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圣徒与罪人》读后感精选

《圣徒与罪人》读后感精选

《圣徒与罪人》是一本由[英]埃蒙·达菲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9,页数:615,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圣徒与罪人》读后感(一):深邃客观的佳作

“从蛮族时代的意大利或加洛林时代的欧洲,到启蒙时代或独裁时代,教廷都一直保存着鲜活的人类价值观念;而这些价值观,超越了历史返祖现象和强权政治规则,并证明了那些不受思想潮流左右的真理的客观性。尽管它仍有罪过,尽管它不断压制“错误”,但在我看来,教廷就整体而言,仍是一股平衡人类自由的力量,是一位精神巨人”。无疑,该书不只是一部关于教宗的历史叙述,作者深刻认识到了宗教的力量,在人类事务中的作用。作为当今顶尖的宗教学学者,达菲的著作值得细细品读。

《圣徒与罪人》读后感(二):神啊,救救我(们)吧

收获良多的一本书。虽然对基督教以及罗马天主教的历史和很多细节并不熟悉,但一些基本的了解还是有助于我慢慢地读完了这本书。

作者很谦虚,说这是一部(a history of)教宗史,而非 the history of。不知道西方世界里有没有更好更完备的教宗史或教廷史,这本书在目前的中文图书世界里应该是非常细致的教宗史了。

本书很细致地从传说中的“前教宗”——即未被梵蒂冈列入正式教宗名单的——彼得开始说起,一直讲到了本笃十六世(初版的时候,本笃还未退位),对了解基督教特别是罗马天主教很有帮助。

当然,前期的历史是含糊不清的,不仅是彼得(很多细节是靠新约里的《使徒行传》来说明的,显然不是信史),包括前几任的罗马主教(且不论人物是否真实存在,算不算得真正的教宗,本书也提出了疑问)。甚至直到君士坦丁皈依基督教,承认了罗马主教,当时的罗马主教毫无疑问也绝没有今天罗马天主教徒天下共主的地位。这个地位是在历史的长河中慢慢赢得的,通过罗马主教和拜占庭皇帝的斗智斗力,通过罗马主教和神圣罗马帝国的斗智斗力,事实上也通过了很多历史的偶然和运气。

可能真正的教宗或者说教宗权力始于“丕平献土”。之前,罗马教会已经是大地主了,因为君士坦丁等帝王的赏赐。但从丕平始,“教宗国”真正形成,罗马主教或者说教宗已经不仅是基督徒属灵的权威,更可以和世俗君主去争夺世俗的权力,毕竟有钱有地有人,还有基督的人间代理彼得的传人的光环。相对应的,世俗君主也祭出了“君权神授”的口号。

于是,属灵君主和世俗君主的斗争加合作就这样持续了上千年。从十字军东征,到绝罚,到阿维农之囚,到对立教宗的设立,到基督教的内战,直至意大利民族主义的觉醒,教宗最终成为梵蒂冈之囚。本书对这些细节都有比较清晰的描绘。

可能是由于作者仍是天主教徒的原因,本书对教宗或教廷特别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教宗的污秽有提及,但未深深展开(也可以理解为篇幅原因),例如那些教宗的私生活的混乱(例如大把的情妇和私生子),裙带关系和任人唯亲(到处安插私生子和亲戚。本书给了个解释,是教宗需要可信的人去推动自己的政策得以执行,有些牵强),花钱如流水,等等。

即使是到今天,罗马天主教的权力层时不时地都有丑闻出现,比如美国和德国的娈童癖事件,更不要说某几任的教宗都有这样的丑闻。

更不要说,还未提及它们所犯下的其它错误,对异教徒的迫害或者征讨,对犹太人的迫害,对某些不合它们口味的主义的迫害,和法西斯主义及纳粹的苟且,等等。

所以,作为异教徒,很难理解基督教或者说罗马天主教的优越感,即使这是地球上最大的一个宗教团体。

所以,到底是“神啊,救救我吧”,还是,“厄滴个神啊”,更适合做书评的标题呢?

《圣徒与罪人》读后感(三):伯多禄将往何处去?

