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感动教育 点燃心灵读后感摘抄

感动教育 点燃心灵读后感摘抄

《感动教育 点燃心灵》是一本由陈文权著作,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2019-5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感动教育 点燃心灵》读后感(一):《感动教育 点燃心灵》:好的教育是用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最近,电影《银河补习班》的上映,引发了人们对教育问题的热议,尽管影片有其激进和偏颇之处,遭到影迷的一致吐槽,但我们不得不正视这样的现象,一部分学生对学习缺乏动力,甚至厌学,虽然有其自身原因,但我们的教育方式也是脱不了干系的。

那么,什么样的教育方式,才是好的教育方式呢?或许,我们从《感动教育点燃心灵》一书中,能够找到一个较好的答案。

本书的作者是印尼华人陈文权,他在日本获得包括教育学在内的四个博士学位,现任早稻田大学国际教养部教授。

陈文权先生从事教育事业二十余年,总结出 “陈文权教育法”这一科学的教育方法,通过把学习动机与脑科学及理工学结合起来,采用启发式的互动教育,与学生在心灵上建立沟通,从而启发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目标,挖掘自身潜能,建立自信,最终成为有用之才。

不仅在日本,目前在中国也存在很多学生对学习缺乏热情,大部分学生是由于家庭条件比较好,即使自己毕业后不去工作,也不用担心经济问题,父母有能力负担他们的费用,因此,他们失去了学习的动力,最终成为“啃老族”。

而学校的教师也同样对教学缺乏热情,究其原因,是学校注重教师的学术成果,因此,教师把时间更多地花费在学术研究上,自然在教学上投入的时间就会相对较少。但我们都知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一名教师忽视了教学,就是缺乏为人师的责任感。

那么,如何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呢?

首先,就是教师要建立起教书育人的责任感,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有责任唤醒那些沉睡的灵魂。

其次,要热爱教育事业,唯有如此,才会倾注爱心,而爱心是双向的,你付出了,终将得到回响。

最重要的是,要感动学生,这是教育的最高境界。用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才会有感动,学生们在心灵上接受了,才会考虑如何去改变自己。

少年强则国强,年轻人是祖国的栋梁和希望,他们的素质关系到整个社会未来的发展和命运。

这本《感动教育 点燃心灵》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切实可行的教育方法,唤醒孩子学习的动力,相信我们的孩子都是可塑之才,相信我们的教师都是真正的灵魂工程师。

《感动教育 点燃心灵》读后感(二):用爱心点燃心灵,唤醒每一个灵魂

邻居家的男孩高中的时候学习成绩优异,考到了北京某一知名高校。这一消息,着实让他的父母骄傲过一番。可是大学四年挂科五门,他成了问题学生。学校几次跟他父母沟通,要求家长督促孩子完成学业。毕业论文答辩,父母从老家赶到北京,天天陪着孩子,跟导师陪了无数笑脸,好不容易才将将就就过了答辩,拿到了毕业证。

现如今这样的大学生不在少数。他们从紧张的高中学习升入大学,一下子没有了目标,没有了方向。从此放任自流,一蹶不振。网上经常会爆出被大学劝退的学生,甚至于清华、北大也出现了这种类型的学生。

怎样让孩子们找到目标,坚持不懈,就成了大学教育的一个难题。 《感动教育点燃心灵》就是一本介绍怎样让学生“寻找自我”“提高自我”,“改变人生”的书。这本书的作者陈文权是一位旅日华人,出生于印度尼西亚,他是工学,医学、药学和教育学四科博士,也是美国超声波医学会院士,美国声学学会院士,日本超声波医学学会院士。

陈文权是日本早稻田大学国际学术院教授,在早稻田大学,报名选修陈文权教授的课程条件很苛刻,但是还有许多学生慕名而来选他的课程,因此学生和媒体称他的教育方法为“发生奇迹”“点石成金”的教育法。

陈文权教育法为什么有这样大的魔力,他又是怎样在教学中融入自己的教学理念的《感动教育 点燃心灵》这本书中有着生动地呈现。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关于激励、唤醒、鼓舞”。陈文权教授就是通过多种途径激励、唤醒、鼓舞学生。他的课程通过学生互动,从亲身经历出发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他用自己的热情与真心去鼓励拥有好成绩的学生,同时帮助成绩不好的学生,让他们重拾自信。

