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不可不知的科学》读后感摘抄

《不可不知的科学》读后感摘抄

《不可不知的科学》是一本由【英】约翰范登著作,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8,页数:2017-11-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不可不知的科学》读后感(一):《不可不知的科学》——藏在我们家里的科学原理

科学是个高大上的名词,总让人觉得是高高在上的,其实科学就在我们身边,我们的衣食住行用的每一个物件里都包含着科学的原理,科学的应用已经成为我们每天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了,现在,科学带给我们普通人的小小便利都大大超出曾经的帝王奢侈的享受了。

《不可不知的科学》是海豚传媒为孩子们打造的一本感知身边物品中蕴藏的丰富科学原理的科普绘本。在这本绘本中,孩子们可以知道电是怎么来的,门铃为什么会发出响声,洗过头发之后呼呼响的吹风机为什么可以把头发吹干,好吃美味的披萨是怎么做出来的,为什么一按按钮马桶就会把臭臭冲走,冰箱为什么里面冷外面热,电视机里的人和物是怎么进到屏幕里的,小小的手机里怎么会藏着那么多的东西,大街上来来往往的汽车是怎么跑起来的,等等,如此多的疑问都可以从这本绘本中找到精确的答案。

以往,被孩子们问得瞠目结舌的问题,可能我们作为家长的也是一知半解,现在通过这本科普绘本,也可以解答我们心中长久的疑惑,大人和孩子一起探究生活中出现的那些科学问题,会让孩子和父母有更多的共同话题,而且,绘本中出现的这二十八个物品的深度解析只是一次抛砖引玉,通过对绘本中的问题的详细了解,孩子们心中的疑惑得到解答的同时,会激发起他们探究日常见闻中的更多事物,而且他们也不会在满足于仅仅了解事物的表面特征,他们会多问出更多的为什么,深究蕴含在这些事物内部的深层原理,这种探索真理的思维方式就会变成他们成长成材过程中的一种习惯,长此以往,孩子们看问题就不会浮于事物的表象,其认识事物的深度就会远超我们的期望,对他们以后的人生道路将大有助益。

一本身边的科学绘本,所能带给我们的收益不止是这些知识本身。

在看到绘本名字的时候,你也许会因为对科学二字高高在上的第一印象而觉得其内容恐怕会有些晦涩难懂,心中会有些疑惑,绘本中的内容是不是对孩子们来说难以理解,孩子们能不能看得懂呢?

这本绘本虽然讲的是物品的科学原理,不过并不枯燥难懂。

首先,绘本中出现的物品绝大多数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孩子们与它们没有心理距离,也许在他们心中对这些事物已经存有此类的疑问,家长们或许也曾注意过孩子们对这些事物表现出的好奇心。一个人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会更容易深入学习,会更专注于所学的东西,这样的学习效果是最佳的。

其次,绘本以科普为主要卖点,其主要对象是孩子们,如果不做得有趣,就难以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如果是那样的话,科普绘本就是失败的。这本《不可不知的科学》是从英国引进的,其作者约翰·范登是国际知名的畅销科普书作家,他将科学原理用精美的手绘透视图透彻而细致地展现在孩子们面前,而且在手绘插图中加入了大量衣着、神态、动作各具特色的小人,这些小人根据绘本中物品内部零部件的特征做出很多夸张有趣的动作,这些动作与场景结合的非常贴切,就像是他们本来就在这些场景中一样,孩子们在认识物品原理的过程和观察寻找这些小人的过程高度重合,这就让学习科学原理的过程变得妙趣横生了。

这两个特点就足以让孩子们发现探寻科学原理的过程也可以如此好玩,就会自发地反复翻看,乐在其中了,多次的重复之后,这些身边事物的科学原理就会内化为孩子们自身知识体系的一部分,在将来相应学科的学习中,就更容易理解相应的科学问题,而且会理解科学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促进他们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

《不可不知的科学》读后感(二):科学知识给孩子讲起来难懂,看看这本《不可不知的科学》好玩又有趣,通俗易懂

几天一位家长吐槽,孩子小学一年级了,稍微认识点字,就喜欢各种问,大都是关于科学,说实话,这些答案内容直接给孩子讲,晦涩难懂。孩子不喜欢,而且她自己也觉得不好讲,孩子还总喜欢各种问,随便敷衍吗?