伯多禄的继承人、罗马主教、拉丁教会的宗主教、基督的代表、 天主众仆之仆 、我们神圣的父亲——教宗陛下,作为普世大公教会的元首,在天主教会居于一个显著的位置。因此一部关于教宗的史学作品必然就会成为一部“天主教会史”,本书也符合这个情况。

本书从回顾罗马城基督教会的早期历史开始,讲述到教宗本笃十六世登极初年。根据作者自己理解的不同历史时期教会史的主题,设立了六个章节。《圣徒与罪人》的书名首先点明了在伯多禄的圣座之上既有发扬圣德的贤人,也不乏罪行累累之人,表明这本书无意用“春秋笔法”虚美隐恶。随后的序言继续强调,Duffy自己尽管是天主教徒,但会恪守史学家的客观中立原则尽量让这本书“具有包容性”。(顺便补充一下,Duffy是为著名的天主教史学家,他主要研究英格兰改教史,通过可靠的历史资料驳斥英格兰政府制造的对天主教的恶毒攻击,为玛丽女王洗去被污蔑的“罪行”。)

通过对教会历史的回顾可以明显看到,“文艺复兴教宗”们可耻地挥霍着“伯多禄的遗产”——耶稣基督赐予伯多禄的神圣权利,尤其是中世纪教宗们付出巨大努力积累下来的宝贵荣誉,给教会造成巨大伤害,引发了随后汹汹而来的誓反裂教、高卢主义、安立甘主义对教会和谐的伤害,乃至他们造成的伤害至今都在困扰着天主教会。因此近代史上的教宗们背负了巨大的荣誉“债务”需要偿还,遭受各种世俗政权的侮辱伤害,尤以拿破仑为代表的“民族革命者”最为激烈,他们力图将教会变为国家政权的一个部门,为达到目的拿破仑更是凶残的折磨教宗庇护六世。法国大革命塑造出的现代世界,其一开端就给了天主教会巨大的伤害,造成了“越山主义”教宗们对现代社会敏感的恐惧和敌视,使得他们更加强化教宗的权力以及压制教会内自由的讨论,对于各种“创新”有着略带偏执的禁止。也因此使得被压抑的力量在”梵二大会“后不受控制的流溢出,造成今日教会流弊。

而”梵蒂冈第二次大公会议“虽然被作者赞誉,但从作者笔下也可以看出是一次”仓促的大会“,未经过充分的准备就被召开,并且教宗对大会地进行过程也失去了控制,没有形成“共识”反而恶化内部的对抗。教宗保禄六世要为这些问题担负重大责任,上台后为了报复曾经让自己被放逐的“政治敌人”(以及推行自己的“革新”运动),他强制75岁以上主教荣休、80岁以上枢机主教离职,这样的举动等于在整个天主教会尤其是教廷“革命”。因为十位“资深的”枢机主教直接被踢到一边,其中有两位保守派代表枢机主教,这无疑宣告将保守派的意见从大公会议中排除出去。而他一手造出的“当权派”们,在事务繁多的若望保禄二世时代撒欢地成长,成为了能够逼迫教宗退位的庞大利益集团。他晚年也对自己造成的局面感到巨大的沮丧,声言自己在巨大的孤独之中。

Duffy虽然力求客观,不过如果翻译无误(本书翻译挺糟糕)可以看出他是一名自由化的天主教徒,他对于”越山主义“教宗多有批评,而盛赞自由化的教宗,对若望保禄二世和本笃十六世的”刹车“行动不满。总体上这本书是目前汉语世界较好的一部天主教会史,本人扣除分数主要是因为混乱的翻译,一会“上帝”一会“天主”,一会“圣座”一会“圣驾”,让我怀疑译者可能抄袭了台版译作。

最后我觉得中世纪早期英格兰王克努特的“教宗观”,或许能让我们理性看待天主教会的元首,“教宗是神秘奥义的护卫者,这个奥义如此神圣,以致教宗本人优劣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职位,而不是持有这个职位的人。”

《圣徒与罪人》读后感(四):你是彼得,在这磐石之上,我将建立我的教会。(书札)

第一章“磐石之上”(约33—461年)

一、从耶路撒冷到罗马

彼得是十二使徒之首 是耶稣第一个门徒 但也在耶稣受难时三次背叛耶稣 耶稣对彼得说“你是彼得 在这磐石之上 我将建立我的教会 我要把天国的钥匙交给你 但是你在地上捆绑的 在天上也要捆绑” “你牧养我的羔 你喂养我的羊”

