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儿童教育心理学读后感100字

儿童教育心理学读后感100字

《儿童教育心理学》是一本由[奥地利]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著作,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页数:24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儿童教育心理学》读后感(一):解锁儿童成长密码

当孩子呱呱落地,我们为人父母的责任就要开始了。不,也许更早,在孕期它就可能已经存在了,只不过一朝分娩把母子两个彻底地分离,让孩子成为一个单独的生命体,也让我们从此彻底地承担起教养孩子的义务。

孩子第一次做孩子,我们第一次做父母,亲子间的生活固然是甜蜜的。不过,与此同时也伴随着很多困扰和难题。因此,多了解孩子的成长心理和内在成长规律是十分有必要的。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家、社会教育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儿童教育心理学》就是这样一本写给众多父母和教育工作者的优秀儿童心理学书籍,能够帮助读者们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帮助他们顺利度过人生中的某些成长关键期。

作为“个体心理学”的开创者,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思想独树一帜,对很多人都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在他看来,人格不仅具有统一性,且在人性中有一个比较重要的心理事实就是对卓越和成功的追求,而这种追求常常与人的自卑感有着直接关联,就连儿童也不例外。

所有的儿童都有一种天生的自卑感,他们渴望变得更强大,更受欢迎,更值得被爱。这就往往意味着他们需要做出相应的努力才能满足内心的需要,可是由于客观环境的影响,一些孩子的渴望并不是都有机会实现。于是,他们通常会做出反常的举动来博得关注,成为周围人眼中的“坏孩子”。在本书中,作者列举了很多这样的事例,并加以分析说明,让我们可以地了解孩子诸多行为背后的内在成因,从而更有效的实施帮助。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健康人格的人,也是为了使儿童学会自我认识和指导,从而完成心理的自我进化。虽说书籍大部分内容都在揭示儿童人格形成的心理成因,但其实很多内容对于已经是成年人的我们也同样适用。阅读的过程,竟隐隐有些解锁童年阴影的感觉,令人感觉很有帮助,也能在以后的生活里避免在自己的孩子身上重蹈覆辙。

5个真实案例,15种儿童常见问题,《儿童教育心理学》用一本书解锁儿童心理,探索那些关于童年与成长的秘密,在了解孩子的同时,也在认识自己,推荐阅读!

《儿童教育心理学》读后感(二):看清儿童教育的本质

《儿童教育心理学》是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经典之作,阿德勒是世界著名的精神分析学者,也是“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与弗洛伊德、荣格齐名,世界心理学史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心理学家之一,心理学界泰斗级人物。

《儿童教育心理学》最大的社会意义就是阿德勒书中提出了关于人的自卑感的理论。他认为,个体追求卓越的原因,在于所有的儿童都有一种天生的自卑感,这是一种普遍的人类心理,因此帮助儿童形成正常的、健康的人格是教育儿童的首要和核心问题。作为一位百余年前的作者,阿德勒能预料到百年后具有普遍性的教育问题,比如自卑情结、问题儿童、家庭教育、儿童性教育等,并在书中给出了详细的回答。

人生的各个阶段皆有其自身不可取代的价值,但是最为重要和关键的还是儿童期。儿童阶段是身心生长最重要的阶段,儿童教育心理学所能成就的最大功德是给孩子一个幸福而有意义的童年,以此为他们幸福而有意义的一生创造良好的基础。然而当今社会的普遍情形是,很多家长纷纷把自己渺小的功利目标强加给孩子,驱赶他们到功利战场上拼搏。如果用外部功利目的来规范教育,无视生长本身的价值,一个最直接的负面影响就是否定儿童期的内在价值。于是教育的目标就变成了使儿童为未来的成人生活做好准备。这种荒谬错误观念由来已久,而且流传极广。在若干年后的社会中,童年价值被野蛮剥夺的恶果就会以可怕的方式显现出来。

《儿童教育心理学》很好地抨击了这些错误荒谬的观念,并指出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具有社会情感、健康人格的人,这是由教育本身的社会性目的所决定的。教育在本质上是使儿童学会自我认识和自我指导,这就是一个心理进化过程,所以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研究是引导儿童成长过程的两个方面。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儿童的教育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各界的关注和重视,但是如何避免儿童在教育上受到社会各种不良思潮以及一些家长错误的教育观念影响,始终是一个沉重的课题,如果你在儿童教育问题上感到迷茫,那么必须要看看阿德勒的《儿童教育心理学》,多少回对你有所启发。

《儿童教育心理学》读后感(三):父母,请对孩子的心理发展负责!

