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童年不缺爱读后感精选

童年不缺爱读后感精选

《童年不缺爱》是一本由心心妈著作,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80元,页数:28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童年不缺爱》读后感(一):理论融入,实用性强。很有共鸣。推荐

很多内容都能找到对应的心理学和教育学理论,比如如何“看见”孩子,属于积极心理学内容。还有精神分析的内容。还比如蒙氏教育、卢梭的“生活即教育”等等。理论应用于实践,真的很棒。

还有很多育儿心得,比如对于妈妈的挫败感,“每当我们需要被安慰时,…听到不切实际的建议…站在道德制高点的评判….朋友的打抱不平引发新一轮情绪爆发…” 真的太有共鸣了。

也有好些对我来说很新颖的见地。比如 哭只是孩子发泄情绪的方式,我们没有义务让孩子每时每刻都快乐;富养,最重要的不是物质,而是 父母能否接纳孩子的欲求、并愿意痛快地满足…

有的部分比较个人化,跟成长的家庭和周围的社会环境有关。比如为了让孩子看到生活的全部而选择亲自做家务,感叹“生活本身就是这么美”。对于我们家庭家务就是生活的一部分,没有特别的感觉。

书中还有好些育儿书籍推荐,育儿路上学习不止。

《童年不缺爱》读后感(二):只有父母不断学习去爱,去给予爱,才能给孩子一个不缺爱的童年

当年很缺爱的一批80、90后,已经开始逐渐升级成父母了。因为当年自己缺爱,生怕自己的孩子再缺爱,所以这一代新型的父母都在各种攻略,如何陪伴、接纳、爱自己的孩子。

任何事情,过犹不及。

如何恰到好处的让孩子感受到爱和尊重,这对初次为人父母的人来说,其实还挺难的。很多80、90后其实小时候是并没有感受到太多父母很纯粹的爱和关心的,父母惯用的爱的方式是:严厉的斥责、管教;控制不住情绪的批评和评判,偶尔间歇性的和风细雨……

所以到了今天,即便内心盛装了很多对孩子的爱,也未必能恰如其分的给出去。而当你没办法让孩子接受到你的爱的时候,孩子的童年怎么会不缺爱呢?

这本书的好处,我认为它的实用性是把一个孩子童年的很多场景都给描摹了出来,例如:

带着爱立规矩,孩子才不会抵触(到底需要什么样的规矩,怎么立规矩?);

陪孩子写作业,你为什么总忍不住发脾气(这个不要太实用了,这个时候一般母不慈,子不孝……)

如果我不完美,我的孩子就不会完美(这种父母是极其容易挑剔自己和孩子的,这种家庭关系也会时刻让人感觉紧张而焦虑)

……

只有把这些日常生活的小事,一件件的拎到大人和孩子的面前,让新手父母们看到问题的根源,例如你对孩子撒的气,有多少来自童年的创伤?

并且有一些相对来说,简单易上手的技巧和方法的时候,才是帮助父母去迎接、胜任父母这个岗位,最大的帮助和贡献。

而对孩子来说,只有父母的不断学习和成长,学习爱,学习给予爱,才能给她一个不缺爱的童年。

《童年不缺爱》读后感(三):孩子不缺爱,建立童年安全感

“我一个人,独自守护着历代星辰。”也许很美好,却忧伤的话。诗意却充满着无尽的寂寞和孤独。作为父母,想一想,如果你的孩子独自一个人……细思极恐,孩子不应该被一个人独自放逐,她的童年更不应该缺爱。

童年时期,父母是孩子的整个世界。在你不知道的时候,你的喜怒哀乐也在影响着他们。孩子世界的构建是基于父母的行为方式以及情绪表达。所以这个时候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尤为重要,他们更要注意自己,更要保护孩子,建立他们的安全感。

孩子之所以是孩子,不仅是年龄上,更是心理层次上。他们对这个世界充满着未知,也充满着恐惧。这些情绪的淡化是由于父母的存在,所以父母要起好引导责任,带领他们去探索这个世界。

教育孩子是每个父母都逃脱不了的责任,但如何教育教育方式的选择则是尤为重要。童年对于孩子们来说是关键的环节,在这个阶段里,我们不仅要带领着他们成长,更要给他们内心充足的安全感。不要因为年龄而忽视了他们的内心需求,他们内心的敏感程度或许比大人们更甚。

虽然是父母,但要把自己放在孩子的角度上。考虑孩子们的需求,明白孩子们的心理表现活动。把自己等于自己的孩子,和他或者她一起成长。只有童年不缺失父母,不缺失爱的孩子才是完整的童年。不要因为工作或者是生活上其他原因,而忽略了孩子的成长过程。他们的成长只有一次,错过了就是错过了。缺失的爱,无法通过任何手段来弥补。

给孩子一个完美的童年,给孩子一个充足的爱,给孩子一个温暖的成长空间。一个充满爱,充满活力的童年,才更有利于构建ta的安全感,才更有利于孩子们未来的成长与发展。

《童年不缺爱》读后感(四):用一本书减少育儿焦虑

为什么对孩子盯得越紧,叛逆越深?怎样教育?

为什么对孩子重金培养,孩子却丧失兴趣?怎样引导?

为什么陪孩子写作业,你总忍不住发脾气?怎样避免?

..........