我们的课程标准规定要面向全体学生,可是面对升学的压力,很多老师难以做到兼顾差生,所以那些成绩不好的学生常常是自暴自弃。大学里则是60分万岁,只要不挂科就行。陈文权教授告诉学生第一不是目标,而是通过点,人要不断追求新的目标。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者的关注和爱护,在学生的心理上会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一直强调教育中的爱。陈文权教授就是用他的爱与真诚感染学生,让学生自我领悟。 陈文权教授用自己身边的事情去现身说法,也让学生用自己的故事感染身边的人,这样的真诚相待让人感动,也催人奋进。 这本书适合教师、学生、家长、领导者不同角色的人阅读,“陈文权教育法”的神奇最主要的还是他用尽了自己的爱心与真诚,利他利人,这是现阶段很值得提倡的教育方法。

《感动教育 点燃心灵》读后感(三):给点阳光就灿烂 ——评《感动教育,点燃心灵》

近日河南的常某因打老师上了热搜,并因此而招来牢狱之灾。已身为人夫为人父的常某,只因偶遇20年前对自己施以暴力的老师张某,勾起心里不愉快的记忆,冲动之下不仅辱骂张某,还对其扇耳光。

平日众人眼里热心助人的“大好人”,做出这样的举动,实在是令人费解。而当人们了解了缘由之后,相当一部分人都对他充满了同情。

原来当年不过十来岁的常某是老师张某眼里的“问题学生”,因此受到了张某暴力殴打。年幼时期的经历,对常某造成不可磨灭的心里阴影。如今的他,不过是在为年幼时的自己讨回一个公道,但却不得不付出惨重的代价。

有人曾说,如果让德不配位的人来做教育,真的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所谓言传身教,一旦教者有错误举止,更有可能影响孩子的一生。

作为"问题学生",老师的管教固然是必要的,但只会对其施以暴力的老师,更是“问题老师”。

常某的不幸,作为老师的张某难辞其咎。

所谓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除了教学成绩,教师在孩子的成长进程中,更担负着言传身教的重任。

在真正的教育者眼里,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而在日本,就有这样的一个人,他用自己独特的“心法”,改变了无数“问题学生”的命运。

《感动教育,点燃心灵》这本教育心得书籍,正是这个神奇之人的心血之作。没有鸡汤,没有套路,反而是作者历尽艰辛的求学、教学历程占了大量篇幅,这也正是此书的特别之处。

《感动教育,点燃心灵》的作者陈文权,生于印尼泗水一华人家庭。自幼就因政治原因辍学,为了使哥哥经营的电器商店能有更好的发展,想方设法来到相对封闭的日本留学。

在外国人难以获得认同的日本,陈文权费尽心血先后取得了工学、医学、药学和教育学四个领域的博士学位。可是即便如此,他一度因歧视而无法获得工作,甚至是连基本生活都无法维持。先后两次被迫离开日本,陈文权曾一度严重抑郁。

如何面对一个又一个的磨难,如何破解人生的困局;

对于被众人放弃的“问题学生”,是视而不见听之任之,还是一味说教?

在《感动教育,点燃心灵》一书中,作者给大家逐一娓娓道来。

论语有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养育儿女的父母,以及众多的老师们,教育孩子如何避免成为“问题老师”;

如何才能激发每个孩子生命中向上与向善的力量,不把孩子当成学习的机器?

在《感动教育,点燃心灵》这本书中,相信我们会从作者的教学经历中找到答案。

《感动教育 点燃心灵》读后感(四):读《感动教育 点燃心灵》有感

作为交换留学生在早稻田大学交流时,我有幸以学生和助教的身份跟随陈教授学习了一学期。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作为助教,我有幸在这本书正式出版之前,拜读了这本书的书稿。还记得拿到书稿时,才翻开第一章,我便忍不住一口气读到了最后。读完这本书,我不禁感到思绪万千,久久不能平静。不仅仅是因为书中讲述的一个个学生的心路历程,引起了我极大的共鸣;更因为,这本书给了深感迷茫的我许多珍贵的启发,让我对自己的内心和人生有了崭新的认识。

