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工匠之国》读后感精选

《工匠之国》读后感精选

《《工匠之国》》是一本由[日] 北康利著作,中信出版集团/楚尘文化出版的256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2018-9,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工匠之国》》读后感(一):日本工匠精神的继承与发展

本书跟其它同样讲述日本工匠精神的书有很大区别,首先是更加注重理论和历史,讲起日本的匠人,在日本被称为职人,认真分析了日本的所有古老工艺传承,从他们的神话起源到二战后的崛起,都有非常详细的说明。

这也导致了前两个章节确实有一点枯燥,从文化信仰、培养制度、发展情况和精神传承等几个方面对日本的一些工匠种类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当然,枯燥其实也意味着有内涵和严谨,任何一点知识都考据的很扎实,对于想要从头研究日本职人文化会有很大帮助,普通人也能学习到这些不易了解的知识。

第三章则开始讲述12位日本现代职人与他们的12种古老手工艺,每种工艺除了介绍现在的传承人以及他们的人生经历和现状,还会对这些工艺本身进行具体的介绍,并在书中配上了工艺的流程照片,可以很清晰明确的感受到一种匠人精神在其中,看着这些流程和匠人们认真的神色会感受到一种生命力缓缓流动,生生不息。

匠人是近几年世界非常流行的一个词,在我看来也不光是在说一个单一的小的手艺,而就是一种精神,一种创造力,一种对于经典和过去的敬畏和传承。一个民族的文化有很多部分,而匠人精神这部分是其中比较重要的,任何时候都不能丢失,故而看书中日本从二战后开始到如今,对于匠人的地位一再拔高,毫不吝啬的给予他们应有的尊重,这点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然后日本作为一个工匠大国也同样有他自己的现实问题,社会少子化,人口老龄化,新生儿断崖式下降,以及年轻人越来越关注更轻松的可以赚钱的领域,对于传统的手工艺兴趣严重下降,这些都是很致命的威胁。当然日本也在积极应对,给予宣传和福利,给予经济和政策上的支持等,但是这些能否成功挽回局面依旧是个未知数,令人唏嘘。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看本书学习的是日本职人完整的发展和衰落过程,从中我们可以学到一些启发,找到一条适合我们国家自己的路子,找回真正的匠人精神。故而本书非常适合严肃阅读,每一个小的知识都有其内在的韵味在里面,是否能找到我们当下需要的点,然后引领我们前进,就非常重要了。

《《工匠之国》》读后感(二):工匠精神的传承

我们国家,曾经是世界上的工匠之国,如今工匠之国的名衔却属于日本,这是因为日本的匠人,所具有我们当下热议的“匠人精神”。他们“因勤勉工作而喜悦”,他们能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和坚持,不断精进自己的技艺,使之得以传承下去。但如今工匠精神在日本的年轻一代中,正慢慢被赚快钱的思想代替,拥有工匠精神的工匠之国是否能再次属于我们?

《工匠之国》一书,前两章简述了日本匠人的历史和传承,历史书的描述方式,让人看的有些枯燥无味。不过其中讲到,在中世纪的日本,职人社会对女性的进出还是比较宽松的,因为职人多为女性,所以女性的收入普遍高于家庭中的男性,这使得女性地位较高。这一点,与现今日本女性的地位是决然相反的,果然是经济实力决定地位。

第三章讲述了12位继承了古老手工艺的日本现代职人,分别是:日本酒、漆器、和纸、矛葺、金箔、和式蜡烛、织物、佛像与修复、人形、日本刀、焰火、陶艺。这十二种技术,大部分都是始于我们国家,兴盛于我们的国家,最后却是被日本人保留和传承下来,并通过匠人精神,使之成为日本的标志性技艺。而其中的演化过程,都在书中一一描述。

书中我们可以看到,日本匠人对于自己所传承的技艺,抱有虔诚的和一丝不苟的态度。匠人对于收徒的严谨和传授手艺的认真,都表达出了,日本匠人对自己所传承的技艺有着深深的情感,也可以说是归属感。书中对匠人们制作的过程还配以图片说明,同时也标记了许多专业名词的注解,以方便我们的阅读和理解。

但如今的日本,因为时代的不断更新和发展,职人越来越不受到年轻一代的青睐,因为成为职人其实是一件很幸苦也很耗费时间的事。科技的发展带来的冲击,对日本的手工艺制作与传承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很多传承也在渐渐消失。千百年来的传统手工艺,必须以坚持和坚守的态度,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一旦中断,就很有可能遗失在历史的洪流之中,这也是作者所担忧的。

