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儿童心理学:0~8岁儿童的成长(原书第7版)》读后感100字

《儿童心理学:0~8岁儿童的成长(原书第7版)》读后感100字

《儿童心理学:0~8岁儿童的成长(原书第7版)》是一本由[美]唐娜·S.威特默(Donna S. Wittmer) / 著作,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59.00元,页数:40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儿童心理学:0~8岁儿童的成长(原书第7版)》读后感(一):《儿童心理学:0-8岁儿童的成长》:一本送给小白父母的“自救手册”

近几年,“原生家庭”成为了热门词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深远影响。

随着原生家庭理论的大行其道,有些人,开始反思生活中那些原生家庭带给自己的无意识行为和心理,这也可以称作为是一种“觉醒”,一种对曾经无意识生活的觉醒。

当意识开始觉醒,曾经饱受创伤的小孩变成了居高临下的父母时,到底该如何教养自己的子女成为了困扰他们难题。

一方面,这些“父母”还未完全走出原生家庭的创伤,自己还是一个人受伤的“小孩”,又如何能做到科学有效地教育子女呢?

另一方面,教育孩子本身就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事情,但是大部分父母都还停留在“小白”的阶段,他们并不了解孩子每一个成长阶段的变化和诉求,这在无形中加剧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隔阂。

长久以往,内心总想规避的原生家庭问题,其实还在以“毒瘤”的形式传给了下一代。

作为新一代的父母,想要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要重塑自我,时刻警醒自己再次陷入原生家庭带来的负面情绪当中;另外一方面,就是要成为一个“专业”的父母。

人人都可以成为父母,但要想成为一名能给孩子提供良好的成长和教育环境的“合格”父母,却并不是一件易事。

日本作家伊坂幸太郎曾说:“一想到为人父母居然不用经过考试,就觉得真是太可怕了。”

在我们所受的教育中,有关于数理化的,也有关于文史地的,五花八门,样样俱全,但唯独没有关于“父母教育”的内容。

这种教育的缺失,加剧了父母与子女间的重重矛盾。

因此,当你想要成为一名父母时,就意味着你要担负起另一个生命的教养责任,这种责任感和使命感促使着你要具备成为父母的基础知识。

由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幼教专家唐娜·威特默领衔撰写的《儿童心理学:0-8岁儿童的成长》(原书第7版),正为一头雾水的新手父母们解决了这一难题。

书中不仅探讨了在孩子诞生前,家庭在教育、社会文化和经济等方面需要进行的考虑,而且展示了婴儿期、1-3岁、4-5岁、6-8四个阶段,儿童在知觉、动作、生理、情绪、语言和阅读等方面的发展规律,帮助父母们从生活的压力中解放出来,尽情享受养育的乐趣。

卢梭曾强调,教育必须始于出生时期。

这是因为,儿童成长中的每个细节都是先天遗传和后天经验共同作用的结果。

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一生的影响举足轻重。

在《儿童心理学》中提到:

可见,儿童早期教育的重要性。

《儿童心理学:0-8岁儿童的成长》一书,旨在为父母和早期教育研究者提供科学实用的建议,让孩子拥有更加美好的童年。

正如作者唐娜所说:“我们能留给孩子们的永恒遗产只有两件——立足之根和飞翔之翼”。

这样的“遗产”必定意义深远。

《儿童心理学:0~8岁儿童的成长(原书第7版)》读后感(二):《少年的你》除了成就了易烊千玺,更重要的价值在于......

