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Skin in the Game》的读后感大全

《Skin in the Game》的读后感大全

《Skin in the Game》是一本由Nassim Nicholas Taleb著作,Random House出版的Hardcover图书,本书定价:GBP 21.50,页数:32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Skin in the Game》读后感(一):Taleb自己就并不Skin in the game - 观点有趣,论证欠缺

这本书的观点还挺有趣的,简单概括起来:

- 如果一个人不需要对他的观点负责,不会受到切肤之痛的惩罚,不要相信他的观点和行动。比如在学术界,用同行评审来决定论文的好坏,而不是论文的实际结果来评定论文的好坏,没有反馈机制,都是不可信的。

- 在游戏中收益会不平均分配,但是如果和个体承受的风险相对应,那就是公平的。比如创业者因为承担了更多风险,就有更多收益。比起直接继承上一辈财富的富二代,就会收到更多尊敬。

这里有趣的是,套用Taleb自己的观点,他并没有足够的经历去支持讲透他的论据,因为他自己没有skin in the game。我们看Taleb自己的个人经历,之前是做交易员,后来做教授。他所工作的都是相对精英扁平的组织架构,既没有创过业,也没有在大型机构或政府里工作过。

一方面,Taleb在讲到自己从事过的行业,比如交易员和学术工作时,还是能够举出很生动的例子。比如在论证自由的代价时,他说到最好的推销员和最好的交易员都可以暴脾气,因为他们能够创造利润。但是他们的价值就在于能够创造利润,如果他们亏钱了,就会被解雇。

另一方面,Taleb在讲到其他领域的例子时,就非常晦涩难懂,引经据典。比如引用汉谟拉比法典里的一条法律来说明,人要对结果负责,但是没有解释这条法律的起源和执行难度,让人很难和现实联系起来。而他对于创业者和大公司的高管有着比较简单的划分,比如创业者就是skin in the game的,大公司高管就是skin不在game的,创业者承担更多风险就应该拿到更多的奖励。但是现实情况往往是更加复杂的,比如有的创业者会玩金融骗局或夸大产品的功能,转嫁产品的风险。

整体来看,是一本非常有趣的书,可以打开一些新思路。但是论据有点弱,还是要结合自身实际来吸收。

《Skin in the Game》读后感(二):美国愤青教你识别大骗子

说Taleb是美国愤青,并无褒/贬之意,只是看这本书,他呆谁骂谁,从Steven Pinker到Susan Sontag,而且满口的Fuck/Asshole,看的时候我就想: 有钱就是爽啊,想骂谁就骂谁,甚至都不鸟读者是否喜欢这种风格。我个人喜欢这种风格的原因:只有这样,作者才能畅所欲言地表达真实想法,而不是为了讨好读者写些垃圾。当然,使用这种风格不代表他实际表达的东西就不是垃圾。

总体来说,他提的这个观点Skin in the game对我还是非常有启发意义的。说到底,这个道理本身并不多么深奥,我估计很多人跟我开始一样,觉得作者为了这么个一两句话能说清的东西划拉了200多页是不是有点硬凑书?耐着性子读完,我发现不在于这个道理的深浅,问题在于日常的实际生活中,我没意识到这原则的广泛适用性,从国家政策的制定,到个人投资的抉择,都可以应用这个原则来判别对方是骗子还是风险承担者。那些一边号召大家武力夺回XX,一边把自己孩子老婆移到国外的,就是Taleb抨击的典型大骗子。公募基金为啥收益这么差?管理人自己的钱/收益跟基金收益没关系啊。真信中医的粉丝,应该身体力行去看中医啊。

作者并延伸讨论由于没有Skin in the game导致的系统的脆弱,融入了演化的观点,也是相当有启发性的。

当然,我觉得这书还是有些地方有点啰嗦/无关主旨,比如动不动没来由地把Steven Pinker拉出来骂几句,也并未给出很硬的逻辑/数据去认真驳斥Pinker,感觉Taleb是真讨厌Pinker啊。不过我感觉作者嘲讽Susan Sontag还算合题:Sontag那么反对市场,诚实的做法本来就应该是不要接受市场带来的产品/服务。

另:Taleb在这本书里很多地方有点双标。比如前面强调要简洁,说什么复杂的方案都是伪专家的忽悠。回头批判转基因时,又强调生态系统的复杂性,说实话我没读明白他反对黄金大米之类的具体理由,感觉跟孟山都杠上了。

《Skin in the Game》读后感(三):肉疼的重要性

万维钢精英日课2解读

跟人打交道有两个规则,一个叫“黄金法则”,一个叫“白银法则”。黄金法则是说,你想让别人怎么对待你,你就怎么去对待别人。白银法则就是孔子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要是不想让别人这么对你,你就不要这么对别人