这本书既讲述了陈教授筚路蓝缕,艰苦奋斗的人生经历;也讲述了他如何引导身处迷雾中的学生们,找寻人生方向的故事。作为一个外国人,要在异国他乡获得他人的认可,已然不易;而要在外建功立业,更是困难重重。然而,身为印尼华人的陈教授,却在日本和美国均取得了傲人的成绩,期间经历的艰难困苦可想而知。无数的人海浮沉,磨练了陈教授乐观坚毅的品格。他的这些人生经历,也成为了年轻学子最好的教科书。他始终教导学生们以一种永不言弃的精神,面对人生;以一种知恩图报的心态,为人处世。陈教授始终以平易近人的姿态面对学生。他那至真至诚的态度和波澜壮阔的人生经历,叩开了一扇又一扇紧闭的心扉。在他的教导下,许多学生激发了内心的潜力,找到了人生的方向。他那“点石成金”的教育方法——“陈文权法”,也被媒体和社会广加赞誉。

书中讲述的虽然多是陈教授和日本学生的故事,但是,作为一个在中国的教育体制下成长起来的学生,我却从中感受到了极大的共鸣。书中多次提到,当今日本的大多数学生,进入大学之后,便失去了学习的动力和目标,碌碌终日。反观当今的中国大学,又何尝不是如此?“万人挤同独木桥”的高考重压,使得进入大学之前的学生们只有一个目标——考进一流高校。可是,进入大学之后的人生要怎么度过,却很少有人告诉他们。许多踏进大学门的学生们,瞬间失去了目标,不知所为。课堂上打瞌睡、玩手机、心不在焉的学生比比皆是。大多数教师对此都是视若罔闻,然而陈教授却不愿袖手旁观。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他始终严格要求学生,从不妥协。当学生有所松懈时,他不断鞭策他们;学生取得进步时,他毫不吝啬地赞赏他们;学生遇到困难而气馁时,他则会不断鼓励和帮助他们,直到克服困难......

陈教授始终以一种真诚和开放的心态面对学生,倾听学生的内心。“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他对学生真诚的关爱和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引发了学生们的一系列改变。无论是他的教学理念,还是教学方法,都值得国内的老师们借鉴和思考。作为学生,我们也能从陈教授跌宕起伏的人生故事中、从一个个学生发生的惊人改变和成长历程中,收获自己的感悟。

