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觉知的爱:看见孩子的内在需求读后感摘抄

觉知的爱:看见孩子的内在需求读后感摘抄

《觉知的爱:看见孩子的内在需求》是一本由机械工出版社著作,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页数:,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觉知的爱:看见孩子的内在需求》读后感(一):早日觉知,给孩子一份更好的爱

作为父母,我们深知自己肩负的最大的责任不是挣钱,不是工作,而是给孩子最好的教育。有娃两年来,我一直是这么要求自己的,但是,这个过程真的苦不堪言,因为,我一直没有找到一个答案,就是,什么样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

直到遇到这本,觉知的爱:看见孩子的内在需求。本书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和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的基本理论,梳理了孩子从心里需求(安全感和归属感)到精神需求(审美和自由选择)的发展脉络,旨在唤醒父母关注孩子的心里和精神需求,给足孩子内在的营养,从而帮助孩子构建更加完整的自我。

好的教育,不应只关注孩子的行为层面,更重要的是发掘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需求和精神需求。所以,与之相应的,应该是让父母学会养育技法,从而逐渐掌握教育的心法。

本书逻辑非常严谨,每一章节都通过特定的真实的案例来反应问题,从而分析产生这种问题背后的原因,父母应该怎么样做,章节最后还会给列出详细的父母建议,并根据不同年龄段从0--12岁,给与不同的适用方法。

书中提到了著名的蒙特梭利教育理念,我个人非常喜欢蒙氏教学,如今全国各地也遍布着各种各样的蒙氏教育,从早教到小学,但是多数是学了一个表象,或者如作者所说,就是拿来了50多种教具,但是老师们不知道怎么用。浪费了太多的好的理念。

我们总是感叹孩子长的好快,常常带给我们成长的惊喜。那我们的成长呢?明智成熟的父母,应该比孩子成长更快。做妈妈更是如此,妈妈这个角色是女性生活中的一个巨大变化,如何做个好妈妈、如何处理好妈妈角色和妻子角色的关系,如何在照顾好孩子的同时,保持婚姻、爱情生活的质量、都是全新课题,这是女性成长的重要时刻,不但不能“自觉变傻”,反而需要更多学习、更多智慧,这样才能面对自如。

希望所有家长都能用心感受到孩子内心真正的需求,给与孩子最完美的教育。

《觉知的爱:看见孩子的内在需求》读后感(二):从儿童需求出发,关照家庭教育 ——《觉知的爱:看见孩子的内在需求》有感

教育真是一个大问题,想一想,自从孩子来到这个社会,我们的怪脾气不知从什么时候就集中的爆发了出来。今天为孩子不听话而生气,明天又为孩子的任性调皮而烦恼,有人甚至说,孩子就是自己前世的冤家,教育孩子真的成了我们的一个课题。

当孩子出生,父母就天经地义地成了家长。如果以为生育了孩子并提供了饮食等物质保障,父母的责任就尽了,那是极其错误的。其实,教育不只是父母对孩子的行为训练,它还是父母和孩子共同成长的过程。如果没有看见孩子的内在需求,不理解孩子的内在需求,那要陪伴孩子幸福快乐成长就成为了一种奢望。

《觉知的爱:看见孩子的内在需求》以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为依据,向我们介绍了应该如何关注和保护好孩子的需求,唤醒沉睡于孩子内心深处的爱。作为一名家长,我为有这样一本指南手册似的家庭教育方法书感到高兴。本书最大的特点是以理论加案例的形式呈现出来的,寓教育理念于一个个小案例中,这些小案例却又是我们家庭教育中每天几乎都会发生的事情,读来给人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原来教育孩子这么简单,因为只要我们多用心一些,许多看似不可解决的问题或许轻而易举的就会处理掉。

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人们整日忙于为生活而奔波,各种各样的应酬和活动使我们渐渐忽略了孩子的内心需求,对孩子的爱也多表现为物质上给予的满足,以至于我们不经意间会突然感觉孩子又长大了许多,而在我们的记忆里却没有和孩子静静相处,陪他们成长的经历。难怪孩子们会发出:爸爸妈妈,如果你们爱我就请陪陪我的呼喊。

李嘉诚先生曾经这样说:“一个人事业上再大的成功,也弥补不了教育子女失败的缺憾!作为家长,关注孩子的内在需求,增加和孩子相处的时间,做孩子情感的倾听者,每天和孩子共同阅读一会书籍,放学上学路上和孩子聊聊学校里的新鲜事,周末带孩子一起外出活动一下,共同享受和煦的春风和明媚的阳光,我们收获的将不只是身心的放松,还有正确的价值引导,美好的情感分享,以及近距离感受孩子成长的机会。

《觉知的爱:看见孩子的内在需求》读后感(三):提升父母水平,满足孩子内在需求

如果按照马斯洛的需求理论,那么人在满足生理需求自然就要求心理需求和精神需求,父母在和孩子进行交流时,需要做点什么呢,我们一些家长陷入了迷茫,虽然科技进步了不少,但是如何教育孩子还是摸着石头过河。

最近看到一本《看到孩子的内在需求》,作者是将心理学和教育糅合的创业者,里面的论点十分的有趣,家长们可以买来参考一下。

首先,传统的头脑教育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变化,与其被动地与孩子交流,不如用心去关心孩子的心灵,打开自己的心灵的门与孩子对接(书中如述),书中说道:“当父母的心灵与孩子产生共振后,自然会流淌出正确的做法”,“产生共振,解决问题的能力自然有了”。

简而言之,心灵交流,用心去感知。

其次,让孩子拥有健康的内循环系统,提升自我意识的成长,构建关注感和归属感。孩子在各种活动中,逐步发现自我,并更清楚的认识自己。学会如何尊重人和如何被人尊重,达成双赢,完成父母与孩子双方的互相激励。

