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元素的盛宴(彩图升级版)》读后感100字

《元素的盛宴(彩图升级版)》读后感100字

《元素的盛宴(彩图升级版)》是一本由(美) 山姆·基恩著作,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页数:32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元素的盛宴(彩图升级版)》读后感(一):微观世界里的众神归位

#读书# 《元素的盛宴》

我高中读的是理科,所有科目里学得最好的是化学,高考时这门科的表现也比较给力,有140+。算是我不算成功的学习生涯里一个闪光点吧。

回想起来,当初喜欢化学,就源自那张元素周期表,这张表得来也比较离奇,门捷列夫的一个梦。

毕业多年,因为工作原因,有过两次与元素接触的机会:一个是硅,一个是氦。现在想来,我能接触到这两个元素,源是新时代蓬勃发展的半导体产业。

在我眼里,那张表是一个微观世界里的众神归位,

这本《元素的盛宴》好读到让我出乎意料,没想到作者将化学科普融合了历史、政治、科学家们的人情世故……呈现给我们的确实是一场盛宴。这里我想重点提一下两位译者杨蓓和阳曦,译文生动有趣流畅,毫无涩感。有一晚读到入境,差点要熬夜。一个科普读物能做到这个水平,作者和译者的功力着实很强。

读完这本书,感觉可以列入本年度的十佳,说说我的感想:

1. 每一次拓宽阅读领域,都可以改观自己的认知能力。我平常的阅读偏好总是在历史、社科和心理学的范围里,这次《元素的盛宴》的阅读体验让我有耳目一新的感觉,一方面是好久没更新科普知识了,二是科普知识借用了历史、政治、人性八卦这样很合我口味的载体。如果教科书都这么写,人口素质更能高一大截了。

2. 数理化这三门课里,化学更符合我的世界观。数学和物理经常有模型、前提和理论。而化学的世界里,那帮元素们就是有自己的德性,除了第18列高贵气体不与别人反应,几乎所有元素都会寻求与其他原子结合,通过抛弃、分享或者获取电子来确保最外层的电子数稳定,否则永远都在躁动中。有些元素跟谁都可以,有些则比较挑剔,元素之间有许多隐藏的关系,竞争与对抗,来电与偶合,像极了这大千世界的我们。

3. 元素周期表是一代代科学家们智慧的结晶,并且在不断地扩展中,一次次打破我们固有的认知,这幅画卷远没有结束,这副画卷并不是完美的,也有缺陷,甚至可能存在颠覆,正如背后这些科学家的人格。我们看到的和实际接触的,可以大相径庭。

4.人生非常宝贵,要学会去交流,去接触顶尖的高手,要去洞见适合自己的前景,并以大量证据夯实自己的发展。闭门倒腾不出什么,而人生经不起浪费。

5.所有的元素都有自己的特性,但没有谁是万能的灵药。对某一元素的崇拜,只会害了自己。为己所有需要建立在充分的研究理解之上,没有模棱(léng)两可的滤镜。世界上总会有蠢人相信万灵药。

6.无论哪种生命系统,它越复杂高级,就越容易出现没料到的新弱点。哪怕是自己实实在在的感知,也去多想一想,可能是错觉,不要想当然。

7.科学界也是江湖,虽然荣辱大多能有一个客观的事后评价,但当事人的情商仍然在当下很重要。

机会只垂青有准备的大脑,让我们用好的阅读体验充实我们的大脑,共勉[爱你]

《元素的盛宴(彩图升级版)》读后感(二):我们就是元素周期表

[美] 山姆·基恩 著 / 杨蓓 阳曦 译 / 元素的盛宴:元素周期表中的化学探险史与真实的故事 / 未读 / 天津出版传媒集团 / 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文图 / 左叔

读这本《元素的盛宴》是需要一点点“门槛”的,这一点可以从书的最后,多达30多页的《附录》可以直接看出来。

对一些人来说,这个“门槛”是读中学的时候,在化学课上欠下来的债,若干年后都没有及时还上;对于另一些人来说,这个“门槛”是因为与这本书的作者山姆·基恩并不在生活在同一个时空语境里,总有一些在他看来略显俏皮的“学术梗”,没有办法在这部分读者的心湖里投下石子泛起涟漪。

我更难,站在这个“门槛”外,自认两者兼而有之。第一层难,是知识储备的缺乏。以前,我一直觉得自己读书的时候,有机化学这一部分学得还不错,至少在高中会考的时候成绩不算丢人,虽然学的是文科,但在理工科的科目里唯数不多的能够拿出来讲的科目便是化学了。可是读这本与元素周期表相关的书时,我发现自己连老师在课堂上用方言顺口溜教三遍就记住元素周期表,只隔了不到三十年时间就已经全数还给老师了。第二层的难,就是佚事典故积累得少。这本书中很多典型引用的都是近现代欧美科研体系里的典型,难得谈到元素周期表与艺术之间的关系,举的例子也是欧美作家。这方面因为积累得少,所有作者的有些“俏皮嗑”就不大能得懂。

其实回头想想,我泱泱大国从古之今也不缺乏与元素打交道的实例了,往远了说有古代炼丹的术士,往近了有日常生活都能接触到的瓷器、冶炼等。可能是我们在这些领域更偏向于实用主义,更偏向经验的积累,更偏向工艺的精进,而非科研学术领域地将它们琢磨透彻,加上近现代积贫积弱的社会大环境,所以才显得在近现代化学史,尤其是在元素周期表这件事情上,只能是副“毫无建树”的样子。