彼得和保罗在罗马生活 传道 遇害(尼禄时期) 但都没有在罗马建立教会 早起罗马教会是犹太人自发地组织 在长时间中 也没有主教的职位

二、罗马主教

在2世纪中期 礼义与教义混乱的背景下 罗马接受了“君主式的主教” 主教逐渐被视为抵抗异端邪说的关键力量

来自异端的压力 加之教会也需要一个更加严密的组织 两者推动了一场基督教运动 以便强化与淬炼它的自我理解 确立它的边界 并澄清其基本信仰 自我分析性的罗马主教世系表被编纂出来 用来思考自己的使徒血统

罗马教会的发展一是得益于其世俗财富 二是其一直被笼罩在使徒的荣耀中 这一点的到了其他基督教群体的认可 到了3世纪 罗马教会已经成为地中海世界全体基督徒公认的参照标准

但在此时 罗马教会与主教的特殊地位 都只是量的问题 而非质的问题 其他基督教社区主角仍自称Pope 其权力与罗马主角相同

三、君士坦丁时代

基督教在罗马帝国屡遭迫害 直到君士坦丁大帝皈依基督教 希望利用基督教为分裂的帝国提供共同的价值观与一个共同的神 基督教的转折点来临

君士坦丁时期 教会发生了分裂 埃及亚历山大里亚的阿里乌斯Arius提出 逻各斯Logos 即化为耶稣肉身的上帝之言Word of God 并不是上帝本身 而是一个受造物

阿里乌斯认为 这是协调基督教的“道成肉身”Incarnation(即耶稣是百分之百的人)与上帝统一性unity of God这两大根本教义的唯一方法 然而这在事实上抽空了基督教的核心教义 即耶稣的生与死具有救赎的力量

325年 尼西亚公会议 Council of Nicaea 谴责阿里乌斯 并发布信经Creed 申明基督与圣父的同质homousios

纷争并未从此终结 君士坦丁死后 他的两个儿子共同统治帝国 统治东部的康斯坦蒂乌斯信奉阿里乌斯的教义 而西部的君士坦斯是天主教徒 而罗马教会是坚定信封尼西亚信经的 350年 君士坦斯被杀 罗马教会受到压迫

天主教徒狄奥多西Theodosius接掌大位之后 在君士坦丁堡召开了大公会议 拟定了《君士坦丁堡-尼西亚信经》解决了阿里乌斯之争

四、教宗罗马的诞生

罗马教会由于身处帝国的核心 教宗也与帝国元老与富商巨贾打成一片 在影响力与财力上有很大优势 再借助彼得与保罗的事迹 罗马教宗在西方渐渐形成首脑地位 但与亚历山大里亚 安条克 君士坦丁堡 耶稣撒冷的宗主教平起平坐

第二章 两个帝国之间(461—1000年)

一、哥特诸王治下

476年 西罗马灭亡 宗教权是讲西部世界与罗马过去、与现存帝国连接起来的最为具体的纽带

意大利蛮族诸王信奉阿里乌斯派 哥特人统治的意大利北部破坏了天主教的控制 所以教宗心向君士坦丁堡

但罗马与君士坦丁堡仍然存在教义分歧 罗马坚持耶稣兼具人神二性 同存与一个位格 而君士坦丁堡坚持双重本质的基督论 基督的人性被神性吸收了 如同一滴酒融入一杯水 皇帝一直试图调和双方 无果

直到查士丁Justin继位 他是一位坚定的天主教徒 他与之后于527年继位的查士丁尼Justinian展开了皇帝与教宗的和解 为拜占庭帝国重夺意大利做铺垫

等查士丁尼攻下了罗马 教宗的价值就不再那样大 查士丁尼重新偏向一性论 从而与教宗开始不断摩擦 在此阶段 皇帝仍然是高于教宗的

二、伟人格雷戈里

533年 贝利撒留在北非击败了汪达尔人 征服了非洲 随后和哥特人在意大利打了20年 造成了1/3人口的死亡 最终推翻了哥特王国 讽刺地是 意大利没有获得解放 而是变成了希腊殖民地 东部派来的官员占据了各个要职