这个观点,就是沟通,彼此尊重,彼此提高自我。

再次,心灵教育是一种蜕变,让父母对自己重新构建认知,改变错误的传统做法,“当你能够与自己的内在一致性,与周围的人(你的孩子、伴侣、家人、朋友保持一致性,与整个环境保持一致性的时候,能量自然发生)。”

十年前,我看过一本美国人写的关于道家的书,里面写道:“每天要学会和自己的内在对话,与自我意识的觉醒产生共振。”

“ 人的本性与天的本性是一致的。天生万物,而万物都朝不同的方向运化。但是迟早它们会回归于同一个地方。我们的目标就是要与这个自然的过程融为一体。 ”

其实,这本书的观点和道家的心灵觉醒是有一种共同的论点,对于自我的感知可以增加父母的沟通能力,更好的去为孩子服务,这点就已经很不错了。

在教育孩子的观点上,每个人不需要都要取得一致,因为孩子的个性都是不一样的,不要去生搬硬套,跟随孩子,用心去体会。

当你两鬓斑白的时候,你回忆起现在,你也会会心一笑。

《觉知的爱:看见孩子的内在需求》读后感(四):提升父母水平,满足孩子内在需求

如果按照马斯洛的需求理论,那么人在满足生理需求自然就要求心理需求和精神需求,父母在和孩子进行交流时,需要做点什么呢,我们一些家长陷入了迷茫,虽然科技进步了不少,但是如何教育孩子还是摸着石头过河。

最近看到一本《看到孩子的内在需求》,作者是将心理学和教育糅合的创业者,里面的论点十分的有趣,家长们可以买来参考一下。

首先,传统的头脑教育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变化,与其被动地与孩子交流,不如用心去关心孩子的心灵,打开自己的心灵的门与孩子对接(书中如述),书中说道:“当父母的心灵与孩子产生共振后,自然会流淌出正确的做法”,“产生共振,解决问题的能力自然有了”。

简而言之,心灵交流,用心去感知。

其次,让孩子拥有健康的内循环系统,提升自我意识的成长,构建关注感和归属感。孩子在各种活动中,逐步发现自我,并更清楚的认识自己。学会如何尊重人和如何被人尊重,达成双赢,完成父母与孩子双方的互相激励。

这个观点,就是沟通,彼此尊重,彼此提高自我。

再次,心灵教育是一种蜕变,让父母对自己重新构建认知,改变错误的传统做法,“当你能够与自己的内在一致性,与周围的人(你的孩子、伴侣、家人、朋友保持一致性,与整个环境保持一致性的时候,能量自然发生)。”

十年前,我看过一本美国人写的关于道家的书,里面写道:“每天要学会和自己的内在对话,与自我意识的觉醒产生共振。”

“ 人的本性与天的本性是一致的。天生万物,而万物都朝不同的方向运化。但是迟早它们会回归于同一个地方。我们的目标就是要与这个自然的过程融为一体。 ”

其实,这本书的观点和道家的心灵觉醒是有一种共同的论点,对于自我的感知可以增加父母的沟通能力,更好的去为孩子服务,这点就已经很不错了。

在教育孩子的观点上,每个人不需要都要取得一致,因为孩子的个性都是不一样的,不要去生搬硬套,跟随孩子,用心去体会。

当你两鬓斑白的时候,你回忆起现在,你也会会心一笑。

《觉知的爱:看见孩子的内在需求》读后感(五):你是这种“刻舟求剑”式的家长吗?

一代代人的成长,恰恰是一个层次理论发展的历程。如果说60后、70后的童年在生理需求上经历了匮乏,那么80后、90后的童年便是在心理需求上经历了匮乏,而零零后遇到的,则是对自我构建的困难与阻碍。这本身,也是一个需求的金字塔。

就如同80后、90后的父母不能全盘照搬50后、60后养育子女的那一整套方式,不能当个“刻舟求剑”式的父母。20多年前跟小朋友讲“别人家的小孩”,多半能换来自家小朋友的奋发图强,现在可能会换来一句“你还不是别人家小孩的家长呢”。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变迁,如果不及时学习更新关于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识,容易出现家长和孩子身心俱疲的情况。

这本书的作者王树是中国新教育的拓荒者、实践者、传播者。1995年于宁夏参与创办了中国第一所“爱和自由”学校,看成国内新教育的开端。自2004年开始,深度探索西方心理学对个人成长的影响,并系统学习多种心理流派,将多年的学习、体验和了悟融入中国家庭教育和营地教育的创新与发展中。

当今的中国有相当一部分的家庭已经实现了小康生活,还有一部分已经达到了富裕的生活,而不再是为了吃穿用度而发愁的阶段。在这个物质较为发达的阶段,从家长层面来看,满足孩子的基本物质需求是一件不太难的事情。甚至有一些80后和90后的家长为了弥补自己小时候的缺憾,以爱孩子或者满足自己孩子的需求为由,可以做大最大限度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殊不知,这并不是正确的教育,容易让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渐渐形成以自我为中心、充满叛逆与对抗的性格。

打不得、骂不得、宠不得,那当今的家长到底应该如何去做?

通俗地来讲,家长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也就是有什么样的家长,会有什么样的孩子。面对孩子的教育,家长需要学会放下之前形成的固定模式,即简单的头脑教育,真正关心孩子的心灵成长。

在这本书的最后附录了《父母成长体验手册》,包含9个活动教案和9个热身活动的方案。通过王树老师的教学视频以及教案中的方法,可以为困惑中的父母找到正确的方向。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