关于科学的内容,不能随便讲,但是如果说是非要了解,怎么讲才能让孩子开心接受呢?

刚好我带孩子看过这类绘本。《不可不知的科学》这本绘本由国际畅销科普书作家约翰 范登全新作品。蔡莲莉翻译,由海豚传媒出品,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

这本绘本是精装绘本,大开本,大视野,内含75页。书中的绘图精致,既有科学的严谨,又不乏绘本的幽默。部分内容,对开式的设计,让绘本可以伸展,平铺,大画面看着方面。

1 阅读群体

这是一本科普绘本,和普通的绘本,一本讲一个故事的内容是有区别的。适合7-12岁的小学生独立观看。当然小不点也可以读,亲子共读,大人给宝贝讲讲,还是还是能接受一些的。

2绘本具体讲什么?

上面我们说了这是一本科普绘本,这本绘本里讲的是什么科学知识呢?

在这本《不可不知的科学》里面,讲述了关于电、水、天然气的运用,产生,以及我们在生活中用到的这些电器,交通工具等等,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物品,它们是如何工作的。

前几天,孩子问我面包哪里来的,我反问她,那你觉得是哪里来的呢?她说面包店买的。我又问那面包店怎么做的呢?她想了想就是面包师傅烤出来的啊。我继续问,怎么烤,面包是用什么做的呢?

孩子说是面粉吧,用烤箱烤的啊。我说没错,但是要知道面粉是怎么获取的,烤箱怎么工作的,你肯定不知道了吧。孩子点头说是。

于是,我们就打开这本《不可不知的科学》这页---《做披萨》,看看披萨是如何从原材料到人们的嘴边的。

从比萨饼皮的配料:

1 小麦 小麦到磨成面粉,需要从种植到收割,脱粒,扬谷,最后送去面粉厂磨面。

给孩子讲这些,孩子有疑惑,老师说过麦子收割时候直接有收割机,收完已经进行脱粒了,就没有这个步骤了。

我说对,大部分地区是这样的,包括扬谷,机器都可以做到。但是也有部分地方,机器到不了。还需要人工收割,需要人工脱粒,扬谷的。作者告诉大家这些就是,让大家了解,面粉就是这么来的。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这是目的。孩子郑重其事地点头,明白了。

