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倪文尖语文课》读后感100字

《倪文尖语文课》读后感100字

《倪文尖语文课》是一本由倪文尖著作,光启书局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页数:359,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倪文尖语文课》读后感(一):《倪文尖语文课》——学语文从细读开始

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语文都是一个不那么容易的学科,因为语文的学习需要太多的功夫,也需要太多的积累,那么,学习语文从哪里入手呢? 《倪文尖语文课》是中文系名师、多年参与国家语文教育顶层设计的倪文尖老师的全新作品,倪老师从《孔乙己》《背影》《合欢树》等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文学作品入手,带领我们从文本深入到字里行间,发现文本关键点,疏通语言肌理,还原创作过程,挖掘作品的深刻内涵。

文本细读,从肌理到结构,从行文脉络到作家立场,从内部形式到外部语境,让我们发现全局性和开放性的问题。比如《孔乙己》作为鲁迅作品中的经典,是如何描写出“一般社会对苦人的凉薄”?比如总是说着“多乎哉?不多也!”的孔乙己在别人回忆性的叙述中又是一个怎样的存在?比如朱自清在八年后写下父亲的背影,那些感人至深的文字背后又蕴含着怎样复杂的父子关系史?比如海子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写下“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究竟意味着什么?比如史铁生那篇情真意切的《合欢树》,在含蓄内敛中又包含了多少子欲养而亲不待的伤悲与感怀……好的文学作品是常读长新的,哪怕是熟得不能再熟的文章再读一遍、再去思考一遍的时候,仍然会有新的发现,会获得新的启发。

这本书的下编《字里行间》的作品旁批更是精彩异常,作者对《祝福》《荷塘月色》等十三篇诗文进行旁批评点,既包括注解评点和启发性的感悟,这些细致入微的剖析带给我们更多的探索与思考。《祝福》中祥林嫂的“地狱之问”究竟有着怎样的深意,当我们看到鲁迅先生笔下对祥林嫂的极大同情的时候,我们还能用“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来形容她吗?朱自清在《荷塘月色》的开头写下“颇不宁静”,究竟有着怎样的内涵?他这篇写景的美文究竟是为了排解不宁静而写,还是抛弃了不宁静的下笔成文呢……这样的阅读是文学性阅读,是以文本为本的阅读,也是倪文尖老师对其阅读诗学的具体实践和检验。

经典文学的最大魅力就在于哪怕它写的是如此的简单,却让我们深刻地意识到,“文学就是人生”,而这些深刻的内涵只有通过细读才能深刻感悟。

《倪文尖语文课》读后感(二):“语文”不是小儿科,而是大智慧

华东师大中文系副教授倪文尖在《倪文尖语文课》后记中说道:“我理解的语文,不是小儿科,而是大智慧,不该工具性和人文性纠缠不清,而应在如何做一个中国人和如何做一个有创造性的人相统合的高度上重新定义、重新出发。”虽未能在这本书中就此进行详细表述,但从他那句“我把论文写在B站上”的细语依稀能感受到一些含义。

长期以来,中小学教材语文选篇上一直都备受争议,尤其是前些时出现的“教材封面”事件,再次让民众把视角集中在了我们过往的阅读经历之中。备注关注的除了历史书恐怕就是语文教材的编写了,大多数人在其不长的学习生涯中所能依赖的字词积累、名诗名词名篇的记忆基本都源于中小学的所下的苦功夫。

前几日一则新闻视频上,一家长在辅导孩子作业过程中,闭眼背诵《岳阳楼记》,网友们纷纷称赞表示找回了儿时的记忆。有的甚至开玩笑说可以免“岳阳楼”门票了,背下来《滕王阁序》就可以滕王阁免门票了。现在的你还能背诵全文不?

带着一定偏见来阅读《倪文尖文学课》的我,在倪老师这里得到了一份安宁与思考,当我们放弃今天选文的争议再来看看已有的语文教材里到底有哪些作品,这些作品该如何赏析,教师同行们如何能在教学中做的更好,便是本文阅读的基础。

倪文尖本人也说这本书面向的读者是中学生和教师群体,帮助他们能够更好的理解具体的篇目便是身为一位立志于成为一名优秀教师,能够有学生愿意听他的课,他便有动力继续讲好每一篇文章。在B站课上,看到他讲《背影》、讲史铁生就知道他的幽默有趣以及对文本的剖析深度。北京大学教授吴晓东直言:“倪文尖的文本细读功夫和经典阐释能力在现当代文学研究界少有人能出其右。”

于是在《孔乙己》中,他通过叙述视角惊奇地发现了鲁迅自己所处的位置,“幻灯片事件”里的“看与被看”,总而言之便是书中呈现的人物心理状态鲁迅是可以做到共情共感的,他与幻灯片里的中国人是共情共感的。这就表明他不仅仅是英雄的小说家更是中国人的一员,逃离叙述者视角就有了倪文尖眼里的鲁迅;

《背影》里他读出了朱自清要描写的更为复杂的父子关系史,一就是再亲的父子之间也依然会有矛盾,这是人生,也是生活。二就是在散文的写法上,朱自清在极力控制对父亲的情感,内心所有的慈爱、惭愧的情感,再以一种极为平缓的语调写出,这是他写作的技艺所在。

看到这里,突然想到最近因为“亲戚借钱”一事与父亲的争吵,我们都属于情绪先行的人,有啥事儿,欸我就是念及这亲情那亲情,然后专断行为、暴吵便产生了,最后的结果谁也改变不了,就直接不了了之。父子之间本身就有太多的说不清道不明,才有了情感压抑,但是是否真的不可解,逼着我们去用文字宣泄呢?

