一条公益广告:“公德教育不能把社会上的所有恶习全部改掉,但公德教育就像一盏明亮的灯,多一盏这样的灯,世界上就会少一片这样的黑暗。”可以这样说,咱们学校、咱们班里如果多一些团结互助、多一些关爱、多一些文明;就会少一些歧视、少一些冷漠、少一些不良恶习。

同学们,让我们把这种高品质的风尚在全校、在全社会推广开来吧!

作文端午节新风尚 篇2

泉州,一座海丝文化名城,历史既悠远又亲近,既厚重又轻盈,既纯粹又多元。曾经“涨海声中万国商”的繁华早已远去,宗教、红厝古寺、传统美食让它沉淀为最有味道的城市。行走在古街青石板路,千古遗风依旧会在不经意间闪现。

近几年来泉州在坚定不移贯彻习爷爷新思想,“大干实干快干,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口号带领下,古城泉州也焕发新风采。环保出行、社区工程、数字化阅读,科技已渗透到古城的方方面面。

第一站:微笑单车伴我行

漫步古城,你会发现崭新的自行车整齐有序地排列着,它们就是“共享单车”。我和爸爸经常从家门口骑上单车畅游古城,它是很好的城市交通工具,既能帮助我锻炼身体,又能带我去看城市美景,更重要的是它能够缓解地球的压力,让我们的生活环境更美好。

第二站:古城遗韵——德济门

听说德济门重新修缮了,我便和爸爸骑着共享单车去看了看。爸爸说德济门是泉州古城中唯一保留下来的古城门遗址,为宋元时期古刺桐城的象征。我近距离地观察遗址广场里的石头,仿佛每块石头都在诉说着古泉州悠久的历史。

为了保护这么珍贵的文物,广场周边设置好多自动路桩,它是通过感应信号实现柱体自由升降,控制车辆通行,有效改善了遗址周边的乱停车现象。

第三站:数字阅读新时代

2岁时妈妈带我到了少儿图书馆,我便成为年龄最小的读者,一间破旧的小房间里,一排排铁质书架上放着书,图书馆叔叔要一本本扫描条码才能借出,遇到下大雨书经常被浸湿。几年来少儿图书馆已搬家2次,现在的馆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阅览座位200个,设有低幼绘本阅读区,图书借阅区,多媒体阅读区,电子阅览室,动漫视频演播和绘本故事讲演厅等,图书借阅全部实行智能化管理,一摞摞的书放上机器自动扫描借出。家门口的24小时不打烊自助图书馆更是高科技,集办证、查询、预约、借书、还书、续借等功能为一体,让我分分钟就能把书借回家。

今后我要努力学习知识,为古城泉州尽一份力!

作文端午节新风尚 篇3

每年的四月初四是我们村的传统“佛生日”,以往这一天几乎每家每户都在大摆宴席。但是不知什么时候,一场充满新乡村文化氛围的“慈元文化节”悄然诞生了 。

镜头一:剥海蛎比赛

瞧!庙口前男男女女聚集在一起,看得出来他们迫切期待比赛开始呢!透过人群,隐约看见庙口前摆满了一张张小桌子,上面摆满了带壳的海蛎,有的大,有的小,像一堆海蛎山。随着一声“开始”,大家都急忙拿起剥海蛎的刀子和海蛎开始剥。只见选手把刀尖伸进海蛎壳的小口子,用力地把海蛎硬壳撬开。一个接一个,速度快极了,看得我眼花缭乱。忽然,从众多的人群中伸出一只满是皱纹的手——原来这位老奶奶第一个剥好海蛎了。 一场别出生面的“剥海蛎”让我们看到了村民们的心灵手巧,感受到了劳动的滋味。

镜头二:“迷你”马拉松

看!黑压压的人群聚集在庙口,选手们穿着统一的橙色比赛服装。他们中有有老有少。比赛开始了,选手如潮水般迅速有序涌进跑道,绕着村子跑了起来。慢慢地,选手们的距离拉大了,几位选手开始崭露头角。观众们为他们欢呼,为他们加油。最可爱的还是那些孩子们,尽管稚嫩,尽管汗流浃背,却能坚持到底。 一场充满激情的“迷你”马拉松让我们体会到运动的乐趣,感受到大汗淋漓的快感。

镜头三:文艺汇演

听!“……我宣布慈元文化节文艺汇演正式开始!”伴随着主持人的声音,我来到了庙口。演出开始了,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我们学校的小选手们带来的舞蹈《时刻准备着》,只听悠扬的音乐声一响,小选手们穿着小海军服装,脖子上绑着一条红红的绸带,时而插着腰,摇着头,面带笑容,踏着轻盈的舞步上场了。

他们一会儿舒展着双臂,像展翅欲飞的雄鹰,一会儿圆睁着双眼……“好!好!”台下的观众大声地喝彩,连手掌都拍红了呢! 一场激动人心的“文艺汇演”让我们感受到了艺术的熏陶,感受到了大家的快乐。 “四月初四”摒除了陋习陋俗,融合劳动、文化、运动,带我们走进新乡村,新风尚。