2盐 盐是从哪来的?盐矿来自地下,人们从盐矿开采出盐块来,经过碾碎,烘干结晶盐,最后包装,出售。盐是国家管控的,没有私有化。

3橄榄油 橄榄生长在温暖的国家。人们从树上摘下橄榄,用螺旋榨油机榨汁,将榨出来的橄榄汁装进瓶子,这些就是橄榄油。再被送去各家各户。

4糖 糖来自哪里?这本书上说的是,来自一种叫做甘蔗的作物,人们收割成熟后的甘蔗,将甘蔗煮成糖水,加热,待水分蒸发完,留下的就是结晶糖。

我给孩子说这位作者是英国人,可能他们国家就一种作物可以提出糖来,在我们国家除了甘蔗外,还有甜菜,也是从中获取可以提供我们日常所用的糖。

5酵母 绘本里作者告诉我们,酵母是一种真菌,生长在温暖的缸或桶里。等它成熟后进行干燥处理,然后切块成酵母。最后售卖。

在我们国家,我们生活中常见的酵母是粉末,小颗粒状的。

看看,通过这一页的内容,我们了解到比萨饼皮的配料就要这么多。后面比萨的制作过程,混合面粉到揉面团,再到表层配料,直到烤箱出来,复杂的工序,需要十个步骤。

后面还有讲述比萨的配料,也像前面的饼皮的配料介绍一样,细致的讲述从播种到收获,再到人们的餐桌上。而且还有一张很详细的配料分布图,告诉我们他们来自世界各个地区。

这就是科学,详细周到的介绍了一张比萨饼,从原材料的起源到制作,直到送到人们嘴边的过程,有逻辑,有线索,配图和文字都很精致,孩子越读越有兴趣。

讲述的这些知识呢,也是孩子比较感兴趣的。家长和孩子一起读,也能增长不少见识呢。

全书中有料理机,微波炉,智能手机,电视机等等,很多这样的介绍。而且每类别介绍,形象逼真的图案,还有批注,科学严谨的讲述知识,而又不乏幽默,让孩子顺着这个科学主线,学到更多的知识。架构自己的认知体系。

作者对科学了如指掌,要不然他对这些名词,专业术语这么运用自如呢?科学的东西马虎不得,但是如果说大部分的内容,让孩子去理解,确实有点难。而这本《不可不知的科学》,恰当地出现,满足了科学的严谨,又是绘本,让孩子欣然接受,增长见识。

在这本书的最后面还有中英文对照,对于学英语的小朋友,可以顺便增加英语专业词汇量,这也是一举多得,收获满满啊。

我是豆小米妈妈说,欢迎大家关注我,分享育儿知识,阅读好书,大家一起学习进步!

《不可不知的科学》读后感(三):激发孩子科学兴趣的科普绘本

《不可不知的科学》:[英]约翰·范登 等 著 / 蒂姆·哈钦森 绘 /蔡莲莉 译/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 / 2021-2 /

《不可不知的科学》是国际知名畅销书作家约翰•范登(John Farndon)《不可不知》系列儿童科普绘本之一,该册的主题是科学,由海豚传媒引进,目标读者是7-14岁的孩子。与该系列其它主题一样,科学分册延续了科学性和趣味性的特点。(其它分册的介绍见书评——《不可不知的人体》:人体生物知识的少儿科普读物)

从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事物着手,向孩子灌输知识,是润物细无声的家庭教育中,有效的一个方式。《不可不知的科学》一书选取的就是贴近生活的一些事物,来引导孩子探究背后的科学原理。

书中从我们家里所需要的光、水、食物作为切入点,介绍了电、水、燃气等家用能源的供应,以及家用电器(门铃、吹风机、电视、冰箱、吸尘器、烤面包机等)、手机、3D打印机、马桶抽水箱、汽车等生活必须品的工作原理,甚至飞机、火箭、卫星、深潜器等高精尖的科学都有介绍。

可以说,水里游的、路上跑的、天上飞的、家里用的,21世纪与我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主要电器、设施,书中大多数都覆盖到了。同时,书中还涉及到供电、排水、电信、垃圾处理等与生活相关的水电工程。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一种看不见但又无处不在的神奇的能量——电。不管是给我们带来光明的电灯,还是给我们带来舒适生活的空调、冰箱、电视机、洗衣机、电饭煲等家用电器,它们都要依赖电来进行工作。在今天,电的应用非常广泛,如果离开了电,我们的正常生活将受到极大影响。

那么,家长要如何给孩子解释,电是如何来到家里的呢?