哥特人的溃败留下了真空 574年 伦巴第人从奥地利南下 控制了意大利北部 不断侵扰罗马 伟人格里高利Gregory the Great当选教宗 他私自决定与伦巴第人媾和 引起皇帝的不满 他肩负起政府的民政指责 整饬市政城防 他坚持罗马教廷的首席权 又与皇帝产生摩擦

格里高利派奥古斯丁向英格兰传教 这让英格兰遵从了罗马教会的礼仪 并最终奉格里高利为创教之父 从此开启了宗教历史发展的新阶段 因为在英国人眼里 罗马有着不可辩驳的权威 彼得的继承人掌管着天堂的钥匙 罗马有最纯粹的礼仪 是祈福与赦免的源头

三、教廷的拜占庭之囚

公元7世纪 帝国遭受了重重压力 在西欧 斯拉夫游牧民族 尤其是阿瓦尔人Avars开始横扫巴尔干半岛 在中东 波斯帝国先后占领安条克 大马士革 耶路撒冷 在阿拉伯半岛 阿拉伯人正在兴起 占领了安条克 亚历山大里亚 迦太基

皇帝希拉克略一世610-641 为弥合“一性论”与“神人二性论” 让他的宗主教赛吉欧斯提出了“一志论” 承认基督有二性 但是只有一个意志 即神的意志 但其实这个理论还是否定了基督的人性 所以并未平息东西方的争端

726年 皇帝利奥三世 眼见帝国受挫 展开神学反思 下令破坏圣象 这造成了罗马与君士坦丁堡的极大冲突

在拜占庭统治意大利的时期 政治核心在拉韦纳 君士坦丁堡仍然是罗马合法性的来源 每一任教宗都需要帝国的委任书 在这一时期 绝大多数教宗都是说希腊语的 只有少数教宗是拉丁人

751年拉韦纳被攻陷 罗马基本摆脱了帝国的控制

四、西部诸帝国

711年 阿拉伯人横扫西哥特人统治的西班牙 732年 墨洛温王朝在高卢南部击败了阿拉伯人 751年 伦巴第人攻陷拉韦纳总督区

752年 教宗斯蒂芬二世上台 皇帝命令他协助夺回拉韦纳 教宗向篡位的丕平Pepin求助 承认丕平家族的合法性 丕平则接受了基督教卫士的角色 击败伦巴第人 将拉韦纳总督区 艾米利亚省 彭塔波利斯公国和罗马公国一并交给教宗而非皇帝 延续一千多年的教皇国Papa State诞生 这是著名的丕平献土Donation of Pepin

771年 丕平之子查理曼Charlemagne继位 查理曼统一了西欧大部 773年 伦巴第国王进攻罗马 教皇向查理曼求助 查理曼出兵灭伦巴第王国 自命伦巴第国王 与教宗哈德良建立牢固的联盟 795年 利奥三世继位 受到政变威胁 向查理曼寻求庇护 查理曼来到罗马 处死了利奥的敌人 800年 利奥为查理曼加冕成为皇帝 并进行涂油礼

858年 尼古拉斯一世当选教宗 他坚持帝国对教会有保护权 但没有管辖权 在洛林国王罗退尔的离婚事件中 尼古拉斯与帝国较量 最终胜出

尼古拉斯之后 查理曼的帝国崩溃 罗马失去后盾 教廷则变成了罗马大家族的玩物 教宗屡屡更迭 并伴随着谋杀政变 这时的教宗只是“罗马朝圣的大祭司”并不具有什么绝对的权力和威望

第三章 位于国家之上(1000—1447年)

一、教宗改革时代

1049年 利奥九世当选 从改革修道生活入手展开教会改革 10世纪 阿奎丹Aquitaine公爵威廉建立了克吕尼Cluny修道院 威廉将修道院献给教宗 表示克吕尼修道院不受任何世俗权威的管辖 11世纪中期 欧洲有了数百个克吕尼修道院

