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

作文是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那么你有了解过作文吗?《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篇一

今天,我看了节目——《典籍里的中国》,这部节目说的是《尚书》这册书里的记载和它的经历。

《尚书》里记载了尧、舜、禹时期到东周的事件,历时约1500年,书上写了《大禹定九州》,还写了《牧誓》等。其中《牧誓》写道:后羿为了不让百姓受苦,亲自跟纣王对战,百姓知道后纷纷前来助阵。这就是《尚书》的其中一章。

一位东周的书生——伏胜,他家一直在保护《尚书》。如果伏胜来到现代的话,那他就能教历史了,而且他还可以做历史节目的主持人。伏胜的家还会变成记者采访他的地点。

为什么伏胜爱《尚书》呢?我想是因为伏胜从小学习《尚书》,他还把《尚书》传承给了儿子。项羽攻入咸阳烧毁了许多书籍,包括一部分《尚书》。伏胜一家也逃难去了,不过在回老家青州——山东时,他们被乱兵所截获,伏胜的儿子想保护《尚书》,他跟乱兵搏斗被杀,他的母亲后来将《尚书》看作儿子来保护。

现在《尚书》只剩下28集,我们要保护好它们。《尚书》不仅写了历史和修身的要点,更多的是历史的辉煌。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篇二

今天,我花了1时28分40秒看《典籍里的中国》。看完之后,我非常震撼,好几个节目都让我泪流满面。

《典籍里的中国》选的典籍是《尚书》,古人叫《书》。主人公是伏生,他一家人非常爱《书》,视《书》如命,爱子因保护《书》而被土匪残杀。妻子宁愿冻死也不愿烧《书》取暖,最终永远留在荒野里。伏生痛哭,那时候,我也流泪了。

“称尔戈,比尔干,立尔矛,予其誓”,纣王残害许多人,他们的儿子前来向周武王诉苦。最后,姜子牙劝他,周武王为了老百姓,向纣王作战。

现代人撒贝宁向伏生介绍2000多年后的发明物——电灯、图书馆、手机。

《典籍里的中国》告诉我要珍惜来之不易的书,要爱书,传承中国的文化!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篇三

“中华文化五千年,煌煌巨著随处见,春秋战国有孔孟,百花争鸣巨人间,汉赋唐诗广流传,宋词元曲非等闲,明清小说人知晓,现代文艺领风骚!”这就是中华文化的写照。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很多人对传统文化缺不甚了解,文化的传承岌岌可危。

但《典籍里的中国》的出现却解决了这个问题。出色的选角,独特的演绎方式,有趣的故事……都在增添趣味的同时,给予我们以文化的滋养。在第一期,节目以古今对话、时空转换的方式,让《尚书》这部传统文化经典进入大众视野。

从前我只是知道禹是夏朝的第一个王,知道大禹治水,知道三过家门而不入。却不知他还划定了九州。

从前我只知道周武王伐纣建立夏朝,却不知周武王与纣王的牧野之战,不知称尔戈,比尔干,立尔矛,予其誓。

从前我只知道中国是中国,却不知“中国”这个词是从《尚书》中来,不知伏生一生护书传书,以不负先人。

在节目中,主持人撒贝宁与伏生这样一番对话,让观众们心潮澎湃:“华夏为何一体?”“自古就是一体。”我不禁泪目,是啊,华夏自古就是一体。中国的大地和中华民族的灵魂早已紧密的结合,山、河、平原、湖泊,都不再只是原来的模样,而有着历史的意蕴和先人的足迹。悠悠千年,无论世事如何变迁、朝代如何更迭,对于“根”的追寻都不会改变,它们牢牢地刻印在中华民族的血肉之中,不会改变。

读史可以明智,知古方能鉴今。古有“汉无伏生,则尚书不传。传而无伏生,亦不明其意”。这个节目将经典与戏剧表演相结合,使每一个场面都感人泪下,使典籍人人可读,使每一个人都能知道,了解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化,而不再只是囫囵吞枣。

“传统文化播神州,华夏文明永流传。”传承中华文化,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要做到像屈原所说的那样“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篇四

今天我在电视上看了一个节目,名叫《典籍里的中国》。这个节目让我看得眼泪直下,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古人的诗词和精神都让我刮目相看呀!

有个两千多年以后的读书人,带着我们回到两千多年前去,遇见护《书》人--伏胜先生。读书人过来请教伏胜《书》好在哪儿?伏胜首先讲了“禹贡”就是关于大禹治水,大禹不仅治水,还有更大成就,就是大禹披九山、通九泽、决九河、定九州,那九州指的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和雍州。广大的冀州是大禹用足迹一步一步地丈量出来的,古人称大禹的足迹为“禹迹”。

讲完“禹贡”之后就开始讲他护《书》的经历了。伏胜壮年时,曾经是秦国的博士,天下的《书》大都被毁了。伏胜,只知道国家藏一部、他家藏一部,一次大火把国家藏的《书》化为灰烬,伏胜把《书》看成一条活的生命,伏胜与他的妻子和儿女为了逃避兵火,带上了一车的《书》,坐马车出咸阳回山东老家。伏胜在中途遭遇兵劫,伏胜的儿子爱护《书》,以命相搏,被乱兵杀害了,伏胜的妻女颠沛流离。后来,伏胜的妻子病重,那一年天降大雪,小女儿因险冻死和饿死。为了取暖他们可以烧掉一车箱《书》,但伏胜的妻子宁死也拒绝烧掉一车《书》。伏胜的妻子说:“这一车的书,是爱子以命相搏才得到保住的”。伏胜的妻子挨饿受冷已经气衰力竭,伏胜的妻子知道这一车《书》,如爱子的性命,已经比她自己的性命更贵重了。伏胜回到家乡,刚好家乡也遭遇兵火,伏胜只好将《书》藏于故宅墙内外出避难。伏胜无时无刻挂念着家中藏的《书》,伏胜当天下初定,他再回家园,凿开墙壁发现书简多已朽毁,完整的篇目仅余二十八篇了。之后伏胜要晁掌故把《书》给带回都城,流传天下,之后读书人带伏胜到现代的图书馆,古人叫藏书秘府。

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每一本典籍,都是中华文明传承之路上一盏不灭的明灯,而《尚书》的光芒之闪耀至今,无论孔子活伏胜,都是用生命去延续和守护这盏灯的人,酌古至今,学史明智,丰富而珍贵的典籍,值得没一个中年国人去品读,也应该与世界分享,让我们从典籍中汲取智慧,走向未来。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