我想不是,它是需要我们用在社会学到的处理问题的方式来处理的,也就是说今天的问题用所有的情感、情绪是处理不了的,你的客观性一定要在事情发生时就有,把父亲当成你工作中要处理的人和事来看待。解决之道便在于此,至少我用这个方法之后,他能试图去理解我了。

文学即人学,语文的范畴中有五棵树:社会运用、文化传承、精神修养、现代思维、语文才能,书中两个部分都是文本细读,第二部分更是直接用旁批的方式来完成细读部分的。在实际教学中,生活体验中或许还得无数次去听倪老师的课才能不断丰富对“语文大智慧”的认识了。

《倪文尖语文课》读后感(三):感悟语文:宝剑出鞘,必有双刃!

离开学校的课堂有好些年了,然而有些小时候的东西依然在记忆中耿耿于怀。比如同桌的作文总是被老师当作范文来读,而我却不得其要。到了为人父时,孩子又要面临写作启蒙时顿感抓耳挠腮的。此时看到了倪文尖老师的语文课,真的好想回炉再来一次了。倪老师的视频在b站上很火,700万观众爱上他的课,确实是有独到抑或是我以前没有学过的东西值得借鉴。

《倪文尖语文课》不是视频的文字版,细细品读后颇有感触。这本书的前言和后记都是很重要的,如果说后边的文学课堂和字里行间是上课,这就好像是备课和总结经验了。前言中提到“阅读几乎等于学习,阅读是发现,是发明,乃至近乎创造性;“把阅读感受合理化,说出一句完整的话来”而这句话又得罩得住全篇,此所谓读通文本。以文本为中心和归宿,倾力于把文本读通,读透,从头到尾,从肌理到结构,从行文脉络到作家立场,从内部形式到外部语境…彻底地理清楚。”到这里,我觉得自己实在是读的不够,没能读进去,更是无法共情。

全书分为两部分,上篇是文学课堂,主要选读了鲁迅的《孔乙己》,朱自清的《背影》,海子的《春暖花开》等名篇。

我的第一个收获就是关于“预设读者”的。

朱自清的《背影》是我们都很熟悉的一篇课文,从1930年代起就入选了课本。其中树立了一个慈爱的父亲形象。这是后来读到的,但其中还有很多背后的故事,比如朱自清父子的关系到底如何?朱自清为什么要在时隔8年后写这篇送别的文章?关于他们的矛盾网上一搜就能知道个大概,而父子之间如果有了矛盾,很多时候还是父亲先低头的多吧。《背影》中提到的父亲写的信就是写作的原因了,父亲提到了“大去之期”不远了,在生死面前,还是能想起父亲很多的好来,于是写了《背影》,《背影》全文写的“感情真挚,表达朴素,章法谨严”,起承转合都很到位很能打动人心。背影 ,就是一篇“理想范文”。那么,朱自清本文的第一读者或者“预设读者”是谁呢?是他的父亲!据朱自清弟弟的回忆,”父亲已行动不便,挪到窗前,依靠在小椅上,戴上了老花眼镜,一字一句诵读儿子的文章《背影》,只见他的手不住地颤抖,昏黄的眼珠好像猛然放射出光彩。“一篇文章化解了父子二人多年的矛盾。

我们看文章或者写文章如果想好了”预设读者“这个问题,你就知道这个文章是要给谁看的?他看了会有什么感觉。这是我以前没有想到过的。

在本书的后记中,作者谈到了本书预设的读者是中学生和一线教师。小学生有的可以暂作为储备了,至于上部后的几篇诸如王安忆,赵树理,维尔哈伦则可以留待以后大学语文或者步入社会再来阅读更有感觉吧。书籍如陈年老酒越读越有味道吧。

本书的下篇“字里行间”里,选读的文章主要有鲁迅《祝福》,郁达夫《故都的秋》,朱自清《荷塘月色》以及丁玲张爱玲铁凝等名家的作品。与上篇不同的是那些关于文学经典作品的旁批,注解、评点和启发性提问。“这是来不得虚的”。这是我的第二个收获。

在《祝福》里,结算祥林嫂的工钱一千七百五十文给她婆婆,旁批说鲁迅是先算过帐的。小说是虚构的,而写实作品在细节上也还是需要经得起推敲。无处不是用心的。

在《故都的秋》里,开头的“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批注:“这是文眼。清,静,悲,凉,是北国秋的特点。该如何理解这“悲凉”?“带着问题读下去。

在做评论这点上,除了逐字逐句 做批注,最后做总评也很重要。有的观点还是可以讨论的,比如《荷塘月色》的总评“那三段写景文字,与其说是为排解宣泄“不宁静”而写,不如说是把”不宁静“悬置了而专注于观景写景做文章。对,《荷塘月色》是一篇做出来的文章,作者的更多心力是花在了把文章如何写成美文,写成范文上了。“

学的是方法,自己在看书也可以做做批注,也是要认真的去思考的。

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渔,能从中发现好方法就是最大的收获。好老师让语文回到文本,能否管用三十年,还要拭目以待。我会挑着给孩子读读,目前她就很喜欢《荷塘月色》的美景。

如果把一篇写好的”理想范文“比喻成宝剑的话,那么掌握了那语文“宝剑”的双刃,知道作品是写给谁看的?对着一篇文章可以随时提问做注,总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Ps:如果是成人了想写个书评,如果有了分段的评注,再最后来一个总评,书评大致不就有个样子了?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