在这个时期 修道院和教堂一般都是国王或贵族建立 主教由贵族任命 收入也归“业主” 所以很多人愿意出钱购买圣职

利奥九世严厉谴责买卖圣职 俗人授职 教士结婚

诺曼人占领了西西里 诺曼人支持在西西里建立拉丁教会 利奥九世派亲信亨伯特任西西里大主教 这激怒了君士坦丁堡 宗主教Micheal Cerularius关闭了君士坦丁堡所有的拉丁教堂 1054年 亨伯特将绝罚书放在圣索菲亚大教堂的主祭坛上 然后扬长而去 两周之后 宗主教宣布绝罚利奥九世

1058年 尼古拉二世当选 颁布了新的教会选举法 教宗由七位枢机主教选举 皇帝只有追认权

皇帝亨利三世死后 德意志无力保护教廷 尼古拉二世转而寻求诺曼人的支持 依据《君士坦丁赠礼》将教廷从未拥有的如今被诺曼人占领的土地赠与诺曼人 令他们的占领被合法化 这一决定令帝国与罗马闹翻

1071年 米兰大主教去世 长大成人的亨利四世认命了一位米兰大主教 1073年 教宗将亨利四世的顾问开除教籍 从此 帝国与教宗在“俗人授职”的改革问题上彻底闹翻 1073年 格里高利七世当选 1075年 格里高利七世召开会议 认定“俗人授予职权”有罪 1076年 亨利四世宣布罢黜教宗 格里高利宣布将亨利四世绝罚 德意志的诸侯趁机作乱 要求亨利四世在一年之内与教皇和解 1077年 卡诺萨悔罪事件Canossa 但宗教改革还没有完结 叛乱诸侯选出鲁道夫与亨利对抗 格里高利再次将亨利绝罚 然而鲁道夫不久后战死 亨利之后攻占了罗马 将教宗驱逐

格里高利七世虽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成就 但是他决定性地壮大了罗马的声势与权威

二、从教廷改革到教宗君主

枢机会议逐渐变成西部基督教世界的最高法院 同时 教廷还成为了强大的精神力量 1095年 乌尔班二世号召十字军东征 发放赎罪券Indulgence

三、教宗权力的顶峰

12世纪初 教廷无论在属灵威望抑或自信上 达到前所未有的的高度 教皇拥有了越来越多的王朝装饰 例如无边的三重冕tiara的出现 象征着教宗对西部世界的统治权

英诺森三世 1198-1216 是教宗权力达于鼎盛的代表 1209年 因为授职权问题 将英国国王约翰开除教籍 迫使其妥协 并让英格兰与爱尔兰变成教宗的封邑 每年进贡1000马克 且让一位教皇使节管理英格兰教会事务

1213年将皇帝奥拓开除教籍 导致其倒台

1215年 召开第四次拉特兰大公会议 确立正统教义

阿西西的方济各发动赤贫运动 得到英诺森支持 建立方济各会

1202-1204 英诺森三世发动第四次十字军东征 拉丁人占领君士坦丁堡

四、流亡与分裂

霍亨斯陶芬王朝的腓特烈二世因为西西里的所属权与教廷闹翻 教廷召开大公会议 宣布开除腓特烈二世的教籍 1250年腓特烈去世 霍亨斯陶芬帝国四分五裂

与腓特烈二世的斗争耗尽了教廷的财力 教廷开始向欧洲的各个主教强索费用 教廷的贪腐让民间产生极大的反弹 女教皇的传说在当时盛行一时 即英格兰女教士女扮男装 当选了教皇 经常私会男宠 最终因为坐骑受惊 当众生产 而被愤怒的民众打死

1300年 博尼法斯八世宣布了第一个大赦年Jubilee 教宗承诺 造访圣彼得与拉特兰大教堂的人 可以获得完全而充分的大赦

霍亨斯陶芬王朝覆灭之后 法国入住西西里 博尼法斯八世与法国产生冲突 他向法兰西王室对教产的权利发起挑战 禁止俗人拿走教产 1303年 教宗准备开除法王教籍 但在宣布之前 就被法国士兵在亚南宜宫包围 史称亚南宜之辱outrage of Anagni 博尼法斯在受辱一个月之后去世