文/阳光小房子

最近两年易烊千玺很火,从当年的“掏粪男孩”不被看好,到现在演什么成什么,他真的长大了。而真正让很多人喜欢这个男孩,都是从《少年的你》开始的。

在这部电影里,他饰演了陈念(周冬雨饰演)的保护者,小北,当陈念被学校里的小太妹欺负的时候,他总是能挺身而出。

《少年的你》中易烊千玺的演技得到了认同,小北的角色深入人心。

但在我看来这部电影更重要的意义是:让很多人认识到校园霸凌这件事,离普通人并不遥远。

当然,依然有很多人会说,校园霸凌确实很少见啊,大多数孩子还是善良的。

根据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的全国调查数据显示,有49.6%的初中生遭受过言语形式的校园暴力,37.7%的初中生遇到过人际关系上的欺凌,19.1%的初中生在校园里受到过身体上的暴力伤害,网络欺凌的发生率也达到了14.5%。

其实校园霸凌就像是房间里的大象,我们以为忽略它,不讨论它,它就可以不存在。

实际上,房间里的大象一直存在,而校园霸凌也切切实实地在我们身边。

在意识到这个问题后,我就回忆起自己小学时候的事情,我们班有个同学,智商不是特别高,但又不是真的傻那种,反正学习成绩是倒数的。

记得学前班时候,每次下课,这个同学上厕所,就有一些同学会把他的书桌推倒,眼看着他的文具都掉在地上,大家都很开心,包括我自己,也曾经是那个拍手叫好的人。

我记得那个同学每次回到教室,就会一脸失望地看着自己的课桌,躺在地上的文具,想哭又不敢哭的样子。

我已经想不起来对这个同学的恶作剧持续了多久,但想想我们确实是挺过分的。这样欺负同学,对这个同学身心的伤害可能挺严重的。

现在越来越多的校园霸凌的问题被曝光,作为一个妈妈,我当然希望这种事情不要发生在自己孩子身上,也不希望别的孩子遭受到校园霸凌。

在《儿童心理学.0-8岁儿童的成长》这本书中,对校园霸凌是这样定义的:

攻击性行为可能是用语言挖苦,联合起来故意不跟对方有交流,或是用语言攻击对方,抑或是伤害别人的身体等等。

由此可见,霸凌的形式分为身体形式、言语形式,关系形式,现在这个时代网络暴力也算是一种。

之前看过一部日本电影《声之形》,女主角就是一个听力有问题,她需要借助助听器才能听见别人说到话,她很想跟班里的同学建立良好的关系。

但男主角以及他所在的小团体都不理会这个女孩,有时候还会对这个女孩各种恶作剧,让这个女孩感觉很受伤。

身体上的残疾很容易成为被霸凌的对象,除此之外,有研究表明,在社交的时候想要做小透明,想要回避同伴的负面评价的人,更容易成为被霸凌的对象。

其实没有存在感,也不是ta们的错,也许只是不知道该怎么和同伴建立关系,也不知道怎么解决同学之间的冲突吧。

而霸凌他人的人,也许不是真正的恶,很多时候是不知道该怎么赢得关注和地位,所以才选择了欺负别的同学,证明自己的领导力和能力。

校园霸凌问题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其实这是好事,说明了那些报道和影视作品以及起作用了,处理校园霸凌的问题很棘手,需要引起足够的注意,但别忘了预防大于治疗。

预防校园霸凌问题的出现,需要整个社会的努力,家长、孩子、老师,以及整个教育系统需要配合起来,才能给孩子建立一个更和睦的校园环境,让孩子在这个环境里愉快的玩耍,轻松的学习。

《儿童心理学.0-8岁儿童的成长》对于预防校园霸凌的问题,给出了以下几个建议:

首先:鼓励学生共情和善良,营造彼此关爱的氛围

孩子上学之后,很多父母对孩子有一种期待,就是学习成绩必须要好,其实善良和情商,真的比成绩要重要,学会做人,远比成功重要。

孩子每次放学回来,我不会问你今天在学校学了什么,而是问他在学校有没有什么开心的事,不开心的事,如果真的有不开心的事,会问他具体发生了什么,他需不需要帮助。

时不时还会跟他说,如果跟同学发生冲突,可以尝试着自己去解决,不要总站在自己的角度想问题,也应该学会换位思考。如果真的有合不来的同学,也不用去在意,只要有自己的好朋友,就很不错了。