尼采有一句话,“我的好邻居啊,对所有人的同情将会是对你的暴政。”——对所有人都好,就等于我对离我亲近的人不好。塔勒布的政策是谁跟我近我对谁好,那么结果就会有更多的人愿意跟你近,跟你形成利益共同体

雇员在公司有利益攸关,所以有忠诚度。公司替雇员遮挡了风险,雇员获得稳定,代价是不自由。想要自由,你就得独自面对风险

知识分子用“科学主义”代替科学,用数据、图表、公式和参考文献包装科学,但毫不在乎自己的结论是不是站得住脚。同行评议是个没有办法的办法,学术研究越来越专业化,除了同行,别人也没有办法评议。真正的评议应该让时间评议、让波动性评议、让脆弱评议

代理人出于自身的利益会告诉你一个扭曲了的世界。代理人会把自己包装起来,把问题过度复杂化。我们要透过包装找到真实的东西,才能做出更好的判断

行胜于言。如果只听别人说,不研究他们怎么做,你对世界的认识就会有重大的偏差。宗教给严肃对待它的人提供了一个“理性”的生活方式。

所谓损失厌恶,其实是人们本能地反感这种赌博游戏,这是一种防微杜渐、矫枉过正、勿以恶小而为之的态度。这个道理就是空间上 —— 也就是同一时间一群人的集合 —— 的数学期望,和时间上 —— 也就是一个人连续去很多次 —— 的数学期望是不一样的。在数学上,这就叫“没有遍历性”。如果空间上和时间上的数学期望相同,就叫“有遍历性”。

要避免所谓的“尾部风险”。在正态分布曲线里面,尾部发生的概率看似很小,但是它对应的后果极其严重,也就是标准的黑天鹅事件。

《Skin in the Game》读后感(四):永远有趣的Taleb

我对Nassim Taleb的崇拜,一直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准,一方面随着生活阅历的增加,我越来越能理会他的一些见解,但另一方面随着他自己的成功,他的傲慢也越来越明显。即使如此,抛去Taleb的攻击性和自己的逻辑问题(详见文末P.S.),他说道的很多地方依然让人有杨过听觉远时有人点破自己隐隐悟到的道理时的感受。

这本书从本质上是过去Taleb自己很多想法的延伸,其中我觉得最有趣的点之一是他通过探讨利益不一致问题,延伸到了一些更为本质的问题,如知行的问题。本质上知和行是两个领域,常有交际但泾渭分明。一些逻辑和道理上成立的事情,在现实的规律和局限性面前不堪一击。Taleb强调的是尊重现实结果,也就是“行”,而不是“知”本身的逻辑。从这个角度来讲,“知”范畴唯一重要的就是其对“行”范畴在现实结果所能产生的影响。我个人对这一点的感悟主要来自于这几年的工作经验。以融投管退为例,读万卷书虽然有益,但本质上对事情如何运作的帮助远不如自己实操一年半载强。

当然,任何Taleb的作品,有趣的都不止是一个点。看此书另一个有趣的地方是看Taleb这样的明白人和其他明白人。仅和最近读的印象较深的几本书对比印证,可以看出Taleb本人的道德观是古典主义的,所以推崇的是西塞罗推崇的美德,而这个美德是从自身向外逐步扩大的,和《大学》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延伸颇为相似。Taleb说的“先活下来”的策略和对Extremistan的注意又和Munger关于不要亏本金和对lollapalooza effect的重视很相似。

当然,Taleb本人的理论虽然自成体系,但也不是没有问题。比如,如果真的完全尊重现实,那么Taleb对于行的推崇显然也只是理论上的以及在实际中行不通的,因为被他所鄙夷的完全在“知”的世界里混饭吃的人不但很多,而且很多还都混得很好。这种“知”本身已经是“行”的一部分。由于天生技能不同,有些人是靠他人赏识吃饭(知),有些是自己自力更生(行),大家只是偏好才能不同,选择承担的风险和收益不同,并无高下之分。

抛开Taleb的道德体系不言,仅从纯功利的角度来说,那么Robert Robin这种可以转让风险的人无疑是最霸气的。这种人知道“知行”的区别,只是选择用这种智慧来无风险套利,并且可以随意混淆两者之间的界限来为我所用。次一等的人是Taleb这种,“知行”两者都擅长,但无法为了利益随心所欲者。普通人来说,能做到“知行”两者有一个擅长,已经很可以了。比较可怕的是“知行”都不擅长,无论选择哪一项无法在自己的游戏规则里获胜,比如一个只动嘴的人其实本身智商有限,或一个自认为行动力强的人其实动起手来还不如动嘴的。但可怕的是,一个人不知道自己参与的是哪个游戏,以及游戏到底是什么规则。

P.S.:亚马逊的书评中往往有几个深度远超于所谓知识分子,这本书亚马逊得分最高的负面评论就值得一读。

《Skin in the Game》读后感(五):生存靠的是米饭,吃“诗”不饱肚

《Skin in The Game》是我读的第一本Mr.Taleb的书,也是他《Incero》(意大利语,犹豫不决,举棋不定的意思)系列的最后一本(到目前为止)。在了解各路大神对于这个系列的评价之后,我觉得有必要去读一读《Fooled by Randomness》以及赞誉丰盈的《The Black Swan》。

