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儿童的人格教育》读后感100字

《儿童的人格教育》读后感100字

《儿童的人格教育》是一本由[奥]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著作,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9.00元,页数:24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儿童的人格教育》读后感(一):阿德勒的全人教育

第二遍读这本书了,这次读关注在阿德勒在这本书里提出的几个概念:社会情感,追求自我优越感,人格一致性。因为阿德勒整本书的人内容都是在说心理学对教育的重要性,试图说明教育或者说学校一定要引入心理学,甚至明确指出每个学校都应该有一位专业的心理治疗师,帮助老师更好地观察和理解孩子,帮助家长更好地分析孩子问题的根源,并推荐大家用他书后的问卷来分析儿童的行为问题背后潜在的是孩子不健康的优越感的追求,是家庭教育问题的结果,也是学校的新环境对没有做好准备的孩子的问题的显现提供了机会。书中关于学校教育对孩子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简单粗暴的方法、对用考试来衡量学生的方式明确批判,隔代教育的问题和原因,电视无法替代与人的互动,在阿德勒的时代是非常前沿的教育理论,现在看来仍是教育的热点问题。难怪这本书影响了卡耐基、杜威、华生这些带着光环的厉害角色!阿德勒主张教育要重视孩子社会情感的培养,而健康的社会情感会影响孩子的语言、思维甚至数学的学习。同时,注重孩子们人格的塑造,儿童的人格一致性让我们注意不要试图去矫正孩子的一个问题行为,因为孩子的行为都是受一致性人格影响,需要分析孩子背后是通过这些行为在达成什么他们自己给自己定的人生目标,比如:生病的孩子,他的目标可能是追求周围人的关注,逃学的孩子的目标可能是追求他人的崇拜,听上去很矛盾,可有时候人的行为和实际的心理目的就是矛盾的,这也是为什么有时候人自己也认识不到自己在朝着错误的方向用力。

《儿童的人格教育》读后感(二):评《儿童的人格教育》

这就是我想要找的书!榴莲出生以来,一直想找一本书,帮助我陪伴她快乐成长,让她有正常的三观,良好的性格,能适应这个快速发展的社会。看了前20%,确定阿德勒的这本书应该就是我的选择,也许他的学术观点,比如自卑感是最大的动力,相比他老师佛洛依德更容易让人接受一点。但是,更让我觉得这是我想要的书的原因,也许并不是他的“道”,而是他的“术”,他有具体的手段和方法,也有丰富的案例关于对人的分析。

孩子的某一个行为,如果做的“不对”,仅仅惩罚他的这个行为,是没有用的,应该从他人格的整体去理解他的这个行为背后的原因。作者反对惩罚式的教育方式,鼓励理解孩子这么做背后的整体的人格,整体的生活方式,他经常打的一个比方是:“我们去理解一个音符,不能离开一整段完整的旋律去理解其中单个的音符,比如把音符放在完整的旋律里面去理解,才有意义”,这就跟我们去理解孩子的某一个具体的行为一样。

看到书中的一个观点:“ 我们经常会在教师、神父、医生和律师家里发现败坏和任性的孩子。这种情况不仅发生在职业声望不高的教育者家庭,而且还会发生在那些我们认为是重要任务的家庭。尽管他们拥有较高的职业权威,不过,他们似乎没有能力为自己家里带来和平与秩序。对于这种现象的解释是,在所有这种家庭里,某些重要的观点不是被完全忽视了,就是完全没有被理解。其中的部分原因是这些作为教育者的父亲借助他们自以为是的权威把一些严格的规则和规定强加给他们的家庭。这样一来,他们就异常严厉地压迫了自己的孩子,威胁到孩子的独立,甚至剥夺了他们的独立。他们似乎在孩子身上唤起了一种反抗的情绪,唤起了孩子对记忆中责罚他们的棍棒的报复。我们要记住,父母刻意的教育会使他们特别关注和监视自己的孩子。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这是件好事。不过,这也经常使得孩子总想处于被关注的核心。 这样一来,这些孩子易于把自己视为一种用来展示的试验品,并认为他人应对此承担责任,因他人是决定和操纵的一方。这些孩子认为,其他人应该为他们克服一切困难,唯独他自己不负任何责任。”——看到这段内容,想起我的中学老师和他儿子的关系,简直不寒而栗。不知道如果我老师能够早几年看到这本书,他和他儿子之间的关系能否与现在不同?