亚马逊的创始人贝索斯曾说过:善良比聪明更重要,选择比天赋更重要。天赋和选择不同。聪明是一种天赋,而善良是一种选择。

深以为然。

其次:提升学生解决冲突、调节自我情绪的能力

很多父母都害怕孩子和别的伙伴发生冲突,没等孩子自己去处理,就强硬地把孩子分开,这样看似是在保护孩子,实际上让孩子失去了尝试自己解决冲突的机会。

在人际交往中,发生冲突是很常见的,必须给孩子机会,让他尝试着去协商,去解决,哪怕是两个孩子之间发生了一点肢体接触,只要在可控的范围内就好。

也许刚开始他们解决不好,但慢慢的他们就能学会处理了。

当然冲突之后,情绪的调节也很重要,有的孩子不开心时候,喜欢自己呆着,有的吃一颗糖就能好很多,有的需要说出来,有的需要写出来或是画出来,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排解情绪的方式方法。

没有好坏对错之分,只要ta不伤害别人,不损坏东西,就该被允许。

最后:成年人应该起到亲社会行为的示范作用

有一句话很有名,孩子不会听大人说了什么,只会看大人做了什么。成年人如果有更多的亲社会行为,孩子自然看得到,他也会学着去做一些利他的或是助人的行为。

想要建立良好的校园和社会环境,需要我们每个人努力,孩子总会成为大人,而成年人对孩子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希望所有的孩子都能身心健康的长大,拥有快乐的校园生活,在校园里有更多美好的回忆!

《儿童心理学:0~8岁儿童的成长(原书第7版)》读后感(三):废柴少年被抛弃,发现竟然是天才:懂教育的父母,才是孩子的贵人

有这样一个孩子,数学考试非常简单的题,他不会,老师教他拼音,他也不会,课堂经常犯一些错误,能把老师气得血压升高。

他留级两次,带过他的老师都找他父母投诉。他的哥哥在他的衬托下简直就是个天才,什么都做得很好。他的母亲很自责,认为是自己没有教育好孩子,最后他的父亲决定把他送到军事化管理的寄宿制学校,来改造自己的糟糕儿子。

在这所寄宿制学校里,因为数学不会,拼音不会,他受到老师的体罚,同学们的嘲笑。他对学习失去了兴趣,变得自闭起来。在他的眼中,这些字母和数字就像会跳舞一样,他怎么都抓不住。

直到有一天,一个老师来到了他的生命里,老师拿到了他满是红×的作业,突然发现字母都有一定规律,他意识到这个孩子很可能患有读写障碍,虽然学业上出现了问题,但是在绘画极具天赋。

在老师的鼓励下,这个孩子渐渐走出了阴霾,他在老师的鼓励和帮助下,开始读写,他的父亲看着儿子在读宣传栏里的广告,流下了泪水。最后在老师举办的绘画比赛中,他获得了第一名。

明明是一个极具绘画天才的孩子,却被父母认为是垃圾和废柴。明明是患有读写障碍,需要父母的帮助和鼓励,得到的却是失望和抛弃。这是阿尔米汗主演的《地球的星星》电影,但是类似的情节却在现实中不断上演。

父母不懂教育,孩子真的很可怜。

父母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父母理应承担起发现孩子兴趣和天赋的责任。可是很多父母不知道孩子成长规律和可能出现的问题,把问题都归咎于孩子,于是把孩子的天赋扼杀,把孩子变成了一个平庸的人。

懂得教育的父母,是孩子最大的贵人。

家长都该读一读心理学,科罗拉多大学幼教专家唐纳·威克特写了一本书《儿童心理学0-8岁儿童的成长》,这本书非常适合对孩子教育有想法的父母和老师。正如封面所说,这是给父母和早期教育研究者的科学使用建议。