我相信,正在人生的道路上茫然若失的你,定能从此书中收获走出迷茫、发现自己的力量与勇气。

——转自一位留学生

《感动教育 点燃心灵》读后感(五):高考只是人生一道坎,真正的教育才刚刚开始

前几天家人聚餐,刚参加完高考的表弟兴冲冲地说自己解放了,要出去旅游。听到他这话,他老妈,我的小姨也不甘示弱地说“我也终于解放了”,一家人哈哈大笑。确实,高考一结束,许多人都松了一口气,不管是亲自上阵的考生,还是在后方殚精竭虑的家长。 对那些考得还不错的孩子,家长尤其可能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对孩子开始放松管理了。然而我想说的是,高考只是人生中小小一道坎,跨过去还不够,真正的教育才刚刚开始。 纵观现在的大学教育,不难发现,许多大学生并没有养成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标榜由你玩四年(university音译)形成一种风气,可以说是大多数大学生的真实写照。考上大学后,孩子们的学习目标反而没有了,学习劲头反而削弱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感动教育 点燃心灵》一书中提到两点原因,其中一个原因便是环境影响。新生一入学便参加各种课外活动小组,并沉迷于此,对学习不再投入时间和热忱。另一个的原因在于,上大学前,我们都习惯了家长老师给我们发指令,等到了大学,老师不管了,家长也管不了了,没有了指令的我们失去了目标,和周围的同学一起沉溺于玩耍享乐。 出于对这一现象的担忧,《感动教育点燃心灵》一书的作者,陈文全博士以人物传记的形式,记录了自己跨国求学、跨专业钻研,考取4个博士学位、获得3个院士荣誉的故事,并以此作为激励学生的模板,在教育领域开创的让学生受益终身的先进教育法。 陈文全博士士印尼华侨,他23岁到日本求学,先后取得工学、医学、药学和教育学跨文理的4科博士学位,不可谓不厉害。他发明的超声波造影剂,取得了日本数十项以及美国两项专利,荣获美国超声波医学会院士、美国声学会院士、日本超声波医学会院士三个院士称号。而在教育领域,他又创立了互动式,课堂运营管理法IOC,并实践如何提升学生学习动力和修养的教学方法,备受日本和印尼教育界推崇,取得了广泛的成果。 01 苦难对于人生的教育意义 要了解陈博士的教育法,我们得先了解他所经历的苦难,以及苦难对于他人生的教育意义。 1951年,陈博士出生于印度尼西亚,作为第二代印尼华人,他经历过最惨无人道的9·30惨案,那是1965年印尼排华最严重的时候,当时在印尼生活的华人都受到了当局的严重迫害,不仅生活水平低下,连最基本的求学和工作自由都没有。 当时只有14岁的陈博士没能上大学便早早参加了工作,他跟着哥哥靠经营电子产品谋生,同时也在暗地里不放弃对自我以及对身边邻里的学习教育。 在日本,他完成了自己的电子学主修课,还修了一个博士学位,优异的成绩并不能给他带来工作,仅仅因为他是一个外国人。为此,他咬牙坚持,又考了一个博士学位,遗憾的是同样没能找到一个工作。因缘际会下他去了美国,发明专利,发表论文,在美国的大学任教5年,最终被日本重新聘请回来做教授。 回到日本后他又拿到了两个博士学位。说到这大家可能会以为日本的博士学位好拿,其实,日本的博士学位在国际上时出了名的难拿。陈博士凭借自己锲而不舍的精神,以自己的坎坷经历为底色,以不断进取的人生态度为基调,努力付诸行动,追逐梦想。 02找到内在驱动力,实现终身育人的目标 陈博士的经历是他进入教育行业的源动力,他在印尼求学不成,卖电器谋生时,就曾不时给身边同为华侨的同胞教授知识,以促进大家的共同进步。功成名就从美国回到日本后,他又在校园里做科研,教书,这样的环境也更加坚定了他投身教育行业的人生目标。 陈博士在日本大学教学期间发现许多问题,比如有的教师对教学因循守旧,一本教材能够用上十年不换,缺乏教学激情,有的教师只重课题研究,而没有专心教育培养学生等等,这些问题其实在中国的教育中也同样存在。 他所创立的“陈文全教育法最大的特点是发现并提升学生的潜力。他在课堂上,创造与学生交流、沟通的渠道,比如让学生每堂课结束后都写一段不同主题的感想文,有时候是对于课程的看法,有时候是对自我人生目标的期待等等。他试图从与学生的点滴相处中,发现他们的兴趣、爱好、特长,为他们提供舞台和机会。 他喜欢在课堂上穿插杂谈,有时候他谈自己,有时候他让学生谈自己,用不同的人生经历,所见所思所想,让学生受到触动,吸取教训,获得经验。 当然,感动教育并不是时时温情以待,让学生不敬畏老师,不敬畏教育,这对于改变当前教育现状远远不够。为了改变学生不思进取的现状,陈博士对学生的要求非常严格,比如他要求:上课迟到10分钟以上按缺席处理,出勤率不能低于70%,每节课必须提问三次以上,一学期要上讲台演讲几回等等。 通过这样的训练,他教出来的学生都能够纪律严明,理清思路,能够很好地表达自我的观点,有些公司甚至会专门让陈博士推荐他的研究生到自己公司上班。 曾经有日本的媒体称陈博士为当今“孔子式的人物”,可见他的教学理念和孔子先生有着不谋而合的地方,比如孔子学说里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教不严,师之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等,都在陈博士的教育中得到了很好地体现。 陈博士在谈到“什么是教育”这一话题时,曾说:“何为‘教’?即教师将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倾囊而出;何为‘育’?即振奋人的精神和意识。”他认为自己的教学过程,主要就是在帮助学生培养奋发向上的精神和意识。相较于单纯地灌输学生知识,培养孩子的品格,让他们学会自主学习,改变自己不良的行为习惯,才是教育的终极目标。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