作文端午节新风尚 篇4

突如其来的疫情给我们快乐的校园学习和生活无情的按下了暂停键,虽然停课但是不能停学。与疫情斗争是医生们的使命,学习成长是我们小学生的责任,停课不停学,老师是这样教导我们的。

这是一个互联互通的时代,是一个数字时代,一个信息时代,这个假期让我们开启了新时代的一种新的学习模式——云学习。以往我们在学校,老师和我们面对面的互动教学,而这个被疫情霸占了的假期,我们体会到了云学习的乐趣,在云课堂上进行了一种新的学习体验。每天观看网课自主学习,提交作业,老师会认真的批阅我们每个同学的作业,给我们做好批注,做的好的同学还会收到表扬,甚至被评为模范作业哦。平常严厉的老师居然也会在直播课里跟我们开起了”玩笑”,就像一个大姐姐一样疏导着我们那颗焦虑不安的心。虽然不能返回学校,但是并没有影响我们的学习进度和质量。老师把我们同学分组结对子,视频比赛做作业,让我们的速度更快,正确率更高的同时,还让我们收获了快乐和友谊。

爸爸说:“危与机同生并存”,克服了危即是机。我似乎听懂了这句话。这段居家学习的时光,在我成长的路上必将烙下深深的印记;这种新的学习方式,真正的走进了我们的生活,让我们获得新的知识,感受着别样的喜悦。不过我还是想念我们的班级、我们的教室和操场,还有我们的班主任和老师们!

开学的日子指日可待,我要更加努力的学习文化知识,待开学重返校园的那一刻,用满满的能量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不辜负老师对我们辛苦的付出!

作文端午节新风尚 篇5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每到清明这个节日,我都会在心里默默地吟诵这首诗。明天就是清明节了,我们一家人又踏上了回老家的路。

听妈妈说:“小时候去扫墓,那可是小孩最高兴的一件事:采野花,追蝴蝶,尝野果,闻鸟声,与大然热情相拥。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清明扫墓看到的不是花红柳绿,而是漫天飞舞的火花;不是彩蝶纷飞,而是被风吹散的纸灰。浓烟不但破坏了环境,而且烧纸钱又容易引发火灾,唉……

“妈妈,那清明扫墓能不能换种更环保、更安全的方式祭扫?”我们老师说了:“鲜花祭祀,不但文明环保,还减少了火灾隐患;植树祭祀,既表达了哀思,又绿化了环境……”

“好主意,可就怕你爷爷不同意。”妈妈无奈地说道。

回到家时,我迫不及待找上爷爷,“爷爷,今年的扫墓我们也‘时尚’些,比如买束花啊,种棵树啊。您看看,每年为了扫墓,您一大早就起来忙着准备饭菜、烟酒、纸钱、鞭炮,浪费钱还污染墓地环境。我们学校发了宣传单,严禁燃放鞭炮烧纸钱呢。”

“你一小孩子懂什么?自古以来,农村都是这么祭祀的,搞什么特殊化,还不被人笑话?”

“亏你还是老年协会的组长呢,现在各地都在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新风,你不会连这点觉悟都没有?再说了,你这么做了,人家说不定会夸你呢!”我继续磨着。

“可是-----”爷爷欲言又止,“让我想想。”爷爷总算答应考虑一下。

第二天一早,爷爷把我叫醒,“走,扫墓去!”只见爷爷左手拿着一把扫把,右手捧着一束秀丽淡雅的菊花,“是不是很时尚”爷爷像个老顽童一样开心的笑着,我也朝爷爷会心地一笑。

“一束鲜花祭故人,文明祭扫新风尚。”当我们都倡导绿色文明的祭奠行为时,当我们尽可能还天空一片蔚蓝时,当我们将哀思更多的用在平时敬老、养老时,我相信我们的社会会变得更加美好!

作文端午节新风尚 篇6

自贡市空气污染指数不断提高,雾霾天气越来越严重,为改善自贡市的天气状况,还大家一个人美好的家园,自贡市公安局严令部分地区禁放烟花爆竹及鞭炮。

回老家上坟,祭祀去世的亲人是每个自贡人过年必备的活动之一,而由于新的制度颁布后,上坟的方式也有了明显的变化。还记得去年大年初一,由于天气原因,山路泥泞难走,却还要搬运鞭炮和纸钱上山,并且山间的小路又狭窄难走,危险指数也不断提高,而点燃鞭炮后,距离鞭炮较近的人也容易被炸伤,而周围的野草也容易被点燃,引发山火的概率也很大,等鞭炮炸完后,一部分有害气体被人们吸入,危害身体健康,而另一部分有害气体则升入空中,污染大气层,留下来的纸屑也会造成环境污染。而今年的大年初一,由于新的制度约束和监管人员的排查,在农村已没有鞭炮的售卖,上坟时只需要在商店购买上坟需要的纸花即可,纸花轻便易携带,这样在山路上的危险指数也降低了很多,而只需插上纸花再祭拜后即可完成上坟,也可以节省不少的时间,对于环境的污染也会大大减少 。