这些问题,个个都戳中了我的心窝,你是不是也被同样的问题缠身,家里是不是有同款神兽。养娃的路上,正如取经,漫漫长路,一个坑都不会让你少掉。

本书的作者也是一位二胎妈妈,为了优质带娃,她不断学习心理学和教育学,是科恩亲授游戏力育儿师,美国认证正面管教讲师。我不禁感慨,一个强大母亲的可塑性真是极强。

书中讲述了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并提供了解决方法,究其源而破其本,引导家长看到问题的本质。比如对盯紧孩子问题上,书中提出了反问法。是因为孩子不好好吃饭?家长才要追着喂。还是因为家长总是追着喂,孩子才不好好吃饭。因果一倒,问题的本质就变了。

心理学家曾奇峰老师说:“如果要破坏一个人对什么东西的兴趣,我们可以不断地对这个人强调这件事的重要性。这是人类经常做的一件非常傻的事——把自然而然的东西赋予一些非自然的意义,把来自这个人内心天然的动力变成来自外界的强加压力。”若是把吃饭的这个主动权还给孩子,问题是不是解决了呢?书中还有大量游戏案例法,怎样用游戏让孩子自主起床,怎样用游戏让孩子主动写字等,这些方法,都是父母可以直接来拿用的,而且孩子很容易接受。我用了这些方法后,顿时觉得打开了带娃新天地,娘俩冲突急剧减少。

带娃是很耗费精力,金钱的事情。这本书不仅让你少走弯路,还让你明白什么是对孩子真正有用的,影响最深的。比起耗资千万的培训班,如书中说的:“但凡信手拈来的,往往是最恰当的。”

《童年不缺爱》读后感(五):被满足过的孩子,人生会更好

我是北方人,喜欢吃火锅,可以说是吃火锅的老手了,但还是在一次吃火锅中烫伤了舌头,不是因为那次的火锅很好吃,而是因为对面坐的那个人。 那是我的一个同事,那次吃火锅之前,一直都觉得他是一个爽快的人。但是那次吃火锅改变了我的看法。 菜和肉下锅后,他突然停止聊天,盯到锅一沸腾,就立马动筷子,不同我的吃法,我会先放在料碗里凉一凉,他是直接放嘴里,放就放吧,还速度特别快,搞得我们也不由自主加快了速度,就这么几分钟,我突然感觉节奏不对,和大家说笑着放慢了动作。 可是也是这几分钟的时间,我的舌头还是烫起了一个泡。我调笑着说,你干嘛吃这么快呀? 他的筷子不停,吐着舌头对我说,习惯了,小时候家里兄弟多,吃饭慢了就没有了。 我说你不烫吗?他说,当然烫,但是烫也要吃呀! 后来我注意到,中午大家都带饭的时候,他如果带有虾、肉之类的菜,便会先躲到一边几口吞下去,然后端着饭盒,笑呵呵地看大家吃的什么,有好的便讨要几筷子。 我也一直以为这是因为小时候习惯了,所以才会如此行事,后来看了心心妈所写的《童年不缺爱》这本书,才发现,这是因为童年时期总是不能得到满足,让内心有了匮乏感,所以才会如此。 因为在了解他之后,会发现他不仅在吃的上面如此,在钱上面也是如此,能占便宜的时候绝不含糊。是他现在还穷吗?当然不是,他工作很努力,相应的工资也很可观。 在《童年不缺爱》这本书中,对此做出了解释:

1、孩子想要而不满足,会给孩子带来什么样的后果? 很多家长都担心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会惯坏孩子,所以总是故意和孩子作对,哪怕孩子只是想要一个很小的玩具,也会让孩子以哭闹结束。 有的家长为了教育孩子不乱要东西,总是对孩子说“爸爸妈妈赚钱不容易,你要珍惜”,从来不会痛痛快快给孩子买东西,这样做的结果便是让孩子有匮乏感,就算是在得到后,也会有内疚感,以至于,在孩子成年后,并不能很好的和金钱产生好的联系。 而一个具有匮乏感的人,在成年后,会有“报复性”行为,比如,小时候特别喜欢裙子,但妈妈就是不买,等到长大了,便会对裙子毫无抵抗力,也只有通过买裙子的方式,可以获得内心的安全感。 所以,在听到孩子说“长大了,我要买两车酸奶,好好的喝”这样的话时,不要只是觉得搞笑,反思一下,是不是多次拒绝了孩子要酸奶的请求。 还有,一个得到东西就有内疚感的人,会在长大后,有很强的不配感,对好的伴侣,感觉自己不配拥有,对好的工作,感觉自己不配拥有,这会让孩子的一生都缺乏安全感。

2、延迟满足,真的能让孩子更有成就吗? 看到这里,也许有人要说了,不是说了吗?孩子要东西的时候不要直接给,要训练孩子的延迟满足感。 其实,证明延迟满足和成才有关系的“棉花糖实验”已经被推翻了,新的实验证明,延迟满足和孩子是否会成才并没有直接的关系,有关系的是孩子身后的家庭。 打个比方,同样是棉花糖,如果孩子在家里总是可以得到,或者只要他提出要求,父母便可以满足他,那么在参与实验的时候,他对棉花糖变没有很大的诉求;相反,家里总是不能满足的孩子,便很难抵抗诱惑。 所以,满足孩子的需求,并不能影响到孩子未来要走的路。 3、孩子想要就给,会不会惯坏孩子? 这个时候,新的疑问又出现了,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那不就培养出怀孩子了?之前的新闻也说了,女儿上了大学,问做清洁工的母亲要钱,没有要到的时候还打骂母亲。 这里要注意,这个女儿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表面上看是孩子想要什么就给什么造成的,实际上是亲子教育的缺失引起的,比如缺乏感恩教育。 教育孩子并不是单一的,要从很多地方入手。而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这个问题,也是分年龄段的,根据不同的情况分析,在你感觉孩子需要安全感的时候,请满足他,在安全感稳定后,则要进入下一阶段的教育,比如理性的选择等。 如心心妈在《童年不缺爱》一书中所说:“没有体会过匮乏感、内心更有安全感的孩子,往往有更好的人生。” 把握好度,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吧!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