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人生学校:理想的工作》读后感1000字

《人生学校:理想的工作》读后感1000字

《人生学校:理想的工作》是一本由(英)人生学校 编著著作,未读·生活家·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248页,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生学校:理想的工作》精选点评:

●阿兰德波顿终于出中文简体版了。现在年轻人工作不稳定,也许正是少了一些有思想的建议吧。

●“走出痴迷”,强化对特定品质的仰慕,就会削弱对具体的人或工作的痴迷。诚哉斯言!

●理想的工作。

●更高尚的人生目标:对我们自己负责,对我们的天赋负责,对我们自己的兴趣和激情负责。不要过于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其他人毕竟不会代我们死去。有朝一日我们都会消亡的远景可能会引领我们去过一种我们内心所珍视的生活。对热爱的工作的寻觅。

●很棒的书 希望自己更早看到 btw school of life 是很棒的平台 推荐它的app

●很有启发

●读的过程中,有些地方总感觉有些晦涩,不同于亚洲人的思考层面与方式。前面的章节一直在帮助读者放大分析选择职业存在的困惑,很明显阿兰德波顿做了很多前期调查和访问才可以得出这些关键性的问题。在进入最后《慰藉》的章节时,仿佛就是一针清醒剂,帮助在职场中焦虑迷惑的人看清事情的现实的本质,理想不存在的!完全出于自己的心态和看待自己世界的角度。但我非常认同作者列举的一些感受,特别真实。此书献给还在为工作焦虑的读者。

●作为哲学,太浅了些。作为工具书,太散了些。就当做散文阅读吧。

●前四章,作者认为工作需要找到兴趣点,技能点匹配,而不是像表面看到的工作那样而已。用更精细的方式拆解工作,从而找到更好的解决办法,循序渐进。最后一章,作者用现代化、概率、自我理解、偏见等概念,来阐释工作没有想象中那么完美,每一份工作都无法满足你的所有成就感,这是一个事实。因此,找一份足够好的工作就很棒了。

●终于等到这套书 挚爱阿兰德波顿 必须收全套

《人生学校:理想的工作》读后感(一):请原谅我出于保守与对自己无知的自觉给出4星

这本书第二章和第三章阐述了一份自己感兴趣工作的具体步骤,剖析、说明了构成自己感兴趣工作的元素。同时给出了名为“练习”的具体行动措施。单单这一点,能够给出具体的行动措施,就已经超过绝大多数只会灌鸡汤,过分鼓吹人格测定的“纸张”了。

再者,这本书中所援引的事例,贴近生活。这些事例不仅对读者选择自己即将从事的职业有所助力,也体现出作者对包括爱情、亲情等其他生活方面的见地。尽管我读书不多,仍然能够感觉到这些见地对于像我这样平凡普通人在生活中的指导和宽慰作用。我认为作者并没有试图向我们灌输什么,但作者用一种春风化雨,循循善诱的方式,对普通人的生活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和引导。

总地来说,我认为这是一本值得去认真读一读的书。

《人生学校:理想的工作》读后感(二):可以做到快乐工作

很喜欢的观点就是把工作和爱情类比,婚姻可以兼顾爱情幸福和共同搭伙过日子两种功能,工作也可以兼顾快乐和谋生。爱情中会有迷恋,会有对熟悉的人的魅力感受降低,会有完美主义陷阱,工作问题的认识也会有这些问题,所以大道至简,事物之间都是相通的。似乎都可以用一个统一的模型解决所有问题。(注意也要分情况讨论,分类解决,if else,送到不同的网络分支里面去)

创造的乐趣

理解的乐趣

表达的乐趣

科技的乐趣

帮助他人的乐趣

领导的乐趣:????

教学的乐趣:???好像没有

独立的乐趣

秩序的乐趣:没有

自然的乐趣:一点点

赚钱的乐趣:没什么

美的乐趣:没什么

有时候我们会痴迷于某种工作或者某个人,但他们对我们并不感冒,这时候解决办法不是告诉自己不喜欢他,或者试着忽视他们的吸引力,而是严肃的分析他们为什么对我们有那么大的吸引力,看一看其他人身上是否也有这种我们仰慕的品质。强化对这种品质的仰慕,我们能走出对某个人的迷恋。