父母懂一点教育学和心理学,可能会避免一些错误的判断,从而让孩子更加稳步健康地成长,激发孩子天赋,让孩子在某一方面成为精进人才。

这本书把0-8岁的孩子按年龄分为4个阶段:0-1岁,1-3岁,3-5岁,5-8岁。着重介绍了孩子发展的这样几个方面:动作学习和发展,情绪与社会性学习和发展,认知、语言与读写的学习和发展。

越来越多的科学研究表明,无论积极还是消极,对个体的脑发育都是至关重要的,并将持续影响个体一生的健康状况。

那么家长应该做些什么呢?

一. 提供安全环境,保护孩子大脑

0-1岁是孩子大脑容量急速增长的时候,而这个时候婴儿也是最脆弱的时候,家长要提供安全稳定的环境,保护孩子的大脑。

很多家长一般考虑的是,如何让婴儿远离物理和化学的伤害,物理伤害最主要的,就是剧烈的摇晃,有些家长喜欢在孩子哭闹的时候,拼命的摇晃孩子,看起来婴儿的确不哭闹了,但其实是大脑受到了伤害,有的婴儿甚至陷入了短暂的昏迷。

记得曾经看过一则新闻,一对年轻的父母带着孩子去推拿,结果推拿师使劲的摇晃孩子。看了视频的观众们都为这个孩子感到可惜,因为父母不懂保护婴儿,实在是太不幸了。

至于化学伤害,主要就是药物,酒精损伤。母亲在哺乳期,有很多药物是不能服用的,如果服用了,可能通过乳汁,对孩子的大脑和身体造成损伤。

有的家长喜欢逗弄小孩,曾经有新闻报道,有孩子的亲戚喂了一点点白酒给2岁的孩子,结果孩子脑部受到伤害,变成了低能儿。

一般物理和化学的伤害,比较容易识别,也容易避免。但其实对于各方面急速进步的新生儿来说,还有一种伤害很容易忽略,而且很多家长主动地在做。

曾经流行一种调整婴儿作息的方法,叫做哭声免疫法。意思就是,家长在婴儿哭泣的时候,不去哄也不去抱,等婴儿哭累了,就会自主入睡。但是科学研究表明,当婴儿长期承受巨大的压力,会分泌一种压抑激素,会损害婴儿的大脑。

所以及时回应,让婴儿感受被爱,不仅有利于大脑健康的发展,还有利于培养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心理也能健康发展。

《儿童心理学》从3个方面着重介绍了0-8岁儿童的成长规律,这对孩子早期教育非常有用。遵循孩子的成长规律,并且及时的给予充分的刺激,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有研究发现,婴儿天生具有对环境中某些特定方面知识的兴趣,比如说客体和生命体的区别,空间几何知识,数的知识和社会群体方面等。

从0到8岁,孩子将会经历几个飞跃期,能力有很大的发展,包括认知能力,语言和读写能力等。家长需要做的,就是在不同的阶段,提供不同的玩具,采用与敏感期相适应的教育策略,给予充分的刺激,帮助孩子成长。

俗话说,三翻六坐九爬爬,这是从孩子的大动作能力发展角度来说的,有些孩子提前一点,有的孩子稍微迟一点,这都很正常。在0-1岁以内,在大动作方面,家长可以通过做操和抚触的方式,帮助孩子学会抬头,翻身,坐和爬。

与大运动能力同时发展的还有精细动作能力。孩子会通过一系列的动作,比如说抓握,丢掉,捡起等动作,发展精细动作能力。家长可以为孩子提供不同的玩具,让孩子抓握。等孩子稍微大一点,让孩子自己吃饭,教孩子穿衣脱鞋等,帮助孩子提高能力,让手部动作更加熟练。

关于孩子的空间和数的认知。父母可以为孩子提供探索不同空间环境的机会,可以使用数量词和孩子交流,帮助孩子认识数。等孩子入园入学之后,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孩子进一步提高对于数学和科学的认知。

