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妈妈,我要做自己读后感1000字

妈妈,我要做自己读后感1000字

《妈妈,我要做自己》是一本由林巨著作,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页数:2018-7-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妈妈,我要做自己》读后感(一):育儿是门大学问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越来越多的九零后新一代为人父母,育儿一直保持着其热门话题的属性,好几代人齐上阵,就是想要让自己的孩子成为最好的。就是这样才让我觉得,育儿这件事真是一门大学问。

因为种种原因,本身好多新一代家长自己都是稀里糊涂长大的,所以在养育孩子这件事儿上容易抓瞎。一会儿是棍棒底下出孝子,一会儿又是自由的孩子最自觉。一会儿向左迈一步,一会儿向右迈一步,到头来还是着急的原地打转,不知道到底该听谁的,哪种办法好,所以真正能够有一个人出来纠偏对于很多新一代家长来说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妈妈,我要做自己》作者是林巨老师,他是“无分别的爱”理念的开创者,是一位将家庭教育与生命成长结合的家庭教育专家,是中国新教育的领军人物之一。在本书中,林老师结合自己和妻子女儿之间的故事,通过对日常生活中面对女儿的种种表现夫妻二人采取的措施来分析无差别的爱。

针对女儿在日常生活中的29个典型故事,林老师就着这些问题分析无差别的爱是如何在女儿身上运用的。许多问题非常典型,可以说是几乎每个宝妈宝爸一定遇到过且头疼的问题,若是在看林老师的这本书之前,相信很多家长并不会采取和林老师一样的措施。其中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看电视吧。在多数家长看来看电视会导致孩子沉迷,伤害眼睛等等不好的影响,于是千方百计地限制孩子看电视,可能确实守着家长的时候他们不看,但是一旦找到机会,他们会抓住机会抱着电视不放,即使眼睛累了也不会停下来。而林老师提倡的无分别的爱,则是要求我们充分满足孩子看电视的愿望,当孩子能够完全掌控了电视,他自然会用理性、放松、沉静的方式来掌控自己的拥有。而那些没有掌控权的孩子,一旦拥有了临时拥有权,他们则会用非理性、紧张、扭曲甚至病态的方式来使用这种权力。

无分别的爱,我们要做的是首先要发自内心地相信自己、相信孩子,然后才在行动上贯彻落实这一点。在这本书中,第一遍看林老师的一些观点你可能会觉得有点儿打破了你原来对一些问题的理解方式,但是当你静下来第二遍细细品味思考的时候你会发现,原来无分别的爱好像真的可以用、行得通。

《妈妈,我要做自己》读后感(二):无分别的爱,有爱有幸福

姐姐有了宝宝之后,我们全家都因为这个生命的降临备感幸福。有时候回家,看到家里人和宝宝之间的沟通,我发现,我们家庭当中对孩子的教育还是存在很多问题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我们现在很多家庭都非常重视育儿教育,我们的家庭教育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但是我们有很多家庭中的父母依然纠结于各种教育理念和方法的孰优孰劣。而当涉及家庭实际情况的时候,每个家庭解决起来的方式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正是这些差异,才决定了一个孩子是否能健康成长。

之前看过一些育儿方面的书,总觉参考价值有限。这本《妈妈,我要做自己》是一个家庭真实的育儿实践教育。作者“无分别的爱”的生命教育理念贯穿全书,从提供环境、满足需求、管理情绪、尊重本能这四个方面着手,由29个小故事组成,故事后有林老师的寄语。本书以生活中自己和妻子以及孩子之间的故事,给我们展示了这个家庭中一个个爱的故事。

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我很受感动,有的时候回想起自己和父母之间的一些故事。因为书中的很多案例是自己在小时候都碰到过的,但是,至少在我的记忆里,我的父母很多时候的处理方式我是不认可的,这种方式体现出了我们家“独特”的教育态度。我在看书的时候,一边看一边和我妈还有我姐姐在聊天,就在探讨书中的小游戏,小故事,然后我们用所谓“探讨”的方式在讨论书中的这些事,同时结合我们家的具体情况,最后我们总结,作为家长,真的需要在家庭教育中发自内心地付出自己的爱,这种付出不应该是有负担的付出,而是一种发自内心自然而然的付出;作为孩子来讲,作者的态度是,要让孩子做独立的自己、做成熟的自己、做真实的自己、自由的自己。

书中有很多地方都能体现出中国儒家文化的精神。“人本圆满,知无分别。”作者用自己的养育手记给我们传递了这样无分别的爱的教育。在作者笔下,我们可以看到,父母是那么的可爱,孩子是那么的可爱。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呢?理解孩子的想法、宽容孩子的行动、毫无保留付出自己的爱、尊重他的所有言行、满足孩子的需求……中国哲学中讲究无为,在作者看来,父母们很多时候应该是无为,安安静静地看着孩子的一切言行就是尊重就是理解就是爱的最好体现。

