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人类语言的故事读后感摘抄

人类语言的故事读后感摘抄

《人类语言的故事》是一本由加斯顿•多伦(Gaston Dorren)著作,文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2.0,页数:40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类语言的故事》读后感(一):语言传意 文字传神

语言与文字相伴而行,文字因语言而历久弥新。

世界上有多少种语言,你知道吗?世界上使用最多的20种语言是哪些,你知道吗?《人类语言的故事》则带你领略语言和文字的魅力。

世界上语言的种类数不胜数,有些走向消亡,有些则走向繁荣,语言的不同则表示着文字的不同,文字于我们来说千奇百怪,但本质上是一种符号的表示,用以表达世间万物,人类生活也因此而丰富多彩。但你知道吗?你仅仅只需掌握英语、汉语、西班牙语、印地-乌尔都语这四种语言便可以在世界大部分地区形通自如。

大多数人认为除母语外,其他语言晦涩难懂,只是一种认知上的偏差,在《人类语言的故事》这本书中,你会发现很多语言都有其相通之处,它们表面上似乎毫无关系,但发音上却又如此神似。

人们因新事物而好奇,不仅是因为它充满着新鲜感,又充满了挑战性,语言的学习更是如此,但语言却有它的难度,从小学到大学,我们经常接触着第二语言、第三语言乃至更多,语言的本质是文化,没有一种文化是容易且通俗的,文化有高低之分,但却无难易之别,语言作为文化的呈现,当然也会带有一定的文化属性。《人类语言的故事》或许不能让你学习一种语言,但它可以帮助你了解一种语言。

它们自成格局,却又彼此相依。

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莫雷特,愿你自鸣其身。

《人类语言的故事》读后感(二):对人类语言的初步了解

现在世界上的人类用来对话和签名的语言有六千多种,或许更多。全球有十种标准化语言,是我们所熟悉的英语、法语、俄语、汉语等。即使英语是通用语言,却也只是部分国家国际沟通的方式之一。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着自己的标准语言,而在一个国家中也有些很多的方言,方言是语言的一种,是小部分人在彼此的范围内沟通的方式。对于外人来说,这也是一种语言。人类有着漫长的文明发展史,语言的沟通让彼此更方便,但世界太大,也就形成了语言的多样性。

《人类语言的故事》将为我们系统的讲解世界上常用的语言以及它们的发展史,书写及一些小常识,让我们对各种语言有着基础的了解,我想通过作者的介绍,也会让我们对某些语言感兴趣,会有更深入的了解。作者阿斯顿.多伦是荷兰的一位语言专家,他通晓多种语言,包括荷兰语、林堡语、英语、德语、法语和西班牙语,也能阅读葡萄牙语、意大利语、丹麦语等十一种语言。是一位真正的语言学家。作者在这本书中针对二十种语言进行讲解,用通俗易懂的词汇为我们带来语言文字的乐趣。或许在阅读的过程中你会发现自己对某种语言产生乐趣。 英语是世界通用语言,在中国,它是第二种语言,更是应试教育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中国人学习英语一部分是学生时代的硬性要求,另一部分是在零八年的北京奥运会的背景下,全民掀起的学习英语高潮,也是想要更多的人认识中国。

汉语应该是比较难学的,它有太多的音和意思,即使是普通话,不同地区的人说出来也会有不同的味道。汉语有着不同的语法,不同的书写方式,更多的发音,能全面的理解汉语的意思,需要更多的学习。在汉语这部分内容中,可以看到作者对汉语文字的了解,但终究是不全面的,不过也会满足外国人对汉语的了解。

除了英语,日语或许是我们熟悉的一种语言吧,年幼时看日漫,有着中文字幕,但都是日语原声配音,时间长了简单的话语也是可以听得懂得,那个时候为了能不看字幕有了学习日语的想法,但终究没有持续的学下来,即使作为兴趣。

韩语对于中国人开始也是非常熟悉的,这些年很多韩剧在中国热映,韩语也成为了多数人的选择,韩语给人的感觉很是温柔,可能是因为它的拟声词比较多,各种语气助词,显得很可爱。