《儿童的人格教育》读后感(三):儿童健康成长需要小心呵护

这本关于儿童教育的书是基于个体心理学。

儿童追求优越感,但又感到自卑,这两个问题是同一心理现象的两个方面。人的本性无法忍受被藐视和被贬低的感觉,这种不安全感以及自卑感总是会促使人产生想高人一等、达到更高水平的欲望,以便获得心理补偿。对于以优越感为目标的儿童,他们会中伤诽谤和贬低同伴,以此来提升自己的存在价值,如果他正在被别人关注,那么这些行为就会表现得尤为明显。参加一场考试是一件极其痛苦的事情,因为这种测试会轻易暴露出他们无价值。

一个儿童的过度野心会阻碍其健康成长,使儿童产生无法快速达到目的的紧张感,一段时间内他暂且可以忍受,但如果持续的时间过长,这种紧张感就不可避免地会成为孩子的负担。这样的小孩无法与班级同学融洽相处。他们不喜欢集体游戏,并以傲慢的态度对待同学们。他只觉得没有了别人对自己的仰慕和认可就无法生活下去。结果他活在别人的意见之中,而且这样的小孩比比皆是。

轻而易举就获得的成功非常容易消逝。因此训练一个孩子野心勃勃没有益处。相比之下,更重要的是锻炼小孩拥有勇敢、坚忍和自信的品质,让他认识到在面对失败时要有永不气馁的精神,而且应该把这种挫败当作一个新的问题去对待。

父母刻意的严厉教育对孩子的压迫过于严重,以致威胁到孩子的独立性。

区别追求优越感是有益还是无意的根据是个体的行为是否符合社会的利益。必须教育儿童做出符合社会利益的行为,这样才能使他们认识到个体必须具备社会情感,或者个体要保持与社会一致。

在儿童的教育过程中,最大的错误就是父母或教育家给正处于迷途的儿童预言了一个恶意的结局。这个愚蠢的断言增加了儿童的懦弱,让迷途儿童的情况变得更加糟糕。其实他们应该用乐观激发孩子。

父母经常唠叨挑剔的严格式教育会使儿童完全失去信心,因而对他们造成伤害。

相比其他动物,只有人类的孩子需要最长的时间来成长以致成熟,因为他们的成长强大需要更久的时间。

如果一个儿童缺乏对社会社会的广泛参与,或者其独自成长,他的语言能力将会退化。

家庭环境给了孩子关于合作的第一印象。孤立的家庭生活并不能促进孩子与外部世界的社会联系,还常常使他们疑心很重,只关心自己的利益。

很多青春期的孩子都有离家出走的渴望。这可能是由于孩子对家庭环境和条件从未满意过,现在离家出走是断绝家庭关系的第一步,也是心痛的一步。

阻止青春期患者孩子出现问题的最好预防措施就是培养孩子的友谊。孩子应该与别的孩子成为好朋友、好伙伴,同样,孩子与家庭成员、与家庭以外的人之间也应该形成良好关系。

有些教育工作者习惯于抓住一个症状并且根据一些僵硬的思想来纠正它,不能理解和帮助孩子,比如一个老师因为孩子没有做家庭作业,就立即就此事写了一个便签给孩子的父母。

家庭的物质条件会扭曲儿童的人生观。家庭贫困的儿童通过与其他经济状况良好的儿童相比会引发一种不满足感。

《儿童的人格教育》读后感(四):《儿童的人格教育》书评

本书的作者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是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个体心理学创始人,与弗洛伊德、荣格并称为心理学的三大奠基人。

读完这本书,我总结了阿德勒在儿童教育方面的主要观点如下:

1、统一人格:一个儿童从出生开始,就时刻处于努力追求优秀、完美和优越的过程中,这种努力和追求与其潜意识中的目标是一致的,也会主宰我们一生中所有的具体行为。儿童的所有行为都从整体上反映他的生活和人格,这种现象就叫人格的统一性。

2、心理补偿机制:所有的儿童都有一种与生俱来的自卑感,它会激发儿童的想象力,激励他们通过改善自己的处境来消除自卑感,从心理学的观点来看,这叫做心理补偿。有三类儿童可以清楚地说明心理补偿特征是怎样形成的:一类是生来身体虚弱或存在身体器官缺陷的儿童;一类是从小受到严厉管教,从未得到父母疼爱的儿童;一类是从小被宠溺无度的儿童。