绝大多数父母并没有系统地受过教育学或心理学方面的教育,也极少有父母会在闲暇之余阅读相关书籍。他们教育孩子不会根据其儿童身心发展特点规律来开展,而是家家都各有千秋。例如有专制型、溺爱型、放纵型和民主型。我们当然都知道民主型家庭教育才是最为合适的。但恰恰在中国的绝大多数父母却无法做到。而像不管是专制型、溺爱型还是放纵型,对于儿童的成长与发展来说都是极为不利的。若是教育不当,甚至会影响孩子一生积极健康地成长。因为就如洛克的“白板说”那样:儿童,他就是块未经雕饰的洁白无瑕的璞玉,而父母和老师就是手拿刻刀的雕刻师,每一刀都在改写着儿童未来人生的发展。因此,粗略地涉及些儿童教育与心理学方面的书籍是极为重要的,至少为人父母得为孩子的未来身心特别是心理发展而负责,而《儿童教育心理学》这本著作它就是以研究儿童个体心理学为基础来展开的,阅读完这本著作,确实在教育孩童方面有所顿悟。 像书中提及到的“自卑情结”——自卑情结是指一种过度的自卑感,它促使人们去寻求唾手可得的补偿和富有欺骗性的满足。同时,这种自卑情结放大困难,消解勇气,从而将通往成功的道路堵死。阿德勒认为“个体追求卓越的原因,在于所有的儿童都有一种天生的自卑感。”而这自卑感就像把双刃剑,儿童处理得好,将会引导并带领他们追求卓越的努力与成就,而一旦处理不好,则会使他们丧失勇气与信心,从而与成功绝缘,与卓越绝缘。因此,了解了这个“自卑情结”,作为家长和教师就可利用儿童的天生自卑感来预防和避免“自卑情结”,并正确地引导他们去追求卓越,追求成功,而不会一昧地只看见儿童的怯懦与不足,致使儿童在成功的道路上走偏。 我们每个人都终将会为人父母。既然选择了为人父母,那么我们就必须得为我们自己的孩子而负责,不能生而不养或生而不教。因为许多成年人在心理上爆发出的问题往往究其根源都是曾在儿童时期所受过的创伤所致。而这种创伤通常都是难以治疗与治愈的。而为了能营造更好更积极更健康的社会环境,从小抓好儿童的心理教育非常重要,这就从根本上遏制了问题的源头。也不会出现前段时间引发社会极大关注的北大学生弑母事件,更不会经常出现学生自杀或是犯罪杀人事件。只有给孩子正确地心理健康教育,未来的社会才能更加璀璨光明。

《儿童教育心理学》读后感(四):教育,从儿童心理抓起

你知道吗?

儿童的发展既不由天赋决定,也不由客观环境决定。儿童对客观现实的看法和他们与客观现实的关系,才是儿童发展的决定因素。

正是这句话吸引了我的眼球。按照以往的认知,人应该是天赋和环境的产物,然而作家阿德勒强调的是看法和人与客观现实的关系,这挺有意思的。说到阿德勒,如果你不曾了解,那你一定知晓弗洛伊德和荣格,这三位可是心理学界泰斗级人物。阿德勒是世界著名的精神分析学者,也是“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他擅长人类自卑心理的研究,其学说以“自卑感”与“创造性自我”为中心,并强调“社会意识”。

为什么要读这本书呢?最直接的理由就是可以帮助你全面认识儿童,而阿德勒是个体心理学创始人,个体心理学的方法,揭示了儿童人格形成的心理机制:他们如何看待外部刺激、如何做出反应以适应自己的目的、自卑感和优越感如何交织与转换。

