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与母亲未曾谈起的事》读后感100字

《与母亲未曾谈起的事》是一本由[美] 米歇尔•菲尔盖特著作,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25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与母亲未曾谈起的事》读后感(一):但我只想要她爱我,此时,此地,在地球上

张爱玲曾说过:“母爱这大题目,像一切大题目一样,上面做了太多的滥调文章。普通一般提倡母爱的都是做儿子而不做母亲的男人,而女人,如果也标榜母爱的话,那是她自己明白她本身是不足重的,男人只尊敬她这一点,所以不得不加以夸张,浑身是母亲了。其实有些感情是,如果时时把它戏剧化就光剩下戏剧了;母爱尤其是。”

在《与母亲未曾谈起的事》这本书里,15个主人公与母亲之间的故事,每一个故事都是“难以直言的隐秘”。这里我们想说说故事里的母女之间的关系。

在女孩的整个童年,对母亲的依恋从不衰减,情感和心理依恋也更多。然而,正是情感捆绑更紧密的母女关系也更复杂——既有母与女的意志对抗,也有女人与女人之间的竞争。相互羁绊之下,母女之间相爱相杀。

书中有主人公曾被打上“坏女孩”的标签,童年有过不堪回首的经历,母亲的疏离、不信任、沉默,一度让母女关系坍塌。甚至多年以后,女儿仍不能放下心中阴影,让母女关系成为一片静默的废墟。

作家黄佟佟提到母女关系时说:女作家几乎都有一言难尽的母女关系。但是,每个女儿对母亲的期望,就像书中首篇米歇尔·菲尔盖特的母亲在幼年曾对她说的话一样:我爱你,越过了太阳、月亮和星星。

《与母亲未曾谈起的事》读后感(二):与家庭和解,与自己和解

第一次看到这个题目就被吸引了,未曾与母亲谈起的事,我也有,可是我不知道从何说起。那些念头,像风像雨,明明就在那里,可就是抓不住说不出。作家是最擅长表达自己感受的人,也最是心思细腻的人,看这十五位作家谈未曾与母亲谈起的事,时不时就看到自己的影子,感叹:我也是这样啊。作为旁观者,也从另一个角度观察了自己的母亲,原来妈妈可能是这样想的。 米歇尔·菲尔盖特在书中写到:“母亲总是被理想化地描述成保护者:她关心孩子,对孩子无私付出, 总是帮助孩子建立起自我,而非摧毁。然而,我们之中却鲜有人可以信誓旦旦地说,自己的母亲符合上述的所有条件。”我认为“母亲”两个字是世界上最复杂的两个字,当一个女人成为“母亲”,她的内心也是经过许多复杂的情感变化的。并且,我们大部分人和父母的关系多是普通和平常的。有时我们可能当时认为受到了伤害,但多数时候母亲是爱我们的,只是母亲也是人也是第一次做母亲,她的爱会受到局限,只要我们打破沉默去沟通就会发现母亲对我们的爱。有时候也可能是我们自身年龄的局限性导致当时无法理解母亲,一旦我们到了一定年龄便能理解。就像青春期的我们更容易和父母发生矛盾,因为那时的我们不够成熟。 父母子女一场本就是缘分,如果通过沟通可以更好的和父母相处,那么我们很有必要去好好和父母沟通;但有些父母是毒药沾染上就万劫不复,这时就不要去勉强自己。 这本书像是一场“救赎”,正如书中所说,“我多希望自己能多懂她一些。我多希望我们是好朋友。我多希望我曾更加努力一点。这还不够,怎样都不够。可是,无法重来了。”我们或许都在无意间伤害过自己最不愿意伤害的人,如果有条件,有些话去和母亲说吧,和自己家庭和解,也和自己和解。

《与母亲未曾谈起的事》读后感(三):爱与救赎

这本《与母亲未曾谈起的事》这本书,是由多个合集共同编著而成,整本书它不长,但是每一篇都让你觉得很触动,也许正如书封上的一句话来说,“总有一天,我们将作为真实的儿女,面对真实的母亲,说出真实的自我”。 年龄的长大逐渐让我们远离了家,远离了母亲,时代的发展也让我们与母亲有了越来越多的隔阂,什么时候起,我们连早上出门的时候母亲穿了什么衣服我们都想不起来了呢,什么时候起,我们已经忘记了母亲最爱吃的食物,又是从什么时候起,我们逐渐的少了交流。 这本书,《与母亲未曾谈起的事》,收录了十五位作家的笔录,也就是十五种人生,甚至在这些里面,我还看见了一个熟悉的名字,安德烈·艾席蒙,也就是《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的作者,或许读这本书,我们会发现,我们挣扎着长大,挣扎着变好,挣扎着努力,最后却发现,我们可能早已忘记最初的起点,还是有人不断的在原地,不曾离去,很多事我们长大了就变得难以表达,那么或许,正是这本书给了这些人一个机会,去说出那些潜藏在心里最深处的故事。 整本书的文笔很精湛,温柔而细腻,只不过有的文章以第一人称,有的为第三人称,读起来虽然有一点突然的转变让人觉得奇怪,但整本书里与母亲直接真诚的沟通,克制的叙述,真与爱与同情,展现的淋漓尽致,但是我却觉得这本书更适合一些有勇气的人,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有勇气去赤裸裸的面对人心最深底的秘密,因此读完这本书的读者喜欢这本书的原因都不只是因为书名很好看,也是因为其中的韵味更加的温馨。 这本书虽然篇幅很多,但是我最喜欢的却要说这个第一篇,也许正是因为刚开始读这本书,第一篇就给了我很深的触感,其实或许正是因为这篇故事很像我以前读过的一本书,《房思琪的初恋乐园》,故事的两个主角有着类似的经历,但或许结局并不一样。 其实如果对于一些人来说,读这本书你可以读到很多作者的文章你就知道各个作者他都有什么样的文笔,你就能找到真正自己喜欢的作者是什么样的写作风格,出于这个方面,这本书也是一本很不错的。