3、社会情感:许多儿童和成年人都有一种把自己与他人发生联系、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任务并使自己成为对社会有用之人的愿望,这种表现叫做社会情感。判断儿童或个体成长的标准是看他们是否表现出一定的社会情感。一个了解儿童社会情感发展程度的好方法,就是观察他入学时的表现。

因为我个人是小学教师的缘故,我更加关注阿德勒在书中介绍到的关于学校教育与儿童个体发展的内容:

例如这段话可以让我们很好地理解学校里的“坏孩子”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如果孩子对优越感的追求没有使他们接受学校,反而是排斥学校时,悲剧就发生了。他身上会出现一系列典型的反常行为,并逐渐变得屡教不改。他可能变成一个小丑,除了恶作剧引得大家哄堂大笑之外,他无所用心;他可能惹恼同学;他也可能逃学,与一些狐朋狗友魏武。”

例如这两段话就特别深刻地说明了鼓励儿童的重要性:“自卑情结是一种不正常的自卑感,它促使人们去寻求可以轻易获得的补偿和满足,同时通过放大困难和降低勇气阻止人们通向成功的道路。”“儿童教育中最大的错误就是父母或教师预言那些误入歧途的孩子不会有好的结果。这种愚蠢的预言会使情况变得更加糟糕,因为它加剧了孩子的懦弱。我们应该用乐观的精神来激励他们,正如维吉尔说的,‘他们可以做到,因为他们相信自己可以做到’。”

例如这段话指出了教育最应该带给孩子们什么:“个体心理学认为,要努力给孩子更多的勇气和信心,从而激发他们的智力发展。要教导他们,困难不是不可逾越的障碍,困难是可以被克服的。虽然努力并不总是伴随着成功,不过许多成功的案例对那些没有取得预期结果的努力进行了补偿。”

例如这段话指出了教师与父母的教育冲突:“教师矫正性的工作意味着父母教育的失误,因此冲突在所难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教师的教育就是对家长的指控,家长经常会有这样的感觉。”

例如这段话则说明了教师应该如何与家长进行沟通:“即使有正当理由也绝对不能指责父母。如果我们与父母能建立一个约定,能说服他们改变态度,使他们按照我们的方法行事,那我们就能获得更多的收获。只指出他们在孩子教育中存在的错误是无济于事的,我们要让他们采取新的教育方法。”

例如这段话:“这一点值得教师深思,他们应该意识到,给孩子分发坏成绩报告单的那一刻,就是孩子在家里遭受惩罚的开始。明智的教师应该避免给孩子发这样的成绩单。”这一点的确让我深思,孩子通常因为同样的错误受到两次惩罚,实际上一次惩罚就够了,但同时这里也有个问题,就是如果我们不及时把孩子的坏成绩通知家长,有的家长就会在期末的时候说:“老师怎么不早点通知我们呢?”

书中还有一个案例也引发了我的思考:一个母亲总是向父亲告状,这实际上是在承认,母亲无法教育孩子,因此便把教育的责任推给父亲。当母亲总是向父亲汇报孩子们做什么和不做什么,当她威胁孩子说“我要告诉你们的父亲”时,孩子们意识到,她没有能力管束他们,并已经放弃了管教任务。

这让我思考自己的教育行为,因为有的时候我也会对那些非常难以管理的学生说:“你再这样,我就得请家长了!”这种行为是不是也会让学生觉得我没有能力管束他们呢?而且我也的确发现,对于有的学生,请完家长后,没有任何好转的迹象,反而更加胡闹,也许在这里都能找到一些深层的原因。

......

说实话,读这样的儿童心理学著作,还是有一些难度的,有些心理术语我自己理解得还不是很透彻,我想这是一本需要反复阅读的书,相信随着阅读的深入,我的理解也会更加深刻!