《人类语言的故事》作者将这个世界上最常见的二十种语言展现在我们面前。带我们走进语言的世界,从语言的源起,它的书写,语法、发音等等为我们介绍了它的存在。人类即使的发展过程中语言是一种交流方式,世界太大,不同的文化也让语言有了不同的种类,不过还好,在交流沟通中我们学会了更多的知识。

《人类语言的故事》读后感(三):拓展世界的疆域—评《人类语言的故事》

我的语言的界限意味着我世界的界限。

——维特要斯坦

《人类语言的故事》中文版封面和腰封上都用一个问题来吸引读者“为什么大多数语言都管妈妈叫‘mama’?”这其实不是我最好奇的语言问题,小时候看外语电影时就发现这个“巧合”,爸爸也大都叫“papa”,后来经验告诉我,可能是“mama”和“papa”这两个开口呼人类的发声系统最容易发音,就献给至亲之人作为称呼。书里对此的解释也是个假说,“大概是因为婴儿在吸吮时会发出‘ma’的声音”。相比这个问题,“为什么我们仍然要学习英语”更有现实意义,书里的答案得自己去寻找:英语仍然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而且几乎所有国家都能找到大量讲英语的移民。本书奇特的结构其实让这个答案一目了然——20种语言按使用人数升序排列,每种语言一个章节——像奥斯卡颁奖典礼似的,英语留在最后压轴出场。

既然是“故事”,这本书就不能照着严肃的学术著作来读。作者加斯顿·多伦是一位据说会11种语言的多语言使用者(polyglot),因此在他对20种语言的娓娓道来中,展现了打通多个语言联接的广博。比如,第16名爪哇语被一些学者批评人为设计出“病态”的“敬语”(krama),作者自然而然就联想到我们更为熟悉的东南亚和东亚的“敬语”体系:日语里大量的后缀和动词词尾变化,可以表达尊重或谦卑、礼貌或正式;韩语也像酥油饼一般层次感十足,动词里编码的礼节分为七种层次,五种用于日常生活,另外两种在文学和戏剧中则很常见。再比如,第14名旁遮普语的突出特点是声调传达了数量庞大的信息,作者又回到了“ma”这个语音,提到汉语声调四声mā、má、mǎ、mà表达的是不同意思(我们据此还有“妈妈骑马,马慢妈妈骂马”的绕口令),但“有声调”这件事却让旁遮普语在南亚是个异类,它或许是在亚洲使用的唯一有声调的印欧语言。

这种跨语言随笔达到一种什么样的专业水平呢?其他语言我不精通,但汉语是母语,从作者对汉语的论述即可一窥一二。汉语在书中出现的频次很高——不仅仅是在倒数第二章专题论述——某些时候我会产生这是一本专门为中文读者写的专栏。其实大多数的内容都是在比较视野上的一种常识介绍,有的观点仅仅是一种初学者的感受。比如,对于汉字的认知,“汉字书写是从上至下的”“汉字基本上就是图画”这些基本处于启蒙水平;形声字的声旁与本字不完全一样(如“妈”),所以作者就认为“方块字无从表明任何发音线索”。

是不是其他语言也如作者论述汉语的水平,我由此即彼地表示质疑。但作者确实用极短的篇幅和比较容易理解的表述让我们能“速成式”地掌握一门语言最显著的特点(不排除有猎奇和夸张成分)。比如,第13名日语存在“性别隔离”,人们期待女性和男性说略有不同的“性别方言”,第3名西班牙语拥有庞大到恐怖的虚拟语气。语言学的知识和洞见俯拾皆是,比如“词汇的随机性是人类语言的一个基本特征”,“欧洲语言很像彼此的方言”,干货满满。

最后,回到本书最值得称道的地方吧,讲语言的历史故事、历史沿革和逸闻趣事等方面这本书是把好手,有些地方令人下巴掉在地上或忍俊不禁。比如,非洲大陆遍地都是多语言使用者,来自喀麦隆吉尔维村的乔纳斯就会讲8种语言,是多语言环境使然,这让我想起了罗永浩讲的在他的家乡中朝边境,傻子都会中朝双语;关于德语的假新闻,说美国建国之初德语差一票就成为美国的官方语言,咱们中国也有四川话一票之差成为普通话的谣言盛行于世。而这些相比于政治对于语言的改造,对语言命运和语法的人为安排,语言造成的隔离和战争,都显得太微不足道。欧洲人当年爱用“喉音”来形容阿拉伯语,认为阿拉伯世界是典型的“他者”(Other),印地语和乌尔都语都是印度斯坦语,但因为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分离被一分为二——语言世界的斗争永远和人的斗争息息相关。