博尼法斯逝世之后 教会分裂成两个阵营 一派敌视法兰西 想要一雪前耻 另一派是少数 希望与法兰西和解

1309年 亲法派的克莱门特五世为取悦法王 同时躲避意大利纷乱的政局 迁居法国阿维农Avignon 直到1377年 法国人格里高利十一世才把教廷迁回罗马

1378年 格里高利十一世去世 乌尔班六世当选 但他暴烈专横 枢机主教们很快将他抛弃 宣布其当选无效 另选出克莱门特七世 教会大分裂开始 Great Schism

克莱门特七世同教廷返回阿维农 乌尔班六世则自己认命了26名枢机主教 组建了新教廷 僵局直到1417年的康斯坦茨公会议上才得到解决 会议罢免了两位教皇 选出了马丁五世 结束了分裂 但教皇的权威从此又一落千丈

第四章 抗议与分裂(1447—1774年)

一、文艺复兴时期的教宗

人文主义教宗尼古拉五世1447-1455 相信古希腊罗马的文学 建筑与艺术能够能够促成改革 从而大力投资建筑与希腊文书籍的翻译 将文艺复兴的理念植入教廷

塞克图斯四世1471-1484 建立了西斯廷礼拜堂 朱利安二世让拉斐尔画了雅典学院 1506年 圣彼得大教堂的重建开始 保罗三世让米开朗基罗设计穹顶 并画完了末日审判

亚历山大六世 朱利安二世 把教廷的腐败带入顶峰

二、基督教世界的危机

佛罗伦萨的Savonarola 展开原教旨主义运动 鹿特丹的伊拉斯谟 编纂圣经与早期基督教神学家的作品 维滕堡的马丁路德 因利奥十世为重建圣彼得大教堂而发行赎罪券 而对教会发起批判

路德强调圣保罗的一句话“义人必因信而生” 路德讲解《罗马书》时说“(基督徒)总是一个罪人 总是一个忏悔者 总是信仰上帝” 因此 善工 苦行 赎罪券 对于救赎毫无用处

利奥十世死后 西班牙的哈德良当选教宗 哈德良非常虔诚 以教宗的名义承认教廷的弊端 承诺改革 但对于路德 仍然让他忏悔

哈德良死后 克莱门特七世当选 克莱门特在帝国与法兰西之间摇摆不定 还试图削弱帝国在意大利北部的影响 这激怒了查理五世 1527年6月 帝国军队横扫意大利 洗劫罗马 教皇做了皇帝三年的阶下囚

亨利八世希望克莱门特七世支持他与阿拉贡的凯瑟琳的离婚 克莱门特七世当时被查理五世软禁 自然不能支持 英国从此与罗马翻脸

三、反宗教改革

克莱门特七世去世 保罗三世当选 展开改革 1545年召开了特伦特大公会议讨论神学与改革问题 但特伦特会议已经晚了一代人 裂痕已经无法弥合 大公会议对神职人员采用了全新的培训制度 设立神学院(seminary 即苗圃)培养出一批高素质且正直的神职人员

教皇的权力逐渐萎缩 教廷试图敦促神圣罗马帝国镇压自己庞大疆域内的新教徒 还因威尼斯与新教商人与土耳其人往来密切而停止了威尼斯的教权 即不能举行弥撒 不能施洗婴孩 不能实行基督教葬礼 但强烈的反弹让教宗不得不取消了敕令 这场教廷与主权国家的冲突表现出 教宗最后的武器(绝罚与停止教权)已经失灵 而教廷主张的普世权力在近代早期的欧洲也无用武之地

16世纪大航海时代的到来 让教廷通过传教事物大大提升了威望 16世纪 差会mission不断增加 唯有教宗才能建立新的神职系统 也只有教宗才能决断差会遇到的神学难题 (例如征服者可否奴役异教徒 中国基督徒可否保留祖先崇拜)

四、绝对主义时代的教宗

1618-1648 三十年战争以宗教名义开始 以政治结束 威斯特伐利亚合约完全没有对天主教单方面有利 气的教宗英诺森十世“诅咒 谴责 撤销 废除”这份合约 但无人理会

乌尔班八世(1623-1644)重用贝尼尼Bernini 让巴洛克艺术充满梵蒂冈 乌尔班压制伽利略对于哥白尼日心说的推崇 将其软禁

英诺森十一世与法国冲突甚多 ①教宗支持哈布斯堡和波兰对抗土耳其人 但路易十四乐于见到土耳其人牵制哈布斯堡 甚至一度与土耳其人缔约 ② 神职任命权之争 ③ 天主教异端 詹森主义教会独立于教廷存在 对大众获得救赎的可能性持悲观态度