过于显眼的工作有很多人想做,但这种品质并非只存在于那一种工作中。

3、列出所有你能想到的职业,然后按照你的感受分级,

不完美的东西和失败是合情合理且必要的。

我们的父母不再有合法的权利来冻结我们的银行户头,或者从身体上限制我们,但是心理操纵的核心工具仍然掌握在他们手中:一旦我们忤逆他们的意愿,他们就会威胁说要收回对我们的爱。爱和武力或法律样,也可以将我们掌控于股掌之间。

进化而不是革命,一步一个脚印逐渐改变,

人类的天性喜欢尝试新的东西,每个人都是这样,但是现代社会要求我们成为专才,专注和专业让我们得到更高的收益。要区分业余兴趣与工作。业余兴趣可以无线探索,但是工作需要百分百专业。我们最后只能做出一种选择,然后连续50年从不间断的重复这种工作,尽管我们的才华远远无法发挥穷尽。

对工作的爱就像对人的迷恋,熟悉的人有点腻烦,新的人却魅力无穷。工作中也会有类似情况。幻想,遇到现实中的种种问题,生活在别处。

情感中也会面对忽视熟悉的魅力的问题,怎样积极的重新欣赏,重新爱上。但是书中没有写到办法,只是说再看看,自我调节什么没有用的务虚之语。

足够爱你的工作,以一种安静成熟不过分乐观而又非常真实的方式。

《人生学校:理想的工作》读后感(三):谁动了我的工作?如何找到一份所爱的职业

35岁中年危机的话题在互联网上的讨论经久不衰,而现在这一危机和焦虑到来的时间似乎被提前了,裁员、失业、降薪的阴霾笼罩在不少人的头上。

在一天来临之前,多试着去建立一种危机意识,思考个人可以积累怎样的知识财富和技能。当自己现有的工作奶酪被别人动了时,不妨让自己受动物性直觉的驱使,去寻找自己认为正确的事物。设想自己正面对逐渐消失的红利,你有做出改变的信心吗?能否冲破思想的舒服,重新穿上跑鞋,再度奔向人生的迷宫做出一番探索,去寻找新的“奶酪”?理想中的“奶酪”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呢?从本质上说,一份好的工作一是能深入内心,能够不断地挖掘自我,二是能创造出满足个人物质需求的产品或服务。

然而在探索的过程中难免是会迷茫的,很多时候我们像一个独行者,很难获得关于某一行业的入门建议;又像是站在十字路口,面对众多的职业之路不知道如何选择,或者做出选择后又觉得另一条路的发展会更好。但无论怎样,总要承担自己拖延和误判的后果。

快节奏的生活总是推着人们快速地做出判断,有时候,我们只是选择了大众都蜂拥而上的那条路,我们选择的只是大多数人所喜欢的,的确这样的路在初期竞争大、机遇也多,但是我们却很容易忽略自己的内心感受。而且我们选择下一份工作方向时,也往往会局限于自己之前和当下所作的工作类型。我们寻求的是一份自己热爱的工作,而不是我们过去从事的工作,因此我们需要更深入地了解我们热爱什么、为什么热爱,这么看来,过早地进行职业定位和规划似乎也不是那么合适。

在实际求职的过程中,我们一般会按照对这家公司所输出产品的第一感觉与偏好,来决定是从要从事于这一行业。比如我喜欢玩一款游戏,并享受在其中的叱诧风云、一呼百应的豪迈感受,那我可能会优先将这家工作列为TOP1想加入的公司,并去做各种游戏行业调研、策划面试等方向的准备。那到这一步了,不妨先暂停想一下,我究竟是喜欢这个游戏,还是这家公司中某一岗位所包含的具体工作。

我们会这样做出职业选择,一是因为人做选择有时候是倾向于感性的,二是因为信息差,我们有时很难判别某一行业或公司职业所需要的输入能力有那些,而这些是我们恰好能匹配上的。所以我们不妨先从这家公司的特质(因)和所需要的输入能力出发,看个人技能是否能匹配上,再去探索个人对这家公司输出产品(果)的兴趣度。

我们要允许自己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做一些并不完美的事情——我们必须付出代价,只是为了数十年之后的有朝一日,别人会以为我们当下取得的成功,不过是信手拈来而已,但只有我们自己才知道为了今日成就,自己到底付出了怎样的血汗。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真实活着的人,大家都会有失意、困惑、迷茫到要放弃的时刻,当你意识到这一点时,也恭喜你更成熟了一些。