本书没有大篇幅的理论说教,没有对事件的是非判断,一切教育理念都在孩子和家长的游戏中渗透着,读来轻松愉快,每个故事娓娓道来,包括林老师的寄语读来都让人莫名感动,对于家庭来讲,可借鉴性很强,我们理应深深的反思。

《妈妈,我要做自己》读后感(三):自主家教之《妈妈,我要做自己》

Blue编辑

每个孩子来到这个世上对于成为父母的家庭而言都是一种莫大的幸福。但是随着孩子的渐渐长大,围绕着孩子的教育问题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不同的家庭有着不同的教育理念,但是其中的共同特点就是都想自己的孩子能够健康成长,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在这个培养的过程中,中国的大部分孩子不可避免的在自己年少的时候就参加各种各样的兴趣班,家长美其名曰都是为了自家的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但是真正能够开开心心去参加家长安排的各种培训班又有几个?

我们都知道孩子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每一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接受最好的教育,能够享受最好最优质的教育资源,但是孩子自己愿意吗?我们经常看到关于孩子厌学叛逆的案例,究竟孩子应该怎样教育呢?是一味的百依百顺还是严厉管教呢?这对于家长们而言是一件非常重大而又十分头疼的事情。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林巨老师编著的《妈妈,我要做自己》一书就以作者自己的女儿香香的家庭教育为引子,阐述了如何给孩子无分别无标准的爱。

本书中讲述的这些故事可以说都是非常贴近我们的日常生活的。虽然作者主要讲述的是自己与妻子女儿直接的点点滴滴。女儿香香在本书中是绝对的主角,香香在书中的一言一行其实在我们其他家庭中也能够看到一些影子。从作者的应对方式我们可以看到另一种叫教育理念的可能性。

作者在讲述每个案例之前首先将故事全过程进行了梳理,并在最后通过“林老师寄语”板块进行相应的诠释,对于读者而言更容易理解作者的教育方式。例如在第一篇的《有时候,教导,就是打扰——游戏的故事》中作者就讲了自己的女儿香香和比香香小一个多月的小男生子子某天一起玩的事情。子子在和香香一起玩耍的过程中,我们能够看到子子的奶奶在里面所起到的作用的最后结果就是起到了反作用。从最开始的玩穿珠子,玩剪纸,看电视到玩切蛋糕的多个游戏里,本来子子和香香都玩得很高兴,当然香香在做事玩游戏的专注程度上确实比较高,子子子子而每一次都被自己的奶奶“指导”,虽然这种指导站在成年人的角度是好意,是为了自己的孩子不走弯路,但是起到的作用却让子子更加不耐烦,结果每一个游戏都不能专心地玩下去,总是跑来跑去,最后什么都不能做到底。看到这里相信眼前的你也会有类似的感受吧,究竟孩子需要指导不,难道要放任不管?在后面的“林老师寄语”部分相信读者能够找到香香没人管却还有很强的自制力和专注力的秘密。

通过本书的阅读,相信大部分读者对于自己孩子的家教会有不一样的体会。

《妈妈,我要做自己》读后感(四):给予无分别的爱,让孩子做自己

这是一本育儿书,一本让家长阅读后耳目一新的书籍,但是能否做到,我个人觉得很难。

作者林巨是畅销书作家。北大心理学系毕业,花径教育机构创始人,“无分别的爱”理念开创者,将家庭教育与生命成长相结合的家庭教育专家,中国新教育的领军人物之一。先后担任过北京电视台《家有儿女》、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节目嘉宾;《妈咪宝贝》《母子健康》等育儿杂志的专栏作家;中央电视台、优优宝贝频道以及众多媒体的特约专家。

之前对林巨一点了解都没有,他另外的几本著作《妈妈,请这样爱我》《妈妈,我可以这样吗》《妈妈,我是你想要的孩子吗》我也没有看过,这次是我第一次接触“无分别的爱”这个概念。

什么是“无分别的爱”呢?无分别的爱,就是对孩子不限制,全然爱孩子,全然接受孩子,不管他怎样,高矮肥瘦调皮不听话,我们都全然爱他,尊重他。因为相信孩子是好的,他自己终归会在成长上摸索出适合的自己的路,而家长就是要全然接受他的选择就好了。我同意家长要全然爱自己的孩子,无论他怎样。但是有一些原则性的问题,我觉得还是要靠家长把控好的。

