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生命教育7堂课读后感锦集

生命教育7堂课读后感锦集

《生命教育7堂课》是一本由林紫著作,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页数:32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生命教育7堂课》读后感(一):关于生命教育,家长不得不知道的那些事

如果每一位家长都能够重视生命教育,那么这个世界上会减少很多悲剧。

林紫老师的新书《生命教育7堂课》,让我读得很心疼。因为现在有很多家长自己都不知道什么叫做“生命教育”,又怎么去教育自己的孩子呢?

这本书谈的是“如何引导我们的孩子重视生命”这一课题。

我相信在这个世界上绝大多数的父母都是爱自己的孩子的,但是有可能方式不对,心里明明是好意,嘴里说出的话却很伤人,有的孩子自尊心受不了打击,可能一气之下,选择了轻生。

对任何一个家庭而言,失去孩子都是致命性的打击,可是世界上没有后悔药,事后再怎么懊恼也无济于事。

这本书所讨论的“生命教育”,真的适合所有的家长去学习,我们该如何去与自己的孩子进行沟通?我们又该怎样引导孩子重视生命?

在这本书里,作者列举了大量的案例,让我们看到了当代孩子的心理状况:他们对生死观的理解、对自尊的倔强、以及对生命的绝望……

令人感到震惊并且心酸的是这些案例都是真实的,每一个走上绝路的孩子不仅让家庭分崩离析,而且他们再也见不到明天,这是多么让人伤心又难过的事啊!

最关键的是,往往引起他们做出这一行为的通常都不是什么大事儿!在我们看来,骂他们两句怎么了?冤枉他们又怎么了?谁不是这样过来的?

殊不知,有的孩子就是很敏感,很脆弱,他们的自尊心很强,再百口莫辩的状况下,一激动,就想到了以死明志,于是,一场悲剧就诞生了。

孩子虽然是由我们带来这个世界的,但是他们不属于我们,不是我们的附属品,他们属于他们自己。所以哪怕是小宝宝,我们都应该尊重他们的想法。

有些时候,我们可以反对,可以说不,但没必要动手打骂、嘲笑、讥讽、挖苦……总想着趁着他们的翅膀还没硬,彻底制服他,这种老观念真的该改一改了!

希望所有的家长都能够重视生命教育,希望世界再无此类悲剧!

《生命教育7堂课》读后感(二):学会如何和孩子沟通,让孩子健康快乐成长

曾有来自《人民网》《劳动报》《新华网》的数据显示:在中国,每年约有10万青少年死于自杀。每分钟就有2个青少年死于自杀,8个自杀未遂。

2020年疫情爆发以来,特别是全球爆发后,有数据显示,每一秒钟就有一个人自杀,为何现在这么多人自杀呢?特别是在大灾难面前,人们的情绪更加不稳定,这真的是现在的人太脆弱吗?其实不是的,而是所受的教育中,缺少了最重要的内容——生命教育。

那到底如何把生命教育教会孩子尊重生命呢?答案就在今天分享的这本《生命教育7堂课》里,这本书的作者是林紫,她是中国心理咨询行业的先行者,组建中国首个心理志愿者团队“林紫义工中心”,25年专注个人及家庭心理咨询、儿童早期心理养育、组织心理培训及心理援助工作。

读完本书,你就会发现,其实在生活中,我们有很多机会可以教会孩子学习生命这个话题。但往往因为我们都很忌讳谈“死”,所以就错过教育孩子的机会。

首先,我们要先学会倾听,让孩子诉说他真心的内心。

有一个4岁小孩,父母都是高管,生活条件都非常好,要啥有啥,但是他却在生日时许的愿望却是:“希望早点死掉。”

如果你是他们的父母,你会如何反应呢?