克莱门特十一世力图在国际政治中一展拳脚 1700年西班牙王位空缺 教宗支持法国候选人 导致意大利被哈布斯堡入侵 不得已俯首称臣 导致教廷与波旁王朝的西班牙分裂6年之久

18世纪 当欧洲诸王朝逐渐加强控制 力图将教会组织纳入国家的控制之下时 教宗们发现自己的活动空间越来越受到限制

开明的本笃十四世与萨丁尼亚 那不勒斯 西班牙 奥地利缔约 作出让步 以利于教会的实际运作 (如 1753年 教宗将12000个有俸神职的推荐权让给了西班牙王室 得到了一笔补偿)教宗知道 强硬的态度一无是处

效力于教廷的耶稣会一直是启蒙时代欧洲自由主义者的憎恶对象 他们是教会蒙昧主义和教士专横跋扈的象征 1773年 教宗克莱门特十三世被迫解散耶稣会

第五章 教宗与人民(1774—1903年)

一、教会与革命

玛丽亚特蕾莎之子 皇帝约瑟夫二世代表了天主教国家的反教宗情绪 他在帝国境内肃清教宗的世俗权力

1798年 法国大革命 什一税被取消 教会财产被收归国有 教会被迫改革 神职人员变成公务员 1792年 教会注册婚姻的责任被移交给市长 公民的离婚权被承认 从此 一个政教分离的国家诞生

二、从恢复到回应

1799年法军撤出意大利 意大利北部被奥地利占领 1800年 拿破仑成为法国第一执政First Consul 并在马伦戈Marengo战役中击败奥地利 再度称霸意大利 但法国没有重演雅各宾式的攻击教会 拿破仑从法国的宗教动乱中学到了教训 并且认识到奥地利及其盟友的底牌之一就是保卫宗教 攻击不信教的法国

波旁王朝任命的主教和大革命后依据《教士公民宪章》任命的主教纷争不断 拿破仑希望借助教宗的支持 重新任命主教 拿破仑为此承诺国家支付法国教士的薪俸 并尽力帮助教皇恢复教宗国

1804年5月 拿破仑称帝 庇护七世被邀请到巴黎 为皇帝与皇后行涂油礼 增加一丝合法性 然后拿破仑为自己加冕

1805年 拿破仑接受意大利王位 不断蚕食教皇领地 教皇倒向英俄 1808年 法军占领罗马 将教廷搬往巴黎 1813年 拿破仑从俄国战败而归 1814年 拿破仑退位 教皇返回罗马

后拿破仑时代 教皇与反动势力结盟 在欧洲 思想家们开始反思大革命的破坏性 重新发现旧制度和传统的价值

1819年 约瑟夫·迈斯特伯爵Maiste提出越山主义 Ultramontanism 他出版的《论宗教》中反省大革命的恐怖 主张一切王权绝对需要将教宗权位奉为典范 他提出 人类社会的稳定需要绝对权威的支撑 天主教恰好提供了这样的支撑 越山主义渐渐成为天主教思想的主流

意大利民族主义的烧炭党人开始活动 1830年 法国革命 波旁王朝被推翻 路易·菲利普的资产阶级王朝取而代之 1831年意大利民族主义起义 孕育出马志尼Mazzini的青年意大利运动 教宗国大部被占领 教宗不得不请奥地利出兵镇压

三、庇护九世:越山主义的胜利

庇护九世(1846-1878)虔诚开明 推动了一定程度的政治改革 (特赦了一批革命分子) 意大利人希望组成意大利联邦并由教宗担任总统 但教宗拒绝支持意大利民族主义革命 1848年 罗马爆发革命 加里波第与马志尼成立一个反教士的共和政府 教宗逃亡 1849年 法军以教皇的名义占领罗马 1850年 教皇返回罗马 从此只能依靠法国与奥地利帮助他镇压叛乱