好像【满足了就心安了】这一篇里面,讲的是香香想吃冰淇淋,妈妈不允许,因为多吃冰淇淋对身体不好,但是聪明的香香总是变着法子来求妈妈或者要挟妈妈,妈妈总是败下阵来。而作者作为爸爸,他一直的理念就是无分别的爱,孩子喜欢尊重他,所以当妈妈求助爸爸的时候,爸爸的选择是好,带着香香去超市买冰淇淋,并且把主动权交给香香,她想什么时候吃就自己去冰箱拿,不用经得爸妈的同意。几天之后,也同时因为这款味道不是香香喜欢的味道,所以渐渐地香香就不再追着要吃冰淇淋了,而冰箱里面的冰淇淋还没有吃完呢。林老师的说法是满足了,孩子也就心安了。

作为妈妈,我也是会跟香香妈妈一个做法,用延迟满足的方法或者讲道理的方法去教育孩子。也许是因为我的境界不高,首次做妈妈,没什么经验,阅读的书籍也不够,所以只有最寻常的办法。但是,对这书,我也存在了不少的质疑。没错,林老师每一篇故事都是先叙述事件,然后讲出他总结出的道理,道理都非常的高大上,我读着读着觉得很有用,至少针对我自己这一身不完善的性格还是非常有启发的。道理之后,林老师就会说现在香香七岁了,然后怎样怎样。其实我非常想了解当初0-3岁林老师是怎样教育香香的,怎样给她建立规则,让她成为现在的她。但是,文章里面只是偶尔出现0-3岁的故事,更多的是7岁的香香怎样了,对于我这初手妈妈感到有点失望。

给予孩子无分别的爱,让她做自己是很对的,而且针对两个孩子的家庭更为重要。但是在孩子尚小的时候,是不是也应该给予她定规则呢?因为孩子还小,没有自制力,不懂事啊。

我想,当孩子还小的时候,在一个相对安全的大范围内,家长还是要全然地无分别的爱自己的孩子,让她成为她自己,不要受太多的条条框框限制。

《妈妈,我要做自己》读后感(五):妈妈我要做自己 | 塑造每个孩子的独一无二

想到做父母这件事情不需要学习也不需要考试就能上岗,这事儿还真是细思极恐呢。

每个人都从孩子成为大人,最终也在大人的环节里成家生子。人类社会也很奇妙,用一个又一个简单的循环让我们代代相传。我们是别人的女儿,会成为别人的女人,会成为别人的妈妈。我们唱着“世上只有妈妈好”的歌,带着我们对母亲的理解和感恩,走上了自己做母亲的道路。我们总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可见父母在对孩子的教育中作用巨大。但是怎么做一个好妈妈?好妈妈需要怎样的学习和联系?看完这本孩子视角的亲子教育学习课本,相信每个妈妈都会有不同的收获。

我们最终要树立的是怎样的亲子教育观?

这本书里林老师给到的答案很简单,叫做“无差别的爱”。

简单去解读这个词的意思就是:孩子本身就是孩子,孩子散发和表现出的特质也是孩子本身的特质,没有一个简单的标准可以衡量和要求孩子本身,更没有标准能用来塑造和纠正孩子。因为孩子本身,就是孩子。每个孩子区别于其他孩子的闪光点都是独一无二的。

家庭本身应该是爱的环境

我们强调母爱的重要性的根本,在于我们最终需要母爱的目的。孩子源于家庭,生长于家庭,最终也将反哺于家庭本身,这种相辅相成的关系本身揭示的是亲子关系的本质:在家庭的大环境里,用爱保护孩子原本的样子。我们知道孩子是家庭爱的本身的投射,因此我们更要把我们的亲子教育置身于整体的家庭背景里,大环境带动小行为,最终实现社会型原生家庭的爱的信徒。

用孩子的视角说大人的养育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我们总是习惯于站在大人的视角来审视孩子。对于孩子,这种纠错本身就是不公平的,我们多的是经验,多的是自己对世界的感悟,我们的教育始终要把我们的价值观强加给孩子,这本书不是教育,而是填鸭。就像人山人海的路上,我们牵着孩子看这个世界,我们看到的是人头,孩子看到的不过是来来往往的腿而已。我们要学会蹲下来,用孩子的高度和眼睛去丈量我么所见所得,教养孩子最终是不是可以理解为进入孩子的圈子?

讲故事的形式出神入化

不是简单地宣讲好妈妈的职责,用讲故事的方式说了29个不同的家庭故事,这些故事我们都似曾相识,因为故事节奏的典型性和让人啼笑皆非的总部回忆,我们都会在生活中偶然遇到。不管是淘气的孩子,还是啰嗦的长辈,这些几代人相爱相杀的故事看到的时候还能相对一笑。每个妈妈都是超人妈妈,遇到乖孩子或者熊孩子都是上帝的画笔给孩子们的最好的礼物,我们要按照孩子本身的性格特点,因地制宜,让孩子充分自主的去做他自己。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