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儿童教育心理学》读后感精选

《儿童教育心理学》读后感精选

《儿童教育心理学》是一本由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Alfred Adler)著作,中华工商联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页数:203,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儿童教育心理学》读后感(一):教育的勇气:相信每个孩子都是天生追求卓越

本来还很满足的想要标记今天半日就读完的这本书,学校布置的一项寒假作业几个小时就完成了。结果发现前两年竟然已经完全看过了。我这过目必忘的本领…

不过读过的书即使忘记细节,那些逻辑和观点一定影响过你。不然也不会全程觉得万分赞同,怎么和我想的一样!

《儿童教育心理学》读后感(二):儿童在家庭的教育至关重要

这本书是阿德勒在20世界初写就的关于儿童教育心理学的著作,虽然随着时代的进步里面的一些儿童和家庭教育的理念发生了变化,但其中的底层逻辑仍在。

后来的很多致力于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大师们,也是基于阿德勒的理论,结合现实的情况和自己的研究,写就了更多的关于儿童心理学的书籍,更好的发扬了阿德勒的理论,也更好的帮助现代的儿童教育和成长。

对于人格的形成,儿童时期至关重要,这才是教育的本质,包括家庭和学校,除了教授知识外,人格的健全更是重中之重。而这也是阿德勒一直在宣贯、而我觉得即使是现在的中国仍然确实的儿童教育。

本书提供了儿童成长期人格构成提供了框架,但相对的案例和解决方法相对较少,当然后续很多研究阿德勒的专家提供了不同角度的延展和更多实操方案,对于父母、教育工作者以及关心儿童教育的人,提供了很好的学习和借鉴。

《儿童教育心理学》读后感(三):我们现在怎么做父母?

我们现在怎么做父母?按照论文的套路,这个问题太大,很难回答。

一九一九年《新青年》发表了鲁迅的《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一文。鲁迅直言,觉醒的人们,应先解放自己的孩子“肩起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此后幸福地度日,合理地做人”。

“幸福地度日,合理地做人”是多么让人期待的生活的描绘词语。诚如阿德勒的这本《儿童教育心理学》(另有翻译为《儿童人格教育》)封面上的标语“给孩子一个健全人格”。

为人父母的焦虑,从知道生命起开始。产检、建卡种种,到后面的早教、学习直至长大成人。书中的只要涉及个体心理学的知识,最终是围绕“如何塑造儿童健康人格”的问题展开。作者结合自己的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经历,通过案例直观讲述,并从自己的理论出发分析问题儿童产生的根源:比如追求优越感、自卑感、社会兴趣、对性别角色的认识、独生子女、学校教育、青春期与性教育等。其最主要的呼吁就是家长与教师必需要了解自己所面对的孩子。确实,只有了解一项事物,才不至于过于跟风盲从,产生焦虑,进而导致孩子问题的加重。

当然,看完此书一定会进行自我分析,甚至一边看一边就对照孩子有什么什么的表现,其背后的问题是什么。不可免俗地,想要将自己的孩子审视一番,正所谓“编造的虚构目的所指导,以便使生活更有意义性和组织性”,把自己陷于其中。从另一方面看,我们每个人都是从幼小长大,从无知到有知。剖析我们怎么变成现在的“人格”的,似乎比起焦虑地思考我们怎么做父母更有味道。

回到开始,反思自己不足的地方,让自己人格更合理、更完善(不能说完美),难道不是做父母更好的途径吗。父母“合理做人”,才能期待孩子“幸福度日”。

ps:看了两个版本,这个版本更好读一点。也不算书评,只是一点零碎的想法。

《儿童教育心理学》读后感(四):每个人都不想输

“一个人的性格在十岁左右,就会靠自己的思想、行为而定型,而且会这样使用一辈子。阿德勒提出的个体心理学理论认为人格是统一的,而人格结构形成于儿童期,所以要想研究一个人的心理问题,必须从儿童时期入手。儿童正处于发育阶段,自我认知和自我指导能力非常薄弱,外界的引导就变得相当重要,那么教育,即帮助儿童形成健全的人格是头等大事。

本书主要围绕如何帮助儿童形成一个正确、健康的人格这一核心问题来展开。作者提出的核心观点是人出生即伴随着不可避免的自卑,追求优越成为天性。接下来书中借由一些实际案例从相关的几个方面总结了有问题的表现,并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法与不能误入的歧途。

1.如何正确引导孩子追求优越感:给予有益的标准,引导孩子从一个优势面去尝试另一个,了解孩子获取特权的小手段,避免过度矫正。2.如何防止孩子出现自卑情节:避免消极语言,不要过度宠溺与忽视,关注孩子在社交过程中扮演的角色。3.孩子性格与社会和家庭的关系:必须与社会建立情感联系,根据孩子在家庭中的位置影响调整教育重点。4.学校教育:给予适当程度的竞争,给予更多与人合作的机会,与孩子交流,明确定位并与时俱进。5.教育者(包括老师与家长)的首要任务:了解孩子压力,帮助孩子建立健全人格,耐心,并相信。