文明上坟后,最明显的效果就是天气。在2022年二月上旬,可以明显地看出雾霾天气减少,而晴天天数也有所增加。

文明上坟形成过年新风尚,文明上坟从你我做起,让我们还自贡一片蓝天白云。

作文端午节新风尚 篇7

端午节来源于屈原的故事:爱国的诗人屈原出了一个能够富国强民的好主意,但是没有被国王采纳,反而被逐出宫中。他气的不得了,跳下了汩罗江。当地的渔夫划着小船去把竹筒里的米撒下汩罗江给屈原。后来,大家把盛着竹筒的米改为粽子,把划小船改为赛龙船来纪念屈原。大家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才每年都过端午节。我们全家都非常敬佩屈原,因此,我们家每年都过端午节。端午节的由来作文,端午节的来历作文

在我老家,端午节的传统习俗就是吃粽子。我家有一个名副其实的包粽子好手——妈妈。所以每年过端午节的时候,我全家都能吃到许多粽子。我妈妈常说:用芦苇的叶子包粽子最香。所以,她用芦苇的叶子来包粽子。她在包粽子之前,先做好准备工作:把芦苇的叶子放在水里煮一煮,把准备好的糯米和枣、花生分别洗一洗。等芦苇的叶子凉了以后,包粽子的工序就开始了。她先取三片叶子,把两片叶子正着放,一片反着放,夹在中间,把这三片叶子卷成一个圆雉体的模样,然后在里面放上糯米,中间夹几颗枣、几颗花生米,最后把叶子用桑条皮捆好,一个粽子就包好了。你看那又胖又大的粽子活像一个老佛爷在睡觉。等她把粽子包完后,先把它们放在锅里煮三个小时,再捞出来放到盛有冷水的桶或锅里冷却三、四个小时,使其入味后,就可以吃了!虽然我妈妈包的粽子的原料极其简单,但是包出来的粽子却是香喷喷的。香得使你只要一闻到味,就会挑起你的食欲;只要你的餐桌前一有粽子,你就会大口大口地吃起来。所以,我每当吃粽子时,总是吃得很多,可能是因为粽子太合我口味了吧!说到合我的口味,我也不知道我妈妈包粽子有什么“秘决”,每次包的粽子总是香喷喷的,吊人的胃口,使人馋诞欲滴,不得不吃得很多。

我爱吃粽子,想过端午节,更想让我们的祖国繁荣昌盛、兴旺发达!让先辈的遗愿变成事实在在的现实,让他们的英灵流芳百世、与世长存!

作文端午节新风尚 篇8

每年的节日有很多,端午节在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传说是为了纪念屈原而设立的,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虽然名称不同,但各个地方的人们过节的习俗是相同的。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是挂艾叶菖蒲、吃粽子、喝雄黄酒、挂香袋,有的地方还要赛龙舟。

端午节这天,奶奶准备了粽叶、糯米、肉,包起了粽子。我学着奶奶的样子拿起一大一小两片粽叶,折出一个角,往折好的角筒里放一把浸泡好的糯米,塞了一块大肥肉,再用糯米盖严实。我开始有点沾沾自喜,心想:真简单,一点都不难。可是当我想把粽叶盖好的时候就遇到麻烦事了,怎么盖都不行,老是有糯米掉下来。我急得团团转,幸好有奶奶帮我,她让我把糯米弄掉了一点,这才盖起来。最后一步是把粽叶用绳子扎起来,粽子一定要包的紧才好吃。包粽子是手艺活,看起来简单,其实一点都不容易。

在端午佳节,人们用各种活动纪念屈原,一代接着一代,才形成了蕴涵人们深深的情感、承载民族文化的传统风俗。

作文端午节新风尚 篇9

五月初五端午节是华夏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之一,它融浪漫与现实,诗意与快乐为一体,深受人民的喜爱。端午节的习俗作文300字

端午----一个诗人的传说,据《史记》记载,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于是遭谗去职,还被流放。后来,秦国攻破楚国京都,他心如刀割,便抱石投汩罗江,用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篇章。

“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每到端午节,家家户户热热闹闹,忙得不亦乐乎。而我最喜欢的就是包粽子了,我先学着妈妈的样子将粽叶洗净,然后取出三张粽叶,毛面相对,,再在上面放入1/3的糯米,入蜜枣和少许葡萄干,又用糯米盖得严严实实的。我开始有点沾沾自喜了,心想简单的粽子根本难不倒聪明的我。可是当我把粽叶盖好时,糯米就像一个顽皮的小孩子,接二连三的跳了出来,我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幸好妈妈“出手相救”,替我“解了围”----把一些糯米弄掉,我这才舒了一口气,心里一块沉重的大石头总算放了下来。经过了一些挫折,终于到了最后的步骤----扎棕绳,我把粽子捆了好几圈,这才放心地交给了妈妈,不一会,粽子就煮熟了,一股清香钻进我的鼻孔,再一品尝,啊,粘甜有劲,回味无穷。

除了吃粽子这一习俗,小孩还要挂香囊。端午节小孩配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

科技在发达,时光在飞逝,但端午节的习俗不会改变,它将在神州大地上永远流传下去,越来越旺盛……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