《与母亲未曾谈起的事》读后感(四):谈原生家庭时我们在谈什么

对于原生家庭话题的讨论在近年来愈演愈烈,从《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到这本《与母亲未曾谈起的事》,西方家庭模式与中国传统家庭截然不同,但在一些问题上我们却看到了巨大的共性。

中国传统家庭是继承式家庭,有相当大一部分家庭是继承了上一代人的家庭,而并不是创造了一个新的家庭,父母长辈对于家庭有极大话语权,而以欧美特别是美国为代表的的家庭则是孩子在长大成人后脱离原生家庭去创造自己的家庭。从这种角度去理解的话可能会误认为原生家庭对自己的影响是东方大于西方,然而从这本《与母亲未曾谈起的事》中我们看到了一些同样的问题,比如在理解、沟通、相处等等一些方面,都存在相似的问题。

可以看到,不论是什么样的家庭产生模式,但同样都是家庭塑造了我们,我们再去塑造家庭。家庭对于一个人成长的意义不言而喻,然而却并没有一些成型方法论告诉我们该去如何处理好与原生家庭的关系,特别是家庭中重要的人,比如母亲。

尽管母亲是世界上我们最应该信任的人,但有些事,却从不对她提起。

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有些不曾向母亲提起的事,总是有各种缘由,然而这种不提起在大多数时候却是对问题一种逃避,然而我们总得学着去面对,看看这本书,再找个机会,和母亲促膝长谈,聊聊她与家庭。

《与母亲未曾谈起的事》读后感(五):最初的安全感

去书店买书的时候,偶然发现了这本名叫《与母亲未曾谈起的事》的书,很喜欢封面的风格,觉得特别好看,本以为里面都是温馨的故事。开始读才发现和我想象中的完全不一样,里面没有什么温馨的故事,大多记录着崩溃、伤痛或灾难。阅读速度也比预想的要慢的多,每天只能看一个短篇,因为有太多的触发点,需要停下来想一想。 我们和母亲的关系是复杂的。她给予了你生命和最初的安全感;可当你向她求助,而她未曾理解你、也没有出手相助时,那你会恨她吗? 我开始在心里盘算着那些“未曾与母亲谈起过的事”,我什么时候有勇气去打破沉默,去述说去提问呢? 每个人的童年,都不总是阳光灿烂。 有人出生在锦衣玉食之家,在吃穿用度上从来没有受到委屈,但这并不代表TA的内心一直处于一种满足状态,物质世界的满足并不说明精神世界的富有。 而对另一种家庭来讲,物质上并不能实现完全自足,有的时候还需要救济,在这种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可能会更敏感,而且,TA们的内心世界会更复杂,更容易受到伤痛的折磨。 这种伤痛虽然有时候是励志的,但对一个还未体验过人生苦难的孩子来讲,来得过于早了些。而这种生命不能承受之早的精神磨难,毋庸置疑地会给TA们带来不可估量的内心创伤。 所以,我们都是带着伤长大的一员。 童年糟糕的精神经历,在我们的内心世界里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无法磨灭,永世难忘,这种精神创伤,对有的人来说是一种精神上的锻炼与成长,他们在苦难中汲取了成长的力量;而对有的人来说,则开启了步入人生低谷的地狱模式,生活不再有阳光,到处都是创伤留下的影子,不可抗拒,也无法逃避,他们一生都生活在童年伤痛的阴影之中,甚至让这种“阴影”代际相传。 一句话,我们不应该也不必要成为他们人格失败的代替品。但是,正如我们成年之后不可能成为救世主一样,童年的我们除了被动接受对此也总是无能为力。但是我们可以选择和解。 就像编者说“在打破沉默的时候,我感到解脱。这也是我们成长的途径。承认我们长久以来因为各种理由所未曾说出口的话,便是我们修复与他人关系的一种方式,也许更重要的是,也是我们与自己和解的方式。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