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未来学校》读后感100字

《未来学校》读后感100字

《未来学校》是一本由朱永新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页数:26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未来学校》精选点评:

●有重复,有啰嗦,但也感动于作者对教育改革的执念。

●未来被创造

●“之所以会有未来,恰恰是因为我们现在行动上的创造。从这个意义而言,未来学校与其说是在未来存在的学校,不如说是我们现在要去努力筑造的学校。”

●教育的未来在于学会思考,认识到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性这一点。另外,全书的重点还是个性化发展和培养,以及终生学习。想要改变当前的困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教育的变革也是一场声势浩大的战争吧。

●一种想象

●空话很多

●未来终归是理想 未来何时到来

●如果真的实现了大家应该就更加个性化了,但是前路漫漫,人也是最易变的。如果真是这样的教育,我觉得优秀的人会更优秀,差的人会更差。先得改变众人的教育理念,不然在一开始的幼儿教育上带偏了,感觉就回不来头了。我太懒了,如果真是这种教学模式,我觉得我更废材了,痛心。 一个差生看完的感想

●未来学校的构想,涵盖了未来教育的各方面,教育的不同角色。对于从事教育行业的人可以参考一下。

●3.5。有对未来教育的美好想象,我也期待着这种理想的早日实现。毕竟现行教育体制由于为了解决信息不对称和人才筛选,所以存在着大量的人力浪费。而对人的浪费,是最可惜的

《未来学校》读后感(一):未来教育趋势

未来的教育趋势是什么,我们如何主动迎接、主动介入。简单而很有洞见的一本书。

我们究竟应该学什么,如何学?从我国古代把“成人”作为教育的主要目标,用礼乐射御书术“六艺”来培养优秀人才。到苏格兰把学生培养成“成功的学习者、自信的个体、负责任的公民和社会的积极贡献者”,其“卓越课程”包括“表达艺术、科学、技术、数学、语言、社会研究、健康和幸福”,这些都是围绕学生的生活和生命展开。进一步设计未来学习中心以生命教育课程为基础,以智识教育课程、公民教育课程、艺术教育课程为主干,并以“特色课程为必要补充”。传统教育过于强调智识教育,如何更好的关注积极生活,幸福人生,让每个人成为更好的自己,而艺术教育如何落到“美”?深以为然!

《未来学校》读后感(二):学校最好的样子

2020年读过:年的年度好书大概可以从此书开始评比了,我太喜欢这本书了。

这几年对传统教育和创新教育多有思考,对于探月学院一土学校也非常向往。但真正进行教育实践的时候还是会有很多现实制约因素要求我们不断妥协。我只能在妥协中选择自己认为重要的默默坚持。

这本书的理念很超前,但也确实并不危言耸听,关于学校的历史以及反思学校存在的必要性和可能被打破,到提出以后的学校将是学习中心,类似慕课这样的平台等等。学习中心里,学生而非知识是中心,学者为生,能者为师,学习无止境,学习真正个性化。真正的从工业化思维下的教育体制下把孩子解放出来,如今很多优秀的学校实现了,一些优秀的老师做到了,虽然惠及不了自己的孩子,那可以让自己从中知道未来最优秀的一批人是如何学习的,自己去学,引导孩子去学,这是我能想到的最佳妥协模式了。

《未来学校》读后感(三):未来学校的简笔画像

《未来学校》 作者:朱永新

去年的疫情带来了停课不停学的在线教育热,今年的双减政策对校外培训造成近乎毁灭的打击,同时伴随着教育信息化建设、数字化转型、人工智能教育、STEAM教育、项目化学习、核心素养、新高考等一系列教育改革热词,大家或多或少感觉到我们的教育正在发生一系列的变化,毕竟我们现今熟悉的教育模式并不是天经地义的。相比其他领域,教育界的发展变化一直相对缓慢,目前主流的学校制度主要是工业时代的产物,核心是标准化的大规模人才培养,伴随着科技浪潮和社会变迁,未来的学校将会是什么样的呢?理想的学校又是什么样的呢?许多人都在思考探索甚至实践着,这本书正是新教育实验发起者朱永新教授的思考总结。