我们国家近几年都在大力提倡复兴传统手工艺,国家也给予了很多的支持,希望能振兴我们的传统工艺,发扬工匠精神,这本书应该可以给我们带来一定的思考和启迪。

《《工匠之国》》读后感(三):匠之精神,国之基础

首先,这不是一本王婆卖瓜自卖自夸的自我吹嘘之作。虽然,本书名为日本制造如何走向卓越,虽然在更多的人看来日本制造便是品质的象征,但是作者北康利显然并不仅仅满足于这一点,他肯定了日本职人在日本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但是却并未因此将日本制造与职人标榜成世界第一的样子。他的目的只在于提醒大家,匠之技术及精神,才是国之重宝、国之基础,绝不可以丢弃。 《工匠之国》的重点在于工匠,在于北康利口中的职人。因此,在本书中,北康利用了大量的篇幅去讲述日本职人的发展历史与传承。这种历史变革与传统继承的讲述,对于我们无疑是一种极为新颖的体验。在此之前,我是从来不知道原来在日本,职人竟然会有如此丰富多彩的历史的。就像在我们的理解中所有那些技艺高超的匠人应该都是男人充当吧,但是在日本的江户时代,女性却成为绝对的主角,就连北康利也说要理解江户时代,必须要加上女性强势的事实。这在同一时期的中国却是不可想象的吧。 在《工匠之国》里面,北康利举出了他认为可以代表人们工匠精神的12位现代匠人与12种古老而不朽的手工艺。这是一个严格与欢乐同在,传统与现代并存的职人世界。在这些古老的手工艺传承里面,既有我们熟悉的日本酒、日本刀与织物,也有我们感觉稍稍陌生一点的和纸、茅萁与和式蜡烛等,所有这些技艺的传承都经历了成千上百年的时间的考验。他们曾经在日本历史上绽放出耀眼的光华,却在现代遇到一个后继无人的尴尬。究竟这些古老的技艺是可以继续平稳的传承下去,还是就此沉沦,湮没于历史的长河之中。没有人知道。这也是北康利担心并为之努力的方向吧。 《工匠之国》可以带给我们什么样子的思考呢?中国与日本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有着许多的相似之处。就匠人与传统手工艺而言,中国比之日本是不遑多让的,甚至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但是我们一样也面对着社会少子化的困境,一样要面对传统手工艺后继无人的尴尬境地。随着老一辈手工艺人的老去,不少的传统技艺已然处在了灭绝的边缘。在轻松赚钱的思潮的影响之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逃离,他们不愿去从事那些费心劳力,需要长时间的修行才能掌握重要技术的工种。这是更多年轻人的选择,但是却会对那些古老而传统的技艺传承带来灭顶之灾。或者有朝一日,我们只能够在泛黄的书页里面去寻找我们曾经的匠人的辉煌了吧!在本书的前言与后记里面,无论是本书的译者徐艺乙还是作者北康利,他们都在强调的是匠人精神,国之基础。这对于正在大力弘扬传统文化,振兴传统工艺、发扬工匠精神的中国来说,会有着有益的思考与启迪吧!

《《工匠之国》》读后感(四):工匠之国

收到书,封面比较喜欢,简洁大方,作者是日本人,毕业于东京大学。

这本书,给我们讲述了,日本的匠人的演化的过程,传统老工艺不多了,也有很多的都开始淘汰。也许这和时代的发展有关系。我想现在走在日本的街头,已经很难看到纯正的手工艺制作了,特别是日本的人形制作,这个在日本的匠人职业中很有特色的制作,现在都非常难看到,只有在博物馆还有陈列着这些最早的制作工艺品。我是很喜欢人形的这个艺术作品,也曾经收藏一部分,当然是不是纯手工就不知道了。

书中介绍的比较详细,读完此书。基本上了解了日本的职人的发展史,了解了特别是在江户时代,职人的兴起与繁荣,还有很多的注解,主要是日本在不同的时期的一些职人的专用的用语,还有各种传统技术在每个年代的代表性,地名等。可以说是非常详尽的一本书,作者本身就是日本人。对于日本的文化也很熟悉,所以读起来是很容易了解。

在古时的日本,职人多是女人,在那个很多地方,妻子不能抛头露面的年代里,日本的女人已经拥有自己的职业,妻子在外求生。职人基本上过着清贫的生活,职人有职人专用的住房,不同工种的职人每天的生活大体上都是相同的。职人的世界是口传心授。