作为现代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能源,书中在开篇就介绍电的产生和传送原理。火电站、核电站和水电站通过水的加热或水的冲击,带动涡轮机迅速转动。涡轮机带动缠绕在上面的铜丝,在巨大磁铁的两极之间转动,这就是发电机,转动的结果就是产生了电流。这就是发电站产生电的原理。

接下来,我们还需要把电从发电站传输到用户家中。首先要通过变压器对电流进行升压,然后通过高压电缆进行长距离传输,当电到达我们所在的城镇时,会因变压器的作用而降压,进入总线,最后通过分支电缆通往千家万户。

通过9个环节的介绍,我们不仅了解了电产生的物理原理,还知道了电是怎么从发电站传输到家里的。更关键的是,书中把电的产生到应用的全过程用流程图画了出来,在让小读者们学到知识点的同时,还能够从整体上掌握电力工程的科学原理。既关注单个知识点,又关注知识点之间的连接,无形之中培养和强化了系统思维的习惯,而这种系统思维习惯对于构建知识体系是非常有益的。

同样的叙述方式和绘图,贯穿了全书始终。从后面的章节中,我们将学到供水系统、垃圾处理系统等工作原理。

相比较于水、电这些能源,今天的孩子可能对智能手机更感兴趣,也接触得更多。那么,家长能否在孩子玩手机的时候,引导他们探索智能手机的工作原理呢?

只要翻开书中第45页,就可以轻松做到这一点。书中的介绍非常浅显。对于智能手机,我们可以看到,它是由操作系统、电池、USB接口、SIM卡、声控、存储器等6大部件构成。每个部件都有它们独特的功能,书中用两三句话就给讲清楚了,比如SIM卡,它是一张手机的身份识别卡,用于储存客户的信息,没有SIM卡的手机不能打电话、发短信或连接入网。

此外,书中还介绍了触屏技术。用惯了触屏手机的你,是否了解触屏技术的原理呢?原来,手机屏幕一般都遍布着微小电流,当手指接触屏幕时,会切断电流,这样手机就知道你的手指触摸了屏幕的哪个地方,接着,你就可以进行各种触屏操作了。是不是很简单、但是很神奇的原理?发明触屏技术的人一定是个天才!

相信看完这本书的孩子,特别是男孩子,会迫不及待地想要拆开家里的各种电器,好对照书中的介绍来一探究竟。

如果你的孩子哪一天有这种需求和举动,希望你不要拒绝,因为好奇心是最好的老师。而激发孩子对于科学的好奇心,我想,也正是这本书的使命吧。

《不可不知的科学》读后感(四):《不可不知的科学》1岁娃爱上7岁娃的绘本,这是一本什么神书?

文/辣妈Abigale 我一直坚持认为,判断一本童书好不好的首要标准,是看娃是否喜欢。 这本《不可不知的科学》,我之前看过部分电子版,觉得很是欣喜。我觉得待帅宝长大一点,也定会喜欢。

《不可不知的科学》封面

前两天收到书,包裹尚未完全拆开,就被帅宝眼疾手快地抢了去。他指着封面“呜呜啊啊”地讲了半天,又快速翻到“汽车”“喷气式飞机”以及“火箭”那几页,拉着爸爸给他讲。 我跟爸爸都乐翻了!这小家伙,怎么快速找到他喜欢的“交通工具”的?能看懂么?毕竟,这是写给7~14岁孩子的科普读物,而帅宝才1岁多。 事实证明,帅宝不是图一时新鲜。这两天我但凡想要拿书来看,他都蹭在旁边翻到那几页,不厌其烦地让我反复讲给他听。 单从这一点来讲,这确是本难得的好童书! 01 初见惊鸿一瞥 从大人的角度,我最初首先被这“工业”又不失生动的画风吸引了!整本画工规整又有点夸张,色彩对比明艳又不浮夸,细节处理恰到好处,让我禁不住想动笔画起来。 翻开内容,一眼就知道孩子们绝对会喜欢。因为画面太丰富了!都是我们身边常见的事物,细看又似乎不完全是。这种熟悉又带着点未知的意味,就像一只让人心里痒痒的钩子,勾着孩子们的心想要去一探究竟。 整体外观高大上,16k大开本,内页是厚实的铜版纸,全彩手绘透视图,好童书的特点它都具备。 我本来觉得这跟我喜欢彩铅有关系,但帅宝显然也很喜欢这画风。说明应该大部分孩子都会喜欢。