《人生学校:理想的工作》读后感(四):检视自己的工作态度,想像自己真要的、想的、喜欢的。

作者简介:人生学校(The School of Life)是一个教育组织,于2008年夏,由作家艾伦.狄波顿创立,主旨在透过人文教育缓解现代人心理压力、提高情感智慧。以知识和文化为基础,探讨各种人生课题。

⭐️摘要:书本分为5章,1️⃣ 引言2️⃣ 设立目标的障碍3️⃣ 工作之乐趣4️⃣ 障碍与顾虑5️⃣ 慰借

第一次看到这本书是在马来西亚的大众书局,首先看到了原文版,并与其它系列的并排在一起展示。但那时候只觉得这种书里面大概就是一大碗鸡汤,担心喝了会过度精神身体不适。

第二次看到是在上海的某书店,发现竟然被翻译成中文版了!很好奇为什么这种书籍竟然在大陆上市,毕竟这种种类的书在大陆就有不少作者,秉持着好奇心就买下了。(才不是因为我不满足现在的工作呢哼)

原本很担心这书会和其他类似书籍一样,只会一昧地和你说只要努力、勇敢就能找到理想的工作,但实际上,它是一本实实切切的工具书。

这本书几乎每一个小章节之后都有相对应的练习,比起单纯阅读,练习有帮助有更深入的思考,每一个练习都是一步一步地让自己面对自己的大脑和内心。搭配练习,在书本的最后对“理想的工作”应该会有更具体的画面与思考。

我觉得最最有趣的是书中拟了一份“职业乐趣表”,列出了12种乐趣,并在每一个乐趣之下描绘了相对应的事情,而这些事情都是孩提时候所发生的类似事件。

比如“自我表达的乐趣”中“在孩提时代,当成年人征求你的意见时,你会很开心。没人听你说话时,你会很沮丧。你希望他们集中注意力。有的人认为你是自恋狂,但是他们错了,你只是想把自己喜爱的东西与人分享而已,这不是自大,而是大度。……”

书中要求对这些“乐趣”安排先后顺序,再进行取舍。书中也提到,或许在对照之后发现自己梦想中的职业并没办法给到我们这些“乐趣”,但这练习也让我们更清楚自己所适合的工作。

书中另外提到如何扩大自己“理想的工作”的范围、信心缺乏、职业刻板印象、年龄等的问题,我认为在面对“理想的工作”,甚至是“梦想中的工作”时,这些问题的解答都是非常实用的。

这本书在一些描述中也非常有趣,比如“完美主义陷阱”,其实就是我们在很向往某份职业,但认为它太遥不可及,那是因为媒体所阐述的这个职业或某一个相关的成功人士“看起来”太完美,而我们却如此平凡。但我们必须意识到的是,失败是合情合理且必要的,我们不该只看博物馆里的艺术杰作,应该去工作室里看那些痛苦不堪的画稿,艺术家崩溃而留下的眼泪。

❗️这本书最让我惊喜的是,它给出的所有意见都是实际的。比如,除了你最想当的某个职业之外,如何判断或设定其他也一样会是你理想工作的选择。而非只是叫我们拼命地往某一个职业奔跑。

书中唯一的缺点大概是在“家庭”那里,或许因为文化问题,书中所述的部分问题在马来西亚或是台湾朋友身上都不太常见。但因为只是小小的章节,并不影响这本书的优质内容。

我觉得这本书非常适合大学生阅读,尤其大三大四的学生,在面对彷徨的未来,这本书或许比学校给你做的那些职业测验还要有用……

当然,如果你已经有一份职业了,但你在工作里找不到快乐,也不知道离职的话能去哪,那这本书也非常适合你。

《人生学校:理想的工作》读后感(五):曾经我觉得自己在消耗生命,现在回想起来这说法有失公平

写在最前面:

写完这篇东西,感觉像是写了一封大胆露骨的情书,收件人是我目前的工作。把这封情书拿出来给大家看,隐隐有些难为情。但是又会觉得,也许会有人在如此露骨的坦白中,找到一些共鸣或勇气,那也不错。

关于工作,我曾经写过一些想法,谈到自己为什么做了十几年的银行工作之后决定转行,投入到完全不相干的工作里去。当时的我总觉得看着股市涨涨跌跌,投资净值忽大忽小,很虚幻,每一天都在做着似乎并没有什么意义的事。想想几年后的自己,还在做着差不多的工作,感觉很恐怖。