大多数的父母都是这样回答孩子的:这么小的孩子,懂什么生死啊。抑或者是这样的:“呸呸呸,这些不吉利的话,以后再也不要再说了。

如果你也是这样回答孩子的问题,那你就错过一个非常好的机会,正确的做法是,可以先问清楚孩子为什么希望早点死掉,了解孩子真实的情绪,让孩子说出他内心的话,而不是一开始就一通说教。

当你耐心听完,你可能会发现,孩子希望早点死的原因是害怕自己失去父母,所以希望自己能死在父母之前,这样就不用失去了父母。

好的父母就好像好的导师,是活出来的,而不是以理论和工具堆砌出来的。要学会带着孩子一起向内探索,向下扎根。向上生长,相互陪伴,直面生死,活出真实的生命力。

我是瑜见书阁,一名斜杆青年,喜欢看书写作,每天坚持看一本新书,并分享给你们,期待与你们一起成长~

《生命教育7堂课》读后感(三):每一个生命,都需要发声和被看见

“生命只有一次,我们理所应当热爱”,可事实上,在中国,每年约有10万青少年死于ZS。每分钟就有2个青少年死于ZS。全国中小学生精神障碍患病率为21.6-32.0%,高校约有20%的大学生有心理问题......

中国父母羞于谈生,更恐惧谈死。有调查证明,哪怕是开放的上海,63%的家长都觉得难以接受向孩子开展和死亡相关的教育。如何避免或减轻青少年心理疾病,如何科学有效开展生命教育,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话题。

最近,在阅读林紫的《生命教育7堂课》 。在书中,她分析了青少年产生“死”这一念头背后的真实原因,从生命、习性、物性、心性、彗性、危机和意义七方面来讲解生命教育这一课题,阐述了如何保持“四我”健全。

一个青少年会产生失望或绝望情绪的原因有很多,比如疾病、为情所苦、父母管制没有自由、找不到生命的意义等。归根到底,是长期处于被忽视、失望或绝望之中,让他们丧失了生的欲望,看不到希望的光,选择了“赴死”。

对于一个儿童而言,最大的伤害行为就是父母打着“为你好”和“爱”的名义而所受的种种束缚,比如“不能随便躺地上”、“好好学习才是不辜负我们”、“你有什么好烦恼的”、“你看看某某多优秀”等。

我们大人往往犯错而不自知,以为孩子不懂就懒得解释,以为孩子反驳自己的话就是反抗自己的权威,以为自己不断付出就理所应当会得到回报和肯定。随心给孩子贴标签,随意许诺毁诺,随性发脾气。这些行为和情绪的背后,是父母的“四我”失衡。

种种“无意之举”、“随心之言”,一次又一次伤害到孩子的心。如果我们没有及时发现问题,最后等待我们的,可能就是一个“坏孩子”或者“提线木偶”。

当一个孩子的存在总是被忽视或指责的时候,当他的想法总被否定的时候,当他总是不能真实表达自己的时候,他作为“人”的自主感在渐渐消失。看不到希望,也体会不到来自父母和周围人的爱意,绝望和自弃渐渐充斥内心的时候,他有可能会变成“提线娃娃”,找不到自己存在的意义,也有可能选择走向极端。

每个人都需要被看见,都需要发声,尤其是儿童。听见他的声音,看见他的进步,肯定他的努力,才是我们应该做的事。

其实,当我们对孩子的错误行为说“不”的时候,不要急于否定和批判,彼此先冷静一下,一把孩子抱在怀里或者轻拍他的肩膀,对他说“你对我很重要”。告诉他“我爱你,我们一直会陪着你”,肯定他的存在意义,不断对孩子的生命说“是”。

正如林紫老师在书中提到,允许孩子充分感受到自己的生命,感受到身边人的爱意,感知到自己的独一无二,允许他们诚实地做自己、爱自己,体验对生命的自主权和责任感,才是最好的生命教育方式。

林紫老师用简单的语言和大量的实例,结合佛教、哲学等思想,讲述了青少年生命教育的意义,阐述了父母如何帮助孩子从“四我”角度进行生命教育,提高孩子的活力和生命力,远离抑郁症。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