但是即使这样初步的阅读,我也是收获很大的,一些我曾经习以为常的现象,其实背后都有着深层的心理基础,阿德勒的剖析的确很到位!这是一本值得家长和教师研究的儿童心理学著作。

《儿童的人格教育》读后感(五):儿童的自卑与超越

世上有一些人认为,自己的一生至少要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一个有所作为的人,还有一些人认为,为我们的民族和人类培养一个有所作为的人胜过千万个庸庸碌碌的人。这套译丛奉献给他们一读。

即使是最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

——爱尔维修

总之,理想的教师负有一种神圣的、激动人心的使命:他铸造学生的心灵,人类的未来也掌握在他的手中。

绝大多数孩子的学校成绩总是变化不大:他们要么最好,要么最差,要么居于平均水平。 这种变化不大与其说反映了他们的智力发展水平,不如说反映了孩子心理态度的惰性。它表明了儿童自己局限自己,经过若干挫折后便不再抱乐观态度了。

学生是否专注于自己的学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对教师的兴趣。 促使并保持学生的专注,发现学生是否专注或是否能够专注,这是教师教学艺术的一个部分。 有许多学生不能专注于自己的学业。他们一般是那些被宠坏的孩子,一下子被学校里这么多的陌生人吓坏了。 如若教师又较为严厉一点,这些孩子就会表现出似乎记忆力欠缺。不过,这种记忆力欠缺并不像我们通常所理解的那样。 那些被教师指责为记忆力欠缺的学生,却能对学业之外的事情过目不忘。他们完全能够精袖专注,但这只有在溺爱他们的家庭情境中出现。他们的全部精力都集中在被宠爱的渴望上,而不是集中在学校的学业上。

我们不要忘记,正是那些拥有丰富想象并且后来又能把想象和现实联系起来的人成为了人类的领袖。他们之所以成为人类的领袖,不仅仅是因为他们受过较好的学校教育,拥有敏锐的洞察力,而且还因为他们具有面对困难和克服困难的意识和勇气。我们经常可以从众多伟人的生平事迹中看到,他们在儿童时期很少关注现实,学校成绩也不够好,不过他们拥有洞察周围世界的卓越能力,因此,当有利条件出现的时候,他们的勇气就足以使他们直面现实,努力拼搏,而最终成就一番事业。 当然,如何把儿童培养成伟人,这里无法则可循。不过,我们应该记住,我们绝对不要粗暴、鲁莽地对待儿童,而是要不断地鼓励他们,不断地向他们说明现实生活的意义,从而不至于扩大他们的想象世界与现实世界的距离。

如果我们不断地告诉一个小孩他很坏、很蠢,那么,不要过多长时间,他就会相信我们的断言是对的,并最终丧失了面对困难和解决问题的勇气。 孩子不了解他的环境才是拔除他自信的根源,并会不知不觉地相应规划自己的生活,以证明对他的错误判断是正确的。 这个孩子会感到自己天赋不如别人,认为自己的能力和发展的可能性有限。从他的态度中我们可以准确地看到他消沉的心境,这种心境与环境对他的不良影响直接相关。

毫无疑问,一个孩子既要具有一定的想象力,也要具有适应现实的意愿。不过,我们不要忘记,孩子看问题和我们成人不同,他们容易倾向于把世界划分为对立的两个部分。 如果要理解儿童,我们就不能忘记这样一个极端重要的事实,即儿童有一种把世界划分为对立两个部分的强烈倾向(上或下,全好或全坏,聪明或愚蠢,优越或自卑,全有或全无)。有些成人也有这样对立的认知方式。众所周知,要摆脱这种认知方式是异常困难的。

我们通常认为,有些孩子之所以比另一些孩子更善于说话和表达,这完全是因为他们更有语言天赋。 其实不然。 有语言障碍或与人有交流障碍的儿童通常缺乏强烈的社会情感。有语言障碍的儿童通常是由于被过分宠爱的缘故。这些孩子在尚未表达自己的愿望之前,母亲就已为他做好一切了。 孩子没有感到说话的需要!从而也就丧失了与外界的接触,丧失了社会适应能力。有些孩子语言迟疑或不愿说话,这是因为他们的父母从不让他们说完整一个句子,从不让他们自己回答问题;另一些孩子则是因为说话时被取笑和嘲讽而丧失了信心。对于孩子说话不断地纠正和挑剔似乎是一个广泛存在的不良习惯。其糟糕的结果是,这些儿童经年累月地背负低人一等和自卑感之苦。