这本书的亮点我认为是附录两则,第一个附录是个体心理调查问卷,几十个问题,大多比较有操作性。第二个附录是五个“问题儿童”的案例分析,非常典型和有参考意义。

本书对孩子所需要的品质做出了概括,最重要的是“独立,自信,勇敢,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书中举了相当多的例子来佐证观点,整体读起来轻松简单,很适合做家长们教育孩子的入门教材。但由于这本书写的相当早,其中很多理论还不完善,很多问题也都没有给出答案,可操作性不太强,整体也显得有一些杂乱有一些重复,并且里面给出的一些理论与知识,现在已经大部分形成常识(正说明这些理论的普适性),所以如果是做老师的话,推荐直接看书的附录和案例分析,前面简读。

《儿童教育心理学》读后感(五):补偿情节与稀缺效应

个人推荐指数两星,先前读过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生活的科学》。读这本书并没有给我带来太大的惊喜。

阿德勒是佛洛依德的学生,弗洛伊德认为性是第一驱动力。阿德勒开创了个体心理学,强调个体可以通过对原型体引导改造,使人变得更加优秀。人的生理缺陷带来人的自卑感,如果人对自卑感无法找到满意的补偿,那么,人就会有精神疾病,即心理、情感的功能性紊乱和失调。另外,阿德勒强调个人必须与社会构成联系。个人只是社会的一分子,一个人对待社会中他人的态度,以及与他人的合作能力,直接影响着他的心理健康。《自卑与超越》中提及享有同种家庭环境的子女,因为顺序不同其实享有不同的家庭资源最终造成性格不同。

前几天看到某女性UP主上传视频说她出柜了。她还是一个学生就敢把自己的想法上传的网上,而且视频还被她的同班同学发现了,真是莫大的勇气。我当时就在思考为什么他会出柜?是内因造成还是外因造成。有没有可能是她的父亲在家里过于强势或者是来自单亲家庭,或者是她在三四岁的时候,她父母并没有把她当作一个女孩抚养,并没有给她以严格的性别区分,又或者是她在青春期的时候,第二性征发育的不明显,而是往相反的方向发展[阿1] 。

如果上诉情况都没有发生,父母在当初就给予了她正确的引导,她的出柜是她骨子里的,希望今后有更多的人能够接纳她。

社会情感与性别教育

孩子的第一老师是父母,然而特别是第一次生孩子的父母,他们对儿童是无知的,成年人正确地了解自己的爱憎悲喜已属不易,更何况是了解儿童,要在掌握丰富知识的基础上去指导和引导他们就更是难上加难了。所以书中的重点放在了要培养孩子们的社会情感。社会情感是一种融入社会和与他人合作的能力,最好的办法是仔细观察他入学时的表现。初入校园新环境,将成为对儿童最早最严峻的考验。在这里,儿童如何面对新环境和新环境的人都将成为一种挑战,他们的表现能第一时间说明他们是否已经为步入一个新环境做好了准备。

父母在孩子入学之前就要教会孩子如何与其他的朋友相处,如何表达自己的感受。学校是对社会一个粗略的模拟,如果在孩子入学之初行为有偏差,我们可以及时矫正,等真正进入社会矫正就已经晚了。告诉他们,期望不通过努力就得到别人的尊重是错误的想法。教育者有责任帮助儿童培养与其他孩子之间的友好感情,教导他们:无论别人是做错了事,还是成绩不够优秀,我们都不应该轻视他们。否则,就会造成孩子的自卑情结,使孩子丧失对生活的勇气。

作为个体的孩子,会发现成绩的好坏与老师教学质量的好坏无关,而是取决于他喜不喜欢这个老师。孩子喜欢老师是一个双向的过程,他如果发现老师关心自己,喜欢学生,他便会更加集中精神的听课学习。

心理学上常建议孩子两三岁之后就不要再穿开裆裤了,一个两岁大的男孩应该清楚自己的性别角色,而且我们还应该告诉他们性别是无法改变的,男孩长大会变成男人,女孩长大会变成女人。如果孩子了解了这些,那么就算他对这方面了解得不是很全面,也不会遭遇什么危险。只要让孩子认识到,女孩的教育不能以教育男孩的方式进行,男孩的教育也不能以教育女孩的方式进行,那么他们就会形成固定的性别角色,他们也一定会以正常的方式去准备自己的性别角色。但是如果他认为性别是能够通过某种力量得到改变的,那么就会出现某些问题。同样的,如果父母希望改变孩子的性别,也会出现一些问题。

补偿情节

人们总是对小时候缺失的东西,在自己长大之后进行疯狂的弥补,比如小时候在吃的一块缺吃的人,在自己长大以后就会非常喜欢吃。比如我的姐姐,在她小的时候非常喜欢洋娃娃,但是家里穷,又没有怎么给她买。等到我姐姐有了女儿以后,见她主动给女儿买了好多娃娃,家里面堆了至少三四十个,过去的缺失她希望在女儿身上的得到弥补。与补偿情节相伴的还有一个词稀缺效应。我们缺失某样东西的时候,我们大脑会被这样东西占据,而忽视掉其他许多很重要的事情。你会发现这两种其实对的是同一件起因的事情,只是最后的结果导向不同,产生积极的结果我们会归为补偿情节,产生消极的结果我们会归为稀缺效应。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