喜欢这画风

02 再看值我所爱 好东西经得起细究和推敲。 1、大师手笔 选择好童书的另一个重要标准,是选择好作者。 本书作者约翰.范登,拥有剑桥大学科学和英国文学双专业背景,是国际知名的畅销科普书作家。曾出版过超过300本图书,获得过“美国国家图书奖”等诸多奖项,4次入围世界科普图书殿堂级奖项“安万特科学图书奖”。 绘图师史蒂夫.弗里克,是《神奇的动物》《有趣的骨头》等插画作者,也是英国著名的插画家和画家。

2、包罗万象,由浅入深 从日常的水、电、太阳能、门铃、冰箱,到稍微远一点的跨国信件、垃圾处理、烟雾报警器,再到更远的发射火箭、发射卫星、喷气式飞机,内容包罗万象,应有尽有。 这些东西我们大多听起来熟,但说到背后的原理,似乎不是那么容易说清楚。 本书就从我们熟悉的现象入手,再配以图解,由浅入深,用十分凝练的语言概括出主要原理,自然而然地串起了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非常容易让人理解。

内容包罗万象

3、生动有趣,专业科学 科学并不全是枯燥乏味的,本书很好地诠释了这一点。 8张神奇拉页,展现全景工作流程,用漫画的形式表达专业的科学,毫不违和。

神奇拉页,展开有四页书那么长

图中的小人儿你发现了么?非常可爱! 而且文字与配图相得益彰,显得既生动有趣,又专业科学。 拿烤面包机为例,立体的金色构图让人感觉真实温暖。烤的过程,从烤制原理、关键设置、烤色控制、放入面包、时间控制,到最后弹出面包,像看一个操作步骤,又像亲自动手操作了这一过程,十分带感! 不知不觉中,你就已经轻松了解了烤面包机的工作原理。成就感满满有没有?

烤面包机的工作流程

03 常看常新 帅宝现在喜欢,主要基于生动的配图和吸引男孩的机械形象设计,对于具体的原理,肯定短期内难以理解。 但我相信随着孩子认知的不断提升,他会逐渐发现越来越多的东西,可谓常看常新。 而本书的设计,也是从生活到太空,从具体实物到抽象原理,从日常熟悉到不熟悉……让孩子一步步去探究,从好玩到了解真相,最后认识原理。 深涩的科学知识,就可以这样轻松学起来。

尾声 对于成年人朋友来说,本书的很多东西我们常见或者常用,还有不少不常见不常用的,所有我们了解和不了解的机械原理,都可以通过本书找到科学解释。 一本正经讲绝不枯燥的道理,一本特别值得亲子共读的好科普。

——End

《不可不知的科学》读后感(五):能答孩子“十万个为什么”,能解宝妈尴尬窘境的科普读物,来了

不知爸爸妈妈们有没有遇到这样的尴尬:

孩子看到滚筒洗衣机工作,抱着洗衣机就追问:为什么转转转地,脏衣服就干净了?是不是我到洗衣机里也能洗干净,再也不用洗澡了?洗衣机都是怎么工作的?

孩子上完厕所冲马桶时,按了一次又一次水,疑惑地问:为什么水箱里的水能有那么大的力量,黏黏的便便也能冲走?那水箱里的水又是哪里来的,是怎么来的?

洗完头发给孩子用吹风机时,娃又问:为什么吹风机的风会那么神奇,想要热风就热风,想要冷风就冷风?