现在回头看,转行这件事,是我这辈子最赞的决定。然而,对于当时的离开,后来又有了一些新的感悟。

离开银行,是因为我真的不适合,所以对我自己而言,那是一种折磨人的消耗。不适合并不是说做得不好,(姑且让我吹嘘一下)那份工作应该说做得不错。但是,不错也并不意味着那就是一份理想工作。那确实不是。我渐渐觉得自己没有成长,我需要用工作以外的时间,从自己的生活里找到乐趣,以此为燃料,去支持工作的发动机运转。在多数情况下,都是这样一种单向的流动。

而我身边也有一些朋友,对于金融世界很感兴趣也很擅长,对他们而言,这绝对是一份能够有收获有成长的工作。现在我每每看到他们对于证券市场进行精密的分析,做出一项又一项领先市场的成绩,会觉得真心佩服。所以现在跟别人聊起转行这件事的时候,我都会加上一句,这份工作不太适合我自己的个性和特长。跟爱情一样,没有不对的恋人,只有不适合。

说到我现在的工作,很神奇,我真的非常爱这份工作。

爱的意思并不是提到上班就特别开心,并不是张开双臂拥抱每个周一,并不是不会因为工作而烦躁。所有的压力、烦心事都有,但是爱会压倒一切。这份工作带给我的乐趣会让我在做完每一项工作之后有满足感;在接到一项新的任务之后有发自心底的激动和跃跃欲试;在犯了错误之后反思自己,推而广之去思考如何避免类似的问题;在看到同行厉害的作品时,反复琢磨人家到底在哪些细节上做的到位。之前感觉到的那种“单向流动”变成了双向的,工作的乐趣和生活的乐趣彼此激荡,因而愈加茁壮。

所有这些感觉,并不是所谓“编辑工作”本身带给我的,它隐藏与工作与我之间的情感互动和激励中。关于这一点,书里有一章专门做了非常清晰的阐释,要分清工作的乐趣何来。工作的乐趣并不是来自这份职业所呈现出来的工作内容本身,它并不是模特的T台,不是作家的书桌,它可能来自金钱,来自美,来自创造,来自自我表达,来自领导,等等。每个人在工作里找寻的,是自己最看重的东西。

于我而言,编辑的乐趣也不仅仅是“可以每天看书”。事实上,有时候你一天都看不上一眼书。你可能在忙于所有的大小杂事,甚至是看起来似乎也没什么意义的事,但这些是所有工作中都不可避免的“麻烦”。我始终知道自己爱的是什么,知道我在这份工作里找到了什么,我所找到的东西,写在我与工作之间的私人情书里。这样说来,其中的道理又跟爱情很相似,大概人生中所有的命题都有相似的解答吧。

关于工作的乐趣,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我们不要去问输出是不是我们所喜爱的,我们需要问的是,我们的乐趣是否会融入该行业的输入中去。”这也是我最近几年体会到的很重要的一点,因此也对之前的工作体验有了根本性的反思。我对于之前工作的厌倦,过于集中在输出上了,我看到的是一份份的报表,是一张张的表格,因此觉得工作没有意义。现在想想,我之所以不爱它,是因为在工作的输入上难以找到共鸣和前进的动力,数字的奥秘和金融世界运行的规律,并不是我的兴趣所在。现在就不会那么拧巴了,编辑工作的种种输入,在我看来,乐趣无穷。

从最开始对于理想工作的思考,到觅得理想工作之后的生活模式,包括寻找过程中的种种实践方法,乃至家庭对于工作选择的影响,这本书提供了关于理想工作的一个非常清晰完整的路线图。这是一本可以很快翻完的书,你对于它的感触与彼时彼刻的经历有关,到了下一个阶段,你可能又会有新的共鸣和想法,这么说好像很俗套,但它的确是常看常新。

因为大龄转行的缘故,我对于工作的意义和乐趣会不断地、反复进行思考,而迄今为止,我所有走过的路,有过的感悟,以及前方的图景,都在这本书里。

最后还是要引用书里的话,关于何为理想工作,书里说道:“从本质上说,好工作一能深入内心最深处挖掘自我,二能创造出满足个人物质需求的产品或服务。”“我们一方面要满足精神需求,一方面要为物质生存埋单。”

这两个目标的统一有可能吗?把事情想清楚,踏实、大胆去做,我觉得有戏。

与所有人共勉。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