如果一个儿童在某一科目比如音乐或绘画获得成功,我们就应该在此基础上鼓励他们在其他科目提高成就。

这是一个15岁的男孩,是独生子。 他的父母工作努力,家庭也算是小康之家。父母对待孩子细致体贴,以确保他身体健 康。因此,孩子的早年生活是快乐面健康的。他的妈妈心地善良,比较容易哭泣。她叙述起自己孩子的事情来断断续续是费力。 我们不了解孩子的爸爸。 他的妈妈说他是一个诚实、 自信且精力充沛的人,也热爱家庭。 孩子很小的时候,一日不听话,他爸爸就会说,“如果我不扑灭他的意志,将来他就会要本加厉。”所谓扑灭他的意志并不是谆谆教诲,而是一日孩子做错什么事,他就鞭打孩子。这样,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有反抗意识,他的反抗意识表现在他想成为家里的主人,我们经常会在被宠坏的独生子中发现这种想成为家里支配者的欲望。这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表现出一种强烈的不服从倾向,并形成了拒绝顺从的习惯。只要父亲不动手鞭打他,他就不会顺从。

通常,有些孩子的绝大多数功课都很好,但却在某一科目上比如数学遭遇到了挫折。这甚至令人怀疑他们有点智障。那些算术不好的儿童很可能曾经被某一主题唬住了,便不再在这方面下工夫,从而丧失了信心。 有些家庭,特别是少数艺术家家庭,常常以不懂计算为荣。 另外,还有这样一种普遍的错误观点,即男孩比女孩更擅长数学。 我们会发现,妇女中也有很多优秀的数学家和统计学专家。女学生们经常听到“男孩比女孩更精于计算”,她们自然就会对算术和数学丧失信心。

我们把一个孩子是否会运用数学视为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指标。因为数学是少数几个给人以安全感的学科之一。 数学是一种把我们周围混乱的世界用数字稳定下来的思想操作。 具有强烈不安全感的人通常都拙于计算。其他的学科也是这样。写作就是把只有内在意识才能知道的声音话语固定在纸上,从而给予写作者一种安全感。画家就是用线条和色彩把流逝的光学印象挽留下来。 体操和舞蹈表示达到了一种身体安全感,而且由于这种对身体有把握的控制,也多少给精神带来了一种安全感。也许这就是很多教育者热心体操的原因吧。

孩子是否容易和人相处或是否不善与人交往,或是一个领导者还是追随者,这个问题和孩子与人交往的能力有关,即与他社会情感的发展程度或有没有信心有关,更与他是顺从还是控制别人的欲望有关。 如果一个孩子自愿与人隔绝,这就表明他对自己与别人竞争没有足够的信心,表明他对优越感的追求过于强烈,以至于担心他在交往群体中只起次要的作用。集物品倾向的孩子通常想增强自己,超越别人。有这种倾向的孩子比较危险,因为他们容易走得太远,容易野心膨胀,贪婪无度,而这又体现了一种内在的虚弱感,从而希望寻找外在支撑和支持。一旦这种儿童认为自己被忽视,他们就容易偷盗,因为他们对缺乏关注比一般儿童感觉更为强烈。

孩子对教师是什么态度? 这是一个不易回答的问题。通常,孩子们会隐藏他们对教师的真实感情。

如果一个孩子总是批评他的同学,并试图贬损他们,那么,我们就可以认为,这种贬损他人的倾向就是一种缺乏自信的表现。这种儿童盛气凌人,吹毛求疵,总以为比别人知道得更多。他们实际上是用这种方式来掩盖自己的虚弱。

我们还有必要了解对孩子的教育是过于严厉,还是过于温和。个体心理学不主张用过于严厉或过于温和的方法教育孩子。我们所要做的是,理解孩子,使他们避免犯错误,不断地鼓励他们勇敢地面对和解决问题,并发展他们的社会情感。对孩子过于挑剔和严厉的父母,会给孩子造成伤害,使他们完全丧失勇气。而过于温和或溺爱的教育又会使孩子形成依赖心理和依附某人的倾向。 因此,父母既不要用玫瑰色的色彩美化现实,也不要用悲观的态度来描墓世界。他们的职责是让孩子尽可能充分地为生活做好准备,使他们以后能够应付自己的生活。如果孩子没有被父母或老师教育让他学会面对困难和克服困难,那他以后会寻求回避生活中所有的艰难险阻,从而使自己的生活范围越来越狭小。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