这就是一本破解儿童的语言及行为密码,培养心理健康、高情商、高智商的儿童。全书涵盖5个真实案例、15种儿童常见问题,为父母、教师揭开问题儿童产生的根源。

有时候,就算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我们,有些看法也有健康不健康的,正确或错误的。所以,我们要全面观察个体的成长过程,时刻关注他在成长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心理问题和障碍,特别是关注他童年时的心理问题和障碍,因为这些心理问题和障碍会影响他以后的人生轨迹。

我认为,书中的两个核心内容就是自卑与心理补偿。因为个体的追求或有目的的活动是以人的自卑感为前提的。所有的儿童都有一种天生的自卑感,(我觉得不仅是儿童,成人也是如此)它会激发儿童的想象力,激励他们尝试通过改善自己的处境来缓和或者消除自己的心理自卑感。心理学把这种现象称为心理补偿。

举个例子或许更容易理解。比如最常见的生二胎问题,家庭中有了新的生命,作为一胎的孩子因为嫉妒心会做出各种无礼的方式引起他人的注意。你要知道,当一个孩子的行为开始变坏,或出现了新的令人不快的现象时,我们不仅应当注意这种行为开始出现的时间,还应当注意它产生的原因。原因在于儿童对二胎出生这件事所持有的态度不正确。

书中还有其他具体例子来帮助你了解理论知识,希望你也能受益匪浅,看完对儿童心理与健康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儿童教育心理学》读后感(五):全面认识儿童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心理学家及医学博士,个体心理学派创始人。阿德勒认为每个人在幼儿时期,就渐渐形成一种生活模式,根据此生活模式而形成生活的主观目标,但每个人的生活模式不同,因此每一个人的主观目标不完全相同,研究心理过程应以每个人的特殊心理经验为对象,故阿德勒的心理学被称为“个体心理学”或“个人心理学”。所谓“个人”,阿德勒强调每一个人都有一种奋力驱使追求优越以适应环境,从而达到个人的整合和统一。阿德勒的学说以“自卑感”与“创造性自我”为中心,并强调“社会意识”。主要概念是创造性自我、生活风格、假想的目的论、追求优越、自卑感、补偿和社会兴趣。

在阿德勒的《儿童教育心理学》中,这些概念同样贯穿其中。在本书中,作者围绕如何帮助儿童形成正常、健康的人格这一问题,提出来一个全新的教育理念,着重强调要用正确的方法帮助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信、勇敢、不畏困难的品质,以及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即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才是教育孩子的首要目的。

我自有有一个四岁半的孩子,随着孩子年纪的增长,教育问题屡屡出现,自从孩子出生后,我也断断续续读过很多儿童教育方面的书籍,但是在自己孩子的问题上,却屡屡失手。基于以往的阅读经历和对自己孩子的认识和理解,我对孩子的教育是一种松散的、以爱和尊重为主的教育模式,但是内心深处却始终有种担忧:不明白尊重和管教的界限在哪里,不清楚这样的教育模式是否会异化为溺爱。带着这样的疑问,翻读这本《儿童教育心理学》更容易找到解答问题的答案。

阿德勒认为,儿童的所有问题,不能切断前后因果和环境因素去孤立的看,儿童的某些特征是环境力量的结果。在此基础上,与其培养孩子野心勃勃,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勇敢、坚韧和自信,要让他们认识到,面度挫折不能气馁,不能丧失勇气,而要把挫折当做一个问题去解决。阿德勒认为,儿童的发展既不是由天赋决定,也不是由客观环境决定,儿童对客观现实的看法以及他们与客观现实的关系,才是儿童发展的决定因素。

基于此,我们父母和教育者所能做的,就是用春风化雨的方式,解读儿童对客观事实的真实看法,纠正他们过于偏执或个人化的错误看法,以此达到个人和客观世界的统一,从而达成教育的目的,培养具有社会情感的健康人格的人。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