成长中的孩子,就是移动的“十万个为什么”,老母亲好不容易把脑海里那点关于物理、科学的知识给掘地三尺,给孩子科普后,看着孩子那朦胧的小眼神,直接败北。解决了这次,下次孩子看到吸尘器、料理机、天然气管道,问题又来了;甚至电视里看到的火箭、卫星、潜水艇,孩子也来问,老母亲是一次再一次的败北。然后,孩子眨着无辜的小眼睛:“哦,原来妈妈也不懂呀!”此情此景,就问你扎心不扎心。

其实倒不怕自己在孩子心中会没有所谓的权威感,毕竟社会分工化,谁也做不了全能。而是怕自己的无知会打击到孩子的好奇心,对这个世界的探索欲。做一个成长型的父母,与孩子一起细心观察世界,认知世界,探索世界,其实也是爸爸妈妈对孩子最好的陪伴。

拿最近跟孩子共学的《不可不知的科学》来说事,孩子是念念不忘,看了一遍又一遍。而这也真的是一本可以解决妈妈的所有尴尬,专治孩子的各种为什么的科普书。

先上个目录:有日常生活中孩子能用到的吹风机、电冰箱、电视机等,够接地气;有孩子能看到听到的发射火箭、发射卫星、喷气式飞机等,够高科技;有孩子感兴趣的天气预报、垃圾处理、跨国信件传递等,涉及范围够广。曾被孩子追着问为什么而答不出的老母亲,是不是瞬间就扬眉吐气了。

而这本书,其实也给孩子建立了正确的科学观。所谓科学、高科技,其实一直不神秘,就在我们的身边,时刻能看到用到。因为这些发现,让我们的生活更方便,更美好。试想,假如我们生活中碰到什么难题,大家都进一步去钻研它,会不会有新的发现,有没有可以让我们的生活更高质量更进步。哈哈,先给孩子一个正确三观,孩子的未来,那是无限的可能。

说到什么电器原理,电机设备等,咱第一个感觉是不是好复杂、好深奥、好难懂?我一个物理渣,学生时代都学不好,现在听到更是直摇头。但当我看到本书时,瞬间好羡慕现在的孩子,要是我曾经的物理老师也有这水平,我的理综成绩起码能翻一番,很是通俗易懂,细节呈现更是了不得。

话不多说,直接上张图,大伙感受一下。比如这张滚筒洗衣机工作原理图,困恼我儿子许久的疑惑,一张纸就给搞定了。

从选择洗衣模式开始,到脱好水拿出衣服为止,每一步详细解析;洗衣机的内部构造,更是用上直观多层图,从安全锁、橡胶垫圈到带洞不锈钢内桶,滚球轴承、减震弹簧,再到恒温器、电机、传送带、排水泵等,洗衣机的五脏六腑一览无余,清清楚楚;为何要使用这些零部件的原因阐述,更是简洁明了;

这下,哪怕孩子问的问题再刁钻,咱爸爸妈妈都不怕不怕啦。

和孩子共读的时候,有一个现象特别搞笑:明明是一本正儿八经的科普读物,却被我们俩当成了数“小人”的游戏书,不知道是作者的特地为之,还是儿子的脑洞特别大。

看图片的细节,每一页都有忙忙碌碌的“小人”,他们的活灵活现,除了给阅读者视觉上的新鲜,更是促进阅读者理解和加深印象。而我们的恶趣味就是数每页纸上小人的个数,以及畅想他们是如何生活的,能创造出怎样的新生代科学。故事里延伸出新故事,是孩子的天马行空,也是绘本抛砖引玉的魅力所在。

不过,虽然书都快被我们“玩坏”了,可本书却还是一本权威的科普读物哦。书的作者约翰·范登拥有剑桥大学科学和英国文学双专业背景,更是享有国际知名畅销科普书作者的美誉,获得过“美国国家图书奖”等诸多奖项,4次入围世界科普图书殿堂级奖项“安万特科学图书奖”,而这次合作的绘画师史蒂夫·弗里克也是英国著名的插画家和画家,曾创下不菲成就。他们的强强联合,怪不得孩子、成人的眼球都被抓得牢牢地。孩子喜欢看、愿意看,就是硬道理。

孩子身边的那些《不可不知的科学》,咱们都重视起来,揭开”科学“的神秘面纱,给孩子一个正确的科学观。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