学不会一门外语,也读读语言的故事吧,这也是拓展我们世界的一种方式。

《人类语言的故事》读后感(四):语言本身就是一个民族的基础,语言的故事更多就是一些民族的故事

人类文明开始的标准之一就是语言的诞生,语言让人类可以相互交流,可以更广泛的协同,可以完成很多个人无法完成的任务。这也就是为什么人类在动物界体能、生存环境都不占优势的情况下,还能脱颖而出的原因。 在现代社会,语言依然有着各种各样的功用,当然,沟通依然是最重要的功能。无论世界的任何地方,都必须依靠语言才能保证成为一个个的有共同目标的群体。从人类诞生之初到现在,出现过的语言已经无法计数,现在还在使用的语言也有几千种。伴随着全球化的进程,这些语言同样面临不断减少的命运,人类语言有着趋同的趋势,但依然有很多语言,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保留着他们的坚强性,甚至很多语言的使用者都感受着多种语言的困境,但也依然不愿变更。 关于语言的故事一定会有很多,世界有如此多的语言,当然都会有着非常多相关的故事,我们不可能一一了解。荷兰语言学家加斯顿•多伦试图讲述全世界使用人数前二十的人群语言的故事,用一本《人类语言的故事》来满足我们对于人类语言的全部好奇。

首先满足我们好奇心的第一位,就是人类使用前二十的都是哪些语言,我也满足一下没有看到这本书的读者,从第二十名到第一名分别是:越南语、韩语、泰米尔语、土耳其语、爪哇语、波斯语、旁遮普语、日语、斯瓦西里语、德语、法语、马来语、俄语、葡萄牙语、孟加拉语、阿拉伯语、印地-乌尔都语、西班牙语、汉语、英语。当然,这个统计反应的是作者的观点,可能排序我们会有异议。比如,对于汉语的统计就有问题,作者对于汉语为第一语言的人口数定为9亿,这就有待商榷。但相信这20种成为前二十使用人数的语言,不会有太多出入。 作者每一种语言都从其历史渊源,从发展历程,从语法规则等来论述,让我们真正可以近距离走近这些语言,真正了解这些语言背后的故事。 而语言背后到底有什么样的故事呢?为什么世界上还会有如此多的语言,而无法做到统一呢?这最为重要的原因就是一种民族认同感。无论何种语言,说同样语言的人就会好感觉亲近,这就是一种凝聚力。 世界上有很多国家为了增进自己的民族认同感,甚至把自己语言进行洁净处理。让自己语言和外来语脱节,减少外来的影响。最为明显的是越南语,越南语长期受到汉语的影响,这从其发音规则就可以了解到。但现在的越南语已经和汉语完全脱节,形成自己的表音文字,这就是一种语言发展的变迁。而有这样变迁的还有受汉族影响的韩语、日语。近代土耳其语也进行了长时间的去外来语运动。语言作为一种民族的凝聚力必定会长期保存其多样性。

当然也不是所有的语言都这种这种需求的,也有很多语言是从实际出发而形成了现有的语言体系,这更多出现在欧洲曾经的殖民地,英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能有如此多的人口作为第一语言,这就是他们殖民时期留下来的后遗症。就像美式英语和英式英语有区别一样,各个殖民地虽然使用着同一种语言,但也会发展出自己的特色,巴西葡萄牙语也就有着完全不同于葡萄牙语本土的特色。 也有一些语言会慢慢走向没落,这更多是因为语言本事遗留了太多过去不那么文明时期的信息,已经不适合现代的语境。比如爪哇语的敬语,就是一种等级差异的产物,而这种语言也未有改变的迹象,虽然还有着近一亿的人把它作为第一语言,但在使用中,也慢慢有边缘化的趋势。相比较,日语中的敬语,在近几十年的发展中,已经有了弱化的趋势。而且,日本就是一个极为纠结的民族,这反应在他们语言中就是一种混乱状态。日语已经成为最难学习的语言之一,平假名、片假名、汉族共同构成了日语的基础,如此多的变化规则让世界看到日语就望而却步,虽然汉语也是一直极为难学的语种,但相对于日语,还是要单纯的多,比较,汉字本就占据了日语的一部分。