这本书的一开头,其实是挺抓人的,他举了一个现代生活里,人们常常会碰到的,有明确的化学元素接触意识的生活场景。在用水银温度计测量体温时,每个孩子都曾被告诫过要注意安全,因为里面的物质就是汞,而它是有毒的。从这个点切进来,再慢慢地以科普地方式讲元素周期表是如何而来的,它又是如何推到了历史的进程,改写了历史的书页,它又如何搅动人性,深入参与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政治、货币、艺术甚至失序的精神世界。

我其实对化学元素与艺术,以及与“疯癫”相关的章节更为感兴趣一些,可能这些内容相对比较有机会“链接”到我原有的知识体系的网络之上。这个章节之中提到了一个手机时代再熟悉不过的一个化学元素——锂,提到了它的药用。“锂能调节大脑中一些影响情绪的化学物质分泌,它的作用机制很复杂。最有趣的是,锂好像能够重置人体的昼夜节律,也就是生物钟。”后面,作者又洋洋洒洒地解释了一番它的作用机制,以及它帮助防治狂躁情绪的神奇功效。

最后,他又不无遗憾地说了一句,“它(锂)却扮演了这样一个角色——提供了健康,却压制了艺术,使得一位疯癫的天才最终泯然于众生”。不知道为什么,我忽然就想到了李白,想到与李白相似的诸多伟大的天才,他们在创作过程之中呈现出来的癫狂的状态,以及才华横溢、流芳百世的那些伟大的作品。而这些伟大的作品的背后,是各种元素在不同的发应条件下,依照着各自的运转的基本规则,共同努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他们创作出来的是化学元素的火花,我们能够感受到的、接收到的、体会的到的便是这些花火的余温。

这里又呼应到作者在前面的章节写到的内容。他说,“换句话说,碘让罗素意识到,理智、情感和记忆都取决于大脑的物质状况。他没发现什么方法能将‘灵魂’从身体里分离出来,于是他推断,人类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人类所遥光荣和大部分烦恼的源头,都完全来自化学。归根结底,我们就是元素周期表”。当我将两者呼应的部分,又重新读了一遍,细细地琢磨了一番,这才意识到这些才是我读这本书的收获。我没有迷失在那些不熟悉的化学元素里,也没有迷失在那些不知道的名人佚事之中,我在读完这本书之后,多了一些从元素的角度审视自己的视角,挺好的!

《元素的盛宴(彩图升级版)》读后感(三):事物的本质和有趣的八卦

我是一个特别不招人待见的学习者,因为我老是喜欢灵魂拷问我的老师。

我还记得我曾经灵魂拷问过我的化学老师:为什么要把物质分成酸和碱?

老师说:因为它们的PH值不一样。

我接着问:我可以把红苹果和黄凳子按照颜色分成红色的物体和黄色的物体,也可以把它们分成水果和家具。水果和家具更能够反映他俩的本质区别,所以一般我们用水果和家具来对它们进行归类——那么,为什么从众多可能的分类方式中选出PH值来对酸和碱分类?PH值、酸碱分类的背后反映的到底是什么更加接近本质的区分规则?

老师:……

老师跑了。

相比自下而上慢慢积累简单的知识、直到足够从简单的知识中推理出更本质性的规律,我喜欢效率更高的学习方法——由一个已经看穿了事物本质规律的大佬自上而下地告诉我,我们对事物的研究方式和分类方法背后潜藏的是怎样的终极奥义。

作为一本围绕元素周期表的科普,《元素的盛宴》让我感到很满意。因为作者就是以这种方式来介绍元素周期表的:一方面,他用最简洁的方式揭示了元素表现出的形形色色的特征背后的统一逻辑;另一方面,他给我们补充了很多关于元素周期表的八卦、历史、研究过程、人物故事。

比如我之前把老师问跑了的那个问题,作者给了我很明晰的答案:

……

所以酸和碱背后的真正逻辑是质子的释放,或者说电子的行为。

这就好理解了,因为我们从现象上升到了更接近本质的地方,也因为化学和物理被打通了。就好像一个2D的图像突然有了从另一个角度提供的2D图像,现在终于可以拼出一个3D的样子。

除了元素科普,这本书里还有不少有趣的历史细节。我尤其喜欢的是犹太人化学家赫维西如何巧妙地利用化学知识愚弄了纳粹:

我也很高兴在这本化学科普中看到我最喜欢的作家之一,普里莫·莱维的身影:

以及更多从化学跨学科到医学、心理疾病的治疗、甚至生命的演化过程的小细节。

如果你曾经服用过锂盐,用它来对抗心理疾病,你可能会对这段科普特别感兴趣:

如果你对地球生命从哪里来有所疑问,那么这段关于“泡泡是生命之源”的小知识会让你觉得很有趣:

我一直觉得化学是一个兼具文科和理科特质的学科。一方面,它的基石来自于对事物的观察,因此在我们彻底理解其原理之前只能死记硬背住其形形色色的表现方式。另一方面,它的这些形形色色奇奇怪怪并不统一的表现又敦促着人类往事物的更本质处挖掘。

这是化学难的地方,也是它有趣的地方。

更别提你可以用它来下毒了。

本书的作者在知识的深度、广度和有趣度之间达到了很好的平衡。这让这本原本略显枯燥的化学科普有趣得可以在不知不觉之间读完。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