初读一遍,主要感受一:作者的思考系统性很强,基本涵盖了对教育教学各个方面的未来思考: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价、家庭与政府的角色。感受二:作者的教育阅历很广博,书中提及了国内外许多的创新学校案例,如斯坦福网络高中、亚特兰大实验室、美国瑟谷学校、密涅瓦大学、北京探月学院等等,信手拈来作为佐证。感受三:作者的想象和判断很大胆,作者相信,在未来,学习中心会取代学校,它既是实体的也是网络的,学生将会混龄学习、能者即可为师,学习内容将会个性化和定制化,采用以学定教的学习方式,不再统一进度、统一课程、统一难度,学习时间弹性化、学习空间多元化、借助科技实现精准教学,通过学分银行制度对学生进行评价,家庭式学校会更加普及……感受四:这本书对于一直在探索思考未来教育形态的人很有启发,但书中的论述主观性很强,论证过程和说服力不足,广博较好,深度不足,对教育在实践中的复杂性和丰富性体现不多,把它作为一本当下创新教育综述和未来教育的简笔画像还可以。

《未来学校》读后感(四):触手可及,又触不可及

整本书读下来,可以用几句话来概括他的核心观点:

1. 信息化时代,互联网、大数据的高速发展,已经具备了对学校形态、教育模式改变的基础。并已经有学校进行了尝试。

2. 传统教育是工业革命时代的产物,已经不合适当下社会形态,也无法满足社会发展所产生的新的需求。

3. 学历社会必然会走向学力社会。学习的主体、授课的教师、学习的方式、学习的内容、学习的形态都必将发生变化。

之后,朱教授用“学习中心”来取代学校,并从“学习中心,长什么模样”“学习中心,谁来学”“学习中心,谁来教”“学习中心,学什么”“学习中心,怎么学”“学习中心,怎么评价学得好不好”“学习中心,父母应该做什么”“学习中心,需要政府干什么”这8个方面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述。涉及到了教育者、受教育者、学习方式、行政管理等方方面面,是朱教授描绘的一个完整而理想的未来学校蓝图。

“未来已来”,回顾十几年前的教育,我们的确可以看到,教育的形态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但是要真正达到朱教授设想的那样,还需要很长的路要走。但是,我认为,在朱教授所描绘的未来教育形态上,职业教育走在了前列。

作者说,“过去我们把学习和工作分开,学习为工作做准备。现在职场日新月异,把学习和工作分开,把学校作为职业的准备的做法已经行不通了”,并认为在未来,“传统把一个人的人生分为学习和工作两个截然不同、泾渭分明的阶段的时代,将不复存在”。这好像是对职业教育进行了最好的宣传。但是毫无疑问,朱教授是站在普通教育的视角上去思考的。

我的观点是,如果按照朱教授的蓝图去构建未来教育,那么,这个“未来教育”将突破基础教育、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甚至高等教育的界限。这是一个非常大胆的设想,当教育不再分层,不再区分类型,完全是凭借兴趣和能力去学习、就业,可以想见我们的社会已经发展到了何等程度。

所以,我认为,朱教授的这本《未来学校》,是一个美丽的设想,美好的乌托邦。正如瓣友所评价的:理论先行能够为改革铺路同时带动实践的发展,但不面向现实的理论只能是空中楼阁。当我们考察未来学校实现的可行性时,就会发现困难重重。

虽然我不看好未来学校能否落地生根发芽开花,但是跟朱教授一样,我们依然热切地希望能在有生之年看到这一美好愿景成为现实。书中所描绘的图景看似遥远,也许现代科技的发展会真的促进这一现象的孵化。对于教师、教育管理者来说,唯有不断砥砺前行、不断更新观念才行。