意大利统一的重心移到维克托·伊曼纽尔二世治下的皮埃蒙特 首相加富尔推行世俗化政策 教宗国被其逐渐蚕食

廉价的大众印刷品与大众传媒让庇护九世的形象变成了大众化的图像 从非洲到美洲 每个天主教家庭都有可能悬挂着教宗的画像 朝圣者搭着蒸汽船和火车蜂拥进罗马朝圣 这让越山主义运动声势浩大

英国越山主义领导人是西敏寺枢机大主教曼宁Henry Edward Manning 1869年 庇护召开大公会议 即第一届梵蒂冈大公会议First Vatican Council 这次会议上 曼宁和其他越山主义派主教将“教皇永无缪无论”定为信条

1870年 普法战争爆发 拿破仑三世将罗马的驻军尽数抽调 法国战败 9月 维克多·伊曼努尔攻占罗马 结束了教宗在罗马一千五百年的统治

四、自由面孔下的越山主义:利奧十三世

利奥十三世1878-1903 是坚定的越山主义者 他让教廷成为教会决策与决断教义教诲的核心 但是他的自命不凡和虚妄 让他力图扮演国际事务的仲裁者与世界政治网络中心的资深政治家的角色 其结果自然没有任何成效

第六章 上帝的谕示(1903—2005年)

一、绝不妥协的时代

19世纪末 教皇丧失世俗权力 但其属灵地位和象征性的权力达到顶峰 他是永无谬误之人 是基督教会毋庸置疑的首脑 世界的良心

教宗垄断了天主教各国的主教任命权

庇护十世1903-1914 第一位农民教宗

二、抨击现代主义

天主教的圣经学者、哲学家、神学家开始研究接纳现代性 探索基督教的早期源流 研究康德黑格尔 将教会视作一个不断成长变化的复杂有机体 但这些智识主义的尝试被庇护十世无情镇压

三、独裁者的时代

本笃十五世1914-1922 在一战中花费大笔金钱救助伤残与难民

庇护十一世1922-1939 与欧洲各国签订一系列协议 保障教会权益 组织欧洲生活的世俗化 其中1929年和法西斯意大利的协议最为重要 协议保障梵蒂冈的独立 教皇拥有自己的邮局和广播电台 教会法与国家法同样有效 教会掌管天主教婚姻 公立学校教授天主教教义 经济补偿

作为回报 庇护十一世积极支持墨索里尼 1929年的选举中 绝大多数意大利神职人员鼓励他们的会众为法西斯党投票 1933年 与纳粹德国签约 两次协约的另一个代价是两国的天主教政党被解散 丧失了一个反抗极权的中间机制

庇护十一世厌恶民主 但终究不是法西斯 在生命最后几年 他与法西斯越闹约僵 发出通谕谴责纳粹的种族主义

庇护十二世1939-1958 对纳粹的立场模棱两可 但是坚决反对共产主义 他坚信共产主义将终结教会的自由 在二战之后 梵蒂冈在意大利积极支持反共联盟 加强与美国的联系 开除支持共产党人的教籍 成功让意大利保留在了西方阵营

四、梵二会议时代

约翰二十三世1958-1963 改革了教会 改变了世人对教会的看法 拥抱现代性 谴责“正义战争”的概念 1962年召开第二次梵蒂冈会议 开放教会 重新划定了所有曾经不容改变的界限

《万民之光》教令是核心文件 承认俗人在教会生活中的地位 强调基督的教会存在于罗马天主教会之内 但并非就是罗马天主教会 从而承认了其他教会的灵性现实 同时在坚持教宗首席权的情况下 提出所有主教和教宗一起分担教会的职责

《宗教自由教令》最具革命性

保罗六世1963-1978 在梵二会议的基础上推进改革

五、教宗沃伊蒂瓦

波兰人卡罗尔·沃伊蒂瓦Karol Wojtyla 当选约翰·保罗二世(1978-2005) 1979年返回波兰 1/3的民众聆听了他的演讲 凝聚了民族信心 促成了1980年团价工会的诞生Union Solidarity

沃伊蒂瓦是越山主义者 刹住了梵二会议以来的权力下放趋势 但在其他方面他很开明 公开对教会历史上对犹太人的迫害损害女性尊严 对东正教徒的罪恶 反对人类自由和宗教自由 而道歉

六、我们现代的生活方式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