读《Skin in The Game》的机缘,恰巧是不理解这书名。查阅之后才知道,“Skin in the game”是指在达成目标的过程之中,承担相应的风险。据说辞源已不可考,但个人比较愿意相信,它是来自于莎士比亚的剧作《威尼斯商人》:主角安东尼奥需要用自己的一磅肉(所谓“skin”)作为友人借贷的担保。因此,也有的中文版把书名译为《入局》,即没深陷迷局的人,没切肤之痛,别瞎参合。读罢,看了Taleb本人在Google at Talk上的演讲,讶异于他浓重的黎巴嫩口音以及磕磕巴巴的表达,更讶异于其坦言并未完全掌握此概念。

书中满满的进攻性,各类粗口随处可见,在一个未了解自己书名的作家身上,看到如此的狂妄,我吓一跳。不过Mr.Taleb可谓大牛,书备受吹捧不说;在对冲基金混迹20多年,并凭借自己《The Black Swan》的概念,在次贷危机中大赚一笔。而且,自从进军学术界之后,成绩也颇佳。

“Asymmetry” ,即非对称,是此书的主题:不对称的风险分担,必然导致系统性的崩坏,即系统的自我纠正,俗称“硬着陆”。不过,必须说的是Taleb此书的结构几乎近似散文,逻辑主线虽一条,但分支很多。感觉心很大,导致松散之感。当然更有可能是我才疏,无法理清其中千回百转的联系。

所以,在此我只能拎出几点觉得有趣的,为自己留个记录:

1)“Agency Problem”,即站着说话不腰疼,带着高帽给意见,却不必承担后果,譬如一些伪科学家,学者,银行家,记者,咨询师等等。他们依赖信息不对称活着,作者似乎极其厌恶,说到:对于那些没有割皮削肉风险的人给予的建议,别听;

2)”Minority Rule”,即世界往往是随着一组顽固不化,坚定不移,持之以恒的小众团体的意志而改变。往小了说,比如,饭局中有个回教徒,猪肉就尽量不点了。往大了说,比如,股市走向不是看屁民,而是大户风向,简单点儿,世界总是掌握在那么几个家族的手里,或者科学长河多数人陪跑,真正玩转的人,如爱因斯坦此类,毕竟少数;

3)自由从来都不是没有代价的;宠物狗衣食无忧,但脖子上免不了项圈;狼没有,旷野之上,自由奔腾,但代价可能是饥饿或是天敌。不承担风险,永远狗;拥有得越多,越狗。

4)反恐,诛九族啊。让人体炸弹人,有点牵挂,自爆时,三思。无欲,才是真的刚。

5)活着是牺牲和担当。不然没皮没肉的,浮尸一具。

6)“为啥选川普?他像个活人,说傻逼话,失败,但是还是和生活干,”Skin in the game”。文绉绉地说,政治正确,不是很恶心么?我的理解是,二个人想说服大众,谁才是那个越战老兵?一个健美教练,一个伤痕累累,信谁?”

7)真正的平等,不是静态的,应该风水轮流转。比如,有一天罗斯柴尔德家族灭亡,你们家崛起。这点,仔细想想,万物有盛有衰,应是自然规律,樱花终飘零。

8)嫉妒心往往不会跨越阶级,哈哈。

9)“Lindy Effect”,即时间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虚幻的事物,总是干不过时间,比如容貌,谎言,涌现的多巴胺,etc.

- 别在意同门的评价;

- Burn old logs, drink old wine, read old books, keep old frds;

10)你轻易就明白的话,基本是废话。

11)大智,基本若愚。

12)社会进步靠的不是有组织的教育系统;这种教育系统反应的是富裕程度。

13)谈话的艺术在于保持与对方的平衡。

14)勇气(risk-taking)是装不了的,至高无上的美德;属于为他人承担风险,牺牲自我,成全大我。

15)没有牺牲的爱是偷窃;

16)理性是关乎你所为,非你所想;想是very cheap的,没啥代价;所以,最重要的是你如何养活自己,而不是你天花乱坠,七荤八素的想法;

17)理性是生存。

读书在于有所输入,有所输出,输出不了的时候,尽管抄书,很稳。

在Taleb的世界里米饭大于诗:没米饭,吃“诗”啊,也是很入世了。但也有道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靠的毕竟是前者,咱生活奔小康,靠的是繁荣的买卖,脚踏实地,不是夸夸其谈,浮想天际。

不过不得不说,他的牢骚真的多,有的结论明显极端了。倒是人嘛,实际一些,傻逼就少一些,但偶尔傻逼可以,别影响生存就行,不然没了趣味。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