三. 教会孩子识别情绪,稳定情绪

《儿童心理学》指出,婴儿在最初的三年里,在情绪发展上面临四项挑战:掌握或调解对内部和外部事物的反应,学习如何表达情绪和理解情绪,建立依恋关系,以及开始形成自我或自我意识的概念。

0-1岁

0-1岁的孩子,还不能通过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绪,比如说恐惧,孤独,快乐等,但婴儿已经能够通过面部表情,姿势和声音来表达情感。家长要做的就是及时回应,如果婴儿哭闹,父母要及时的安抚孩子,也可以帮助孩子用简单的策略自我安抚。比如说给孩子一个他喜欢的玩具,或者有母亲气味的毯子等。

其次,要帮助孩子建立安全依恋关系,及时满足孩子的情感需求,让关系亲密而稳定。有研究表明,安全依恋关系影响孩子以后的社交。

等过了1岁之后,孩子将会把自身视作是独立的个体,具有身份,想法,需要,兴趣和态度。所以家长在陪伴孩子的时候,可以通过互换孩子的名字,给孩子一面镜子等行为,帮助孩子走入下一个阶段。

1岁到3岁

根据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理论,儿童要先后经历8个阶段的心理社会发展,在1-3岁的时候,会经历自主感对羞怯感和怀疑感。而班杜拉的社会认知理论则认为孩子会通过模仿和社会信息加工来学习。这个阶段的孩子,可能会经常情绪崩溃,因为孩子开始逐渐认识社会,强烈的自主意识和能力不足,会导致孩子经常情绪崩溃,这其实是很正常的,孩子在矛盾中逐渐成长。

所以家长一定要给予孩子自主选择的机会,提供自己完成任务的机会,帮助孩子建立自我效能感,其次儿童和家长是孩子模仿的对象,家长在孩子学习语言表达的时候,要逐渐教孩子一些关于情绪的词语,帮助孩子识别情绪。家长自己也要控制自己的情绪,为孩子示范正确控制情绪的方法。

其次,孩子在1-3岁的时候,情绪自我调节的能力也在逐渐提高,家长可以帮助孩子自我安抚,首先要肯定孩子对自主性的需要,尽可能给孩子自主选择权,鼓励并引导孩子通过努力完成一项任务。为孩子布置一个舒服的角落,让孩子感到安全和舒适的区域,也能帮助孩子情绪稳定下来。

3岁以上

3岁以上的孩子自我调节的能力越来越强,家长可以教会孩子在不伤害自己和别人的情况下,恰当表达自己的情绪,也可以为孩子安排舒服、安全愿意独处的地方释放情绪。这个时候的孩子,自主意识更强烈,对个体有能力成功进行决策、任务执行和目标实现的知觉。家长可以观察孩子的兴趣,鼓励他们参与活动,促进相应能力的发展,提供他们更多选择机会。

上了幼儿园之后,孩子也会找到自己的朋友,家长也可以通过社交关系,来进一步帮助孩子识别情绪,调节情绪。

最近再次看了陈美玲的教育视频,她将三个孩子成功的送进了斯坦福,不得不感慨,做一名成功的妈妈,真的很难。她在访谈里说过,自己读了很多教育类的书籍。读书真的很有用。

有人说,有人用童年治愈一生,有人用一生治愈童年。但看完这本心理学著作后才发现,很多人在孩子后期养育中遇到的困难,其实都是在填自己早期教育缺失的坑。而有些家长,在婴幼儿时期因为不懂儿童的成长规律,对孩子造成了损伤却不自知,后来却责怪孩子不聪明不专注。

《儿童心理学》是一本很专业的书籍,但是却通俗易懂,能够读完这本书,对于育儿,就不会那么焦虑了,再看一些育儿类的文章,心里自会有一番判断。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