在江户时代,根据职业种类的不同,必须要有不同程度的过度职人的经历,若没有这类的经历,则不会被视为独当一面的职人。

日本酒的传承,在世界上也算是珍贵的。在日本全国各地数量众多的酒窖中,最能根本上体现职人体现的酒窖是位于福岛县二本松的大七酒造。

日本的漆器,金属的锻造,蜡烛的独有特色,还有人形的制作等,都是日本至今流传下来的民间的匠人技艺,浓缩了日本江户时代到现在的,代代相传的传承。

匠人对于自己的手艺是有归属感的,不会扩大的去收徒,然后传授手工艺,而是在漫长的时间里,去选定一个入室弟子,传授手工艺,如果这个弟子因为内心不平静,太过浮华,那么,传承十年二十年的时间就会断,不得在重新去选定传承者,千百年来,能代代相传下来的手艺,以期坚韧不拔的毅力延续至今,这可见,日本职人的精神。

书中对于各种匠人的制作的过程。都有图片说明,同时也会标注很多我们不了解的一些专用的名词。特别是以前的日本匠人之间的一些特有的用语。

明治维新以来,日本追随欧美各国,鼓励发展产业,不断接纳欧美的机械文明,机械批量化生产的效率远远高于职人的手工制作,也许那些被机器取代的职人,会慢慢的消失吧。

时代的不断更新换代和发展,职人已经越来越少了。而这些手工艺制作的传承越来越少,因为效率的问题。很多的传承已经渐渐的消失。

《《工匠之国》》读后感(五):工匠精神,总是于细节处暖化人心

在写下我阅读《工匠之国》这本书的感受前,我想写来回顾一下,我印象中的日本工匠精神是什么样的。并在此之前,先来普及一下日本工匠的历史常识:

“日本工匠精神的起源有各种各样的说法,最早可以追溯到16世纪。当时丰臣秀吉出兵朝鲜,史称壬辰倭乱(中国称为朝鲜之役),在这一历史事件中从朝鲜掳回日本的朝鲜儒者著有《看羊录》一书,该书最早对日本手艺独特的工匠进行评价、最早出现诸多“日本天下第一”的记录。

日本工匠精神的核心:守、破、离

所谓“守”就是你做学徒,从师父身上学手艺,师父教你什么你要好好地学,认真按照师父的指示去做,即使一个最基本的东西也要把它做到位;遵守既定标准和师父的教导,长期反复操作,练就基本功。

“破”就是有了扎实的内功以后,接下来要加入自己的想法,在此基础上苦练自身功夫,逐渐突破传统的局限。

第三阶段是通过持续磨炼,脱离学来的既有形式,发挥自主独创的个性,慢慢形成自己的风格,最后变成自己独特的东西,跟原来师父教你的完全不一样,这个就是“离”。

守、破、离的思想,在早期表现比较多的是在日本的茶道、剑道中,后来推广到其他手工业,包括现代工业,师徒之间一代一代传承下去,最后可以做到一代代徒弟超越自己的师父,形成自己的风格。”

那从这个常识性的概念统述,来延展一下我对日本匠人的印象吧!上世纪的90年代,我的小姑父被公派去日本工作了三年。回来的时候给我们一家人带了很多的土特产,还有服装、日用品(指甲剪之类的小物件)等等礼物。我印象最深的是他送给我的一件白色T恤,我穿了大概快有十个夏天那么久,居然这件白色T恤只是看上去有点旧旧的,而没有白色变黄的问题。再来说日式指甲剪,很小的一个,外面罩着一个蓝色的塑料包装,非常的轻便好用(可惜我老妈给我弄丢了)。还有我第一次见到吸黑头的美容器材,那时年幼的我看到小姑用的时候,就感觉神奇得很,毕竟那时这类物件在中国还是很少的。只是在这样的小物件的细节处,都体现出日本工匠的固执与坚守。

后来,我发小公派出国工作,去的国家就是日本的东京,曾经他给我讲过一个例子,他有个同学也是学日语专业的,然后也去了日本留学,当时勤工俭学的时候在工厂打工,主要工作是往塑料袋里装土豆,结果他每次都是第一个完成,但是他的返工率也最高。不明所以之后,仔细观察了其他同事的方法,才发现,所有日本同事都是按照最标准的土豆比例来装的,多一克少一克都不行,所以效率才看似低下。

通过这个事例的侧面,结合《工匠之国》这本书中对日本工匠的历史介绍,不难看出,真正的工匠都是精益求精的代表。而工匠精神,也总是于细节处暖化人心。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