《未来学校》读后感(五):父母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

当我们遇见各种贩卖焦虑的教育机构,遭遇内卷的压力时,不妨将学习这件事放长远了看,教育是一辈子的事情,未来的人才选拔一定会与现在不同,所以先不要盲目鸡娃,更不必为了当下的某一次考试而焦虑。 本书中提出的未来教育不再以一考定终身,不再是文凭至上,而是以项目制学习为基点的终生学习,为我们构建了一幅未来教育改革的蓝图。 1. 传统的教育模式与弊端 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说:“把所有游戏和学习放入童年,所有工作塞进中年,所有遗憾留给老年,这是极端错误和非常武断的做法。”而这正是传统的教育模式带给我们的弊端。 现代学校的体系是在17世纪中叶以后,随着工业社会的到来而发展起来的。当时的社会发展需要大量的劳动者接受系统的学校教育,以满足大生产的需要。 这一改革让教育普及化,不再是少数权贵的特权,而问题就是用工厂化的生产方式“生产”人才,用整齐划一的教育模式安排教育生活,除了统一的入学时间和统一的上课时间,还用统一的教学大纲、统一的教材、统一的教学进度和统一的考试评价来培养虽然年龄相同但个性迥异、能力水平不一的人。 随着社会的前进和发展,相较于200年前的交通,今天的交通已大不一样;相较于200年前的通信,和今天的通信也大不一样;200年前人们的娱乐方式,和今天的娱乐方式也不相同;但200年前的教室,和今天的教室,几乎一模一样。 2.未来学校的特征 人类的科学知识总量,在19世纪是每50年增加1倍,到了20世纪初期是每30年增加1倍,20世纪50年代则是每10年增加1倍,20世纪70年代是每5年增加1倍,20世纪80年代是每3年增加1倍,20世纪90年代以后则增加得更快。 过去我们将学习与工作完全分开的,所有的学习都在为今后的工作做准备,学习的课程内容,就是以后职业生涯必须用到的内容。但是,现在职场的变化日新月异,把学习与工作分开,把学校作为职业的准备的做法已经行不通了。西方的调查表明,一个人一生的职业变化高达10次左右,而跨行业的变换,则达到4次左右。 所以未来的学校不再整齐划一,而是由提供不同科目内容的学习中心取代,没有固定的班级和教室,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需求选择不同的学习中心和学习时间。没有统一教材,没有周末寒暑假,没有统一入学年龄。 教育资源多元化,学习时间弹性化,学习空间多样化。以学生为主,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教师成为自主学习的陪伴者和引导者。未来人们的职业生涯中,将会有更多发挥特长的机会。围绕自己的特长而学习,进一步挖掘自己的潜力,这种学习需要将会成为个体内心的渴求。所以未来的学习,也会成为真正的终身学习。 作者提出,未来是一个课程为王的时代,不在意你在哪个学校毕业,更在意你跟谁学了什么本领和知识。你可以在北京大学修中国文学课,在清华大学修完计算机课,学完后会颁发课程证书。用人单位更看中的是知识结构,而不是某大学的标签。每个人有个学分银行,就好比个人的信用报告,你学过的所有课程,儿时的一幅画,弹琴的记录都在学分银行里。 教育,不是简单地教育孩子,更是父母的自我教育。成长,不仅是孩子的事情,更是父母的事情。没有父母的学习,永远不可能有孩子的成长。父母和孩子一样成为学习者,与孩子一起成长,才是教育最美丽的风景,才是父母最美好的人生姿态,更是未来学习中心最显著的特征。父母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 3. 个人思考 我们生活在发达的信息时代,有成熟的技术条件,也因为一场疫情,加速了互联网教育的发展,我们对在线教育的接受程度也越来越高,教育变革大概就在不远处。 但是本书中未来教育的蓝图对父母的要求太高,无论是物质层面还是精神层面,让家庭负担更重了,学习中心的实现需要社会整体的提升,只有将一般的家庭从几斗米的生活中解放出来,才能实现如此美好的教育改革,否则将是进一步的失衡,造成更严重的阶级分化。 无论如何,我们了解了教育的真谛,教育不是一纸文凭,而是每一个人的终生事业,就不必为了眼前短暂的分数而焦虑,人生时时有机会,我们能做的就是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进步,总能够抓住机会,找到自己的位置,更好的做自己。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