关于《人类语言的故事》,这里还有很多,20种语言,也就是20种语法规则,也就是20段历史,翻开这本书,走进不一样的一片语言天地吧。

《人类语言的故事》读后感(五):聆听语言背后的故事

小时候,我总特别好奇,为什么电视里的人们总是说着跟我们不一样的话? 刚学识字组词时 ,我更是好奇:为什么我们常说的「行路」 不是一个词呢? 作为一位母语为「弱势」方言的读者,我从小就十分好奇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点,更是好奇这世界上到底有多少种语言呢?它们背后都有怎样的故事?

荷兰语言学家加斯顿•多伦在他的著作《人类语言的故事》中,告诉我: 当今世界,人们用来对话和前面的语言有6000种,平均每125万人使用一种语言。其中越南语、韩语、泰米尔语、土耳其语、爪哇语、波斯语、旁遮普语、日语、斯瓦西里语、德语、法语、马来语、俄语、葡萄牙语、孟加拉语、阿拉伯语、印地-乌尔都语、西班牙语、汉语、英语等二十种语言覆盖了全球至少75%的人群。不同国籍、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人们,只要掌握这二十种语言,或者是英语、汉语、西班牙语和印地-乌尔都语这四种语言,就可以在世界上大部分地区通行自如。

封面

《人类语言的故事》这本书不是一本简单的语言信息大全或是分析对比型的书籍;但也列了这二十种语言的名称、语言谱系、书写方式、使用者人数及其使用情况、一些基本语法、发音和文字系统、外来语、语音输出的信息,以及口音障碍等内容。在书中,作者加斯顿•多伦更侧重于向我们介绍这些语言所独有的历史与文化,并聚焦于该语言某一个具体的特点,从正面或侧面向我们展示这语言背后的故事,以及其自有的独特格局:

这样语言有着什么模样?

变音符、人称代词、词序、量词、发音与语法,看似像连绵不断的山脉的越南语; 充斥着特具感情色彩「拟态词」的韩语; 声调就是信息的旁遮普语; 带着性别隔离的日语; 有着奇怪特征的怪异的德语; 印欧语系成员的俄语; 拥有元音附标文字的孟加拉语; 既容易又难学的西班牙语; 不断被「误解」的汉语......

这些语言走过哪些坎坷?

在历史长河中,跌宕起伏事关生死的泰米尔语; 在历史中一步步前进的土耳其语; 在雅与俗之间徘徊、并走向濒危的爪哇语; 在冒险中前进,被征服、被混血、被扩散,然后又跌落神台的波斯语; 不断被规范、被称颂的法语; 抓住机遇、胜者为王的马来语; 透过殖民版图,以小博大的葡萄牙语; 在错综复杂的关系中成长的印地-乌尔都语......

这些语言独特的世界是怎样的?

与其他地方方言共享聚光灯,作为多民族聊天基础的斯瓦西里语; 自成一个世界的阿拉伯语; 被大量借用,已成通用语的英语......

封底

《人类语言的故事》这本书语言非常活泼,着力点也非常地有趣。作为一名语言学家、一名母语并不在书中目录之列的「外语者」,作者以他对语言的深切热爱、幽默的谈吐、渊博的学识、及其独特的认知,带着我们认识这些语言以及它们背后的故事。虽说,作者为了写这本书,特意去越南学越南语,但在书中的字里行间,我们不难看出作者「游客」身份的痕迹。或许,书中所写的并不一定包含了这些语言所有魅力之处,但它也代表着一部分母语为欧洲语系的人士,对这些语言的「认知」。从这个角度上看,这不失为一个了解语言的全新科普、解读的角度。

如果您对语言也有所好奇,或是对语言背后的故事有所疑问,也许,它可以满足你的好奇心! 如果它还未能满足您的好奇心,那么书后所罗列的「主要参考文献及推荐阅读」书单,应该可以为您解开疑惑!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